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18111-1945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18111-194529
論文名稱
Title
證照化的台灣銀行勞動力市場
The Certification of Labor Market in Taiwanese Banking Indus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7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1-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2-18
關鍵字
Keywords
制度化、金融證照、金融勞動市場、制度變遷、新制度論
institutionalization, financial certificate, institutional change, financial labor market, new institution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5 次,被下載 18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815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銀行業金融證照的發展過程。金融證照是近幾年金融業職場上的重要現象。過去文獻側重在證照所帶來的影響,對於金融證照的形成過程較少著墨。本文採用制度變遷觀點,認為銀行證照制度理應為長時期的歷史過程,檢視不同時期中國家與資本等不同行動者在制度形成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以及產生不同機制的互動結果。本研究透過分析歷史文獻和訪談,以理解金融證照的形成過程。研究發現,銀行業金融證照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醞釀期,金融業從業員在國營銀行時代具有準公務員身分,透過考試甄選再仰賴內部師徒制培養技能。在金融自由化政策下,新銀行加入市場,員工流動頻繁;加上相關大專院校系所暴增,以往透過內部訓練的養成體制趨向瓦解。同時國家也提出亞太金融中心政策,從傳統保守為主的銀行政策轉向積極性金融中心政策,並設立金融研訓院辦理銀行類金融證照之相關業務,開啟了證照化的先河。第二階段為金控成立後,金融業邊界打破,銀行業務日趨複雜,在證劵業中習以為常的證照制度更進一步在銀行業中穩固,銀行類證照的數量也在此階段快速增長。第三階段制度化時期,金融研訓院持續開發新證照,不斷將銀行各項業務制證照化,然而從業人員反應趨向冷淡,應考人數銳減。此時驅動證照化已是追求正當性的制度性行動,而非回應實質的需求。本文肯定了新制度論觀點,指出制度形成初期的確是回應新的金融業發展型態,然而到了後期卻成為單純追求正當性的制度化行動。
Abstract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inancial certificate in Taiwanese banking.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certificat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workplace of finances.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certification,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rtificate less. In this article, the view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regards the banking certificate institution as long duration to consider state,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capital and other actor that hav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heir interactions in institutional forma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adopt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rtification.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certifica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incubation. Financial employees in the era of state-owned banking had quasi-public servant status, and rely on the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skills through examinations. In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olicy, the new banks joined the market so that employee turnover was high; with college increasing rapidly, in the past through internal training structure had become break dow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e proposed the Asia Pacific Financial Center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financial policy to active, established Taiwan Academy of Banking & Finance (TABF) to handle related business of financial certificate, and created the precedent of certifica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after that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he finances boundaries are broken. The banking business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ity. Securities certificate institution having long been customary in securities industry is further stable. The number of banking certificate increased sharply in this stage. The third stage is Institutionalization. TABF develop new certificate continuously, make kinds of banking business certificated, but employees tend to lukewarm response, examinees turned down sharply. At this time, certification is an institutionalization action to pursuit of legitimacy, rather than respond to real needs. This article affirms the view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point out the initial of institutional formation indeed response to new finan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at a later stage the ac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only for pursuing legitima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發端 1
第二節 何謂金融證照? 2
第三節 背景介紹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 8
第五節 方法與資料 9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理論、文獻回顧與探討 12
第一節 文獻回顧 12
第二節 理論架構 1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21
第三章 銀行金融證照的醞釀期─金融自由化 23
第一節 金融自由化 24
第二節 亞太金融中心 26
第三節 金融研訓院的出現 28
第四章 開創期(1999-2004)─金控成立後 33
第一節 金控的成立 35
第二節 銀行證照的開發 38
第三節 銀行員的反應 45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五章 制度化時期(2005 至今) 53
第一節 證照制度的擴散 53
第二節 小結 59
第六章 結論 61
參考文獻 6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英文文獻
Dobbin F, Simmons B, and Garrett G. 2007.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Public Policies: Social Construction, Coercion, Competition, or Learning? Annu. Rev. Social. 33: 449-472.
Dobbin F, Simmons B, and Garrett G. 2008. Conclusion. In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Markets and Democracy, 344-3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Maggio, Paul J. &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on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eds. Walter W. Powell & DiMaggio Paul J.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rson, Magali. S.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ndon.
Macdonald, Keith M. 1995.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SAGE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Mahoney, James and Thelen, Kathleen. 2010. A Gradual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eds.,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ion, Paul. 2004. Politics in Time :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 The United Kingdo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5 (December 1996), pp.936-957.
Zhou, Xueguang. 1993.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ules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8, No. 5, pp. 1134-1166.
Zhou, Xueguang. 1993. Occupational Power, State Capacities, and Diffusion of Licensing in the American States: 1890 to 195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8, No. 4, pp. 536-552.
中文文獻
于宗先、王金利,2005,《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台北:聯經出版。
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2004,《台灣銀行勞動年鑑(2003)》。台北: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2005,《台灣銀行勞動年鑑(2004)》。台北: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市:巨流。
王琇雯,2010,《制度變遷與能動性:以台灣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第二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
李庸三,2002,〈金融改革政策〉,《銀行公會會訊》,第七期。台北:中華民國銀行公會。
林仲威,2003,《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對金融證照認知之研究-以理財規劃人員專業能力測驗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振民,1999,《職業證照管制之政經分析—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之個案》。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寶安,2001,《金融自由化與新銀行開放的政策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4期。
江彥震,2002,《新聞記者證照制度建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江哲延,2007,《我國專業證照對勞工薪資影響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
沈婉玉,2007,《金融自由化下的抵抗與妥協—台灣和新加坡銀行工會的比較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
吳惠林總策劃,黃淑基主編,1997,《衍生性金融商品和金融人才》。台北市:生智。
何朝乾編著,2004,《銀行內控與風險管理》。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
殷乃平,1998,《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建言》。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倪成彬主編,1997,《新世紀的銀行經營管理哲學》。台北市:金融研訓中心。
倪成彬主編,2000,《短期授信實務》。台北市:金融研訓中心。
倪成彬主編,2000,《中長期授信實務》。台北市:金融研訓中心。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George Ritzer 著,《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夏傳位,2005,《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台北市:銀行員全聯會。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75∼111頁。台北市:桂冠。
陳怡君,2001,《銀行業運用資訊科技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嘉霖,2006,《授信與風險》。台北市:臺灣金融研訓院。
許振明,2005,《台灣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前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張紹台等編撰,《台灣金融發展史話》。台北:金融研訓院。
張稚卿,2005,《台灣信託制度對信託市場發展的影響》。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傅瑜,2007,《職業證照對技職院校在職生職場表現相關性研究》。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碩士論文,花蓮。
臺灣金融研訓院編輯委員會,2008,《信託業務入門及解析》。臺北市:臺灣金融研訓院。
鄭力軒譯,2007,《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台北:群學。譯自Fligstein N. 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An Economic Sociology of Capitalist Societ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憶如,2006,余範英主編,《面對公與義—台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台北:時報出版。
賴英照,1997,《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出版。
蕭富方,2009,《金融證照與學業特性對大學商學女性畢業生初入職場之薪資影響》。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謝憲昭等編著,2010,《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新聞報導
王淑美,2002,〈金融人員 未來須取得證照〉。《聯合報》,1版,02月18日。
王鴻薇,1991,〈台北邁向亞洲金融中心的夢想與現實---系列專題報導之三〉。《聯合報》,11版,05月30日。
王鴻薇,1991,〈台北邁向亞洲金融中心的夢想與現實---系列專題報導之五〉。《聯合報》,11版,06月01日。
李立書,2003,〈證照不等於能力〉。《經濟日報》,40版,04月22日。
李珣瑛,2002,〈行員遭挾 驚魂落幕〉。《經濟日報》,18版,11月13日。
汪健全,2003,〈高階化國際化,金融證照趨勢〉。《經濟日報》,第37版,10月23日。
呂郁青、陳芝艷,2005,〈選擇理專 從證照看專業〉。《經濟日報》,B1版,11月18日。
沈中華,2005,〈如果十年後,香港仍是區域金融中心…〉。《經濟日報》,C8版,01月30日。
周德惠,1992,〈大陸市場如能成台商腹地 我躋身亞太營運中心將水到渠成〉。《聯合報》,03版,05月24日。
林宜諄,2002,〈考張國際金融證照 接軌世界通行證〉。《經濟日報》,04版,12月02日。
林宜諄,2002,〈金控熱證照熱理財規劃考照,逾7萬人有意報考〉。《經濟日報》,第4版,09月16日。
林宜諄,2002,〈金融生態巨變 從業員擁照自重〉。《經濟日報》,第4版,09月16日。
林文玲,1994,〈徐小波:這是別無選擇的路〉。《遠見雜誌》,第91期,01月01日。
林靜文,2002,〈多一張證照 多一個生存機會〉。《就業情報雜誌》,第317期。
邱金蘭,2006,〈台灣 困虎突圍 等待黎明〉。《經濟日報》,A5版,04月23日。
姜維君,1992,〈星願助我發展亞太金融中心 建議我國南進印尼〉。《經濟日報》,04版,06月20日。
孫中英,1998,〈銀行催收欠款 有請代收公司〉。《聯合報》,22版,10月17日。
孫中英,2003,〈財部公布最低標準化作業 管理趨嚴 受託機構不得對第三人干擾或催討〉。《聯合報》,C2版,12月10日。
孫中英,2006,〈外催業:將爆6000人失業潮〉。《聯合報》,B1版,03月23日。
孫中英,2006,〈登記有案944家 與銀行有往來僅53家〉。《聯合報》,B3版,03月21日。
孫中英,2006,〈外催業:將爆6000人失業潮〉。《聯合報》,B1版,03月23日。
梁國樹,1993,〈金融自由化之路〉。《天下雜誌》,02月01日。
張正,1995,〈培訓人才籌設金融研究院 財金單位決共組推動小組〉。《經濟日報》,07版,01月21日。
張宏賓,2002,〈金融合併法與金控法 影響深遠〉。《經濟日報》,6版,04月26日。
張翠玲、詹惠珠,1995,〈人才培訓刻不容緩 金融學院任重道遠〉。《經濟日報》,04版,5月09日。
張翠玲、簡瑋君,1995,〈金融證券人才又玩大風吹〉。《經濟日報》,09版,07月17日。
陸倩瑤,2005,〈討債人員也要考證照〉。《聯合報》,B2版,04月29日。
黃信堂,1993,〈銀行公會研設金融學院〉。《經濟日報》,04版,1月2日。
黃登榆,2000,〈銀行委外催收欠款 須等財部點頭〉。《經濟日報》,6版,2月22日。
黃國棟,2005,〈銀行:催收前告知 有困難〉。《經濟日報》,B1版,04月21日。
黃國棟,2005,〈銀行委外催收 從嚴規範〉。《經濟日報》,B1版,04月21日。
黃國棟,2005,〈催收業 卯上金管會〉。《經濟日報》,B3版,05月25日。
彭樹慧、蔡慶輝,1991,〈台北發展為亞洲金融中心〉。《聯合晚報》,01版,6月23日。
湯竹芬,1995,〈星願助我發展亞太金融中心 建議我國南進印尼〉。《經濟日報》,04版,11月13日。
陳芝艷,2005,〈本土金融風控證照 9月出爐〉。《經濟日報》,B3版,07月08日。
陳芝艷,2005,〈須具備證照資格,通過16小時訓練和筆試…〉。《經濟日報》,B1版,08月02日。
陳芝艷,2006,〈兩新證照將誕生〉。《經濟日報》,B3版,02月09日。
陳令軒,1999,〈新銀行養兵千日 用在一時〉。《經濟日報》,21版,03月14日。
陳啟彰,1999,〈銀行自律擬訂信用卡公約〉。《民生報》,34版,11月04日。
陳鳳馨,1990,〈銀行公會推動金融國際化〉。《聯合報》,11版,12月08日。
雷盈,2008,〈金融證照 失業族進修首選〉。《經濟日報》,C1版,12月10日
葉慧心、簡瑋君,1990,〈我國金融業的現在與未來 財部與業界溝通因應之道〉。《經濟日報》,04版,12月08日。
經濟日報,1988,〈新證券商要個合格營業員不難了,證管會已打開這扇窄門〉。《經濟日報》,第3版,5月13日。
經濟日報,1988,〈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將從加強國際分行著手〉。《經濟日報》,02版,11月21日。
經濟日報,1995,〈積極建設亞太金融中心〉。《經濟日報》,02版,11月09日。
經濟日報,2008,〈考國際證照拚未來,蔚為趨勢〉。《經濟日報》,A17版,05月08日。
鄭昌錞,2003,〈金融證照的發展歷程〉。《經濟日報》,第37版,10月23日。
盧志高,2003,〈委外催收貸款 將納入規範〉。《民生報》,A11版,07月16日。
賴雅雯,1995,〈培訓金融人員 多管齊下 將建立專業考試制度 成立金融學院〉。《經濟日報》,04版,07月20日。
應翠梅、李莉珩,1997,〈金融界獵人頭 民營銀行發展潛力大 公營銀行高幹樂意跳槽〉。《聯合報》,23版,09月15日。
薛琦、傅清源,2003,〈金融風險管理 八大趨勢〉。《經濟日報》,17版,03月02日。
謝偉姝,2001,〈信託人員證照制開步走〉。《經濟日報》,06版,08月03日。
魏喬怡,2002,〈資歷、證照、品德缺一不可 揭開「理專」的神秘面紗〉。《理財周刊》,第296期,04月28日。
羅兩莎,2004,〈金融考照熱門,卻是沈重負擔?〉。《聯合報》,C2版,3月15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