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223104-17151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223104-171510
論文名稱
Title
西藏分離主義運動研究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Secessionism In Tibe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1-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2-23
關鍵字
Keywords
獨立、自治、分離主義、西藏
Secessionism, Independence, Autonomy, Tibe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6 次,被下載 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6 times.
中文摘要
一九五九年以來的西藏分離主義運動式藏人不滿中共的統治而發生;以十四世達賴喇嘛為領袖率領著流亡藏人在海外,推動使西藏脫離中國統治。達賴喇嘛藉由宗教傳播的方式,成功地將西藏問題國際化,引起舉世關注。而中共政權則一貫採取強硬的立場,拒絕與達賴喇嘛接觸並談判有關西藏問題。中共對西藏的治理是典型的兩手策略,政治上採取強硬,經濟上採取發展,但是中共對西藏傳統的宗教文化,過渡壓制,正是引起藏人對中共反感的主因。亦集中共統治的方式是產生分離主義運動的根本原因。本論文即是針對治理西藏的問題,進一步探討西藏分離主義運動。
Abstract
Since 1959, DaLai Lama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 at Dharamsala in India. The secessionism had been used to push the movement of Tibetan independence to separate away from China. Till now, it is very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ized Tibetan question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t, the P.R.C. has rejected DaLai Lama returned to Tibet.
For the Chinese, if Tibet accepted to be a part of China, there would be no problem since China would only be entering its own territory.
Furthermore, DaLai Lama would to be change his subject whatever from Independence to Autonomy. It just willing to return Tibet. The PRC had always refused the reguest of DaLai Lama.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argument had come from PRC and the 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 It tried to explained the Tibetan questions, and would be realized what is the movement of secessionism in Tibe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2
第六節 論文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中國與西藏的歷史關係及問題
第一節 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 25
第二節 西藏近代的獨立運動 30
第三節 「西藏獨立」與國際法上的爭議 35

第三章 中共的治藏政策
第一節 「平叛」與「民主改革」 49
第二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治藏政策 61
第三節 「西藏治理」的問題 67

第四章 西部開發與西藏經濟發展
第一節 西藏的經濟型態 73
第二節 西部開發對西藏的影響 80
第三節 西藏經濟發展的檢討 84

第五章 西藏問題與西藏流亡政府
第一節 西藏問題國際化 92
第二節 西藏流亡政府的政治架構 101
第三節 西藏流亡政府的前景 108
第四節 達賴喇嘛的國際活動 115

第六章 國際戰略思考中的「西藏問題」
第一節 印度(含俄羅斯)對「西藏問題」的思考 124
第二節 美國的戰略思考 132
第三節 中國的戰略思考 136

第七章 結論 148

參考書目 154

附錄
附錄一 十七條協議條文 162
附錄二 達賴喇嘛五點和平計劃 164
附錄三 達賴喇嘛歐洲議會演說詞 168
附錄四 西藏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白皮書 171
表目錄
表5-1 西藏流亡政府歷屆議會選舉總表 105
表5-2 達賴喇嘛歷年出訪各國 1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 、書籍
中國邊政協會編,2001,公元兩千年兩岸藏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
王力雄,1998,天葬—西藏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
王云峰,1997,活佛的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洛林主編,2002,未來五十年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崑義,2001,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書院北:創世文化。
王章陵,1996,西藏的巨變—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九五年。台北:蒙藏委員會。
王逸舟主編,1999,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渥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史金波等,1999,西藏人權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田源等,1998,印巴核爆沖擊波。北京:昆侖出版社。
石碩,1994,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伊偉先,2000,明代藏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吉柚權,1985,西藏平叛紀實。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次仁旺久,2001,心向自由—中共砲兵營長投身西藏抗暴記。達蘭沙拉: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
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研室編,1994,西藏自治區基本情況手冊。拉薩:西藏自治區黨委會。
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1993,西藏的真象。達藍沙拉: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
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2001,西藏的法律地位—三份著名法學權威的研究報告。台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吳國光,2002,自由的民族與民族的自由。台北:大屯出版社。
呂秋文,1999,西藏之政治地位。台北:蒙藏委員會。
李五一等,2000,中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沈開運等,1979,透視達賴。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汪幼絨,1990,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台北:蒙藏委員會。
佩西•列林,2002,許雲翔等譯,分離主義的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周煒,1994,活佛轉世揭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岳常慶主編,1999,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林照真,2000,最後的達賴喇嘛,台北:時報文化。
約翰•F•艾夫唐,尹建新譯,1991,雪域境外流亡記。台北:慧炬出版社。
苦樵,1999,放牧世界屋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茉莉主編,2001,達蘭薩拉紀行。香港:環球實業。
降邊嘉措,1999,悲劇英雄班禪喇嘛。香港:開放雜誌社。
孫士海主編,2000,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及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夏格巴•汪秋德丹,李有義譯,1978,西藏政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勒內•德•內貝斯基•沃杰科維茨,謝繼勝譯,1996,西藏的神靈和鬼怪。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康照祥,2001,兩個達賴。台北:華文網公司。
張云等,1996,從靈童到領袖—歷代班禪秘傳。海口:海南出版社。
張植榮,1994,國際關係與西藏問題。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張駿逸,1990,美國在西藏問題上的角色分析。台北:蒙藏委員會。
梅•戈爾斯坦,杜永彬譯,1995,喇嘛王國的覆滅。北京:時事出版社。
許家屯,1993,許家屯香港回憶錄。台北:聯經公司。
陳又新,1996,西藏政教制度略述稿。台北:蒙藏委員會。
陳平生主編,1992,印度軍事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陳若曦,1989,青藏高原的誘惑。台北:聯經。
傅崇蘭主編,1994,拉薩史。北京:中國會科學出版社。
斯文赫定,1984,李述禮譯,亞洲腹地旅行記。上海:上海書店。
程廣中,2000,地緣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賀文宣編,1993,清朝駐藏大臣大事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楊開煌,1994,談判策略研究。台北:冠志出版社,1994年。
楊開煌,1999,達賴喇嘛「西藏問題」國際化之策略分析。台北:蒙藏委員會。
楊碧川,1997,達賴與西藏獨立。台北:一橋出版社。
葉劍青,1985,西藏獨立運動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董良慶,2000,地緣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達倉宗巴•班覺桑布,陳慶英譯,1999,漢藏史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圖齊,劉瑩、楊帆譯,1997,西藏的宗教。台北:桂冠公司。
蒙藏委員會,1998,達賴喇嘛發表西藏未來地位言論摘要表(1987-1997)。台北:蒙藏委員會。
編委會,1985,阿壩藏族自治州概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編委會,1987,甘南藏族自治州概況。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編委會,1995,當代中國西藏人口。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蕭金松,1996,清代駐藏大臣。台北:唐山出版社。
戴如意,孫子和譯,1989,藏中行—一個女基督徒的日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劍,1999,自決抑整合:中西對西藏問題觀念的衝突。台北:蒙藏委員會。
譚•戈倫夫,1990,現代西藏的誕生。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2)期刊論文
王章陵,民國79年9月,「近年西藏抗暴事件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16卷第9期。
安扶風,1998年春季,「1994年以來西藏政治社會的內部衝突」,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1期。
西藏社科院課題組,2000年,「2000年西藏經濟走勢分析」,西藏研究,第3期。
佐藤安、鄧銳齡譯,1988年,「明代西藏八大教王考(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 4期。
吳健禮,1983年,「略論清朝對地方政府的主權」,西藏研究,第3期。
吳葭,民國78年3月,「從班禪逝世看西藏局勢的發展」,中共研究,第23卷第3期(267期),。
呂秋文,民國82年2月,「一九八0年代中共藏學研究調查」,政治研究所學報,第2期。
杜永彬,2001年,「戈爾斯坦與西藏的不解之緣」,中國西藏,第3期。
沈明室,2002年秋季,「影響台海安全之印度與澳洲因素」,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1期。
汪朝光,1987年,「民國初年的中英西藏交涉」,西藏研究,第2期。
夏利夫•蘇哈,林志松譯,2003年春季號,「美國與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安全關係」,國防政策評論,第4期,。
孫子和,民國74年12月,「抗戰前中央與西藏關係述略」,政治文化,第3期。
徐桂香,民國91年11月,「達賴喇嘛與北京政府的對話與展望」,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6期,。
民國91年7月,「西藏流亡政府與中共對現代化的論戰—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迷思」,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4期,。
民國92年11月,「初探俄印中三國軸心聯盟」,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6期。
民國92年1月,「達賴喇嘛在二00二年出訪之分析」,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1期。
民國92年9月,「建立互信之旅—談近期西藏代表團第二次訪問中國」,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5期。
徐榮松,民國92年9月,「中藏談判之思考與研判」,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5期。
拳鼓,民國73年8月,「對中共加強西藏工作之分析」,中共研究,第18卷第8期。
張麟徵,民國83年10月,「分離主義的內省與外觀」,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0期。
許志嘉,民國92年5、6月,「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
郭克范,2001年,「西藏一九五九」,西藏研究,第2期。
郭錫嘏,民國78年5月,「中共控制下的西藏近期形勢」,共黨問題研究,第15卷第5期。
陳又新,民國91年5月,「交流與溝通—從中國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訪問歐洲議會談起」,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3期。
陳蒂蓮,1986年,「簡論清末西藏地方與中央王朝的關係」,西藏研究,第1期。
喜饒尼瑪,1989年,「民國時期出席全國性政治會議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國藏學,第2期。
馮明珠,民國72年春季號,「張蔭棠與西藏」,故宮季刊,第17卷第3期。
民國78年12月「析論清季中英西藏交涉中的「主權」問題」,西藏研究專輯,第2期。
黃季寬,民國91年3月,「國際新形勢下的中共民族政策」,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2期。
楊公素,1989年,「所謂“西藏獨立”運動的由來及剖析」,中國藏學,第2期。
楊開煌,民國88年7月,「後冷戰時期中共與達賴互動之研究—對話理論之分析」,中共研究,第33卷第7期(391期)。
民國91年11月,「達賴特使訪問大陸之研析」,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6期。
民國92年11月,「達賴特使再次訪陸後雙方互動情況之分析」,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6期。
達瓦才仁,1998年,「中藏談判的癥結何在」,開放月刊,2月號。
寧世群,1997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的發展與進步」,中國藏學,第3期。
廖淑馨,民國74年12月,「西藏抗暴運動的民族觀」,政治文化,第3期。
民國92年11月,「簡析達賴喇嘛近期的政教之旅」,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卷第6期。
歐錫富,2001年9月30日,「印美中與印俄中戰略三角」,國策專刊,第19期。
蕭金松,民國74年12月,「從三民主義觀點看西藏的政教合一制」,政治文化,第3期。
謝劍,民國83年1月,「從歷史觀點看西藏問題的癥結」,歷史月刊, 第72期。
民國83年6月,「中共的民族政策與西藏問題」,史學會刊,第38期。
民國87年春季,「評西藏的人口與社會(馬戎)」,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1期。
民國88年10月,「從共、藏「協議」看兩岸未來」,歷史月刊,第141期。
民國88年夏季,「中國當然是一個民族:並論所謂「西藏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
民國91年5月,「近五十年來藏族人口的發展及其意義(1950-2000)」,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3期。
顧立民,民國92年5、6月,「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


(3)學位論文
索朗多吉,1999,西藏的政治變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昆祥,1999,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失衡發展政策之研究—西藏自治區,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4)研討會論文
洪泉湖,1991.06.01,「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分離運動」,台北市,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楊開煌,1994,「從談判到建設性對話—北京與達賴化解衝突的可能性」,台北市,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
楊開煌,2001.08,「西部大開發中西藏民族若干問題之探討」,台北市,公元兩千年兩岸藏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謝劍,1999.05.28,「從觀念到行動:美國在西藏的介入」,台北市,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

二、外文部分
(1)書籍
Bajpai, U. S. 1983. India’s Security.New Dehli:Lancers Publications.
Dutt. V.P. 1986. India’s Foreign Policy, NewDelhi: Viaks Publishing House.
Donnet, Pierre-Antoine. 1990. Tibet: Survival in Question. Dehl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ngs, Richard J. and Friedberg, L.Aron eds. 2001. Strategic Asia 2001-2002:Power and Purpose. Washington Columbia D. C.: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 Research.
Goldstein, M.C. 1989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 1913-1951,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undfeld, A.T. 1996.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 Armonk N.Y.: M.E. Sharpe.
Harrer, H. 1985. Return to Tibet, New York: Penguin Putman Heberer.
Heberer, T. 1989. China and Its National Minorities: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Kapur, Harish .1994. India’s Foreign Policy 1947-1992:Shadows and Substance, New Dehli:Sage Publications.
Shakapba. 1976. Tibet: A History of Politics. N.Y.:N. Y.U. Press.
Smith, Jr. ,W. W. 1996. Tibetan Nation:A History of Tibetan Nationalism and Sino-Tibetan Relations. Boudl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van Pragg, M. Van Walt. 1987. The Status of Tibet: History, Rights, and Prospe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Boudl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期刊論文
A. Tom Grunfeld, April 2000, “Reassessing Tibet Policy”,The Progressive Response,Vol.5.,No.9.
Harvey Sicherman, spring 2002, “The New Protracted Conflict: Finding a Foreign Policy”, Orbis, Vol.43, No2.
J. Mohan Malik, winter 1993, “India Copes with the Kermlin’s Fall”, Orbit.
Michael Swaine and Minxin Pei, Feb. 2002, ”Rebalancing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Policy Brief, No.13.
Stephen Philip Cohen. 1993. “Indian Perspectives on War,Peace,and International Order”: Papper for the summer Workshop on Defence.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South Asia.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1.198.14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1.198.14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