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308111-16381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308111-163817
論文名稱
Title
面對鏡影的自我與海德格的此在
The Mirror Self and Heidegger's Dasei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6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1-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3-08
關鍵字
Keywords
存在、虛無、此在、世界、鏡影經驗、自我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3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分析鏡影經驗中出現的自我,討論在海德格的論述下是如何解釋鏡影經驗的發生,以及在此經驗中所感受到的。一開始述說鏡影經驗的發生是在甚麼狀態,釐清這篇論文所要討論的並非單只是映照著左右顛倒的影像,而是在鏡影經驗中出現的自我。在這樣的鏡影經驗中,面對鏡影的人進一步感受到的在這個身體中,「在」的當下世界之湧現;隨之感到的空洞、虛無,世界的剝離。在從一般人是如何看待鏡影,從中探討與鏡影經驗的不同。再從社會學「鏡中自我」、皮亞傑「發展認識論」、拉岡「鏡像階段」有關於自我與鏡影的討論中,澄清鏡影經驗中想要論述的情況是否相符合?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在甚麼地方不適用於鏡影經驗,因此要藉由海德格對此在與世界的分析,探討呈現鏡影的鏡子作為用具,是如何向面對鏡影之人敞開此在與世界的關係。從這裡出發探討虛無如何出現在鏡影經驗,在海德格的論述下是怎麼解釋。從海德格的脈絡出發,去反省鏡影經驗中出現的自我,並且從對海德格的理解,去思考海德格的論述是否能夠解釋鏡影經驗。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1
第壹章 鏡前的人「與」鏡中的人 4
第一節 面對鏡影 4
第二節 鏡影中的人 6
第三節 在腦中的設想與現實之符應 7
第四節 回到自己面對鏡影的經驗 8
第五節 關於「自我」與「存在」的討論 10
一、拉岡的「鏡像階段」與皮亞傑的「發展認識論」 10
二、沙特的「存在與虛無」 15
第貳章 鏡影與海德格的「此在」與「世界」 21
第一節 「此在」之存在 26
第二節 在世界中存在 30
第三節 虛無的問題 34
第参章 站在鏡子前39第一節 情緒狀態下的鏡影與虛無 40
第二節 從鏡影解釋此在的結構:「我往自己」 44
第三節 世界的剝離 47
第四節 事物的本質與此在的關係 51
第肆章 結論 56
參考文獻 5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José B. Ashford, Craig Winston Lecroy, Kathy L. Lortie著,張宏哲、林哲立 編譯,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著,余伯泉、李茂興 譯,《社
 會心理學》,台北:弘智,2003年。
丁東紅 著,《西洋哲學史 第七卷 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第十九章,江蘇:江
 蘇人民,2004年。
王國芳、郭本禹 著,《拉岡》,台北:生智,1997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徐紀亮、張慶熊 譯,《馬克斯關於人的概念》,台北:
 南方叢書,1987年。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合 譯,《存在與時間》,
 北京:三聯書局,2006年。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趙衛國 譯,《論真理的本質-柏拉圖
 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講疏》,北京:華夏,2008年。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丁耘 譯,《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上海:
 上海譯文,2008年。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熊偉 譯,《形而上學是甚麼?》,台北: 
 仰哲,1993年。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 譯,《路標》,北京:商務,2007
年。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著,陳宣良等 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左
 岸文化,2006年。
拉康(Lacan)著,渚孝泉 譯,《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2001年。
拉斯.史文德森 著,范晶晶 譯,《無聊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皮亞傑(Piaget)著,范祖珠 譯,《發生認識論》,北京:商務,1990年。
高宣楊 著,《存在主義》,台北:遠流文化,2004年。
李平 著,《海德格爾:思想的主宰者》,臺北:牧村圖書,2004年。
黃作 著,《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榮華 著,《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3年。
陳榮華 著,《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臺北:輔仁大學,1992年。
張祥龍 著,《海德格:二十世紀最原創的思想家》,臺北:康德,2004年。
洪漢鼎 著,《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008年。陳嘉映 著,《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涂成林 著,《現象學的使命: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到薩特》,廣州市:廣東人民, 
 1998年。
熊偉 編,《現象學與海德格》,臺北:遠流,1994年。
彭富春 著,《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上海:上海三聯,2000年。
Emmanule Levinas, (2001), Alphonso Lingis,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USA: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Heidegger, (2002), Joan Stambaugh,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tin Heidegger, (1996), Joan Stambaugh, Being and Tine, US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1.97.6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1.97.6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