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317111-08581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317111-085811
論文名稱
Title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對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補救教學作法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auses of the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low achievement, the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outcomes of remedial teaching from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s’ perspectiv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1-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3-17
關鍵字
Keywords
補救教學作法、補救教學成效、「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弱勢低成就學生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low achievement, the outcomes of remedial teaching,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5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臺南縣市擔任「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教學人員共575位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教學人員對於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補救教學作法及補救教學的看法,並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辦理補救教學教師培訓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教學人員較多將弱勢學生的低成就歸因為學生個人因素。
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教學人員對補救教學作法持有認同感,在補救教學作法上認為「教學策略」最重要。
三、「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大多認同補救教學的成效,在補救教學成效上,認為「教師的教學成長」影響教學成效最大。
四、不同經歷、教育階段、學校規模等背景因素的教師在弱勢學生低成就的看法、補救教學的作法,以及補救教學成效的看法上有差異。
五、「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教學人員認為補救教學作法與補救教成效有正相關。
Abstract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575 teachers of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in Tainan City. By doing survey, it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ose teachers’ perspective of the causes of the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low achievement, the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outcomes of remedial teaching. The results will offer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the remedial teaching teachers’ training held by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s.
1.Most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s attribute the causes of the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low achievement to students’ personal factor.
2.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s agree with the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and consider ‘teaching strategy’ as the most important.
3.Most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s agree with the effect of the remedial teaching and think that ‘teaching development’ affects the outcomes the most.
4.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different education backgrounds and from different school scal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causes of the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low achievement, the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outcomes of remedial teaching.
5.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s think that the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positively affects its outcom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相關理論與政策現況……..8
第二節 補救教學之理念、受輔對象成因與作法……………………27
第三節 補救教學成效之相關研究法…..…………………….....…...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54
第二節 研究假設……..………………………………………….…...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59
第四節 實施流程………..…………………………………………...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2
第一節「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對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
補救教學作法及補救教學成效之看法分析……………….7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學人員在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看法之差
異分析…………………………………………...…………. 7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學人員在補救教學作法之差異分析… 92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學人員在補救教學成效看法之差異分
析………………………………………………………….. 103
第五節「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對補救教學作法與補救教
學成效之相關分析………………………………………..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22
參考文獻……………………………………………………………….127
附錄…………………………………………………………………….13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份
于國善(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佳蕙、許添明(2003)。原住民學童服務機制困境與整合式服務學校 。國立彰化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報,4,167-192。
王潔真(2007)。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永齡希望小學(2009)。【牽阮ㄟ手】孩子,這一路你不會孤獨。永齡希望小學專刊,4,14-19。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2009)。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劃扶幼計畫。2009年6月25日取自於http://www.yonglin.org.tw/f001/f001-1/f001-1.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無日期)。教育基本法。檢索日期:2008年5月1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吳佳儒(2008)。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以臺北縣乙所小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林輝(2008,2月)。97年攜手計畫擴大辦理 受惠人數突破20萬人次近3千校開辦 比率達86% 對象擴及單親與隔代教養子女。教育部新聞稿。2008年6月7日,取自http://asap.moe.gov.tw/modules/news/。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文化不利。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吳鐵雄(1984)。電腦輔助教學之補救教學效果初探。英語教學,1,37-48。
徐光國、洪清一、陳芬蘭、陳芳珊(1993)。國小一年級學習遲緩學生國語科補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呂慶文(2006)。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家同(2003)。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南投縣: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李麗君(2006)。低成就學生逃避行為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91-104。
李麗君(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弱勢低成就學生及補救教學看法之探討。載於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提升弱勢兒童學習之課程與教學研討論」會議論文集(頁155-175),台南。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425-472)。台北:心理。
汪仲(譯)(1999)。Davide S.Landes著。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台北:時報出版。
林火旺(譯)(1998)。J. Rawls著。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 ,43,1-6。洪清一(1990)。低成就學生之造因與輔導。教育資料文摘,25,134-141。
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雲林縣。
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6(1),45-65。
翁福元(2006)。影響學習成就之社會因素比較分析。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變革與發展,32,23-39。
翁福元、黃彥超、陳正專 (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評析:正義與均等之觀點。載於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提升弱勢兒童學習之課程與教壇」會議論文集(頁19-35),台南。
國立台南大學(2009)。播撒希望種子:台南縣市弱勢家庭兒童課輔計畫。2009年6月25日取自於http://www.umc-hr.com/foundation/about.htm。
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九年 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宣讀之論文。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成果報告(NSC 88-2614-H-017-011))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民 89)。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嘉寧(2008)。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1)。2001年:新思考、新行動、新願景。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參考資料。教育部。
教育部(2008b)。97年攜手計畫擴大辦理 受惠人數突破20萬人次。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8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1692&pages=0&keyword=%c4%e2%a4%e2%adp%b5e
教育部(2008b)。攜手計畫相關統計數據。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9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news/EDU02/980201_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2009年7月10日,擷取自http://asap.moe.gov.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10
教育部(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成果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攜手有愛 學習無礙∼人才招募網。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9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2321&pages=0&keyword=%c4%e2%a4%e2%adp%b5e
教育部(2009g) 。教育部攜手計劃課後扶助入口網。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asap.moe.gov.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5
許添明(2006)。教育優先區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 ,現代教育論壇,15,433-431。
許添明(2010)。弱勢者學習協助計畫:不應只有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99,33-42。
許添明、林慧玲(2009)。偏遠地區公立國民中小學校績效獎金計畫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原師大學報:教育類),54(4),115-137。
陳柏璋、林世華、謝進昌、陳清溪、曾建銘、林宜蓁等(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攜手計畫執行現況之地調查研究。研習資訊,26(6),27-38。
陳淑麗(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之探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05-130。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1-22。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4-16。
陸正威(2000)。課程本位評量對國小學童數學解決問題補救教學及數學焦慮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宣讀之論文。
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09)。課輔計畫。2009年6月25日取自於http://www.boyo.org.tw/about/server.htm。
游惠美(1997)。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探討。新竹師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79-99。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俊傑(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評析與建議。學校行政雙月刊,61,196-211。
楊巧玲(2007)。美國初等教育革新的突破與困境。教育資料集刊,37,97-117。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53-60。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16(4),1-37。
楊瑩(1998)。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1-28),台北:揚智文化。
楊瑩(1999)。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曉慧(2005)。文化不利地區教學問題之研究-從教師觀點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52。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學刊,16,163-191。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56,140-154。
顏妙如(2009)。臺南市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實施問題與解決方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貳、英文部份
Ascher, C. (2006). NCLB’s 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 Is this what our students need? Phi Delta Kappan, 88(2), 136-141.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oleman,J.S.(1990).Equ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2600)
Collins, Kathleen M. T.; Onwuegbuzie, Anthony J.(2001) Effect of an After-School Tutorial Program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Ris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7717)
Drotar,D.(1993).Influences on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mong psychologists and pediatrician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training,and research.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18,159-72.
Fuchs, L. S., & Fuchs, D. (1998). Treatment validity: A unifying concept for reconceptual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3(4), 204-219.
Jacob, B. A. & Lefgren, L. (2004). Remedial educ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analysis.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86(1), 226-244.
Kearney, K. (1993). Teacher empowerment of at-risk students. In, R. M. Anderson (Ed.),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the at-risk student. Schenectady, N. Y.: New York English Council.
Linan-Thompson, S., Vaughn, S., Prater, K., & Cirino, P. T. (2006). The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t risk for reading problem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5), 390-398.
Mahoney, J. L; Parente, Maria, E.; Lord, H.(2007). After-School Program Engagement: Links to Child Competence and Program Quality and Conten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7(4)p385-404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oore, Rock D. (1996) Accelerat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rough an After-School Enhancement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4287)
Rawls, J.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Rawls, J.(1999). A theory of justice(2nd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
Torgesen, J. K.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arly interventions in reading: The lingering problems of treatment resister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s, 15(1), 55-6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2.201.21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2.201.21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