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318109-0047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318109-004724
論文名稱
Title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A Textual and Documentary Study on the 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Chu Bamboo Slips Related to Lij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8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2-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3-18
關鍵字
Keywords
上博楚簡、戰國楚竹書、楚竹書、禮記、戰國楚簡、上博簡
Liji, Chu Bamboo Slip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8 次,被下載 146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65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之研究工作依其性質可大分為二:其一為文獻整理的部分,其二為內容論述的部分。前一部分又可分為「文字考釋」、「殘簡拼合及補文」及「簡序排列」三部分,分載於第二、三、四章。後一部分則以「思想論述」及「文獻性質」為主,分載於第五、六章。此外,整體討論上博楚簡「禮記類」之「學術價值」部分則兼取二者,載於第七章。今略從上所分,將各章節之研究工作簡述如下:
第一章就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對象及範圍」、「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作一概述。
第二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有兩種以上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緇衣〉、〈性情論〉、〈民之父母〉、〈天子建州〉四篇。
第三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但其內容文意間彼此相關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子羔〉、〈仲弓〉、〈魯邦大旱〉、〈季康子問於孔子〉、〈孔子見季桓子〉及〈相邦之道〉六篇。
第四章針對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且全篇由數個各自獨立之章節組成之文獻提出整理方案。此種文獻有〈從政〉甲、乙篇、〈君子為禮〉、〈弟子問〉、〈內豊〉、〈昔者君老〉等篇。
第五章所處理者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反映之儒家思想特徵」,研究重心在於整理出同一議題下簡文所反映之儒家思想特徵。
第六章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特殊觀念及其意義」,乃是希望藉由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中未見於或異於《論語》之「特殊觀念」的討論,以作為推論其文獻性質之重要線索。
第七章論述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學術價值,舉出上博「禮記類」之學術價值凡四:「文字學價值」、「文獻學價值」、「學術思想史價值」及「一般史價值」。本文對上述學術價值皆有所論,唯依個人研究心得而將焦點置於「文獻學價值」部分。
第八章針對本文之研究成果進行述要,並依本文之研究心得為基礎,提出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研究性評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18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況…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範圍7
第四節 研究目的11
第五節 研究方法14
一、文獻整理方面11
二、內容論述方面………15
第二章 文獻整理方案(一):有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文獻………19-96
第一節 〈緇衣〉校對釋讀…19
一、第一章(傳世本第二章)……22
二、第二章(傳世本第十一章)23
三、第三章(傳世本第十章)………24
四、第四章(傳世本第十二章)………25
五、第五章(傳世本第十七章)………26
六、第六章(傳世本第六章)………28
七、第七章(傳世本第五章)………29
八、第八章(傳世本第四章)………30
九、第九章(傳世本第九章)………31
十、第十章(傳世本第十五章)………32
十一、第十一章(傳世本第十四章)………33
十二、第十二章(傳世本第三章)………34
十三、第十三章(傳世本第十三章)………36
十四、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傳世本第七章)……37
十五、第十六章(傳世本第八章)………39
十六、第十七章(傳世本第二十四章)……40
十七、第十八章(傳世本第十九章)………41
十八、第十九章(傳世本第二十三章)……43
十九、第二十章(傳世本第二十二章)……44
二十、第二十一章(傳世本第二十章)……44
二十一、第二十二章(傳世本第二十一章)……46
二十二、第二十三章(傳世本第二十五章)……47
二十三、小結48
第二節 〈性情論〉整理方案…53
一、第一部分…54
二、第二部分………61
三、第三部分64
四、小結69
第三節 〈民之父母〉校對釋讀…72
一、民之父母………72
二、五至………74
三、三無………75
四、引詩………77
五、其在語也………78
六、五起………79
七、小結………81
第四節 〈天子建州〉甲、乙本校對釋讀…83
一、第一章………83
二、第二章………84
三、第三章………85
四、第四章………86
五、第五章………87
六、第六章………89
七、第七章………90
八、第八章………91
九、第九章………92
十、第十章………92
十一、第十一章……94
十二、小結………95
第五節 結語………96

第三章 文獻整理方案(二):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文獻──對話體……97-190
第一節 〈子羔〉整理方案97
一、簡序排列及釋讀……98
二、全文結構107
三、簡7之簡序及釋讀………108
四、小結……113
第二節 〈仲弓〉整理方案115
一、可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16
二、各編連組之先後順序……129
三、零簡之歸置……130
四、小結…132
第三節 〈魯邦大旱〉釋讀………137
第四節 〈季康子問於孔子〉整理方案…143
一、原釋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44
二、其他學者所提可以編連之段落及其內容釋讀……148
三、本文所提之編連組:迫邦甚難…157
四、全篇簡序之安排………160
五、小結…165
第五節 〈孔子見季桓子〉整理方案………168
一、可編連之段落………168
二、各段次序之討論………179
三、零簡之歸置……180
四、小結…182
第六節 〈相邦之道〉釋讀………184
第七節 〈結語〉………188
第四章 文獻整理方案(三):無其他抄本或傳本可資校對之文獻──集錄體……193-246
第一節 〈從政〉甲、乙篇整理方案………193
一、學者所提諸編連組之討論……194
二、諸編連組之次序……204
三、零簡之歸置…205
四、小結…207
第二節 〈君子為禮〉整理方案209
一、顏回與孔子問答………210
二、君子儀態……212
三、子羽與子貢論孔子之賢213
四、零簡之歸置及全篇次序之安排…215
五、小結…216
第三節 〈弟子問〉整理方案218
一、可以編連、拼合或歸類的段落…218
二、零簡之歸置………224
三、各段之次序之安排……227
三、小結…228
第四節 〈內豊〉、〈昔者君老〉整理方案…230
一、立孝…231
二、事父母233
三、父母有疾………237
四、悌……239
五、昔者君老………240
六、小結…244
第五節 結語…246
第五章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反映之儒家思想特徵…245-294
第一節 君子與修身……245
一、君子之德行……246
二、德行養成之方法254
第二節 德治主義的政治思想……260
一、「以德為本」的政治理念…260
二、為政方法………272
   第三節 「鬼神觀」及「旱災對應說」──以〈魯邦大旱〉為主287
一、鬼神觀287
二、〈魯邦大旱〉及其他文獻「旱災對應說」比較………291
第四節 結語…293
第六章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所見特殊觀念解析及其意義…295-362
第一節 〈性情論〉、〈民之父母〉所見戰國儒家對孔子思想之發展及其相關問題………295
一、〈性情論〉思想論述及其相關問題──兼解〈民之父母〉「五至」一段……296
二、〈性情論〉之文獻性質306
第二節 受他家思想影響之篇章321
一、〈民之父母〉所述「以無為本」之論述方式321
二、〈子羔〉所提「血統與統治之正當性」問題…328
三、〈君子為禮〉、〈季康子問於孔子為主〉所見「德位關係」之論述…340
四、〈魯邦大旱〉、〈天子建州〉所載「陰陽刑德」思想…348
五、小結…361
第三節 結語…362
第七章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的學術價值──以「文獻學」為主……363-422
第一節 書寫者對簡本典籍內容之影響…366
一、簡本典籍之異文性及其因素………369
二、簡本典籍內容之改變及其內涵之轉移………371
三、簡本典籍「演化論」………384
四、小結…384
第二節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與傳世文獻考論385
一、上博、郭店本〈緇衣〉與《禮記.緇衣》………386
二、〈民之父母〉與《禮記.孔子閒居》、《孔子家語.論禮》………389
三、〈內豊〉與《大戴記》「曾子十篇」………397
四、小結………402
第三節 《大戴記》、《禮記》文獻性質重考…404
一、〈漢志〉所載「《記》等五種文獻」之性質405
二、大、小戴《記》之文獻來源…409
三、傳世本《大戴記》、《禮記》是否為二戴原貌問題之討論…412
四、小結…415
第四節 〈仲弓〉三考…416
一、仲弓所任為「家宰」…416
二、春秋時代「家宰」之職責418
三、「仲弓任季氏宰」之時間及所事對象419
第五節 結語……420
第八章 結論423-448
第一節 研究結果述要………423
一、第二、三、四章──文獻整理方面………423
二、第五、六章──內容論述方面436
三、第七章──學術價值方面……441
第二節 上博楚簡「禮記類」文獻之研究性評估……442
一、文字學方面…443
二、文獻學方面444
三、學術史、思想史方面………446
引用、參考書目………449-474
一、專著…449
二、紙本論文455
三、網站論文46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參考書目
一、專著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丁四新,《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丁四新,《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丁四新,《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王念孫,《讀書雜志》(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4月影印同治庚午十一月金陵書局重刊本)。清.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影印商務印書館1940年本)。
王鳳(張世超指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的研究及文字整理》,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晉.王肅,《孔子家語》(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3月影印宋蜀本)。
晉.王肅,《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本)。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0月影印四部刊要本)。
王維達,《中國熱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研究》(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7年3月)。
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七五冊)。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9月)。
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孝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裴駰集解,《史記》(台北,樂天出版社,1975年9月)。
清.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頁813。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4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8月)。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伯謙、艾蘭、李學勤,《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李解民,《尉繚子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4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清.阮元,《曾子十篇》(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
吳建偉(臧克和指導),《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分析和《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文字考辨》,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4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周廷寀,《韓詩外傳校注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據畿輔叢書排印本),頁23。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林錦榮(周鳳五指導),《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碩士論文。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10月)。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7月)。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10月)。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3月)。
范玉珠(張世超指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影印經?樓臧版本)。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吳.韋昭,《國語》(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9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漢.桓寬,《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漢.班固,《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2年4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高享,《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1997年7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5月)。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12月)。
梁大偉(劉剛指導),《先秦儒家《詩論》與兩漢詩教》,潘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光裕、袁國華,《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1月)。
張通海(徐在國指導),《《上博簡》(一、二)集釋》,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與《廣校讎略》合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淺野裕一著、佐藤將之譯,《戰國楚簡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2月)。
淺野裕一著、佐滕將之譯,《上博楚簡與先秦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11月)。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裝書局,2007年5月)。
傅銘(張桂光指導),《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黃人二,《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8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9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黃懷信主編,《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9月影印四部刊要本)。
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3月)。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4月)。
詹群慧,《郭店楚簡中子思著述考》(上、中、下),分載於「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5月19日、5月21日、5月24日。
詹鄞鑫、韓同蘭,《戰國楚文字用字調查》(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5月)。
鄒太華,《晏子逸箋》(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2月)。
蒙文通,《儒學五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清.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漢.劉向,《新序》(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樓宇烈,《王弼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
霍冬梅(沈建民指導),《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音韻研究》,華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2007年碩士論文。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9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5月)。
謝維揚、朱淵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新華書店,1996年2月)。
唐.魏徵,《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乾隆武英殿本)。
瞿祖同,《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
羅凡晸(季旭昇指導),《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博士論文。
蘇建洲(季旭昇指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博士論文。
蘇建州,《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2008年1月)。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顧俊,《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顧瑞榮,《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達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二、紙本論文
大西克也,〈試論上博楚簡緇衣中的「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