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326111-21342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326111-213423
論文名稱
Title
地方議會資源與生態環境對議員生涯發展影響之探討- 以台北市議會與高雄市議會議員感知為例
The Impact of Legislative Resources and Local Ecology on Local Council Members’ Career Path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pei and Kaohsiung City Council Members’ Percep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3-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3-26
關鍵字
Keywords
地方生態、議會資源、地方議員、地方議會、生涯發展
local ecology, legislative resources, political career, legislator, legislatur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地方議員的生涯發展關係著其政治前途的延續或結束,議員從踏進政治領域
開始,其生涯發展就會受到許多因素所影響,造成議員在生涯發展上走向不同的
途徑;有的議員能成功往更高職位邁進,有的議員則長期在地方議會中發展。而
為何議員在生涯發展上會具有差異?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差異?這些因素會對議
員生涯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藉由文獻的整理,發現議會資源與地方生態可能對議員的生涯發展產生影響。
因此本文挑選台北市議會與高雄市議會作為研究對象,整理兩市近五屆議員的政
治生涯發展情形,並找出其中差異。接著藉由實地參訪與問卷調查瞭解北高兩市
議會資源的提供情形以及兩地政治生態環境的不同,觀察北高兩市議員生涯發展
模式與兩市的議會資源以及生態環境是否符合文獻中的描述。
結果發現議會資源與地方生態對議員生涯發展的影響都如同文獻的敘述。議
會資源對議員政治生涯不論是往更高職位晉升或在議會中發展都有正面的幫助,
而在地方生態中,家族派系有助於議員在地方議會中發展,政黨影響力則對議員
晉升一途較有幫助,晉升機會結構則影響著議員向更高職位挑戰的企圖心與可能
性。
Abstract
The study of legislator political career path so far has indicated that it can be
influenced by legislative resources and local ecology. The legislative resources consists of
salary of legislator, assistant’s numbers, time in session , staff and facilities while local
ecology depends on faction, party, 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 By using of Taipei city
council and Kaohsiung city council as study objects,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legislator political career, legislative resource and local ecology between Taipei city
council and Kaohsiung city council. In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the legislative resources
not only give progress of legislator but also help their development in legislature.
Moreover, the faction is also facilitated their development in legislature while party
influence contributing higher position of legislator, and their opportunity structure are
related the higher office of the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分析 .......................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北高兩市政治生態與議會資源配置
第一節 歷史背景....................... 21
第二節 人文社會條件..................... 23
第三節 地方家族派系與政黨勢力................ 30
第四節 議會資源分布情形................... 36
第五節 小結......................... 48
第三章 議會資源因素對議員生涯發展影響分析
第一節 議會資源與議員生涯發展的關係............. 51
第二節 北高兩市議會資源提供與議員使用情形.......... 65
第三節 北高兩市議會資源與議員生涯發展的比較分析....... 72
第四章 政治生態因素對議員生涯發展影響分析
第一節 政治生態與議員生涯發展的關係............. 75
第二節 家族派系與政黨在北高兩市議會的影響力......... 81
第三節 北高政治生態與議員生涯發展的比較分析......... 88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附錄............................. 10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7-94。
文偉達,1997,〈市議員連任因素之分析: 以第五屆嘉義市議員選舉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台北:三民。
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臺灣土地金
融季刊》,137:97-110。
林政緯,2004,〈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
舉之分析(2001-2002 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國屏,1998,《台灣三大都市(台北、台中、高雄)人口遷移之研究》,計劃編號:
NSC86-2415-H-018-00 2-SSS,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周明慧,1991,〈 美國現任眾議員連任優勢之研究:選區服務與國會選舉〉,淡
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
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徐偉閔,2005,〈選舉與地方派系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2000∼2005
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昆山、黃政雄,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張東正,2008,〈縣議員連任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
張清泉,2004,〈高雄市議員連任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
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 〈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六)
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
------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1999,〈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第七期,頁12-13。
------1999,〈政體轉型與派系黑金政治〉,發表於「黑道、派系與財閥問題」研討
會。
96
陳美霞,〈南北差距,愈來愈大〉,《中國時報》,2006 年12 月22 日。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
析〉,《選舉研究》,1(1):75-89。
彭基山,2001,〈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討論〉,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
在職進修專班論文。
雷飛龍、陳義彥,1979,《公共事務問題意見調查研究之一》,未出版。
蔡明惠,1997,〈地方派系的選擇運作及其角色功能〉,《澎專學報》,(1):101-124。
趙永茂,1978,《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
------,1988,〈台灣基層政治精英之個人背景分析〉,《思與言》,第二十五卷,第
六期,頁22-44。
------,1996,〈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
七期,頁1-26。
------,1997,《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
季刊》,4(3):58-70。
------,2002,〈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1993 與2001 調查結果之比較分
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七期,頁1-32。
鄧瑞兆&黃國修&曾昭捷,2009,〈我國南北兩大都會區產業發展與人口就業之研
究〉,中華管理學報,10(3):1-24。
廖益興,1994,〈南北差距:政治文化面〉,《國家政策雙周刊》,(88):2-3。
廖達琪,2007,〈議會幕僚的質與量〉,「活力議會,飛揚台北-台北市議會第十
屆議員就職週年慶論壇」引言稿,台北:台大政治系與台北市議會。
韓秀珍,2001,〈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 年市長、立委選舉以
及2002 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賴惠員,2008,〈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投票取向之研究-以新營市2005 年縣長三合
一選舉與2008 年總統選舉結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中國時報,〈親民黨首戰 內外皆考驗〉,《中國時報》,2001 年8 月7 日,版4。
社論,〈「北藍南綠」:是社經落差而不是族群問題〉,《聯合報》,2001 年12 月10
日,版2。
台北市議會,2010,台北市議會網站:http://www.tcc.gov.tw/,檢索日期:2010 年
97
12 月19 日。
台北市議會圖書館,2010,〈館藏統計〉,台北市議會圖書館網站:
http://library.tcc.gov.tw/,檢索日期:2010 年12 月19 日。
高雄市議會,2010,高雄市議會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kcc.gov.tw/ch/index.aspx,
檢索日期:2010 年12 月19 日。
台灣電視,2011,台視全球資訊網:http://www.ttv.com.tw/,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2 日。
中國電視,2011,中視全球資訊網:http://beta.ctv.com.tw/,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2 日。
中華電視,2011,華視全球資訊網:http://www.cts.com.tw/,檢索日期:2011 年
1 月12 日。
中國時報,2011,中國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檢索日期:2011 年
1 月12 日。
中國時報,2011,中時新聞資料庫: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2 日。
聯合報,2011,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檢索日期:
2011 年1 月12 日。
聯合報,2011,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2 日。
自由時報,2011,自由時報網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檢索
日期:2011 年1 月12 日。
台北市政府,2011,〈預算統計〉,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網站:
http://www.ca.taipei.gov.tw/MP_102001.html,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9 日。
高雄市政府,2011,〈預算統計〉,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網站:http://cabu.kcg.gov.tw/,
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9 日。
中選會,2011,〈選舉資料〉,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
http://210.69.23.140/cechead.asp,檢索日期:2011 年1 月19 日。
英文文獻
Berkman, Michael. 1993.“Former State Legislators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Mastery.”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8:77-104.
Berry, William D., Michael B. Berkman, and Stuart Schneiderman. 2000.“Legislative
Professionalism and Incumbent Reel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98
Boundari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859–74.
Canon, David T. 1990. Actors, Athletes, and Astronau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rikson, Robert S. 1971.“The Advantage of Incumbency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Polity 3(3): 395-405
Fowler. Linda, and Robert. McClure. 1989. Political Ambi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orina, Morris. 1994."Divided Government in the American States: A Byproduct of
Legislative Professional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304-16.
Hibbing, John. 1994."Modem Legislative Careers." In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System, ed. Joel H. Silbey. New York: Scribner's Sons.
Jewell, Malcolm. 1982. Representation in State Legislatures. 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Kornberg A and Thomas N. 1965. “The Political-Socialization of National Legislative
Elites in The United-States and Canada”. Journal of Politics 27(4): 761-775.
Mayhew, David, 1974,“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oncrief Gary F. 1999.“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in US. Legislatures”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4(2):173-208.
Maestas, Cherie. 2003.“The Incentive to Listen: Progressive Ambition, Resources, and
Opinion Monitoring among State Legislators”THE JOURNAL OF POLITICS,65
(2):439–456
Moncrief Gary F., Niemi Richard G. and Powell Lynda W. 2004.“Time, Term Limits,
and Turnover: Trends in Membership Stability in U.S. State Legislature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9(3):357–81.
Polsby, Nelson. 1968.“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62:144-68.
Rosenthal, Alan. 1998. The Decline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CQ
Press.
------1996. State Legislative Development: Observa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1(2):169-198.
Schlesinger, JA. 1966.Ambition and Politics, Chicago:Rand Mcnally.
Squire, Peverill. 1988.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Membership Stability in
99
Legislature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3:65-81.
Squire, Peverill. 1992. “Legislativ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Membership Diversity in
State Legislatures.”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7:69-79.
Verba Sidney and Norman H. Nie.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6.36.19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6.36.19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