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409114-08444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409114-084445
論文名稱
Title
《左傳》「莊」謚 諸侯研究
Studies on Zhuang Posthumous Title Personage from Tso-Chu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4-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5-09
關鍵字
Keywords
逸周書、左傳、春秋、謚號、莊公
Yijoushu, Zhuang, Tso-Chua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osthmous Tit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0 次,被下載 2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81 times.
中文摘要
謚號是西周中葉時期顯著實施的活動,是對過世之人單一、重點式的評價方式。透過對謚號、謚法、謚書的探討,及春秋時代謚「莊」之諸侯,採合宜謚「莊」之三位諸侯,對照不合宜之三位君主,從六位謚「莊」諸侯生前事跡的探討,為認識《左傳》開啟另一扇探索之窗。探討《左傳》中「莊」謚人物事跡是否符合謚「莊」釋義,以及淺談春秋時代使用謚法的原則。從《左傳》出現之「莊」謚國君為主,逐步分析謚「莊」國君一生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並探討其所獲得「莊」謚是否何宜。
首先探討謚號的意義開始,分析春秋時期賜謚之原則,接續著墨《左傳》內文所呈現使用謚號的現象,春秋時期使用謚法現象,有諸侯及卿大夫皆獲謚的魯、晉、齊、衛四國,更深入研究發現,雖是諸侯、卿大夫冠謚,卻仍有意外之例,如孔子、叔向。單是諸侯獲謚之國有鄭、宋、秦、楚四國。無使用謚號之國,如活躍較晚之吳、越二國。最後導入本文主題,「莊」謚在中國歷代傳統謚法書之謚義從《逸周書‧謚法解》兵甲亟作曰莊;叡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征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六項,及古籍中「莊」字之原義,逐一了解「莊」謚之諸侯應有既定形象:莊敬、自強。
行謚的原意為鼓勵在上位者照顧自己人民,也紀念已故清明、有作為、行美德之為政者,到後來卻成為世襲公族的專有權益。《左傳》各國出現一種現象,諸侯之謚是由國內大臣討論得出,若是尊敬周天子之國,訃於周天子,會順帶遞上讓周天子參考賜謚之謚號。在周天子逐漸無實之權、各國諸侯以武力相繼掘起,為取一方之霸的時勢下,出現了本文之主題謚「莊」名實相符者以及謚「莊」名實相悖者的問題。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論文審定書...............................................i
摘要.....................................................ii
目次.....................................................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章節安排說明.............................4
第二章 論「謚」..........................................6
第一節 謚號 ....................................6
一、謚義 ......................................8
二、謚法之書................................14
三、賜謚之法.................................25
第二節、春秋用謚現象.............................33
一、 君、臣皆用謚之國..........................35
二、 單有君王用謚之國.........................51
三、 簒弑之賊稱謚.............................64
四、 聖、賢之人為卿卻無謚......................68
第三節 「莊」謚原義及後來流變....................70
一、 字書「莊」釋.............................71
二、 古籍「莊」字使用..........................72
三、 歷代謚書之「莊」釋 ......................78
第三章《左傳》謚「莊」名實相符者 ........................85
第一節 奮勇當先、國勢強盛 .......................86
一、春秋初期霸主---鄭莊公 ....................86
二、穩定魯國地位---魯莊公.....................92
三、問鼎中原---楚莊公........................102
第二節 三君謚「莊」相類徵象......................110
一、 三君相類處................................111
二、 鄭莊公、魯莊公相類處.......................121
第三節 論述「莊」謚三君相稱事跡..................128
一、 鄭莊公 .................................128
二、 魯莊公..................................135
三、 楚莊王..................................138
第四章 《左傳》謚「莊」名實相悖者........................142
第一節有勇無謀、國勢屢墮........................142
一、 宋莊公..................................142
二、 齊莊公..................................149
三、 衛莊公..................................158
第二節宋、齊、衛三君相類徵象.....................164
一、 三君相類處..............................164
二、 齊與衛、宋與衛相類處.....................177
第三節 論述謚「莊」三君名實相抵..................188
一、 宋莊公 .................................192
二、 齊莊公、衛莊公...........................194
三、 齊、衛二國重複「莊」謚 ..................197
四、 春秋無「莊」謚國家.......................198
第五章 結論..............................................199
一、春秋書法謚號現象..............................199
一、「莊」謚君王外顯條件...........................199
二、謚、實相悖潛在問題.............................200
參考書目........................................203
附錄一..........................................217
附錄二..........................................22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孔安國(題名),﹝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5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
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
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
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台北:藝文 印書館,
1985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 台北:
藝文 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
年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
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
12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12
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 台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12
月10版景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
二、「莊、謚」相關古籍
﹝漢﹞劉向:《五經通義》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劉向:《說苑》台北市 : 中華書局,1966年3月1版。
﹝漢﹞班固:《白虎通》台北:中華書局,198年‧北京新一版。
﹝漢﹞許慎撰、﹝宋﹞徐鍇傳:《說文解字通釋》(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8年.2月,再版)。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2
月,6版。
﹝漢﹞劉熙:《釋名》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漢﹞蔡邕:《獨斷》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唐﹞陸德明撰、﹝清﹞盧文弨校:《抱經堂本經典釋文》臺北 : 漢京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3月。
﹝唐﹞林寶撰:《元和姓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75,冊218-221)。
﹝宋﹞陳彭年、邱雍等修訂:《廣韻》(臺北:世界出版社,《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8,冊84)。
﹝宋﹞蘇洵:《諡法》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曾鞏撰、余冠英等主編 《唐宋八大家全文‧曾鞏集‧公族議》 北京 : 國際文化出版 :新華經銷,1997年1月,1版。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初版。
﹝宋﹞鄭樵著、何天馬校:《通志略》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臺一版。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冊674)。
﹝宋﹞羅泌:《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79,冊101)。
﹝宋﹞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台一版)。
﹝宋﹞蘇洵等撰:《太常因革禮》(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卷九十八,頁4。
﹝金﹞張瑋等撰:《大金集禮 》(板橋市 : 藝文印書館,1966年)。
﹝元﹞柳貫撰:《待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冊1210)。
﹝清﹞高宗敕撰:《續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8月。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冊112~114)。
﹝清﹞陳厚耀《春秋世族譜》(台北縣板橋市 : 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獨斷》: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7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1版。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6月。
三、《春秋》、《左傳》相關古籍
〔唐〕陸淳:《春秋集傳算例》,清道光戊子福建重刊同治間至光緒甲午續修增刊本。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劉敞:《春秋權衡》,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劉敞:《春秋意林》,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孫覺:《春秋經解》,清道光戊子福建重刊同治間至光緒甲午續修增刊本。
〔宋〕胡安國:《春秋傳》,元刊本。
〔宋〕葉夢得:《春秋傳》,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葉夢得:《春秋左傳讞》,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宋〕林堯叟:《音註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傳句讀直解》,宋末建刊巾箱本。
〔宋〕呂祖謙:《春秋集解》,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春秋後傳》,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張洽:《春秋集註》,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宋〕趟鵬飛:《春秋經筌》,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彙要冊36。
〔宋〕呂大圭:《春秋或問》,元刊明代修補本。
〔宋〕家鉉翁:《則堂先生春秋集傳詳說》,影鈔元泰定乙丑刊本。
〔元〕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陳則通:《春秋提綱》,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齊履謙:《春秋諸國統紀》,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元刊本。
〔元〕陳深:《清全齋讀春秋編》,清乾隆五十年內府刊本
〔元〕李廉:《春秋諸傳會通》,元至正九年豐城揭恭刻本。
〔元〕趟汸:《春秋屬辭》,元末商山義塾刊本。
〔明〕汪克寬:《春秋胡氏傳纂疏》,元至正八年建安劉叔簡日新堂刊本。
〔明〕王樵:《春秋輯傳》,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
〔明〕邵寶:《左觿》,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曹荃編刻邵文莊公經史全書五種本影印。
〔明〕郝敬:《春秋直解》,臺南:莊嚴文化公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經解本影印。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清〕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清〕萬斯大:《學春秋隨筆》,清乾隆二十六年萬褔重校刊經學五書本。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清同治十二年江西書局刊本。
〔清〕王掞等:《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清同治九年浙江巡撫楊昌濬摹刊本。
〔清〕陶正靖:《春秋說》,民國九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本。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市 : 中華書局出版 : 新華發行,1993年6月,1刷。
〔清〕惠士奇:《春秋說》,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沈彤:《春秋左傳小疏》,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惠棟:《春秋左傳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龔元玠:《春秋客難》,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清〕齊召南:《春秋左氏傳注疏考證》,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倪悼:《讀左瑣言》,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清〕陳樹華:《春秋內傳考正》,清袁氏貞節堂鈔本。
〔清〕姚鼐:《左傳補注》,清光緒戊子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邵瑛:《望炫規杜持平》,清光緒戊子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武億:《左傳讀考異》,見《經讀考異》,清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清〕武億:《左傳義證》,見《群經義證》,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清光緒四年洪用懃授經堂重校刊本。
〔清〕梁履繩:《左通補釋》,清道光九年錢唐汪氏振綺堂刊光緒元年補刊本。
〔清〕嚴可均:《唐石經校文》,清元尚居校刊本。
〔清〕焦循:《春秋左傳補疏》,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李富孫:《春秋三傳異文釋》,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趙坦:《春秋異文箋》,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王引之:《左傳述聞》,見《經義述聞》,清道光七年京師壽藤書屋重刊本。
〔清〕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沈欽韓:《春秋左傳補注》,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張聰咸:《左傳杜注辨證》,民國五十九年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清光緒中貴池劉氏刊本。
〔清〕臧壽恭:《春秋左氏古義》,清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吳縣潘氏京師刊本。
〔清〕黃式三:《春秋釋》,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李貽德:《春秋左氏傳賈服註輯述》,清同治五年代州馮志沂署刊本。
〔清〕丁晏:《左傳杜注集正》,民國三年烏程張氏刊本。
〔清〕劉文淇:《左傳舊注疏證》,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俞樾:《春秋左傳平議》,見《群經平議》,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吳闓生評註:《左傳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臺一版。
四、其他相關古籍
﹝戰國﹞荀況:《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
﹝戰國﹞荀況撰、楊正翠等注‧《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戰國﹞莊周、﹝晉﹞郭象註:《莊子》,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漢〕劉向:《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 1996年,11月。
〔漢〕陸賈:《新語》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5年。
〔漢〕劉向編、﹝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楊家駱主編‧《管子、商君書》 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13版。
〔漢〕韓嬰:《韓詩外傳》(臺北縣板橋市 : 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百部叢書集成》。
〔漢〕應劭:《風俗通義》北京市 : 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北京新一版。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臺北:世界書局,影印《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本,1988,冊246)。
﹝宋〕黄震撰《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冊707)。
﹝宋〕朱熹集註《詩集傳》(臺北市:中華書局,1969年5月臺一版。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11月再版。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清嘉慶十八年吳江龐氏校刊本。
〔清〕李黼平:《毛詩紬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刊本。
〔清〕魏源:《詩古微》,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宋〕金履祥:《尚書表註》,南宋末年建安刊本。
〔清〕胡渭:《禹貢指錐》,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王鳴盛:《尚書後案》,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疏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據萬有文庫本重印。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清光緒十九年定海黃氏刊本。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清咸豐十年至同治三年瑞安孫氏盤谷草堂刊本。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陳立:《公羊義疏》,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鍾文烝:《穀梁補注》,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刊本。
〔清〕焦循:《孟子正義》,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本。
〔清〕朱尊:《經義考》,清光緒丁酉浙江書局刊本。
〔清〕余蕭客:《重校古經解鉤沉》,民國二十五年南京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影印本。
﹝清﹞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792月,13版)。
五、史部古籍
〔漢〕司馬遷撰、﹝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3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6年3月,再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世界出版社,《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88,冊32)。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初版)。
〔清〕錢大昕:《史記考異》,見《廿二史考異》﹒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
〔清〕王先謙:《漢書補註》,清光緒二十六年長沙王氏家刊本。
〔三國〕韋昭注:《國語》台北市 : 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3版。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再版。
〔清〕吳師道注:《戰國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雷學淇輯:《世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唐〕杜佑:《通典》,民國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影印本。
〔清〕馬驌:《繹史》,清康熙九年原刊本。
六、今人期刊論文、專書
(一) 專書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張曉生、劉文彥:《中國古代戰爭通覽》台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7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
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9月,再版。
汪受寬:《謚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楊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4月。
劉師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7月1版)。郭沫若:《金文叢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陳克炯,《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張正明:《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1版1刷)。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著:李學勤審訂,《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蔣緯國、王雲五等修訂:《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4月修訂再版。
戴君仁撰:《春秋辨例》臺北市:臺灣書店,1964年10月。
朱堅章撰:《歷代篡弒之研究》臺北市,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4年12月初版。
張其淦撰:《左傳禮說》臺北市,力行書局,1970年初版。
張高評撰:《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十月初版。
張高評撰:《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十月初版。
瞿同祖撰:《中國封建社會》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6月。
張端穗撰:《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錢宗范撰:《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程發軔撰:《春秋人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初版。
張岱年撰:《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市,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7月。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
晁福林撰:《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3月初版。
程發軔撰:《春秋要領》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三版。
郭丹撰:《左傳漫談》臺北市,頂淵文化,1997年8月初版。
黃翠芬:〈從春秋左傳談孔子正名思想〉《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
(二) 學位論文
楊美玲:《左傳倫理精神研究》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黃耀崇撰:《左傳霸者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葉文信:《左傳君子曰考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藍麗春:《春秋齊桓霸業考述》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忻婉菁:《左傳鄭、宋名臣形象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嬌柔:《左傳中的倫常關係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吳宗孟撰:《左傳王者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紀慶豐:《左傳忠義史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莊振局:《春秋時代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謝育娟:《從春秋五霸之事論春秋之道名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翠芬撰:《先秦儒家名實思想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年。
吳秉坤撰:《左傳敘事與弒君凡例之關系》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孟君:《左傳政治聯姻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康凱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學研究》輔仁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謝正華:《春秋君臣遇合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鄭文德:《春秋前期霸政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霖生:《陸淳《春秋集傳篡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桂蘭撰:《左傳忠孝思想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葉惠雯撰:《左傳人倫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萱綸:《左傳弒君考》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曹琦華撰‧《從《左傳》看春秋諸侯與貴族》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班,2011年,4月。
(三) 期刊
王貴民:〈春秋弒君考〉,《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4月。
王貴民:〈晚商中期的歷史地位〉,《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
王蘭仲:〈試論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君主專制的關係〉,《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
王文耀:〈論殷周之際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三輯》上海:新華書店,1990年2月。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春秋經傳集解》。
李朝遠:〈論西周天子土地所有權的實現〉,《江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李衡眉:〈昭穆制度與周人早期的婚姻形式〉,《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王恩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西周史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系統〉,《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劉師文強〈《左傳微》論鄭莊公--及相關經學問題〉(第三屆國際暨第六屆清代學術討論會2000。11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劉師文強:〈再論鄭莊公---補《左傳微》〉,《文與哲》9期(雄:國立中山大學,2006年9月。
彭裕商,〈諡法探源〉,《中國史研究》1999 年第1 期。
陳佩君,〈兩周金文所見先人美稱詞研究〉,《有鳳初鳴年刊》第3 期。
董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薛金玲:《先秦《谥法》行用考》,《四川大學學報》,183期西安市 :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6期。
盧心懋撰:〈論左傳所見「弒其君」與「出其君」之意義〉《一九九九學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
林秀蓉撰:〈孽嬖與賢明──《左傳》后妃性格刻畫舉隅〉《中國文化月刊》,第240期,2000年3月。
藍麗春撰:〈「齊崔杼弒其君光」探究──兼論左傳之解經特色〉《嘉南學報》,第27期,2001年11月。
趙生群撰:〈春秋經義的失落與衍生──以弒君之事為例〉《經學研究論叢》,第11輯,2003年6月。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兼論「君子曰」的春秋書法觀念〉《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
林素娟:〈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
余蕙靜:〈「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考辨──以《四庫全書.春秋類》為範圍〉《國立高雄海洋科大學報》,第22期,2008年2月。
劉節:〈左傳、國語、史記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2期。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封建與宗法(下篇)〉,《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4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上篇)〉,《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1985年4月)。
杜正勝:〈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第4分。
七、網路資訊
鄒勇編輯:〈謚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9223/2006/02/20/1266@908189.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