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11111-1832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11111-183257
論文名稱
Title
白先勇《孽子》敘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5-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5-11
關鍵字
Keywords
孽子、白先勇、小說、敘事學、敘述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3 次,被下載 438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388 times.
中文摘要
白先勇用盡心力琢磨出來的《孽子》,從歷來學者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已可見證其價值,然而目前《孽子》的研究成果較少關注到小說是如何寫作而成,本論文以敘事學為理論架構,試圖建構出較完整且具系統性的《孽子》敘事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出其深厚的藝術價值。
《孽子》的敘述模式蘊含豐富的技巧,小說以固定內聚焦型視角來觀察整篇故事,有嚴格的視野限制,隨著故事發展適時轉變視角,讓故事更加完整、具變化性,敘述者亦呈現出多元的面貌,敘事時間以現時敘述為主、逆時敘述為輔,在少數情節中亦有時序交錯的情形,時限安排緩急得宜,敘述頻率運用靈活,多變的話語模式將人物的語言和想法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善用各種非敘事性話語的技巧,則讓作品的意蘊更加深化。
故事的結構模式討論情節、人物和環境,在情節方面,《孽子》故事的序列以鏈狀的形式作為連結,再嵌入其他序列作為補充說明或解釋,依照承續原則中的時間、因果連接和心理空間的組合呈現,運用否定、實現和中心句連接的語義排列原則,符合線型中複線的類型,情節發展則有發現及對立模式。人物則採用愛德華•摩根•佛斯特的特性論作為分類標準,將人物區分為扁型人物和圓型人物,《孽子》中的人物無論特性是否單一都獨具特色,彼此相輔相成。《孽子》的環境著重在描述社會背景,自然環境、物質產品也有豐富的闡述,具有象徵的意義,呈現方式清晰,具備動態與反諷型環境的特徵。
探究閱讀模式是為了深入瞭解讀者對於文本的再建構,讓小說產生出動態的意義。《孽子》兼具易讀性與陌生化的特色,以陳述文本為主,兼容疑問文本與祈使文本,身為《孽子》的理想讀者,需從多個面向探究小說的意旨,發掘文本的多重性意義,使閱\\讀活動充滿創造的生命力。讀者透過敘事學的角度來建構《孽子》的閱讀模式,了解小說的表達形式與內容形式,解析以敘述者為中心的敘事藝術。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i
論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2
第三節《孽子》相關研究探討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 敘述模式分析 28
第一節 視角 28
第二節 敘述者 39
第三節 敘事時間 50
第四節 話語模式 73
第五節 非敘事性話語 83
第六節 小結 94
第三章 故事結構模式 98
第一節 情節 99
第二節 人物 121
第三節 環境 136
第四節 小結 146
第四章 閱讀模式之建構 148
第一節 文本類型 148
第二節 理想讀者 161
第三節 敘述閱讀模式 165
第四節 小結 187
第五章 結論 189
參考書目 20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白先勇作品
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增訂1版。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9月,初版。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初版。
白先勇:《遊園驚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初版。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紐約客》,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及其他》,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二、評論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晉民:《白先勇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初版。
王玲玲、徐浮明:《最後的貴族—白先勇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4月,初版。
白先勇等:《現文因緣》,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李奭學:《三看白先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初版。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7月,初版1刷。
柯慶明等:《白先勇研究精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
袁良駿:《白先勇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6月,初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7月,1版1刷。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4月,初版。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7年12月,初版。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人》的研析與索隱》,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4月,初版。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上、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1刷。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6月,臺初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15印。
隱地:《白先勇書話》,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7月,初版。

三、理論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初版。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方袓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版2刷。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1版1刷。
皮亞傑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1版。
伊果頓•泰瑞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1版。
伊瑟爾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1版。
托多洛夫:《文學作品分析》,載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1版1刷。
吳宣德編:《新編標準萬年曆》,臺南:世峰出版社,2003年6月,2版1刷。
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金惠敏等譯:《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1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1刷。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6月,4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7月,初版。
祖國頌:《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1版1刷。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A Reader’s Guide to Literary Terms》,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1版。
強納森.卡勒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角度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副有限公司,2003年1月,1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1刷。
勞倫斯•卜洛克著;劉麗真譯:《卜洛克的小說學堂》,臺北:臉譜出版,2008年5月,初版。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2版2刷。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2009年1月,初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
楊星映:《中西小說文體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1刷。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霍伊著;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初版。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9月,臺初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1版1刷。
羅蘭•巴特著;張寅德譯:〈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6年,1版1刷。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啟享:《白先勇小說之酷兒美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佳芬:《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幸宜:《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先勇小說中弱勢族群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李公權:《《孽子》與改編影劇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李佳軒:《從白先勇孽子到公視孽子》,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筱葳:《臺灣同志小說人物情感研究—以《孽子》與《逆女》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宜正:《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容青:《白先勇小說中的成長經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胡秀宜:《八O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胡秀蘭:《白先勇小說中的城市書寫》,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畫》,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彭待傳:《時間•空間•臺北城—從《臺北人》與《孽子》看白先勇小說裡身分認同與時空的關性》,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芳廉:《白先勇小說中男性人物的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葉德宣:《流亡的性罔兩:《孽子》中性管制與規訓的多重技術》,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期刊、報紙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業麗:〈論白先勇小說中的少年意象〉,《華文文學》,第92期,2009年2月,頁56。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頁45-65。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 臺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06-121。
江寶釵:〈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367-387。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的《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82-105。
李奭學:〈人妖之間〉,《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2003年3月1日),頁20-22;亦可見於《聯合報》,2003年2月27日,第39版。之後此文擴充內容,另外發表〈人妖之間―從張鷟〈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35-150。
李歐梵:〈憶《孽子》〉,《聯合報》,2003年2月25日,第39版。
林幸謙:〈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代挑戰〉,《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年8月,頁23-31。
南方朔:〈蓮花池畔籲天錄〉,《聯合報》,2003年2月26日,第39版。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23-58。
柯慶明:〈《孽子》的臺北人傳奇〉,《聯合報》,2003年2月28日,第39版。
袁則難:〈兩訪白先勇〉,《新月書刊》,第5期,1984年2月,頁18。
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月書刊》,第5期,1984年2月,頁52-57。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發表於「臺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聯合報副刊與文建會合辦,1997年12月24-26日,後收錄於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頁165-202。
張小虹:〈《孽子》的恥辱踐履〉,《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2003年3月1日,頁29-30。
張月雲:〈評析白先勇的《孽子》〉,《臺灣新聞報》,1985年9月3日,第8版。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湖》,第132期,1986年6月,頁35-49。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65。
陳文芬:〈白先勇的孽子終見光明的國度〉,《中國時報》,2003年3月2日,第14版。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中男性的類型及其意義〉,《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12月,頁58-63。
陳儒修:〈電影《孽子》的意義〉,《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頁125-138。
曾秀萍:〈流離愛欲與家國想像:白先勇同志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1969~1981)〉,《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年6月,頁171-203。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頁66-68。
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艷」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頁67-89。
葉德宣:〈從家庭授勛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24-151。
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文訊》,第18期,1985年9月,頁197-199。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63-78。
劉俊:〈訪白先勇—文學創作的個人•家庭•歷史•傳統〉,《印刻文學》,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頁70-85。
蔣宜芳:〈聽「永遠的臺北人」說《臺北人》與《孽子》的故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85-190。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年7月,頁78-86。
賴靜毓;陳岫蘭;段岱玲:〈反叛vs.傳統:試論王文興的《家變》和白先勇的《孽子》二書中的雙重性〉,《嶺東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233-248。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月書刊》,第6期,1984年3月,頁52-59,後收錄於《龍應台評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15印,頁3-19。
應鳳凰:〈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1983年5月,第10版。
謝家孝:〈黑暗王國的神話—訪白先勇探討「孽子」〉,《中國時報》,1983年9月12日,第8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