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11115-0024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11115-002403
論文名稱
Title
晚清士群對吳宗愛殉烈事蹟的追述與展演——以傳奇《桃谿雪》的編寫為核心
Zongai Wu’s martyrdom as portrayed by the Ching gentry: Using the Taoxi Shiue as a basis for discuss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5-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6-11
關鍵字
Keywords
戲曲的歷史詮釋、士人群體、吳廷康、黃燮清、吳宗愛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opera, Gentry Group, Tin-Kang Wu, Xieqing Huang, Zonai W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5 次,被下載 58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84 times.
中文摘要
道光27年(1847),﹝清﹞黃燮清(1806-1864),於倚晴樓完成了一篇創作自敘,同時也標誌著他的作品《桃谿雪》傳奇的正式完稿。對黃燮清而言,這並不是篇完全自主意願下的創作,而是受託於友人吳廷康(1799-?)的請託之作,卻串聯起黃燮清與吳宗愛(1650-1674)間一百七十年有餘的時光距離。而《桃谿雪》這部作品,不論在晚清,或直至民國建立以後仍有戲劇翻演、討論等情形,不禁讓人疑惑這部作品本身是在什麼樣的文化情境下生成?而其後它所能帶來的影響又各是社會文化上的那些層面?
  黃燮清的作品是讓整起追索吳宗愛事件,更形完整的拼圖,不僅重構吳宗愛的文化再現過程,同時呈現劇作家取材、詮釋的過程。本文掌握三道面向:其一,吳宗愛於自己詩文中的個人聲音;其二,吳廷康、許楣等參與士人,試圖重構的吳宗愛;其三,黃燮清轉化一二手材料後的舞臺呈現;其四,以一群體研究的視角,去綜看群體的形成過程,與相互影響的各個層面。綜觀整起過程,無疑是場耗時甚久、參與者眾多的文化工程,從幾近湮沒,到能拼湊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是回憶一個人的過程,也是透過記憶「斷片」重塑一個人的想像軌跡。
Abstract
In 1847, Xieqing Huang (1806-1864) completed the opera Taoxi Shiue, which chronicles the life and sacrifice of Zonghai Wu. Huang created this edition as a favor for a friend, Tin-Kang Wu (1799-?). Huang managed to bring Zongai Wu (1650-1674), vividly back to life through his portrayal, effectively bridging the 170+ years that separated them.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until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oxi Shiue has repeatedly been performed and discussed, instigating a great deal of speculation among scholars: what circumstance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such a work? What impact has this work had on Chinese culture?
Huang’s work is the missing piece that completes the puzzle that is the Zongai Wu incident. It not only reconstructs the culture that brought us Zongai Wu, but also presents the processes of gathering material and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opera writer goes throug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y from four perspectives: (1) Zongai Wu’s individual voice in her poetry; (2) the Zongai Wu character as reconstructed by later aristocrats, such as Tin-Kang Wu and Mei Hsu; (3)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sources regarding the stage presentation as it was shaped by Huang; (4) from the group research perspective, looking at the formation of a group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elements.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aoxi Shiue was a time-consuming project to which multiple people contributed; the play-write was able to piece together the image of a live person from very little original source material. As such, Taoxi Shiue is not only the memoir of a person, but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jectory an artist takes as they reconstruct a historical character from fragments of memor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自敘所述及的背景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一)同題共寫現象與主題創作關係 5
(二)《徐烈婦詩鈔》中的各類文體創作 6
(三)《桃谿雪》中的相關創作 8
第二節 黃燮清研究回顧 10
(一)西元二○○○年前研究回顧 10
(二)西元二○○○年至一三年研究回顧 11
(三)學位論文 15
(四)戲曲專著 18
(五)回顧檢討 20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章節安排 20
(一)研究途徑 20
(二)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追尋吳宗愛烈女事件始末 23
第一節 文獻記載情況、版本整理 23
(一)方志記載情形 23
(二)吳宗愛詩稿 29
1.詩稿刊刻出版紀實 29
2.相關資料收錄本 30
第二節 群體的構成 31
第三節 後之來者與群體再探 34
第三章 吳宗愛的生命脈絡及創作析解 38
第一節 吳宗愛生平及年譜繫年 38
第二節 花事幾重,別離見依託:吳宗愛創作解析 40
(一)第一重離鄉:秀水 41
(二)第二重離鄉:嵊縣 42
(三)離家卻在歸鄉時:適人生活 44
(四)從缺席到重補:丈夫死後的情境 48
(五)小結:追尋圓滿的生命歷程 49
第四章 故事的填補與背後的人:黃燮清及《桃谿雪》 51
第一節 黃燮清生平概況 51
第二節 〈桃谿雪自敘〉的作品意識及選材傾向 52
第三節 《桃谿雪》傳奇概觀 53
(一)各齣安排與劇情介紹 53
(二)以反佐正:叛亂大反派與世道小人 62
1.逆反之亂:徐尚朝 62
2.世道小人:鄉紳 64
第四節 轉化吳宗愛:傳奇的規制與運用 67
(一)被取用的女性詩作:吳宗愛詩作與黃燮清劇作 68
(二)正派核心及其網絡:吳宗愛塑造及信物串聯 72
1.文字心交:吳宗愛人物關係連結 73
2.亡魂讖語:昭君題字風箏與杏花 78
(三)渡脫悲劇:死亡意義的詮釋 82
第五章 共同塑造與故事影響 86
第一節 說服已知者 86
(一)評點的藝術觀察、情緒置入 86
(二)讀其言外 90
(三)意旨共鳴 91
第二節 傳之以奇:正道敘述的使命感 93
(一)落溷可畏:病榻上的思索 93
(二)不同凡響:「奇」的質地 96
1.畫家觀畫家:彭玉麐的認識建構 97
2.劇作的讀者 98
3.小結:讀者殘恨,與「奇」的捉取 99
第六章 結論 102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02
(一)看得見的文化工程與《桃谿雪》的位置 102
(二)劇作引用與形變女聲 103
(三)劇作家的詮釋:未竟的傳播彈性 103
(四)同被記憶的文史工作者 104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105
(一)困境 105
(二)未來可能:文史工作群落 105
徵引及參考書目 107
附錄一:同心梔子圖 114
附錄二:桃谿雪題詞十二首節錄 115
附錄三:同心梔子圖讀法附圖舉例 116
附錄四:《桃谿雪》演出紀錄 1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核心文獻
[清]吳廷康:〈徐烈婦詩序〉,收錄於[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2ab。
〔清〕吳宗愛撰:〈附報素聞書并回文〉,收錄於《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a。
〔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女士雲鶴仙館刻本,光緒元年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版權所有。頁1a。
[清]俞樾:〈梔子同心圖讀法序〉,[清]應瑩:《同心梔子圖讀法》,收錄於[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b。
[清]秦緗業:〈重刻徐烈婦詩序〉,收錄於[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2ab。
[清]陳其泰:〈書徐烈婦傳後〉,收錄於[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2b。
[清]陳其泰:〈跋〉,收錄於[清]吳宗愛撰:《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b。
[清]黃燮清:〈桃谿雪自敘〉,收錄於[清]黃燮清:《桃谿雪》,頁107。
[清]黃燮清:《桃谿雪》,收錄於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學院出版社,2010年。
〔清〕希元:〈傳後〉收錄於《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b。
〔清〕俞樾編:《吳絳雪年譜》,光緒間鉛印本。收錄於張愛芳編撰:《歷代婦女名人年譜》(全二冊),第二冊《吳絳雪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秦緗業撰;俞樾、王崇炳編集:《徐烈婦詩鈔‧序》,女士雲鶴仙館刻本,光緒元年刻本,頁1b-2a。
〔清〕許楣:〈徐烈婦傳〉收錄於《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a-1b。
〔清〕許楣:〈敘〉收錄於《徐烈婦詩鈔:兩卷;附吳絳雪年譜一卷》,頁1a。
〔清〕黃安濤:〈吳絳雪傳〉收錄於黃燮清:《桃谿雪》,收錄於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學院出版社,2010年,頁112。
〔清〕楊晉藩;俞樾、王崇炳編集:《徐烈婦詩鈔‧永康烈婦吳宗愛詩後論》,女士雲鶴仙館刻本,光緒元年刻本,頁1a-1b。
二、古籍
[晉]干寶著;黃鈞注譯;陳滿銘校閱:《搜神記》,臺北:三民出版,2014年。
[梁]蕭衍:〈河中之水〉收錄於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1984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14》,1983年。
[唐]韋莊撰; 李誼校注:《韋莊集校注》,四川 :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1986年。
[宋]周煇:《清波雜誌》收錄於《四庫叢刊續編》第五十六輯,上海:上海書店印行,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重印,1985年。
[清]孔尚任:《桃花扇》,臺北:三民出版,2004年。
[清]坐觀老人:《清代野記》,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清]李之芳:《李文襄公奏疏與文移》,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清]李汝為等修;潘樹棠等纂:《浙江省永康縣志》光緒18年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32年。
[清]沈藻等修;朱謹等纂:《浙江省永康縣志》康熙37年本,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清]阮大鋮:《燕子箋》,臺北:文光出版,1970年。
[清]邱沅、王元章、段朝端等:《續纂山陽縣志》續纂山陽縣志卷十二,民國十年刻本,江蘇:成文出版,1921年。
[清]徐同倫繼萬曆志修:《永康縣志》康熙11年,收錄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十七》,江蘇: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
[清]陸敬安:〈吳烈女〉收錄於《冷盧雜識》卷七,頁5b,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六輯,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馮肇曾:《居官鑑‧跋》,收錄於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94冊,北京:學院出版社,2010年。
[清]黃春魁:《詩經鳥獸草木考》,臺北:文海出版,1974年。
[清]潘紹詒修;[清]周榮椿纂:《處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1974年,光緒三年刊本。
[清]蔣寶齡撰;蔣茝生續:《墨林今話‧卷十八》,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冊73,臺北:文明出版,1985年。
[清]諸自穀等修;程瑜等纂:《浙江省義烏縣志》嘉慶7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1970年。
[清]蟲天子〈第十六集卷三〉,上海:國學扶輪出版社刊行,宣統元年至三年(1909-1911);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香豔叢書十六集卷三終。
[清]鐵保纂修:《欽定八旗通志》,卷160人物志40,臺北:臺灣學生出版,1968年。
三、近人專書
[日]青木正兒(あおき まさる)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0年。
[美]保羅‧康納頓(connerton P.)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美]盧葦菁(Weijing Lu)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2006年。
[英]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著;李孝愷譯;李孝悌校譯:《婦人王氏之死》,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英]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莊安祺譯:《榮譽法則》,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美〕宇文所安(Stev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英〕霍布斯邦等著;陳思文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6年。
王國平:《西湖文獻集成‧西湖林公祠志前言》,杭州:杭州出版,2004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1979年。
吳梅:《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胡文楷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胡國鈞箋注;應雨金主編:《吳絳雪詩鈔》,臺北:永康同鄉會印行,1993年。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二編上冊,安徽:黃山書社,2010年。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8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出版,2001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大出版,1998年。
雷慶翼:《楚辭正解》,上海:學林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4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四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1979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韓兆琦著:《唐詩選注集評》,臺北,文津出版,2000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2004年。
四、 單篇論文
張安東:〈清代安徽方志編修的熱潮和成就〉,《史學史研究》第2期總第134期2009年,頁111-119。
王衛民:〈黃燮清九種曲評說〉,《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44-49。
王璦玲:〈私情化公:清代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戲劇展演〉,收錄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頁81-157。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13年3月,頁139-188。
王璦玲:〈艱危九死蓋臣心,譜出新詞淚滿襟〉,收錄於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11年,頁267-334。
王鴻泰:〈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第12期2009年6月,頁41-92。
古鰲:〈柔腸俠骨一奇女──論黃燮清《桃谿雪》〉,《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04期1987年,頁58-59。
李華英:〈血淚頻教染繡襦──簡介吳宗愛不朽事蹟與《桃谿雪》創作過程〉,《杭州師院學報》第01期1985年,頁104-107。
李占鵬:〈黃燮清及其《倚晴樓傳奇》敘論〉,《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2-17。
李惠儀:〈明末清初流離道路的難女形象〉,《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9年,頁143-186。
李華:〈晚清文人黃燮清的戲曲藝術成就〉,《蘭臺世界》第21期2013年,頁139-140。
柯愈春:〈清代戲曲家疑年考略(五)〉,《文獻》第04期1997年,頁22-30。
洪淑苓:〈交換女人──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頁177-200。
張高評:〈王昭君和親故事與宋詩之創造思維〉,《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頁245-273。
陸萼庭:〈黃燮清年譜〉,收入《清代戲曲家叢考》,學林出版社,1995年,頁1-12。
華瑋:〈由私人生活到公眾展演──對清初女性吳宗愛的記憶建構與重寫〉,收錄於華瑋:《明清戲曲中的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2013年,頁460-499。
黃一農:〈官方與民間、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收錄於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11年,頁131-202。
黃義樞:〈清代節烈戲曲與方志〉,《寧夏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12年3月,頁59-62。
楊玉成:〈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收錄於林明德、黃文吉策劃:《臺灣文學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見書內貳拾玖。
廖肇亨:〈脫軌•錯位•歸返:《醒世姻緣傳》中的懺罪書寫與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文與哲》第18期2011年,頁515-546。
劉奇玉:〈性別‧話語‧策略──從序跋視角解讀明清女性的戲曲批評〉,《中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5期2009年,頁692-697。
劉靜貞:〈依違於私情與公義之間──孟姜女故事流轉探析〉。收錄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章: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83-108。
魏明揚:〈論《倚晴樓七種曲》中愛情描寫的特徵〉,《藝術百家》,第6期總第86期2005年,頁14-18。
五、學位論文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
呂莉:《黃燮清戲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傳若:《黃燮清與倚晴樓戲曲》,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德明:《黃燮清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義樞:《清代節烈戲曲考論》,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蔡慶:《黃燮清創作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六、其他
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上海《申報》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網頁所提供的1881年繪製的《梅花》四屏圖片網頁:http://bit.ly/1DZIIGw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5201
哈佛燕京圖書館「明清婦女資料庫」(Ming Qing Women’s Writings):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