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16106-11045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16106-110451
論文名稱
Title
分部式慈輝專班對中輟生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 家庭觀念影響之質性研究-以台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Cih-Huei Class upon Dropouts regard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Gener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and Family Perspectiv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4-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5-16
關鍵字
Keywords
青少年、家庭觀念、中途輟學、一般課程、技藝課程
Cih-Huei Class, Drop-out, Technical Courses, Family Perspective, General Cours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2 次,被下載 358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86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研究是以台南縣永仁國中慈輝班中輟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文件分析、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入了解慈輝班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生活輔導之實施對中輟生課業、住宿生活、家庭觀念及技藝之影響。並進而提出適當建議。
本研究藉由中輟生的個人資料了解其成長軌跡及家庭背景;透過參與學生生活與教學活動,了解中輟復學生在慈輝班之行為表現;並以半結構深度訪談,了解中輟生在慈輝班住校期間的真實感受。
最後,更對慈輝班之課程安排、生活輔導及其他相關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慈輝班在中輟生之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住宿生活管理與輔導之參考。
Abstrac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dropouts who later attended the Cih-Huei class of Yong Re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County,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eep interview. The goal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ih-Huei class upon dropouts regarding their learning, daily living, family perspectiv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t also examined the general courses, technical courses and living improvement activities provided by the Cih-Huei class in order to make suggestions that w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ih-Huei class.

The growing track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dropou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Cih-Huei class were assessed by the resear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ropouts’ liv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the dropouts was employed to understand their true feeling about the Cih-Huei class.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made on the course arrangement, living improvement activities and other related tasks for the Cih-Huei class. Hopefully these suggestions could serve as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of general courses, technical courses, living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activities for the Cih-Huei cla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名詞釋義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慈輝班的演進與發展 9
第二節:中途輟學原因之探討 17
第三節:家庭環境及相關理論之研究 25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研究方法的選擇 31
第三節:研究情境 33
第四節:研究設計 35
第五節:研究對象的選取及研究者 39
第六節:研究訪談實施步驟與場地 41
第七節: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受訪學生基本資料描述 43
第二節:永仁國中慈輝班一般課程學習對中輟生之
影響 59
第三節:永仁國中慈輝班技藝課程學習對中輟生之
影響 75
第四節:永仁國中慈輝班住宿生活對中輟生家庭觀念之
影響 86
第五章:討論、省思與建議 105
第一節:討論 105
第二節:省思 110
第三節:建議 11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怡云(1995)。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同儕互動。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美娟(199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官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恩祥(1999)。教育部推動多元形式「中途學校」專案報告。福利社會,64,1-4。
王淑娟、洪麗芬(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生預防、輔導及復學政策簡述」。學生輔導,82,122-137。
王鍾和(1994)。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月刊,34,70-75。
王麗雯(2001)。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內政部(2000)。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分析。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永仁國中(2004)。台灣省政府所屬慈輝班93年度觀摩輔導研習會會議手冊
江文瑜(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口述史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江書良(1998)。面對中途離校學生學校應有的省思。學生輔導月刊,55,50-57。
朱瑞玲、楊國樞(1978)。家庭與社區環境對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社會變遷中的犯罪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婉儀、張簡玲娟(2002)。以系統動力學模擬國中生行為特質形成中途輟學之模式研究。教育學刊,19,47-73。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進財、鄧煌發(2001)。台灣地區國小暨國中學生輟學概況及其社會巨觀因素關係之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7, 1-36。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秀真(2001)。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清江(1984)。社會教育學新論。高雄:文復。

吳武典(198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芝儀(1998)。中輟學生的另類選擇學校。職教園地,22,11-15。
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吳芝儀(2004)。台灣省政府所屬慈輝班93年度觀摩輔導研習會會議手冊,17。
邱文忠、卓秀冬(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32-41。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愫嫻(2004)。台灣省政府所屬慈輝班93年度觀摩輔導研習會,「中輟中介教育設施現況與成效」專題演講。
法務部(1997)。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法務部(1999)。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東森新聞報(2003)http://ap1.ettoday.com/more/more2.php?messageid=1535293
23-5月 -02廖璟華
段秀玲(1988)。中途輟學國中生與一般國中在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上差異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3,31-34。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高金桂(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警政學報,26,303-322。
高政賢(1990)。基隆市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及長期曠缺課學生之調查分析研究。基中學報,1,2-31。
高琦玲(1994)。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刊,25,233-251。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青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徐藝華(1997)。讓慈輝找回童顏---訪省教育廳主任秘書沈秀雄。師友,314,4-7。
涂靜宜(2000)。台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傳鎮、陳玉書、蔡田木、楊宗獻(2001)。個人特性和環境因素對青少年中途輟學與犯罪行為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29-54。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梁志成(199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其輔導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雲霞(2000)。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Bruce Campbell等/著,梁雲霞譯。台北:遠流。
張景媛(1996)。國中輟學生心理的轉變與輔導。測驗與輔導,138,2840-2842。
張清濱(1992)。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其輔導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25,48-56。
張人傑(1994)。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7,28-35。
張貝萍、陳麗芬、郭碧雲(1999)。中美對中輟學生因應措施之比較—從青少年兒童福利觀點探討。兒童福利論叢,3,208-210。
張鈿富(1994)。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資料 文摘,37:5=220,110-141。
張坤鄉(1998)。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華葆(1988)。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武鎮(1989)。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形成因素與在校適應行為及輔導策略之調查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黃木添、王明仁(1998)。中途輟學學生服務與輔導。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服務概況。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21-52。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16-33。
黃德祥(1996)。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與犯罪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9,1-27。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雅鳳(1997)。我們不是「壞學生」-- 彭駕騂教授談中輟學生的內心世界。
師友,358,8-10。
黃迺毓(1989)。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11,45-68。
黃富源(1999)。單親家庭、少年非行與協助策略。社會福利,70,5-11。
許文耀(1998)。中輟學生因素之探討。台北,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
學生研討會,53-60頁。
許翠紋(1998)。不幸少女生活形態與再從娼意願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
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許春金(1986)。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教育部(1996)。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中輟生統計通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6)。82學年度至93學年度中輟生統計資料。台北:教育部。
曾幼涵(2000)。解析青少年犯罪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曾育貞(2002)。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 以
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出版社。
彭懷真(1994)。運用家庭系統強化專業服務。社會福利雙月刊,113,11-13。
彭懷真(1995)。輔導工作網路的建立與策略—以關懷受虐兒童和中輟學生為例。輔導季刊,31(2),14-17。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馮莉雅(1998)。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學校經驗與生活狀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1995)。社會教育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夙芬(1988)。國中復學學生之學校適應初探-以台北縣立某國中八名復學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崇趁(1995)。教育與輔導的發展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38(2),48-5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璟華(2003年5月2日)。永康永仁國中班級數驟減慈暉班成箭靶。東森新聞報。2003年5月3日,取自:http://ap1.ettoday.com/more/more2.php?messageid=1305949。
廖德富、馬傳鎮(1993)。吸安、財產、暴力少年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八十二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賴保楨(1988)。青少年犯罪預防與矯治。台灣省政府。
賴保楨(1997)。家庭環境診斷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千華出版公司。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2,85-93。
劉上民(2002)。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之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劉仲冬(1996)。質與量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之源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治忠(2003)。火線危機-談中輟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特徵。師友,432,60-62。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觀閱大眾傳播媒體行為之研究。犯罪學期刊,6,95-126。
鄧煌發(1998)。中等學校推展犯罪預防教育迫切性之探討。警學叢刊,29,1,105-135。
蔡中信、張眾星、黃永福、王蓉岡、劉永信、莊炳生、曾慶吉等人(1991)。中途輟學追蹤返校學生專題研究報告。台灣教育輔導月刊,41,1,4-6。
蔡德輝(1993年)。少年犯罪原因與輔導策略。訓育研究,32,1-8。
蔡德輝、吳芝儀(1998)。中輟學生的輔導與服務方式---美國選替性教育之另類觀點。訓育研究,38,34-47。
蔡德輝、吳芝儀、王如哲(2001)。籌設中途輟學學生選替性教育及相關課程統整規劃報告。台北:教育部。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簡曉菁(1996)。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6),145-164。
魏麗敏(1992)。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高雄:復文。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蘇素美(1993)。刺激尋求動機、親子關係、學校環境知覺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90-130。

貳、英文部分
Adler, A. (1958).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New York:York.
Balentine, V. M. (1997). Priority one:Developing and implanting a model for comprehensive district-wide dropout preven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9656)
Bandura, A. (1992).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 ( Ed. ),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1-60). London:Jessica Kingsley.
Clarke, A. S. (2002). Social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mong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students:Research Find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ED459988)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1231-1261.
Dryfoos,B.(1990) Adolescents at risk: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enberg , I . & Goldenberg H . (1991). Family therapy:An overview.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irschi H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e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 Bloom, B. S. (1993).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Jossey-Bass.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San, J. C. (1989). Migrant education dropout prevention project, final report. (ERIC NO. ED32195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