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19116-1512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19116-151258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社區居委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ial Committee in China:The Case Study in Shangha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6-20
關鍵字
Keywords
行政化、社區、社區居委會、國家與社會關係、上海市居委會
Shanghai of Community Residential Committee, Administration, State-Society Relation, Community Residential Committee, Commun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由於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採取「自上而下」的政府權威運用,國家地位及權力取代了社會地位。此時公民社會及社區群眾的力量在當時的中國大陸是完全沒有任何權力的。改革開放後,社會群體的興起,從改革開放前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士」,脫離了國有企業傳統單位體制的控制,而農村人民公社的解體,以及環境變遷所引起的城鄉勞動力流動,突顯了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弱化。由於中國大陸重大改革的轉型中,政府失去原先國有企業以及農村的控制,中國大陸政府為了再一次控制社會公民而尋其他方式,政府決定以「社區」為出發點。因此,「社區居民委員會」亦成為中國大陸政府再次控制社會的最佳選擇。本研究也以上海市社區居委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解釋分析國家又如何再度控制社會及社區公民,促使原先設立的社區居委會為群眾性自治組織,為何走上行政化的軌道,會導致居委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有甚麼變化以及泛行政化的危機。
Abstract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China has adopted a “ Top-down” governing system with the state taking over the society. In this case, the citize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had absolutely no pow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groups,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itional state controlled enterprises system, and urban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 through the disintegration of rural people’s communes,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s, which put into evidence the weakening of state control over society. Seeing its growing weakness over society, the state therefore turned to communities as alternatives to control society. Thus, in China, “Communities committee” has become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still exercise its control over society. Go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nghai neighborhood community committee, the present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the state controls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committees as basis for mass organizations, what are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mmittees in their involvement into the administr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i
Abstract.ii
圖次.v
表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分析架構3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理論架構9
第一節 前言9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理論9
第三節 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5
第四節 小結21
第三章 中國大陸居委會的發展23
第一節 前言 23
第二節 社區定義 23
第三節 社區居委會的定義 27
第四節 社區居委會的發展階段 33
第五節 社區居委會的基本工作內容40
第六節 小結44
第四章 上海市居委會的發展45
第一節 前言45
第二節 上海市居委會背景46
第三節 上海市社區居委會的發展歷程 49
第四節 小結58
第五章 上海市社區居委會泛行政化之特色60
第一節 前言60
第二節 社區治理:三大模式比較分析 60
第三節 上海市居委會行政化的形成原因71
第四節 上海市居委會行政化產生的負面影響80
第五節 社區居委會泛行政化之意涵82
第六節 小結87
第六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97
附錄10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論文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2000。《上海社
區發展報告1996-2000》。上海大學出版社。
于燕燕,2005。《社區自治與政府職能轉變》。中國社會出版社。
于燕燕,2006。《社區居委會工作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
王邦佐,2003。《居委會與社區治理: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組織研究》,上海人民出
版社。
王振耀、白益華,1996。《街道工作與居民委員會建設》。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艳,2005/4。《改革社區居委會構建新型社區自治組織》。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
王雪妮,2012/6。《社區居委會:行政控制與社會自治-以北京市A社區為例》。(首都
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朱光磊、李炳南,2010/9。《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楊智文化。
朱勇、程曉,〈白下區淮海路社區:撤銷街道辦事處,建立社區新體制〉,《中國民政》。
吳克昌,2009。《中國城市社區民主自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民出版社,頁11。
李小林,2014。《社區治理中居委會與業委會的職能關係研究—以上海市X 社區為
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論文。
汪璐,2015。《大型居住社區居委會自治的演變過程-以上海Q居委會為例》。華東理
工大學碩士論文。
沈劍霞,2004/4。《論城市社區居委會工作中的行政化傾向》。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
周曉華,2007/4。《上海社區居委會自治研究-以竹委居委會為例》。華東師範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
林尚立,2003。《社會民主與治理:案例研究》。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尚立、馬伊里,2000。《社會組織與居委會建設-上海浦東新區研究報告》。上海
大學出版社。
林琳文,1985/4。《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中國大陸研究。
林德昌,2001。《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
臺北:成文出版社。
姚化偉,2013/5。《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基於上海模式、瀋陽模式、和江漢模
式的實證分析》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
唐朝,2009。《居委會自治發展的研究:協同機制視角》。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公共
管理所碩士論文。
徐勇、陳偉東,2002/11。《中國城市社區自治》。武漢:武漢出版社。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浦興祖,1990。《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祝廣慶,2008/3。《居委會職能的歷史演變研究》。(中國政法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位
論文。
張冬冬,2011/5。《國家與社會互動結構中的居民委員會-以開封市為例的研究》。河
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珍,2012/6。《城市社區治理中居委會角色研究-以太原市X社區為例》。山西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張勵,2009/5。《關於加強上海社區建設與管理的思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
曹磊,2014。《村居混和型社區治理中居民委員會的功能發揮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
浙江省郎村為例》。浙江師大學法政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陳郁君,1993。《鄉村自發性社區組織形成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的三個社區為例》。台
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陳偉東,2004/1。《社區自治-自組織網絡與制度設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婧,2012。《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自治研究-以太原市東風社區居委會為例》。中央
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陳鳴宇,2006。《三重角色:轉型時期城市社區居委會的角色》,華中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
馮丹華,2013/10。《論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角色定位》。蘇州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
文。
黃信翔,2010。《中國大陸社區治理機制之探討:國家與社會互動之觀點》。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2014。《我國城市社區居委會角色定位及實現路徑研究 — 以陝西省為例》,
西北大學碩士論文。
潘小娟,2006。《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
潘列青、何明寶,2008/8。《上海市居委會工作實務案例精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
版社。
潘爽,2007/6。《上海城市的社區自治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謝志坤,2008。《中國大陸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角色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
蘇紅,2007。《城市社區居委會的功能定位和實現方式》。蘇州大學MPA專業學位論
文。
顧駿,2007。《和諧社會與公共治理:時評政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龔志成,2008/4。《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城市社區居委會轉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
上海: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 期刊
于采鋒、譚麗,〈居委會狀況的實證研究-對上海市楊浦區的調查分析〉,《華東理工
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頁60-64。
于燕燕,〈建設行政化弊大於利,上海市居委會幹部體制改革的調查與思考〉,《團結》,
第3期,1999年,頁10-12。
戶愛國、陳偉東,〈江漢模式新輪改革目標選擇、體制創新及可行性〉,《湖北社會科
學》,第1期,2005年,頁38-42。
戶愛國、陳偉東,〈社區行政化的反思:現實與選擇〉,《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9卷
第2期,2008年3月,頁98-103。
王乃聖,〈和諧與互動: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探析〉,《德州學院學報》,
第27卷1期,2011年,頁41-44。
王天云、王利霞,〈轉型期社區居委會建設要處理好似種關係〉,《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第4期,2008年,頁37-39。
王琳娜,〈行政化趨勢下的社區居委會自治之思考〉,《呼倫貝爾學員學報》,第18卷
第4期,2010年8月,頁13-16。
石發勇,〈城市社區民主建設與制度性約束-上海市居委會改革個案研究〉,《社會期
刊》第240期,2005年2月,頁50-77。
石德生,〈國家與社會的中國研究面相〉,《攀登》,第4期,2009年,頁32-36。
任遠、章志剛,〈中國城市社區發展典型實踐模式的比較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
第6期,2003年,頁97-100。
何海兵,〈社區制的理論、實際與思考〉,《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第2期,2003年,
頁28-32。
吳曉霞,〈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前後三十年: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學習與探索》,
第2期,2013年,頁48-54。
李元書、田忠,〈政治現代化過程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學習與探索》,第4期,2000
年,頁72-77。
李勁,〈關於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演變趨勢的思考〉,《福州黨校學報》,2007年,第
6期,頁52-56。
李姿姿,〈國家與社會互動理論研究述評〉,《學術界》,第128期,2008年1月,頁
270-277。
林德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
季刊》,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1-41。
林德昌、林江,〈中國大陸社區居民委員會角色與功能的變遷:以東莞市塘廈鎮為例〉,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2期,2015年4月,頁95-144。
柳金財,〈當代中國地方治理的發展:城市居民委員會治理模式之比較分析〉,《人文
社會學報》,第3期,2005年,頁358-403。
胡華,〈社區黨組織幫助克服居委會行政化的探討〉,《今日中國論壇》,第21期,
2013年,頁142-143。
韋俊華,〈居委會行政化傾向的原因分析〉,《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第28卷第4期,
2007年,頁44-49。
凌學武,〈城市社區行政改革的模式評析及解決之道〉,《福州黨校學報》,第4期,
2013年,頁20-23。
孫小逸、黃榮貴,〈制度能力與治理績效-以上海社區為例〉,《公共管理學報》,第4
期,2012年10月,頁29-124。
徐永祥,〈論居民委員會的社會角色與組織職能〉,《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第4期,
2001年,頁63-68。
徐志國、馬蕾,〈難以擺脫的行政化-城市社區自治改革的困境初探〉,《雲南行政學
院學報》,第6期,2013年6月,頁69-73。
徐昌洪,〈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及其治理研究〉,《社會主義研究》,第1期,2014年,
頁103-110。
徐勇,〈論城市社區建設中的社區民自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3期,
2001年5月,頁5-13。
桂勇、崔之余,〈行政化進程中的城市居委會體制變遷-對上海市的個案研究〉,《華
中理工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0年8月,頁1-5。
耿曙、陳奕伶,〈中國大陸的社區治理與轉型前景:發展促轉或政權維穩?〉,《遠景
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7-122。
張淳翔、賴榮偉,〈中國大陸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12
期,2011年12月,頁28-55。
張嵐,〈國家與社會間的關係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6期,2012 年,頁
105-107。
郭風英,〈國家-社會視野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研究〉,《社會主義研究》,第6期,
2013年,頁70-75。
郭聖莉,〈上海社區建設強政府色彩的反思與啟示〉,《城市管理》,第4期,2004年,
頁33-36。
郭聖莉,〈社區發展中的城市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及其制度再造-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
居委會發展研究〉,《復旦政治學評論第二輯》,頁240-263。
陳映男,〈當單位遇見居委會: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治理體制的轉型〉,《東亞研究》,
第37卷第3期,2006年7月,頁155-183。
陳海,〈論社區矯正之上海模式〉,《江西警察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頁78-
81。
陳捷、薛元,〈從社區行政化到社區自治-社區居委會功能角色的重新定位〉,《鷺江
職業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2003年6月,頁6-9。
彭勃,〈 國家權力與城市空間:當代中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變革社會科學〉,《社會
科學》,第9期 2006年,頁74-81。
彭玲、李志遠,〈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結構變遷的過程分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第11期,2004年,頁133-138。
復旦大學課題組,〈上海居委會等社會基層組織權責問題調研〉,《科學發展》,第73
期,2014年12月,頁54-60。
華偉,〈單位制向社區制的回歸-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50年變遷〉,《戰略與管理》
第1期,2000年,頁86-99。
覃敏健,〈強國家、大社會:現代國家構建之理想型態-基於國家與社會關係之分析
進路〉,《長白學期》,第151 期,2010年,頁42-47。
睦海霞,〈中國的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演變及走向—以國家和社會的互動為視角〉,《中
共四川省委省籍機關黨學報》,第1期,2001年,頁57-59。
路寶良,〈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的社會信任重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29卷第2
期,2013年4月,頁42-46。
翟桂萍,〈從居民到公民:社區人的成長-以上海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報》,2009
年3月,第 10 卷第 2 期,87-93。
趙大朋,〈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功能結構的形成與轉型-基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維度〉,
《理論與改革》,第2期,2013年,頁51-54。
劉君德,〈中國城市的自治怎麼走?上海濰坊街道區社區居委會民主建設實踐的啟示〉,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 》,上海,2001年第4期,頁10-
14。
鄭念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演變與比較:從上海模式到杭州模式〉,《中共寧
波市委黨校學報》,第34卷第2期,2012年,頁40-123。
鐘麗、徐太軍,〈論社區居委會工作行政化及其調適〉,《滄桑》,第1期,2007年,
頁104-105。
龔志成,〈論構建和諧社會對城市社區居委會的角色訴求〉,《消費導刊》,第4期,2008
年2月,頁247-248。
(三)研究計劃
林宗弘,《中國大陸戶籍制度、管理與變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
託研究,2011年12月) ,頁1。
林尚立,《上海市居委會組織建設與社區民主發展研究報告》(政治學研究網,2005
年),〈http://www.pssw.net/articles/ccclsls.htm〉。
林琳文,《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中國大陸研究,1985年4月),
頁18。
邱孟華,《居委會去行政化的現實與可能-以上海市X街道居委會改革為例》(上
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頁324。
(四)網際網路
上海市民政局網站,〈http://www.shmzj.gov.cn/〉。
上海民政網,〈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15/node55/node234/node266/userobject
1ai7855.html〉。
上海統計局,〈http://www.stats-sh.gov.cn/frontshgl/18666/21687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64〉。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64〉。
世界人口網,〈http://www.renkou.org.cn/china/shanghai/2015/2715.html〉。
北京市社區服務訊息網,〈http://www.bjcs.gov.cn/llyj/10022640.s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論文
Badie, Bertrand & Pierre Birnbaum.,1983.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o, Chien-min & Bruce J. Dickso.,2001.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 Strategies,
Society, and Security. London: Routledge.
Lin, Teh-chang., 2001.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A
Societal Perspective,” in Chien-min Chao & Bruce J. Dickson, eds.,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 Strategies, Society, and Security. London: Routledge.
Michael, Mann,.1988.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s
and Result”, State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Oxford and
New York: Basil Black Ltd.
Migdal, Joel S.,1985. “A Model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 in Howard J.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Migdal, Joel S.,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 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 i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ed.,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fton., 1987.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Tsou, Tang.,1986.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
Changes and Challenges., 2000/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Vol. 2, No. 1, pp. 132-154.
Derleth J&Koldyk Daniel R.,2002. “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urban China, ” China Development Brief, vol 2,pp.38-43.
Liou , Kuotsai Tom.,2000/1.“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Post-Mao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Vol. 2, No.1, pp. 132-154.
Wong, Linda & Bernard Poon.,2005/11. “From Serving Neighbors to Recontrolling Urban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ommunity Policy,” China Information,
Vol. 19, No. 3, pp. 415-41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7.150.16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7.150.16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