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1114-1520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1114-152031
論文名稱
Title
交互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2nd Gr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otiv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5-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6-21
關鍵字
Keywords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準實驗、閱讀動機、閱讀理解、交互教學法
ANCOV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reading motivation, reciprocal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0 次,被下載 18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87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運用交互教學法於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之影響,並了解學生接受此閱讀課程後之學習感受。
研究採用交互教學中的 ET-RT 模式(explicit teaching before reciprocal teaching),先進行策略的直接教學,再進行師生互動對話,並在閱讀中運用「預測」、「澄清」、「提問」、「摘要」這四種策略。
本研究是採用準實驗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高雄市楠梓區某國小二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接受交互教學法的教學實驗;另一班為控制組,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教學實驗十三週,每週2 次,每次40 分鐘,共計26 節課。實驗教學一結束後,即實施後測;並於實驗教學結束四週後,實施追蹤測。實驗之過程評量採用「閱讀理解測驗」及「閱讀動機問卷」,資料處理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兩組學生在「閱讀理解測驗」及「閱讀動機問卷」之得分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交互教學法有助於學生閱讀理解立即性的提升。
二、交互教學法對於閱讀理解沒有延宕效果。
三、交互教學法對閱讀動機沒有顯著提升。
四、交互教學法之閱讀教學課程獲得多數學生的喜愛和認同。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分別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實施或研究交互教學法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motivation for 2n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perceptions after joining the RT program. The researcher utilized “ET-RT model” (explicit teaching before reciprocal teaching). First, the student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four strategies including predicting, clarifying, question generating and summarizing, and then they practiced these four reading strategies on reading by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was us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eciprocal instruc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each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both groups took the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Read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were analyzed by ANCOVA.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reciprocal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mmediately. (2) There are no maintained effects at 4-week follow-up. (3) Reciprocal teaching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ading motivation. (4) The studen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reading classes with reciprocal teach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11
第二節 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實施………………………......... 19
第三節 閱讀動機的意義與影響因素…………………………......... 32
第 三 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和研究參與者………………………………......... 4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7
第四節 閱讀課程規劃與實施………………………………….........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7
第 四 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閱讀理解表現之分析與討論 …………........…………........ 69
第二節 閱讀動機表現之分析與討論 ………........…………........ 74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交互教學法之回饋與分析 ……………... ….82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結論………………….………………………….. .................95
第三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附錄一 「閱讀理解測驗」使用同意書……………………………………...114
附錄二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流程對照表 …………………………….... 115
附錄三 交互教學之教學策略說明 ………………………………………… 119
附錄四 我會用四個閱讀策略協助閱讀 ………………………………….122
附錄五 閱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124
附錄六 小組成員觀察紀錄單 …………………………………………………...144
附錄七 學生學習紀錄單 ………………………………………………………...145
附錄八 閱讀動機預試問卷 ……………………………………………………… 147
附錄九 閱讀動機正式問卷 ………………………………………………………149
附錄十 課程回饋單…………………………………………………………………….151
附錄十一 「課程回饋單」統計表 ……………………………………………….……153






圖 次
圖2-1 預測策略流程 …………………………………………………. 23
圖3-1 研究架構………………………………………………. …........ 41
圖3-2 研究流程………………………………………………………..42
圖4-1 兩組受試者在「閱讀理解測驗」之平均數…………………..72














表 次
表2-1 四種閱讀理解模式 …………………………………………….18
表2-2 運用交互教學於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動機之國內相關研究 ………………………………………………………….. ...29
表3-1 研究對象人數統計表 ………………………………………… 45
表3-2 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 …………………….... 47
表3-3 實驗組、控制組教學之實驗處理 ………………………….…48
表3-4 實驗組交互教學法閱讀教學重點 ……………………….……53
表3-5 閱讀理解測驗題型分析表 ………………………………….…55
表3-6 閱讀理解測驗鑑別度及信度一覽表 …………………………56
表3-7 各題項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9
表3-8 項目分析摘要表 ………………………………………………61
表3-9 最後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63
表3-10 正式問卷摘要表 ……………………………………………….65
表3-11 正式問卷信度表 ……………………………………………….66
表4-1 兩組在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 兩組在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70
表4-3 兩組在閱讀理解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4-4 兩組在閱讀理解測驗追蹤測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71
表4-5 兩組在閱讀理解前測與追蹤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1
表4-6 兩組在閱讀理解追蹤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7 兩組閱讀動機前測之t考驗摘要表……………………………75

表4-8 兩組在閱讀動機總層面前測與後測之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6
表4-9 兩組在閱讀理解總層面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6
表4-10兩組在閱讀動機因素層面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和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7
表4-11實驗組閱讀動機各題項後測與前測的成對t考驗摘要表 …..78
表4-12 實驗組閱讀動機各因素層面與總層面後測與前測的成對t考驗摘要表 ………………………………………………………… 78
表4-13控制組閱讀動機各題項後測與前測的成對t考驗摘要表…… 79
表4-14控制組閱讀動機各因素層面與總層面後測與前測的成對t考驗摘要表 …………………………………………………………… 79
表4-15學生對閱讀策略理解與應用統計表(n=24) ……………… 84
表4-16學生對閱讀策略喜好和影響看繪本程度統計表(n=24 ……88
表4-17學生對閱讀課程安排統計表(n=24) ……………………… 9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方子華(2003)。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心理。
王靜儀(2005)。交互教學法增進國中生英文閱讀能力及後設認知之效應。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瓊珠(2012)。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心理學報,44(2),253-272 。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品慧(2010)。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寓言式成語故事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敏而(2012)。跨學科的多文本閱讀。101年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閱讀工作坊」教師研習,3-13。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3&ved=0CDMQFjAC&url=http://140.126.246.6/xoops/uploads/8c7ef631-50be-a17b.pdf&ei=nvYGUsShC8rqkAXu3oH4Bg&usg=AFQjCNHfXXrMuih14EOt3wdJhG8PJRPcTQ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 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測驗學刊,50(1), 47-71。
李映伶(2002)。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素足(1999)。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麗綺(2004) 。國小低年級學童詞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欣怡、蘇宜芬(2011)。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 3,337-356。
谷瑞勉譯(2004)。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L.B.Gambrell等編著)。台北:心理。
周昭伶(2008)。繪本交互教學對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岳修平譯(1998)。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Gagné, E. D., Yekovich, C. W.,&Yekovich, F. R著,1993出版)。台北:遠流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9-43,台北:教育部。
林佳玫(2009)。交互教學法對偏遠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淑美(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清山編譯(1990)。教育心理學 認知取向(Richard E.M.著)。 台北:遠流。
林寶貴、錡寶香(199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邱小芳(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小芳(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淑媚(2006)。圖畫書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凃志賢、程一民(2013)。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新北市教育季刊,6,77-80。
柯華葳(1999)。閱讀困難理解篩選測驗。測驗年刊,46(2),1-11。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台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取自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659&ctNode=39&mp=1
柯華葳、丘嘉慧、詹益綾、游婷雅、楊芝瑜、張郁雯、洪儷瑜、蘇宜芬教授(2013)。「PIRLS 2011 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1&ved=0CCwQFjAA&url=http://lrn.ncu.edu.tw/Teacher Web/hwawei_old/files/PIRLS 2011 National Report.pdf&ei=Lf8GUoGKFcjFkQXc9oCACA&usg=AFQjCNH4IajNZYUvp6OZPX1P4VMwDjcqvw
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踏出閱讀的第一步(Burns, M.S.、Griffin,P.、Snow,C.E.等編著)。臺北:信誼。
柯華葳、詹益綾(2006)。編製「國民小學(二至六年級)閱讀理解篩選測驗」。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1&ved=0CCwQFjAA&url=http://140.115.107.22/2-6R.pdf&ei=FHgGUqzJO4r7kAWys4GwCg&usg=AFQjCNF267yZ5kttmeaJT-I90vzDsRMjlg&bvm=bv.50500085,d.dGI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1&ved=0CCwQFjAA&url=http://140.115.107.22/PIRLS 2006 National Report(2nd Edition).pdf&ei=jv0GUuuEJMfkkAXIqoG4BA&usg=AFQjCNE9B_1NI2wuwLp7taPWzMstgfYLGA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Kenneth S.Goodman 原作)。台北:心理。
洪蒨薇(2009)。運用交互教學法指導二年級學生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胡美娥(2008)。運用交互教學法對於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策略學習及英語閱讀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英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穎亨(2009)。故事構圖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101至104年度推動兒童閱讀四年計畫。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2&ved=0CDEQFjAB&url=http://blog.ceag.kh.edu.tw/gallery/18/18-3103.pdf&ei=nQAHUrbGIsWxlAWE0oFQ&usg=AFQjCNEgwZ7BAhCbViJbPAQJpn5R7u1Kew
高雄市教育局(2010)。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親師導讀手冊編輯說明。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frm=1&source=web&cd=2&ved=0CC4QFjAB&url=http://tguide.nc.hcc.edu.tw/reading/data/pub/201103020946160.pdf&ei=gPcGUqDwDI6bkgWby4CYAQ&usg=AFQjCNEeAklP1sm2A9QZ_nXxVQGIRqKkEg
高雄市教育局101年度(2012)。「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親子共讀」實施計畫。發文字號:高市教小字第10137664100號。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屏東。
張如莉(2012)交互教學法教學設計的應用-以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天地,176,62-67。 
張佳琳(2012)。交互教學法教案參考格式。基隆市閱讀教育電子報,11 期。取自http://210.240.1.43/~readpaper/index.php?id=162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聖山(2012)。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2009)。閱讀起步走-教育部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閱讀推廣計畫。教育部電子報,368期。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349
莊佩玲(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君穗(2010)。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幼兒教育研究,2,73-106。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實施交互教學法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01-233。
許瑜旂(2011)。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麗霞(2008)。交互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 ,59-75 。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陳至中(2012年12月11日)。台灣閱讀成績佳 興趣信心低落。中央社電子報,取自http://140.115.107.22/PIRLS2011NEWS.htm
陳佳慧(2008)。教室中的閱讀樂章—以六年級閱讀策略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昭霏(2011)。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陳靜慧(200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陸怡琮、賴素玲(2008)。提升閱讀動機的閱讀方案之設計與實施:以一個國小二年級班級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1, 39-72 。
曾湘怡(2011)。國小二年級閱讀教學活動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黃育蓮(2005)。繪本產製之授權與經紀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敏玲(2008)。幼稚園教師運用閱讀相互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琬婷(2011)。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馨儀(2002)。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制與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美雪(2000)繪本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
楊茂秀(2007)。重要書在這裡!:楊茂秀的繪本哲學。台北:遠流。
楊勝惠(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惠芳(2012年12月12日)。我學生PIRLS評比 躍升第九名。國語日報,第1版。
楊惠芳(2012年12月12日)。提升教材、師訓 閱讀收效。國語日報,第1版。
楊智雯 (2008)。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鄒心蓓(2010)。交互教學法對提升國小資源班學生課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2010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北區會員大會手冊,173-178。
趙維玲 (2002)。Booktalk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彩蓉(2010)。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認字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育妮 (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宜芳(2009)。質問作者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雅琪(2005)。交互教學法運用於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怡芬(2005)。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4-7。















二、西文部分
Alexander, J. E ., &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s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Alvermann, D., & Earle, J. (2003).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A. P. Sweet, & C. Snow (Eds.),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12-30). New York: Guilford.
Brown, A. L., & Day, D. (1983). Macro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 1-14.
Burgoyne, K.,Whiteley, H. E., & Hutchinson, J. M. (2011).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related skills in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and their monolingual, English-speaking pe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344-354.
Cameron, L. (2002). Measuring vocabulary size in English as a additional 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6(2), 145-173.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77-189.
Cuieford, J .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Fuchs, D., & Fuchs, L. S. (2001).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reading: extensions for kindergarten,first grade,and high school.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22, 15–21.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 14–25.
Gardill, M. C., & Jitendra, A. K. (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 2-17.
Guthrie, J. T., & McCann, A. D.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rooms that promote motiv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In J. T. Guthrie & A. Wigfield (Eds.), Reading engagement: Motivating readers through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p.128-148).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uthrie, J. T., Van Meter, P., McCann, A. D., Wigfield, A., Bennett, L., Poundstone, C., Rice, M. E., Fabisch, F., Hunt, B., & Mitchell, A. (1996). Growth of literacy engagement: Changes in motivations and strategies during 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1, 306-332.
Henson, R. 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 A
Kirsch, I., Jong, J.de, LaFontaine, D., McQueen, J., Mendelovits, J., & Monseur, C. (2002). Reading for change: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 across countrie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Kuldanek, K. (1998). The effects of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tory frames and retelling strategies with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to build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16-469).
Moreillon, J. (2007).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aximizing your impact. Huron,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3rd ed.). N.Y.: Mc Graw-Hill.
Palincsar, A. S. (1986).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e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1&2), 73-98.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4), 479–530.
Spo¨rer. N., Brunstein. J. C. , & Kieschke, U. (2009).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Effects of strategy instruction and reciprocal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 272-28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