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3113-2118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3113-211831
論文名稱
Title
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cohesion in an secondary classroo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4-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6-23
關鍵字
Keywords
國中班級、凝聚力、課程、團隊、探索教育
curriculum, cohesion, adventure educ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0 次,被下載 27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1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欲藉由國中二年級探索教育課程的實作、體驗與感受來探究探索教育課程的融入與否對國中班級的團隊凝聚力造成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以進行教學實驗。主要以準實驗研究方式來探討不同性別、家庭變項、宗教以及學業成就在實施探索教育課程的前、後對國中班級團隊的凝聚力是否有所差異(以實驗組和控制組相互比較)。本研究採用二種量化測驗工具(「團隊凝聚力量表」、「探索教育課程回饋量問卷」),以SPSS for Window 17.0版套裝軟體做資料分析。
本研究獲致下列四項結論:
一、 探索教育課程的融入對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差異。
1. 探索教育課程的成效於「團隊個人吸引力-任務性」層面上會因學生性別及居住狀況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 探索教育課程的成效於「團隊個人吸引力-社會性」層面上會因學生受管教方式的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 探索教育課程的成效不因學生的父母婚姻狀況、手足人數、宗教信仰及學業成就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 探索教育課程的融入對國中班級的團隊凝聚力有正面影響效果。
三、 探索教育課程融入教學的國中二年級實驗組在團隊凝聚力的後測表現結果上,與未融入探索教育課程教學的控制組其施測結果有顯著差異。
四、 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而言,可增加其正面的生活經驗,且普遍喜愛探索教育課程。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cohesion afterexecuting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an secondary classroom. This study utilized experimentationmethod which performe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o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cohesio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with “ Class Group Cohesion Scale” and“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Feedback Scale” and statisticallyanalyses it with SPSS version 17.0 to conducting the conclus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following sections:
I. The differences of cohesio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
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hesion with gender and livingsituation in the aspect of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the Group-Task”.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hesion with parenting styles inthe aspect of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the Group-Social”.
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hesion with the marital status,sibling number, relig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I. There were positive effects in cohesion in an secondary classroomwith adventure education.
III. 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adventureeducation and those of the controlled group without adventureeducation are significant in cohesion in an secondary classroom.
V. The feedbacks of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positive, andthey liked curriculum of adventure educ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探索教育……………………………………………………………… 7
第二節 團隊凝聚力…………………………………………………………… 16
第三節 結合探索教育及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 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5
第六節 研究程序………………………………………………………………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基本資料分析…………………………………… 47
第二節 探索教育課程融入教學對國中班級凝聚力的影響………………… 63
第三節 探索教育課程整體回饋量問卷分析與討論………………………… 7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81
中文部分…………………………………………………………………………81
西文部分…………………………………………………………………………85
參考網站…………………………………………………………………………88
附件資料…………………………………………………………………………87
附件一:探索教育課程主題教案………………………………………………91
附件二: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量表(預試)…………… 116
附件三: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量表(前、後測)…………118
附件四:探索教育課程整體回饋量問卷……………………………………… 120
附件五:同意書………………………………………………………………… 123
附件六:童軍課程實施說明書………………………………………………… 12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文獻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初版)。臺北:五南。
王若蘋(2007)。從內隱理論觀點探討探索教育在團隊建立技能訓練之成
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江玉群(2009)。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余美蓉(2006)。突破休閒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立中
興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市。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
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台北市。
呂亞蘋(2005)。拓荒之旅:探索教育引導人員生涯重心之敘說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台
北市。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台
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七版)。臺北:大洋。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
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
李隆盛和賴春金(2006,10月)。團隊建立與團隊合作。T&D飛訊,50,共
16 頁。
李慕台(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
愛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台北
市。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台北市:水牛。
竺定宇(2004)。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台北市。
林雅琪(2010)。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吳崇旗(2012)。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體育班學生團隊凝聚力之成效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所,屏東縣。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聚力及滿意度關係
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北市。
吳璟均(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吳賜光(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許君立(2011)。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梅靜宇(2000)。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郭託有、廖淑惠、施惠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郭添財(2003)。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康淑惠(200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莊子賢(2008)。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祝筠(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
北市。
陳根旺與莊瑞飛(2001)。探索活動的意義與實施。 閱讀時間2012/5/31。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
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運星(2006)。宗教通識課程之境教設計:宗教聖地參訪。朝陽科技大學通識
教育中心。止善創刊號,147。
陳健平(2011)。國中運動校隊選手知覺教練動機氣候和同儕動機氣候對團隊
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
南市。
陳寶蓮(2011)。探索教育者專業教學之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張雅期(2010)。戶外冒險教育過程中挫折反應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以2009
弱勢關懷暨紐西蘭單車圓夢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
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張國振(2008)。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班,台北市。
張憲屏(2006)。冒險教育導入憲兵部隊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校園團英飛颺教師組(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校園,台北:
校園書房。
彭瓊慧(2008)。實施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欺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金柱(1985)。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貞諭(2009)。冒險教育對企業團隊發展成效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黃煜烽與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載於林崇德主編),39-44。台北:五
南。
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劉雅燕(2007)。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巿。
蔡居澤(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南:翰林出版社。
蔡居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活動為
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6。
蔡居澤、廖炳煌(2005b)。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活動教案彙編。桃園:中華
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a)。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
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b)。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育
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7c)。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中華探索教育
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社團法人中探索教
育發展協會。
蔡承志譯(1991)。Stephen P. Robbins 著。組織行為(初版)。臺北:桂冠。
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 個遊戲中學習,亞洲
體驗教育學會出版。
謝智謀、王玲雅、江宛彛、許淑珍、韓宜玲、黃皇堯(2008)。繩索挑戰課程 安全操作手冊。桃園: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
曾姵瑄(2009)。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劉俊志(2012)。臺北市國小羽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
市。
劉雅燕(2007)。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巿。
劉電芝、疏德明(2008)。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培育措施。現代管理科學,
Vol. 5。http://www.qikan.com.cn/Article/xdgl/xdgl200805/xdgl20080513.html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2008)。Jowett,S.,& Lavallee,D.著。運動社會心理
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院體育學系,台中市。
簡曜輝、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 (譯)
(2005)。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運動心理學會。(Robert S.W., &
Daniel G.,1995)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鍾文彬(2004)。從九年一貫談休閒教育與輔導的結合:以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
(Adventure-Based Recreation Activities)為例。大專體育,73,89-94。
羅元駿(2003)。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
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
雄市。
二、 西文文獻
Carron, A.V. (1990). Group size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1,
286-304.
Carron, A.V. (1982).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hesion,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2), 131.
Carron, A.V., & Brawley, L. R. (2000). Cohesion: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Small Group Reseach, 31, 89-106.
Carron, A.V., & Chelladurai, P. (1981). Cohesion as a factor in sport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16, 2-41.
Carron, A.V, & Hausenblas, H. A. (1998). Group dynamics in sport (2nd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on, A.V, Widmeyer, W.N, & Brawley, L.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y team: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 244-266.
Cartwright, D. (1968). The nature of group cohesiveness. In D. Cartwright,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 Research and theory (3rd ed ) (pp. 91-109).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ick Prouty, Jane Panicucci, Rufus Collinson (c2007). Adventure education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Project Adventure. (pp.47)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Cota, A. A., Evans, C. R., Dion, K. L., Kilik, L., & Longman, R. S. (1995). The structure
of group cohe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6), 572-580.
Cota, A. A., Longman, S. R., Evans, C. R., & Dion, K. L. (1995). Using and misusing
factor analysis to explore group cohe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1(2),
308-316
Davidson .Lee(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Making Meaning From Adventure:A
Case Study of Boys’ Experiences of Outdoor Education at School.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rning, 1(2), 11-20.
Eagle Harlan, Gordon Janelle, & Lewis Lindy (2000). The Effects of a Public
SchoolSystem‘s One Day Adventure Experience. Paper session presented at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Outdoors Fifth Biennial Research Symposium
Proceedings, Bradford Woods, PA.
Farnhaim, Mary, & Mutne, Nanette(1997).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Outdoor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4 (1), 31-38.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 (1950). Socia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Gass, M.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 In J.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 l99- 207) .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
Garst Barry, Scheider Ingnd, & Baker Dwayne(2001). 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
Participation Impacts on Adolescent Self-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1), 41.
Gill,D.L. (2000).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p.309). IL :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Hazelworth, Maureen S., & Wilson, Beth E(1990).The Effects of an Outdoor Adventure
Camp Experience on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1(4),
33-37.
Kimball, R. O. (1980).Wilderness/adventure programs for juvenile offen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of So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to Juvenile Justice Processing.
Kimball, R. O.,& Bacon, S. B.(1993).The wilderness challenge model. In M. A. Gass
(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 11-41). Dubuque, I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Kolb. David Charles(1988). Self-Esteem Change and Mandatory Experient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1(3), 31-37 .
Larson, Bruce A.(2007). Adventure Camp Programs, Self-Concept, and Their Effects on
Behavioral Problem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9(3),
313-330.
Marsh, H.W., Richards, G E ,&Barnes, J (1986a).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Journal of personahl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195-204.
Marsh, H.W ., Richards, GE, & Barnes, J(1986b).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A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475-492.
Miles, J.C., & Priest, S.(1990).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oote, G. T.,& Wodarski, J. S.(1997).The acquisition of life skills through
adventure-based activities and program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dolescence,
32(25), 143-167.
O’Connell, T. S.(2002).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and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with Adolesc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0114).
Patterson, M. M., Carron, A. V., & .Loughesd, T. M. (2005).The influence of team norms
on the cohesion-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multi-level ananlysi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6, 479-493.
Perkins, D.N., &Salomo, G.(1988).Teaching for trans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1),22-32.
Prouty,D., Panicocci, J. & Collonson, R.(2007).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L:Human Kinetics.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1988). 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based
counseling", Project Adventure, Inc, Hamilton.
Sale, P. L.(1992). Ego and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mong juvenile delinquent
participants in adventure-based programming.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Talbot, PA(2000). An evaluation on the impact of adventure-based educational programs
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dolescents at risk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Umversity of California State
Wendy Ellmo, Jill Graser(1995). Adapted adventure activities : a rehabilitation model for
adventure programming and group initiatives (p.p. 103-123);Dubuque, Iowa :
Kendall/Hunt Pub. Co., c1995.
三、 參考網站:
教育部(2003)。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取自
http://cve.ntnu.edu.tw/iala/share/recruit.php?class=101。
邱靖惠、蕭慧琳(2009 年12 月06 日)。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引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offset=0&id=287&typeid=4
陳星貝(2008)。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社會的影響。國家政策基金會。
教文(析)097-015 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4554。
許芳菊(2010,8 月5 日)。失落的國中三年。親子天下。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
林杏足(未知),高危險學生輔導-藥物濫用與成癮。引自
http://highrisk.heart.net.tw/drug.htm
探索教育體驗學習的整體分析(APPLE 模式),取自
http://cyctc.cyc.org.tw/ExploreDetail.asp?ID=872
康軒教師網,取自
http://www.945enet.com.tw/Main/ElementarySchool.asp?U_BC=SO&U_CCG=A&
U_CC=01&FILE_ID=895
Outward Bound Taiwan,取自http://www.obtaiwan.org/。
MBA 智庫 百科。團隊凝聚力,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团队凝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