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4105-1128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4105-112804
論文名稱
Title
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
Confucianism Taoism Relationship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5-24
關鍵字
Keywords
抱朴子
Confucianism Taoism Relationship, Baw-tu-tz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2 次,被下載 527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272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葛洪的人生哲學與其人生際遇有關。葛洪生當魏晉之際,玄學、清談、《老
莊》思想盛行,儒家思想衰微的時代,他曾極力提倡儒學,欲力挽狂瀾於即倒,大勢所趨,已無能為力,葛洪人生觀的形成是由儒入道,最終立足於「神仙道」,其人生哲學的總表徵是《莊子•天下篇》所謂「內聖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認為人生意義之所在,其人生哲學的基本核心。

  「儒道關係」是魏晉玄學家所著重的課題,葛洪處於此時代,《抱朴子》用大量篇幅說明儒道 兩家的關係。在《抱朴子•內篇》中確立「道家修道成仙與儒家名教」不相衝突的前提下,雖然儒道兩家存在有「本末」、「先後」、「難易」的關係,但在「外儒內道」與「儒道一體」的「儒道雙修」形式的調和中,「儒道關係」呈現出「儒道合」及「儒道互補」的關係模式。易言之,葛洪《抱朴子》儒道關係是,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道教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並補充了道家內以治身時,所欠缺的治世之功﹔反之道教亦補充儒家行治世之功時,所缺乏的內養修身之功,於是形成「儒道互補」的現象,所以葛洪最終以「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為依歸。

《抱朴子》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抱朴子.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抱朴子.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道儒兩家在《抱朴子》得到緊密結合。葛洪本有積極入世之思想,但受時代思潮影響及政治環境所迫,更重要是其人生際遇,而走上消極避世之途,然却與放浪形骸,清談家之流不同。葛洪一心調和儒道二家關係,他既是個儒者,又是個虔誠的道教徒,此時代造成《抱朴子》內外篇的分野。他追求長生不老神仙之術,葛洪自謂最終立足於道,然實乃「神仙家」之言。本論文,嘗試著從葛洪所處前後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入手,以他的思想代表之作《抱朴子》為討論中心,來探討葛洪儒家入世觀、經道家出世觀、至道教神仙觀的「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預期成果--------------------------------1-4
第二章 魏晉時代的人生哲學----------------------------------------------4
第一節 魏晉政治社會與民生-----------------------------------------4
一、 戰禍頻仍,民生凋弊-----------------------------------------4-5
二、 文人受害,命在旦夕-----------------------------------------5-6
第二節 魏晉學術思想背景--------------------------------------------6
一、 儒家思想衰微--------------------------------------------------6-8
二、 浪漫主義與老莊的復活--------------------------------------8-10
三、 儒道思想調和--------------------------------------------------10-11
四、 佛道思想結合--------------------------------------------------11-15
五、 道教養生術興盛-----------------------------------------------15-16
第三節 魏晉時代的人性覺醒-----------------------------------------16
一、 生命意識的覺醒及原因--------------------------------------16-20
(一) 儒學禮法名教式微-----------------------------------20-22
(二) 《老莊》道家哲學智慧影響-----------------------22─24
(三) 天人感應說的破壞------------------------------------24-25
(四) 政治絕望與命在旦夕---------------------------------25
(五) 佛教道教的興起---------------------------------------25-26
(六) 隱逸文化影響------------------------------------------26-30
二、 魏晉時代的人生觀---------------------------------------------30
(一) 天命論---------------------------------------------------30-32
(二) 逍遙論---------------------------------------------------32-35
(三) 養生論---------------------------------------------------35-37
(四) 縱慾論---------------------------------------------------37-38
第四節 魏晉時代人的生命意識---------------------------------------38-39
一、 「德」的疏離與「命」的追逐------------------------------39-40
二、 排聖賢反禮法---------------------------------------------------40-43
第三章 葛洪《抱朴子》撰述理念-----------------------------------------43
第一節 葛洪生平事蹟---------------------------------------------------43-49
第二節 葛洪人格特質---------------------------------------------------49-52
第三節 《抱朴子》撰述動機------------------------------------------52-53
一、 魏晉前後時代,「子書熱」風尚形成----------------------53-55
二、 受王充思想之影響---------------------------------------------55
(一) 重視著作------------------------------------------------55-56
(二) 反對「尊古卑今」之論------------------------------56
三、 儒學禮教敗壞,匡世救民使命的興起---------------------56-58
(一) 禮教敗壞------------------------------------------------58-59
(二) 藏器待時、匡世救民使命的興起------------------59-61
四、 受《老莊》思想影響------------------------------------------61-62
五、 受嵇康思想影響------------------------------------------------62-63
六、 受道教教義影響------------------------------------------------63-65
第四章 《抱朴子•外篇》思想梗概-----------------------------------------65
第一節:窮達-葛洪進退出處的人生抉擇---------------------------65-66
一、隱、仕抉擇在儒道之間---------------------------------------66-69
二、隱逸著述,藏器待時的人生理想---------------------------69-72
三、任命知止的人生哲學------------------------------------------72-74
第二節:《抱朴子•外篇》經國之道-----------------------------------74-75
一、 君道臣節與審舉------------------------------------------------75
(一)君臣關係------------------------------------------------75
1. 積極的意義--------------------------------------------75-76
2. 消極的意義--------------------------------------------76-78
(二)尊君說---------------------------------------------------78
1.臣子對君王所當盡之責-------------------------------78-79
2.反對廢君之舉-------------------------------------------79
(三)尊君說的前提------------------------------------------79-80
1.君王必須修德-------------------------------------------80
2.尚賢任能-------------------------------------------------80-82
3.考名責實-------------------------------------------------82-83
(四)審舉------------------------------------------------------83-84
1.至公無私------------------------------------------------84
2.任用寒門之士------------------------------------------84
3.行品------------------------------------------------------84-85
4.確實考核------------------------------------------------85-86
二、 治國安民之道---------------------------------------------------86-87
(一)刑以輔仁(刑德兼用)------------------------------88
1.就天地自然之道言-------------------------------------88
2.就經義言-------------------------------------------------88
3.就史實言-------------------------------------------------88-89
     (二)明貴乎仁------------------------------------------------89-90
(三)禮法省煩------------------------------------------------90-91
第三節:論譏俗救生------------------------------------------------------91-93
一.漢末清議與魏晉玄風的流弊---------------------------------93-95
二.「貴古賤今」觀念所造成思想偏差--------------------------95-98
三.立言助教、文德並重的文學觀-------------------------------98
(一)文貴創新-------------------------------------------------98-100
(二)尊重子書-----------------------------------------------100-101
第四節 《抱朴子•外篇》思想精髓和真諦-------------------------101-104
第五章 《抱朴子•內篇》思想梗概--------------------------------------104
第一節 死後復甦與長生登仙-----------------------------------------104-105
一、 神話中的死後復甦--------------------------------------------105
(一)顓頊的死後復甦--------------------------------------105-107
(二)鯀的死後復甦-----------------------------------------107-109
二、道家的長生登仙-----------------------------------------------109
(一) 神仙與長生不死--------------------------------------109-111
(二) 漢道家與神仙----------------------------------------111-113
(三) 先秦道家中的神仙----------------------------------113-118
三、道教的長生登仙----------------------------------------------118
(一)道教與神仙-------------------------------------------118-119
(二)屍解仙-------------------------------------------------119-122
第二節《抱朴子•內篇》思想形成-----------------------------------122
一、歷來諸家研究《抱朴子.內篇》思想觀點-----------122-127
二、《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背景、社會處境、個人存在經驗掙扎-------------------------------------------------------------------------------------------127-128
第三節《抱朴子•內篇》思想體系-----------------------------------128
一、以「玄」為本體的哲學理論--------------------------------128
(一) 以「玄」「道」為宇宙的本體----------------------128-131
(二) 從「玄」到「精、氣、神」------------------------131-132
(三) 「玄」──存思體得之道---------------------------132-134
(四) 「玄」「一」「道」之功效---------------------------134-135
(五) 求「玄」道之要訣------------------------------------135-136
    二、《抱朴子•內篇》的神仙思想-------------------------------136-137
(一)道教神仙系統的確立---------------------------------137-140
(二)神仙實有與神仙可學---------------------------------140-150
(三)求仙的決心與成仙的理想---------------------------150─158
(四)體道得仙的實踐---------------------------------------158-162
(四) 神仙思想在道教史上的地位------------------------162
三、《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162-163
(一)「玄」、「道」及氣化思想-----------------------------163-167
(二)「形、神」兼蓄-----------------------------------------167-169
(三)「我命在我不在天」-----------------------------------169-172
四、《抱朴子.內篇》三教合流的思想---------------------------172
(一)儒家倫理與道教戒律-----------------------------------172-173
(二)儒家倫理與道教戒律、佛理禪機的融合-----------173-176
第四節《抱朴子.內篇》思想精髓和真諦------------------------176─178
第六章 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軌跡-------------------------------------- 178
第一節 《抱朴子》儒道關係------------------------------------------178
第二節 魏晉時期儒道關係--------------------------------------------178-179
第三節 葛洪儒道兼修思想--------------------------------------------179-180
一、《抱朴子》內道外儒思想內涵--------------------------------180-181
(一)葛洪內道外儒所反映魏晉思潮意義----------------181-182
(二)葛洪《抱朴子.內篇》所呈現實質思想內涵----182-187
(三)葛洪《抱朴子.外篇》所呈現實質思想內涵----187-188
第四節《抱朴子》內、外篇的統一理念----------------------------188-189
一、「長生成仙的可能性」與「聖人是否可學、可致」的論題關連性----------------------------------------------------------------189-191
二、儒道二家思想在《抱朴子》中「本末」、「先後」、「難易」的關係----------------------------------------------------------------191-195
三、道家的修道成仙與儒家名教不衝突-------------------------195-197
四、「儒道雙修」與「儒道互補」---------------------------------197-199
第五節 葛洪「儒道兼修」的「性命意識」------------------------199-202
第七章 结論 ---------------------------------------------------------------------202-207
參考書目------------------------------------------------------------------207-21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古籍

劉安著:《淮南子》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臺北:南務印書局
1965)。

《山海經》: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 (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賈誼著:《新書》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 (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漢趙歧著:《孟子章指》(台北:藝文印刷館1970年)。

魏曹植撰:《曹子建集》卷第六〈箜篌引〉(台北:中華書局 1970年6月臺二版)。

晉王羲之、王獻之著:《王右軍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1971年
8月影印初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四》(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 197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二》(台北:鼎文書局1976 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一》(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7月)。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計六十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周韓非撰、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2月壹四版)。

楊家駱主編:《三國志附編》(台北:鼎文書局 1979年5月初版)。

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
京:中華書局影印 1979)。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版,重版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
影印1979)。

《爾雅》: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979)。

楊家駱主編:《新校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79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一∼六》(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年8月3版)。

劉勰著:《減惑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5月初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3年9月)。

張默生著:《莊子新譯》(台北:樂天出版社 1984年)。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章新建著:《曹丕》(安徽省:黃山書社出版1985年10月2版1刷)。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圖書公司 1986年9月)。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2
月出版)。

袁鐘仁譯注、董治安審閱:《諸葛亮文》(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南朝宋 劉義慶著,毛德富、段書偉主編:《文白對照全譯也說新語》(大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初版發行 1994年10月第1次印刷)。

唐 房玄齡等撰、標點曹文柱等:《晉書》(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晉 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標點劉華祝等:《後漢書》(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標點曹文柱等:《三國誌》(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湯用彤著:《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 1995年8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晉、葛洪原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4月初版1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年9月 初版2刷)。

黃節著:《阮步兵詠懷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0年11月4刷)。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8月初版)。

周啟成注譯:《新譯神仙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月初版一刷)。

王叔岷撰:《史記斛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

《四部叢刊正編》:〈春秋公羊解詁十二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國學基本叢書(台灣:新興書局發行)。

專書類

李中華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4月初版)。

周紹賢著:《道家與神仙》(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974)。

楊紹南著:《人生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2版)。

謝扶雅著:《人生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4月臺五版)。

梁榮茂著:《抱朴子研究---葛洪的文學觀及其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7年4月初版)。

蔡元培著:《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刷館1978年3月壹8版)。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 1978年2月3版)。

陳飛龍著:《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4月初版)。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林麗雪著:《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論》,(台北:學生書局 1980年5月初版)。

林聰順著:《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黃盛雄著:《王符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大陸:三聯出版社1987)。

羅宏曾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徐儀明•冷天吉著:《抱朴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8年8月)。

藍秀隆著:《抱朴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1月再版)。

羅宏曾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年8月)。

胡孚琛著:《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胡孚琛著:《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大陸: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1年12月1版3制)。

湯一介著:《魏晉南化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1991)。

方北辰著:《魏晉南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偉出版社 1991)。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 1991年12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 1991年12月)。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湖北:武漢大學 1992年)。

劉鋒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台北:文律出版社 1994年三4月初版)。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7月初版1刷)。

張習孔、田王玉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台北:黎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9月初版)。

林啟彥著:《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1月)。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著:《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8月初版)。

陳再明著:《儒學異端•現代王充論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5月初版1刷)。

晉葛洪著、趙帆聲譯:《應世略智典、抱朴子的治亂處事、謀略之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5月初版1刷)。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豐楙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卿希泰著:《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

林登順著:《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4月初版)。

傅勤家著:《道教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10月2版1刷)。

韓廷傑、韓建斌著:《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8月初版1刷)。

馬濟人著:《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11月初版1刷)。

王利器著:《葛洪論》(台北:文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12月初版1刷)。

張金嶺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仙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蔡鎮楚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論衡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初版)。

汪湧豪,俞灝敏著:《中國游仙文化》,(大陸: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徐儀明、冷天吉著:(《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1版1刷)。

李豐楙著:《抱朴子•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8年12月4版1刷)。

王德育著:《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 2000年5月)。

劉大杰撰、林東海導讀:《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1版2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 2000年6月1版3刷)。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0年3月 初版8刷)。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3版3刷)。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刷館2000年10月 3版3刷)。

劉邵撰、蔡名校注:《人物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1刷)。

蔡忠道著:《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6月)。

馮滬祥著:《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2月初版1刷)。

藤志賢注釋、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001年2月初版2刷)。

學位論文

薛保綸著:《墨子的人生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論文1973年)。

李豐楙著:《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徐文貴著:《抱朴子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葉論啓著:《葛洪學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宋若莉著:《葛洪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瑞琳著:《魏晉玄論思想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美煖著:《列子神話、寓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0月)。

張釩星著:《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金相哲著:《葛洪教道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康韻梅著:《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所博士論文1992年)。

金鎮永著:《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江美華著:《西晉儒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陳惠玲著:《魏晉反玄思想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7年)。

涂釋仁著:《郭象《莊子注》「自然」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1998年7月)。

王銘惠著:《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年)。

宋隆斐著:《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玉琦著:《魏晉玄學聖人觀之演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8年)。

王岫林著:《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楊玉如著:《《列子》達生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原池著:《阮籍莊學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玲珠著:《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鍾竹蓮著:《郭象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翁雪華著:《永生的鎖鑰──中國不死藥故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明東著:《東漢士人「仕」、「隱」衝突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論文1999年)。

張嘉純著:《漢魏六朝辭賦的遊仙題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李虹營著:《魏晉尚達之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許尤娜著:《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2月)。

黃明誠著:《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4月)。

謝慧芬著:《先秦養生思想》(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昭銘著:《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0年6月)。

蘇慧萍著:《《老》《莊》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1年)。

王玉娟著:《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彭婉惠著:《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忠信著:《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億平著:《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淳著:《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丁威仁著:《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鄭國瑞著:《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劉玉菁著:《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沈維華著:《魏晉言意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戴士媛著:《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邱茂波著:《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黃貞菱著:《嵇康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江麗貞著:《巫與早期道教》(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鄧金城著:《司馬遷與儒道思想的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3年)。

李欣倫著:《東晉士族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羅正孝著:《太平經生命觀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丁婉莉著:《葛洪養生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黃明誠著:《才性情感與玄心──論魏晉藝術精神的內涵與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靜文著:《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子翎著:《論莊子「自我」與「自由」概念》(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期刊論文

李豐楙著:〈嵇康養生之道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1980年6月﹞。

凌性傑著:〈抱朴子的文學觀探索──以〈鈞世〉〈尚博〉為主要分析場域〉(台灣:《孔孟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1981年),頁39-44。

宋知行著:〈《抱朴子內篇》的攝生思想〉(浙江中醫雜誌第17卷第4期1982年)。

林麗真著:〈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台灣:《書目季刊》第17卷第三期1983年12月)。

李豐楙著:〈郭璞-遊仙詩變創說之提出及其意義〉《中國文學講話(五)》(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任繼愈著:〈道教與道家〉(《文史知識》1987年5期)。

王築民著:〈《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貴陽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

張煒玲著:〈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1991年10月),頁21-53。

王鍾陵著:〈論神話思維的特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二期)。

鄭琳著:〈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新竹:《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2年6月第9期)

未偉常著:〈揉合儒道兼綜醫術-《抱朴子》養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藥雜誌1992年)。

朱義祿著:〈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台灣:《孔孟學報》65期1993年3月)。

鄭曉江著:〈論儒家的死亡觀〉(台灣《孔孟月刊》32卷第1期1993年9月)。

程林輝著:〈魏晉的人生哲學〉(台灣:《孔孟月刊》第23卷12期1994年8月)。

薛公忱著:〈《抱朴子.內篇》長生思想辨折〉(上海:中醫文獻雜誌第2期1996年)。

王莉著:〈葛洪養生思想探折〉(南昌:江西中醫藥第27卷第6期1996年)。

司馬談著:〈論六家要旨〉(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9月)

曾春梅著:〈玄學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台灣:《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七期1999年7月),頁602-615+693。

黎志添著:〈《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處境: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新竹:清華學報 新二十九卷 第一期1999年3月),頁35-58。

劉君皓著:〈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恩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8月第233期),頁46-57。

何淑貞著:〈抱朴子內篇概述〉(台南: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2000年9月),頁69-87。

彭慧嫻著:〈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台灣:中華佛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3月),頁169-186。

杜保瑞著:〈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華梵大學哲學系2000年8月)。

黃瑩暖著:〈儒家的生死觀〉(台北:《台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001年第5期)。

李雅雯著:〈《自知錄》功過格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一期2001年12月),頁183-198。

秩名著:〈葛洪及其人生哲學〉(元憂論文網2003年)。

黃忠慎著:〈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2003年12月),頁163-184。

葉勤著:〈從《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學〉(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04年)。

黃霞平著:〈淺析葛洪的隱修與出仕觀〉(《道教論壇》)。

鄭曉江著:〈略論《抱朴子.內篇》的不死之道〉(《中華文明與21世紀論壇》)。

段致成著:〈《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台灣:《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三期總號第三一五),頁28-39。

林文琪著:〈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網路大學生命教育》)。

姜生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道教文化資料庫》)。

李剛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道教文化資料庫》)。

劉仲宇著:〈神仙學說〉(《道教文化資料庫》。

姜生著:〈仙傳〉(《道教文化資料庫》)。

姜生著:〈道教與人類科技文明〉(《道教文化資料庫》)。

張興發著:〈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化內涵〉(《道教文化資料庫》)。

〈道教與諸子百家〉:(四川:成都恩威集團出版社)

黎志添著:〈《抱朴子內篇》-我命在我不在天〉(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

戴建平著:〈葛洪自然觀探討〉(《道教論壇網》)。

瀚青、國新著:〈葛洪的教育目的和內容〉(《道教論壇網》)。

謝選駿著:〈中國文化心理的分裂〉(《神話與民族精神》)。

謝路軍著:〈試論儒家對葛洪思想的影響〉(《大紀元文化網》)。

王麗英著:〈順化與逆化──道教哲學的思維特徵〉(《道教論壇網》)。

胡志佳著:〈淺談魏晉玄學〉(《大紀元文化網》)。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