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4109-1111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4109-111131
論文名稱
Title
林語堂《紅牡丹》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5-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5-24
關鍵字
Keywords
林語堂、紅牡丹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28 次,被下載 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2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林語堂《紅牡丹》的文學價值,各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對林語堂的成長背景和創作歷程做一完整的介紹。他憑藉著卓越的英文寫作能力,把中國思想、文化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西方世界。第二章對文本中情節發展與寫作手法做較全面的探討,《紅牡丹》中雖然只以牡丹追求愛情的過程為發展主線,但情節高低起伏,引人入勝,是一部優秀的小說。第三章對文本中唯一主角牡丹之人物形象的外在描寫及內在分析做較完整的說明。並探討牡丹在作品中呈現的意義:1.青春肉體,神秘魅力的展現2.排除萬難,追求愛情的決心3.擺脫傳統,活出自我的勇氣4.開朗達觀,面對逆境的毅力。第四章對文本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做較完整的說明,女子形象包括:1.白薇2.素馨3.金竹太太4.安德年太太(莉莎)。男子形象包括:1.費庭炎2.梁孟嘉3.金竹4.安德年5.傅南濤。第五章語堂身邊的重要女性1.母親2.二姐3.橄欖4.陳錦端5.妻子這些在他身邊的女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生活,造就了他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形成他對愛情與婚姻的看法。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摘要 5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三節 林語堂的生平 9
一、 幼年家庭生活 9
二、 求學創作歷程 12
三、 晚年落葉歸根 18
第二章 《紅牡丹》情節發展與寫作手法 22
第一節 情節發展 22
一、 從高郵到北京時期 23
二、 從北京到杭州時期 25
三、 從杭州到高郵時期 26
四、 高郵遇險後時期 27
第二節 寫作技巧 28
一、 對比 28
二、 伏筆與呼應 33
三、 象徵 38
第三節 敘述手法 42
一、 書信 43
二、 日記 47
第三章 《紅牡丹》女主角梁牡丹之塑造 51
第一節 外在形象的描繪 51
一、 天真自然 53
二、 充滿熱情 54
三、 不拘小節 60
四、 注意外貌 62
五、 社交能力強 63
六、 對異性魅力十足 64
第二節 內在性格的表現 65
一、 挑戰傳統 66
二、 缺乏定性 68
三、 順乎己心 70
四、 大膽坦白 72
五、 重視親情 74
六、 素馨心中的牡丹形像 75
第三節 梁牡丹在作品中呈現之意義 77
一、 青春肉體,神秘魅力的展現 77
二、 排除萬難,追求愛情的決心 79
三、 擺脫傳統,活出自我的勇氣 81
四、 開朗達觀,面對逆境的毅力 83
第四章 《紅牡丹》的人物形象 85
第一節 女子形象 85
一、 白薇 85
二、 素馨 91
三、 金竹太太 100
四、 安德年太太(莉莎) 103
第二節 男子形象 106
一、 費庭炎 106
二、 梁孟嘉 110
三、 金竹 117
四、 安德年 122
五、 傅南濤 129
第五章《紅牡丹》的婚戀觀與語堂經驗之關係 135
第一節 語堂生命中的女性與《紅牡丹》女性形象之關係 135
一、 母親 136
二、 二姐 137
三、 橄欖 139
四、 陳錦端 140
五、 妻子 141
第二節 《紅牡丹》的婚戀觀 144
一、 愛情至上的戀愛 144
二、 快樂與幸福的婚姻 147
三、 母愛光輝的體現 150
第六章 結論 155
論文參考書目 16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林語堂著作:(依年代先後排列)
林語堂:《語堂文集》(上下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
林語堂:《賴柏英》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紅牡丹》台北:德華出版社,1980。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林語堂:《愛與諷刺》台南:德華出版社,1980。
林語堂:《林語堂精摘》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林語堂:《金聖嘆之生理學》台南:德華出版社,1980。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台北:德華出版社,1980。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京華煙雲》台北:大漢出版社,1982。
林語堂:《林語堂思想與生活》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
林語堂:《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
林語堂:《吾國吾民》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
林語堂:《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4。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
林語堂:《八十自敘》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六十五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林語堂:《信仰之旅》台北::道聲出版社,1991。
林語堂:《談人性》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林語堂:《談情說性》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林語堂:《人生就像一首詩》台北:國際少年村,2001。
二、專論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續修四庫全書》冊1260褚人獲《堅瓠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瓦西列夫(Vasilev,Orlin)著,趙永穆譯:《情愛論》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
正中書局主編:《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
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著,秦雲、陳曉南譯:《生活之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朱榮治:《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1998。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桂冠圖書,1993。
佛斯特(E. M. Forster)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3。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余德惠:《中國人的幸福觀》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87。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1。
林太乙:《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林太乙編:《讀書的藝術》(語堂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林阿苔、林亞娜:《吾家》台南:德華出版社,1976。
卓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1993。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1。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1992。
洪理夫編:《愛的路上》台北:號角出版社,1988。
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施建偉:《幽默大師──林語堂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施建偉:《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社,1994。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4。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張春興:《姻緣路上情理多》台北:桂冠圖書,1995。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
梁建民、沈栖編輯:《林語堂:憂國憂民的幽默大師》台北:海風出版社,1993。
曾昭旭:《永遠的浪漫愛》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9。
曾昭旭:《性情與文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5。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5。
莊慧秋等:《中國人的姻緣觀》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5。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
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5。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台北:新地出版社,1988。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列)
宮以斯帖:《林語堂《京華煙雲》(張譯本)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胡馨丹:《林語堂長篇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
林秀珍:《《京華煙雲》思想與婚戀觀》,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陳麗娟:《林語堂《京華煙雲》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
吳晏芝:《《京華煙雲》之女性刻畫》,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黃嘉玲:《煙雲如夢──論《京華煙雲》對《紅樓夢》的接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周怡伶:《林語堂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顏小紅:《出入中西寫紅妝──論林語堂小說中的女性》,華橋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2007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尤愛焜:〈「伊甸園」的追尋與失落──林語堂小說《紅牡丹》解讀〉,《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74∼76。

朱東宇:〈倫理性人物與哲理性主題──論《紅牡丹》的文化精神〉,《求是學刊》第3期(1998年),頁75∼77。

朱東宇:〈論《紅牡丹》〉,《呼蘭師專學報》第4期(1997年),頁26∼31。

朱紅著、孟悅譯:〈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惡婦」形象〉,《女性人》第五期(1991年9月),頁79∼84。

吳毓鳴:〈論「混血兒」紅牡丹的文化審美意蘊〉,《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21∼125。

吳禮權:〈看文人妙語生花,讓生命得到舒暢──評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中國語文》第508期(1999年10月),頁79∼84。

李承貴:〈「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迪〉,《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3月),頁187∼202。

李栩鈺:〈科技心、文藝情──發明中文打字機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國文天地》第17卷第7期(2001年12月),頁64∼69。

沈謙:〈從金聖嘆到林語堂──評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8期(1997年12月),頁580∼594。

周仁政:〈論林語堂的自由個人主義文化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36期(1999年11月),頁81∼99。

周質平:〈作品應為作者自己的信念服務──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的精神所在〉,《明報月刊》第29期(1994年12月),頁94∼97。

施萍:〈自救與自然:論林語堂小說中的人性觀〉,《中州學刊》第130卷第4期(2002年7月),頁94-99。

孫隆基:〈「母胎化」之精神現象學—現代中國小說中的一些男性樣相〉,《女性人》第五期(1991年9月),頁112∼132。

張德林:〈小說敘述視角藝術功能探尋〉,《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88年3月), 頁20-28。

彭映豔:〈一捆矛盾:試論林語堂作品的道家思想〉,《純文學》復刊第27期(2000年7月),頁12∼22。

喻蓉蓉:〈幽默大師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傳記文學》第80卷第3期(2002年3月),頁39∼64。

楊秋明譯、合山究撰:〈文學大師林語堂在美國的奮鬥記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卷第1期(1994年9月),頁74∼94。

劉慧:〈《紅牡丹》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解讀〉,《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2003年),頁98-99。

蔡登山:〈張愛玲的「林語堂」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4期(2002年8月),頁6∼10。

謝泳:〈中國文化中的寡母撫孤現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4期(1994年8月),頁113∼123。

謝友祥:〈名妓情結及浪漫愛情的心理補償──林語堂小說《紅牡丹》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總168期(2000年),頁34-38。

五、網路資料:
潘瑛:〈血色芳華紅牡丹──對小說《紅牡丹》中的隱喻與象徵的解讀〉,《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12期(2003年3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1071.htm

林語堂故居網頁http://linyutang.org.tw/lin2.html

林語堂故居網頁http://linyutang.org.tw/lin4.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1.231.24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1.231.24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