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5115-00591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5115-005919
論文名稱
Title
琦君、林海音童年書寫研究
A Study of the Childhood Writings of Ch`i Chun and Hai-yin Li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7-23
關鍵字
Keywords
琦君、女性、父權、林海音、童年
Ch`i Chun, childhood, Hai-yin Lin, patriarchy, fema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8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8 times.
中文摘要
琦君與林海音,同為五O年代重要女性作家,遷臺後身心所產生的不安與矛盾,如何化解內在女性焦慮為研究動機。兩位女作家如何檢視自身的童年,對於故鄉的解讀與詮釋,定位女性自主的價值,是探究童年書寫目的。
  本論欲從兩人的童年生活為論述起點,在教育、性格各種層面顯現的「父權」影響。並且以「父權」延伸的父女、母女關係,分析兩位女作家的家庭生活。兩位女作家如何從童年書寫,安排對「父權」的再度詮釋,以揭露舊時代母親的沉默處境。再分析從「家」到「故鄉」的建構:首先討論女性在個體所感受的家庭空間,援引巴舍拉《空間詩學》對家屋空間的論述;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的空間理論延伸父權的掌控;琳達.麥道威爾《性別、認同與地方》探索女性的身體地理,說明空間中的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與象徵。最後以「文化地理學」重現女作家對「故鄉」的認同與歸屬。解讀兩位女作家的「童年生活空間」與「故鄉重現」價值。透過文字重建童年的浙江、北平這些場域對女性自我認同的意義。
Abstract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is to study how two significant female writers in the fifties, Ch`i Chun and Hai-Yin Lin, resolved inner female anxiety resulting from conflict and insecurity of mind and body after moving to Taiwan. The aim to explore their childhood writings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two female writers examined their own childhood, interpreted hometown, and defined value of women autonomy.
The thesis intends to start from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y” in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the two writer s’ childhood and further analyze their domestic life in terms of father and daughter, 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hip extending from “patriarchy”, followed by how the two female writers expose traditional mothers’ silence by interpreting “patriarchy” in childhood writings. Another focus is the construction from “home” to “hometown”: it begins with the family space experienced by females, which quotes the illustration of house space in The Poetic of Space by Gaston Bachelard, the control of patriarchy extension in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by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female body geography in 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by Linda McDowell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and symbol of body and power in spaces. Last, “cultural geography” is applied to recreate the two female writers’ ident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oward “hometown”, interpret their value of “childhood living space” and “hometown reproduction.” With words, old Zhejiang and Peiping are reconstructed to render what these spaces mean to female self-ident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6
第二章 留予他年憶兒時──琦君的童年與家庭 24
第一節 琦君的家庭教育 25
第二節 琦君的童年求學經驗 48
第三節 小結 56
第三章 城南舊事新學堂──林海音的童年與家庭 58
第一節 林海音的家庭教育 60
第二節 林海音的童年求學經驗 79
第三節 小結 81
第四章 煙愁/鄉戀:童年空間 82
第一節 紅紗燈桂花雨:琦君的浙江 85
一、 童年生活空間 86
二、 浙江地景書寫 93
第二節 京味兒駱駝隊:林海音的北平 102
一、 個體生活空間:家屋 103
二、 北平地景書寫 112
第三節 小結 128
第五章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琦君作品
《琦君小品》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6。
《三更有夢書當枕》,臺北:爾雅出版社,1975。
《桂花雨》,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
《琴心》,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
《留予他年說夢痕》,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
《母心似天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
《水是故鄉甜》,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
《此處有仙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
《細雨燈花落》,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
《玻璃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
《青燈有味似兒時》,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
《母心‧佛心》,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
《煙愁》,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
《永是有情人》,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夢中的餅乾屋》,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
《母親的金手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
《紅紗燈》,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4。
二、 林海音作品
《城南舊事》,臺北:爾雅出版社,1960。
《兩地》,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6。
《家住書坊邊: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北:遊目族文化出版社,2000。
《剪影話文壇》,臺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0。
三、專書
  (一) 中文著作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王志弘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 市文化有限公司,1998。
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有限公司,2002。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2007。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臺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1999。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出版社,   
    1998。  
周芬伶:《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2-琦君》,臺南:臺灣文學館, 
    2011。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商務出版社,1997 。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有限公司,1989。
張盈堃:《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臺北學富文化出版社,2009 。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瑞芬:《臺灣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3-林海音》,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有限公司,1993。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2000。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芳明、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學勇:《凌叔華文存》下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
范銘如:《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9 。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1995。
熊秉眞:《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9。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8。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4。
隱地:《琦君的世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二) 翻譯著作
Edward Soja著,王志弘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出版,2004。
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Melanie Klein著,林玉華譯:《兒童精神分析》,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5。
Michel Foucault,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2。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      
    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6。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Susan Engel 著,黃孟嬌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敘事》,臺北:成長教育出版社,1998 。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 : 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
導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
Richard.A.Fabes、Carol Lynn Martin著,白玉玲、王雅貞合譯:《兒童發展》
  ,臺北:雙葉書廊,2000。
Ronald Britton,林玉華譯:《伊底帕斯情結新解:臨床實例》臺北:五南,      
   2003。
Virginia Woolf著,陳惠華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志文出版社,2006。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四、期刊論文:
吳玫瑛:〈從「流浪兒」到「好孩子」:臺灣六0年代少年小說的童年再現〉,《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五卷第2期,2009年4月 。
李瑞騰,夏祖麗:《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2年。
李瑞騰:《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3年。
李瑞騰:《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6月。
李瑞騰:《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7月。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 卷2 期,1992年2月。
封德屏,〈林海音研究資料〉,《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 期,1998年6月。
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與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12月。
張瑞芬,〈細雨燈花落 懷想琦君與其散文〉,《文訊》249 期,2006年7月。
張瑞芬,〈「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 期,2006年4月。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25卷第四期,1996年9月。
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經驗及其對創作的影響〉,《文學評論》4 期,1993年。
葉石濤,〈談林海音〉,《臺灣文藝》5 卷18 期,1970年6月。
五、學位論文: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周政華:《性別與空間─琦君、林海音與劉枋遷台初期之短篇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許婉婷:《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
艾雯》,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碩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西燕:《琦君小說中女性意識書寫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黃佩芬:《琦君散文中的兒童視角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班論文,2012。
楊絢:《林海音與兒童文學》,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簡玉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魏緗慈:《臺灣女性散文家的童年書寫—以琦君、林海音、林文月和張曉風為中
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