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6105-10571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6105-105712
論文名稱
Title
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art of vixen fairy tale in Lao-chai-chih-I and Yueh-wei-iso-tang-pi-ch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5-26
關鍵字
Keywords
敘事學、《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
Yueh-wei-iso-tang-pi-chi, Lao-chai-chih-i, Vixen fairy tale, Narrative ar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17 次,被下載 445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45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題目:「《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所要處理的問題是《聊齋》和《閱微》的狐精故事在敘事藝術上的特色,並且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其學術價值除了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觀照這兩本書的敘事藝術之外,更客觀地指出《聊齋》和《閱微》的敘述特色,不同於前人以直觀的方式來評論兩者之間的高下,除此之外,亦可擴而充之,假設這就是傳奇小說與筆記小說最大的不同點。從第貳章至第伍章,我們從語式、時況、焦點、人物等方面切入,原因是這幾點在敘述學中是最被廣為論述,除此,本論文的研究也發現,從這幾個方向也是最能有所收穫的,綜合前面四章的分析,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聊齋》和《閱微》狐類故事在語式、時況、焦點、人物等方面的敘事特色,一方面也通過比較的方式看出兩者的相異之處,有比較就會有高下優劣,筆者就試圖從這些相異點解釋《聊齋誌異》的敘述手法優於《閱微草堂筆記》的原因。
第貳章主要闡述講述和展示手法在《聊齋》和《閱微》運用的情況,最後分析的結果得出「《聊齋》的語式整體表現較《閱微》有規律」、「《聊齋》的語言裁度方面較《閱微》來的恰當」、「《聊齋》以展示語式為主,講述為輔;《閱微》反之」、「《聊齋》狐精故事之模仿力較《閱微》來的強」等四個結論。
第参章主要論述《聊齋》和《閱微》的敘事時況,整體而言,「《聊齋》的故事時間較《閱微》多變且完整」、「《聊齋》的故事節奏較《閱微》穩定」、「《聊齋》善用敘述頻率的技巧深化故事主題」等是本章的結論。
第肆章主要論述《聊齋》和《閱微》的敘事焦點,關於敘事焦點的綜合分析我們得出了「《聊齋》的敘事焦點較《閱微》靈活多變」、「《聊齋》的聚焦模式較《閱微》突顯故事情節」、「《聊齋》的聚焦與敘述聲音的搭配較《閱微》多變」等三個結論。
第伍章主要論述《聊齋》和《閱微》的人物塑造,關於人物塑造方面我們得出了「《聊齋》的形貌刻畫較《閱微》精細」、「《聊齋》的人物性格特質較《閱微》豐富」、「《聊齋》的人物較《閱微》真實」等三個結論。論文最末章則將第壹章至第伍章的主要內容擇要敘述,證明從語式、時況、焦點、人物等各方面分析的結果都指向《聊齋》狐類故事的敘事藝術比《閱微》高明,而這類似的研究甚至可以擴而充之,從這些點逐一檢示其他文言小說,而本論文只是先從小範圍先作一實驗性質的探討,所以類似這方面的研究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第貳章 狐精故事之敘述語式
第參章 狐精故事之敘事時間與節奏
第肆章 狐精故事之敘事焦點
第伍章 狐精故事之人物塑造
第陸章 結論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專書
《燕丹子》,(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筆記小說大觀三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年7月出版。
《續俢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干寶,《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8月臺出版第四次印行1983年3月出版。
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3刷。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1983年7月。
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1987年5月再版。
金聖嘆,《金批水滸傳》,三秦,1998年9月。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南:漢風出版社),民國90年10月。
班固,《漢書》,(台北:宏業),1996年3月再版。
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3月。
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8月。
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1995年5刷。
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1990年。
二、 研究論著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2月。
王溢嘉,《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90年9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出版社),1994年9月。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7月。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台北:學生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林植峰,《聊齋藝術的魅力》,(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兪汝捷,《幻想與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叔馨),1991年4月。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
馬振方,《聊齋誌異評賞大成》,(桂林:灕江出版),1992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5年。
孫光浩,《聊齋誌異的是與非》,(台北:文史哲),1998年8月。
陳香編著,《聊齋誌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8月。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1991年9月。
張景樵,《聊齋誌異原稿考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2月。
張寶坤編,《名家解讀聊齋誌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張稔穣,《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0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1996年8月。
廖苾光,《聊話聊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版次不詳。
劉階平,《聊齋誌異遺稿輯注》,(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12月。
劉階平,《聊齋手稿與鑄雪齋鈔本研述》,(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台大文學院,1982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民國85年9月。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
聶紺弩,《聊齋志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
三、 文學理論
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荷〕米克•巴爾著《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新潮文庫),1991年12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法〕保羅•利科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4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格非,《小說藝術面面觀》,(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10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寅德編選,《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9年。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10月。
傅俢延《講故事的奧秘》,(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
〔美〕華萊士•馬丁著《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3月。
賴干堅編著《西方文學批評方法評介》,(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台北縣新店:桂冠圖書),2004年6月。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四、 學位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博論,1999年。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師大博論,1987年。
朴永鍾,《聊齋誌異的再創作研究》,台大碩論,1991年。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之研究》,東海碩論,1995年。
吳聖青,《閱微草堂筆記與子不語中兩性關係研究》,文化碩論,2000年。
李淑齡,《聊齋誌異話本的敘述模式研究》,南華碩論,2003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碩論,1995年。
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裡的文化意涵》,東海博論,2001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東海碩論,1986年。
柯玫妃,《蒲松齡聊齋誌異創作論之研究》,高師碩論,2001。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政大碩論,1976年。
陳自遜,《聊齋志異、新齊諧、與閱微草堂筆記的比較研究》,香港大學新亞所碩論,1977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台大碩論,1980年。
陳郁秋,《閱微草堂筆記思想探究》,東海碩論,2000年。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碩論,2001年。
梁雲英,《聊齋志異研究》,香港能仁學院碩論,1990年。
陳昌遠,《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東海碩論,1996年。
陳韋君,《閱微草堂筆記情緣故事之研究》,興大碩論,2003年。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暨南碩論,2001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碩論,2001年。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東海碩論,1997年。
黃子婷,《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政大碩論,2001年。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台大碩論,1996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文大碩論,1996年。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中山碩論,1984年。
蔡怡君,《搜「人」記---聊齋誌異的「文人」探究》,中央碩論,1998年。
盧錦堂,《紀昀生平及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政大碩論,1974年。
顏娟純,《聊齋誌異民間童話考論》,花師碩論,2003年。
五、 期刊論文
《蒲松齡研究集刊》,(山東:齊魯出版社),創刊於1980年8月。
王小琳,〈論“非敘事散文成份”在唐傳奇文中的作用和意義〉,收錄於《中山人文學術論叢》,(高雄市:復文圖書),1997年。
王平,〈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質疑---兼論《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任訪秋,〈聊齋誌異的思想和藝術〉收錄於《名家解讀聊齋誌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振武,〈論《聊齋誌異》的三個創新手法〉,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3-4期。
李延賀,〈論《聊齋誌異》中的“男性敘事視點”〉,收於《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二期。
李舜華,〈人、狐、情、理方陣上的困惑---試論《聊齋》中的〈青鳳〉、〈嫦娥〉篇〉,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張稔穰、李永昶,〈嬰寧賞析〉,收錄於《名家解讀聊齋誌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陳文新,〈紀曉嵐對《聊齋誌異》的批評與調侃〉,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陳葆文,〈蒲松齡痴狂性格析論---兼論《聊齋誌異》狂生痴子類型人物之創作〉,收錄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八期》,(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3年7月。
許麗芳,〈試析蒲松齡《聊齋誌異》與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寫作態度之異同〉,收錄於《清代學術論叢》。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
楊國娟,〈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的狐〉,收錄於《靜宜人文學報第六期》,民國1995年6月。
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誌異》看文言小說〝敘述者〞的變異(續)〉,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一期。
陶敏、劉再華,〈筆記小說與筆記研究〉,收於《文學遺產》,2003年第二期。
張光興,〈當議蒲松齡的小說創作與中國傳統的美學範疇〉,收於《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3-4期。
歐陽文風,〈《聊齋誌異》的離合敘事模式〉,收於《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