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7115-2159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7115-215946
論文名稱
Title
兩岸金融業互動的推拉分析
Push-Pull Analyses of Cross-Strait Financial Industry Interaction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6-27
關鍵字
Keywords
兩岸證券業、臺商投資、推拉理論、兩岸貿易、兩岸銀行業、兩岸保險業
cross-strait securities industry, cross-strait insurance industry, cross-strait banking, the push-pull theory, Taiwanese busin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1991年起,兩岸經貿逐漸互動,再加上世界貿易組織議題等因素,促成臺商積極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盱衡現有文獻,卻從未有研究是從推拉理論架構出發,分析臺商投資及兩岸金融業的互動過程。有鑑於此,若能藉由兩岸金融業的投資推拉分析以瞭解臺商投資全球佈局,同時剖析兩岸金融業互相至對方境內投資設立據點的機會與難題,是本文主要貢獻所在。
奠基於推拉理論的基礎,本論文有幾個重要發現:
一、在兩岸銀行業的推拉分析方面,當臺灣處於推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形成一股臺灣銀行業至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與分行的投資熱潮;而當臺灣處於拉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推力的情境時,臺灣遂成為中國大陸銀行業學習之理想對象,中國大陸銀行業至臺灣投資將可取得金融業務之實務技術,同時滿足中國大陸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進行國際化區域策略布局;而當兩地分別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兩岸銀行業為其自身的經濟利益,選擇在兩岸之間全球佈局,充分運用地方優勢資源,提升兩岸銀行業的競爭力。
二、在兩岸證券業的推拉分析方面,當臺灣處於推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基於與目標客戶同文同種,以及臺灣證券商在經營管理、資金運用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具有相當經驗與優勢,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自然成為臺灣證券商開展全球化的起點,也是臺灣證券商未來的潛在獲利市場;而當臺灣處於拉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推力的情境時,臺灣的法規開放、上市櫃公司科技產業比重高具有群聚效應、上市櫃的承銷成本低、公營事業民營化及金融創新經驗等優勢,將會吸引中國大陸證券業至臺灣投資;而當兩地分別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兩岸證券業將啟動包括業務、商品及監理等方面的合作機制,以提升兩岸證券業的競爭力。
三、在兩岸保險業的推拉分析方面,當臺灣處於推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基於臺灣保險業營運環境不佳及「利差損」因素衝擊,加上中國大陸在經濟、社會與文化、法規等三大因素的牽引下,將會積極至中國大陸投資;而當臺灣處於拉力而中國大陸處於推力的情境時,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形成一股驅使中國大陸保險業至臺灣投資的動力;而當兩地分別處於拉力的情境時,兩岸各自的優勢將帶動保險業進行合作,同時也會加大彼此競爭的態勢。
Abstract
Since 1991, factors such as increased cross-strait trade and discussions at the WTO have promoted Taiwanese investments in mainland China. We found that the push-pull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ross-strait interactions, explore the pushs and pulls leading to Taiwanese investment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financial industries on both sides; this concept has not been explored previously. This paper aims to use such analyses to underst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vestments on the opposing side, as well as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cis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ss-strait financial sectors.
This paper has several important findings:
1. For the banking industries, when Taiwan is in a push and China is in a pull, Taiwanese banking industries tend to establish offices and branches in China for investments. In the reverse situation, Chinese banking industries will treat Taiwan as their model, where they can obtain practical expertise in finances from investments in Taiwan and also to globalize regional layouts. When both are in a pull, the industries will interact in ways which will benefit their own economics, forming global layouts.
2. For the securities industries, when Taiwan is in a push and China is in a pull, the emerging lucrative market in China become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aiwanese securities firms to establish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Taiwanese investors have clients sharing the same language, as well as their experience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When the situation is reversed, the Chinese securities industries will be drawn to invest in Taiwan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including Taiwan’s existing open regulations. When both regions are in a pull, both securities industries will launc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3.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ies, when Taiwan is in a push and China is in a pull, Taiwanese insurance industries will invest in China due to the current poor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egative spread,” coupled with China’s attraction in economy, social and cultural traction, and regulations. When reversed,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ies will invest in Taiwan due to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Wh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致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貳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推拉理論的文獻回顧 10
第二節 臺商投資的文獻回顧 20
第三節 兩岸金融互動關係的文獻回顧 22
第參章 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推拉分析 24
第一節 兩岸經貿往來的互動關係 26
第二節 臺灣推力與中國大陸拉力的兩岸投資模式分析 39
第三節 臺商回臺灣投資的推力與拉力 45
第四節 臺灣拉力與中國大陸拉力的交互作用:兩岸產業分工 52
第肆章 兩岸銀行業的推拉分析 56
第一節 臺灣銀行業至中國大陸投資分析 60
第二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至臺灣投資分析 66
第三節 臺灣拉力與中國大陸拉力的兩岸銀行業互動分析 69
第伍章 兩岸證券業的推拉分析 80
第一節 臺灣證券業至中國大陸投資分析 82
第二節 中國大陸證券業至臺灣投資分析 101
第三節 臺灣拉力與中國大陸拉力的兩岸證券業互動分析 111
第陸章 兩岸保險業的推拉分析 126
第一節 臺灣保險業至中國大陸投資分析 127
第二節 中國大陸保險業至臺灣投資分析 151
第三節 臺灣拉力與中國大陸拉力的兩岸保險業互動分析 155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16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6
一、中文部分 166
二、英文部分 1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4。《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3年報》。北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尹啟明,2004。《臺灣經濟:轉捩時刻》。臺北:商周出版社。
孔淑紅、曾錚,2005。《國際投資學》。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王儷容,2010。《ECFA與金融業兩岸佈局》。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WTO中心。
王泰銓,2006。《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臺北:翰蘆出版社。
田玲,2003。《中國高等教育對外交流現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朱浩民,2010。《中國金融制度與市場》。臺北:智勝文化。
吳敬璉,2009。《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吳金土,2007。《大陸臺商經濟理論與實務》。臺北:捷幼出版社。
吳敬璉,2009。《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
李焜文,2005。《國際投資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杜奇華,2008。《國際投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梅,2008。《高等教育國際市場—中國學生的全球流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中華、王儷容、呂青樺、吳孟紋,2010。《金融機構在中國機會與挑戰》。臺北:智勝文化。
沈中華、王儷容、呂青樺、吳孟紋,2014。《金融機構在中國機會與挑戰》。臺北:智勝文化。
汪堯田、汪明,2000。《WTO 世界貿易組織知識問答》。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邱垂正,2008。《兩岸和平三角架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段小梅,2006。《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的區位選擇及其投資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洪文祥,2009。《臺灣銀行業前進大陸市場之展望分析以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之規範與發展為例專題報告》。臺北:立法院法制局。
胡義,2006。《國際投資理論創新與應用研究:基於中間層組織的分析》。北京: 人民出版社。
高長,2008。《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出版社。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張新平,1996。《世界貿易組織下之服務貿易》。臺北:月旦出版社。
莊文章,2007。《臺商回臺投資:策略實務》。臺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許振明。2006。《由臺灣金融發展經驗談兩岸金融合作》。兩岸經貿論壇文集。
郭國燦,2009。《香港中資財團》。香港:三聯。
陳菲瓊,2006。《國際投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麥瑞台,2006。《大陸臺商的經營策略》。臺北:科技圖書。
游盈隆,2008。《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海峽基金會。
斐長洪,2006。《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楊斐,2003。《WTO 服務貿易法》。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經濟日報社,1989。《中華民國經濟年鑑》。臺北:聯經出版社。
劉陽春,2009。《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與策略分析》。廣州:中山大學。
魏后凱,2006。《現代區域經濟學》。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蘇麗萍,2006。《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實踐和中國戰略選擇》。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方煜,2007/8。〈關於勞動合同法草案的法律思考〉,《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第20卷第4期,頁79-85。
王建民,2009/4。〈2008-2009年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形勢分析〉,《人文社會會科學學報》,第7卷第2期,頁100-107。
王花榮,2007/4。〈產業跨區域轉移中的動力機制分析〉,《金融經濟》,第18期,頁89-91。
王全興,2005/7。〈勞動合同立法中若干重要問題討論〉,《中國勞動》,第7期,頁10-15。
王茂福、張明義,2000/1。〈環境在中國水庫移民返遷中的推拉作用以五大水庫移民返遷為例〉,《中國人口科學》,第3期,頁52-57。
江怡慧,2013/7。〈中國證券業來台投資對台灣金融業的影響與因應〉,《經濟前瞻》,第148期,頁121-125。
朱增鑣、吳朝生,2010/3。〈從比較優勢看海峽兩岸保險業交流合作〉,《福建金融》,第3期,頁22-26。
朱浩民,2007/4。〈中國銀行業之開放與臺資銀行進入策略〉,《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8卷第1期,頁101-121。
吳瑟致、趙文志,2010/4。〈ECFA架構下展望兩岸金融業之開放與合作:以銀行業為例〉,《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4期,頁38-40。
吳國培、鄭航濱、張立,2008/3。〈兩岸金融合作的現實基礎與分階段戰略推進構想〉,《亞太經濟》,第3期,頁108-109。
吳再豐,2007/7。〈中國大陸兩稅合一與對臺資企業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7期,頁89-95。
李秀珍,2013/1。〈來華留學生就業流向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推拉理論的分析視角〉,《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頁36-39。
李在僑,2010/9。〈銀行風險與盈餘管理之相關性研究:以金融業蕭條時期(含兩次金融風暴)的臺灣為例〉,《育達科大學報》,第24期,頁1-31。
李樑堅、陳雅琳,2009/9。〈臺灣的銀行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策略與合作機制〉,《臺灣銀行季刊》,第60卷第3期,頁23-42。
李非、吳鳳嬌,2009/9。〈國際金融危機下的臺灣經濟情勢分析〉,《臺灣研究集刊》,第104期,頁52-59。
李城忠、謝素靜,2007/12。〈臺灣運動鞋廠商海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策略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4卷第2期,頁33-53。
李學鑫、苗長虹,2006/4。〈產業轉移與中部崛起的思路調整〉,《湖北社會科學》,第4期,頁72-75。
李紀珠,2004/9。〈大陸開放金融市場對兩岸金融業的機會與挑戰〉,《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5卷第3期,頁1-13。
李江帆、曾國軍,2003/3。〈中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分析〉,《中國工業經濟》,第3期,頁34-39。
林谷合,2007/9。〈從越南崛起探討臺商的產業佈局〉,《經濟前瞻》,第113期,頁106-113。
林沁雄,2007/6。〈近二十年來我國對外投資之起因:批判實在主義之研究取徑〉,《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2期,頁67-98。
林銘霖,2006/9。〈關于海峽兩岸保險合作的思考〉,《福建金融》,第9期,頁22-24。
姜志俊,2007/9。〈臺商如何因應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9期,頁85-91。
胡石青,2014/3。〈試析兩岸服務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現代臺灣研究》,2014年第3期,頁41-46。
胡石青,2010/10。〈新ECFA時代兩岸保險業合作的發展機遇與未來前景〉,《兩岸關係》,頁29-30。
芮立新,2007/7。〈勞動合同立法的宗旨、背景及主要制度〉,《中國勞動》,第7期,頁16-20。
孫海芳,2007/8。〈淺析我國新勞動合同法〉,《集團經濟研究》,第8期,頁350-351。
孫國輝,2007/8。〈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機制的研究〉,《經濟管理》,第29卷第8期,頁76-79。
祝年貴,2003/5。〈西方發展經濟學的外資利用理論評析〉,《天府新論》,3期,頁27-30。
高長、蔡依帆,2006/12。〈兩岸雙邊貿易。投資與產業分工發展趨勢〉,《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2卷第3期,頁75-96。
高長、楊書菲,2003/6。〈在WTO 架構下,兩岸如何建立垂直整合機制之研究〉,《國家政策發展季刊》,第2卷第2期,頁29-49。
張喜亮,2006/4。〈《勞動合同法草案》十大問題探析及立法建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4期,頁100-104。
梁茂信,2007/1。〈人力資本論中的勞工遷移觀分析〉,《求是學刊》,第34卷第1期,頁123-131。
莫琨、鄭鵬,2014/6。〈養老旅遊意願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於推拉理論〉,《資源開發與市場》,第30卷第6期,頁756-762。
許苑娥,2005/7。〈由兩岸經貿關係看產業競合策略〉,《經濟前瞻》,第100期,頁93-99。
陳翰庭,2013/1。〈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確定〉,《臺灣銀行家》,2013年1月號,56-59。
陳美君,2012/10。〈金融新紀元兩岸貨幣清算簽了〉,《臺灣銀行家》,第34期,54-55。
陳淼,2009/1。〈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1期,頁22-28。
陳伯志,2003/5。〈中國大陸金融業發展趨勢與加入WTO之因應措施〉,《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頁31-61。
陳建軍,2002/6。〈中國現階段產業區域轉移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頁64-74。陳建軍,2002/8。〈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中國工業經
濟》,頁37-44。
陳忠榮、楊志海,1999/6。〈臺灣對外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擴張型與防禦型的
比較〉,《經濟論文叢刊》,第27卷第2期,頁215-240。
黃敏助,2009。《當前資本市場發展之方向》。臺北: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
商景明,2006/3。〈從外銀經驗探索我國銀行的西進策略〉,《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7卷第1期,頁55-70。
傅豐誠,2005/6。〈大陸金融改革的方向與進展〉,《中共研究》,第39卷第6期,頁50-66。
曾國烈,2003/6。〈在WTO架構下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2期,頁51-72。
程名望、史清華、劉曉峰,2005/11。〈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推到拉的嬗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第35卷第6期,頁105-112。
程延園,2007/9。〈《勞動合同法》: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1卷第5期,頁104-110。
黃昊辰,2007/8。〈論我國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弊端與調整策略〉,《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4卷第8期,頁82-84。
黃敏助,2009/6。〈當前資本市場改革之我見〉,《證券公會季刊》,2009年第2季,頁4-9 。
楊家彥,2009/1。〈臺灣金融產業的新未來〉,《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2卷第1期,頁46-50。
楊雅惠,2004/10。〈大陸金融發展與兩岸金融競合〉,《兩岸經貿月刊》,2004年10月號,頁1-5。
楊雅惠,2001/3。〈大陸金融體制之沿革與問題〉,《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卷第1期,頁1-16。
葉日嶔、郭麗華,2006/2。〈投資大陸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與展望〉,《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9卷第1期,頁1-35。
魏啟林、陳厚銘,1996/7。〈臺灣廠商國際化進程與國際化網路模式〉,《企銀季刊》,第20卷第1期,頁55-60。
董保華,2006/5。〈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法商研究》,3期,頁46-53。
鄒新樹,2005/10。〈農民工向城市流動的動因:推拉理論的現實解讀〉,《農村經濟》,第10期,頁104-109。
趙明,2007/7。〈中國加工貿易順差探析〉,《商場現代化》,第34期,頁9-10。
劉嘯、甘枝茂、楊延風,2006/1。〈旅遊動機:人類本性的回歸—旅遊動機的新探討〉,《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20卷第1期,頁33-36。
劉孟俊,2008/10。〈鬆綁與重建,臺灣新世紀藍圖〉,《兩岸經貿》,第202期,頁1-5。
劉景中,2008/9。〈銀行集中度與臺灣銀行業的獲利性及風險〉,《經濟論文叢刊》,第36卷第3期,頁327-355。
劉芳榮,2007/4。〈大陸企業所得稅改革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第184期,頁1-5。
劉瑛,2007/6。〈我國制定《勞動合同法》不容忽視的若干問題〉,《法學雜誌》,第3期,頁41-44。
蔡宏明,2006/4。〈臺灣經貿發展對兩岸經貿互動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頁269-318。
蔡宏明,2007/8。〈大陸外貿政策方向與臺商之影響〉,《兩岸經貿》,第188期,頁5-9。
黎建飛,2006/8。〈《勞動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頁72-78。
黎堅,2007/9。〈解讀大陸加工貿易新政策對臺商的影響與對策探討〉,《臺商張老師月刊》,第107期,頁4-7。
賴金城,2005/7。〈南向與西向投資之選擇-以臺商對越南投資為例〉,《玄奘人文學報》,第5期,頁117-146。
錢葉芳,2007/3。〈保護不足與保護過度:試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傾斜保護的度〉,《法商研究》,第3期,頁40-48。
聶建中,2011/6。〈兩岸銀行監理合作的突破與問題〉,《理財周刊》, 562期,頁12。
蘇隆德,2008/12。〈臺商如何以物流運籌邁向成功轉型〉,《兩岸經貿》,2008年12月號,頁1-4。

(三)學位論文
丁雅寧,2005。《中國企業所得稅法改革之研究:兼論對臺商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雯靜,1997。《臺商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克敏,1997。《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經濟關係之發展》。臺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允衛,2013。《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浙江:浙江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周元培,2007。《FDI與江蘇製造業產業升級研究》。江蘇:江蘇大學碩士論文。
洪名慶,2004。《東西方轉型國家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因素之分析比較》。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郭俊麟,2012。《臺灣證券業兩岸發展策略與契機》。臺北: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
留曉婷,2006。《我國外資政策工具選擇變化的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夏樂生,1996。《中共現階段對臺經貿政策之研究(1979-1995)》。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江紅,2004。《產業升級與外貿發展戰略關系的研究》。湖南: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韓昱,2006。《現代經濟發展時期臺灣地區省內人口遷移研究》。福建:廈門大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建,1999。《論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
蕭士堯,2002。《臺灣廠商對外投資區位選擇與銷售策略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育祥,2000。《臺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分析:Conditional Logit Model的 應用》。臺北: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簡育宗,2000。《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下兩岸保險市場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國際法博士學位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林祖嘉,2010。〈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貿易依存度之研究〉,「大選後兩岸經貿事務」研討會。臺北:臺綜院。
許牧群,2014/6/6。〈ECFA架構下,臺灣證券商在大陸發展的契機與挑戰〉,「2014兩岸經貿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科技大學。
薛琦,2004/5/28。〈臺商資金回流機制之探討〉,「全球化與臺商企業回流機制」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大陸社會暨管理研究中心。頁3-20。

(五)研究計畫
王儷容,2010。《中國大陸金融體系中長期發展及對臺灣的影響》。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健全、顧瑩華等,2005。《整合產業資源進行全球布局之研究》。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高長,2008。《大陸臺商權益保障之政策措施與實務運作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李桐豪,2010。《兩岸銀行業務開放對大陸臺商及國內銀行之影響及政府對策》。。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高長,1999。《大陸經營環境變遷對臺商投資影響之研究》。臺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楊雅惠、龍嘯天,2004。《資本市場發展與臺灣企業籌資之分析 》。臺北:臺灣證券交易所。
聶建中,2010。《研析兩岸金融交流後可能產生之問題與防範措施》。臺北: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六)網際網路
吳孟道,2011/5/4。〈未來兩岸金融合作事項推動之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9122>。
李紀珠,2007/3/20。〈加入WTO後臺灣金融業的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1494>。
李紀珠,2007/2/27。〈大陸開放金融市場:臺灣銀行業的困境與優勢〉,《國家政策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6/FM-B-096-002.htm >。
林建甫、彭思遠,2011/4/11。〈臺灣保險業的困境與因應〉,《國政分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8990>。
林建甫、彭思遠,2009/12/29。〈MOU簽訂後對兩岸金融合作之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6867>。
林建甫,2012/8/3。〈兩岸金融合作與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www.npf.org.tw/search?offset=60&query>
謝明瑞,2011/5/11。〈我國保險市場的西進政策與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author?query=謝明瑞>。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tbach, Philip G., 1998,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Appleyard, Dennis R. and Alfred J. Field, 1998.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oston: McGraw-Hill.
Bende-Nabende, Anthony, 2002. Globalization FDI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gland: Ash gate Publishing Limited.
Bogue, Donald, 1959.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Hauser and Duncan e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gue, Donald, 1972.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land Sons Inc.
Hymer, S.,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 Firm: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IT Press.
Kojima, K.,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London: Groom
Lewis, G. J., 1982. Human Migration. London: Groom Helm Ltd.
Rostow, Walt 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 Yingqi and Xiaming Liu, 2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Impact. Northampton:Edward Elgar.
(二)專書論文
Corley, T. A. B., 1992. “John Dunning’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in Peter J. Buckley and Mark Casson, ed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Economy: Essays in Honor of John Dunning. Englan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pp. 1-19.
Dunning, John H., 1993.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John H. Dunning, ed.,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London: Rutledge, pp.183-218.

(三)期刊論文
Barro, R., 1990. “Government s Spending in a Small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pp. 103-126.
Cai, L. A. and T. E. Combrink, 2000. “Japanese Female Travelers: A Unique Outbound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5, No. 1, pp. 16-24.
Cheng, L. K. and Yum K. Kwan, 2000/8. “What ar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hina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51, No. 2, pp. 379-400.
Coughlin, C. C. and E. Segev, 20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 Special Econometric Study,” World Economy, Vol. 23, No. 1, pp. 1-23.
Crompton, J., 1979. “Motivation for Pleasure Va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6, No. 4, pp. 408-424.
Dann, G. M. S., 1977. “Anomie, Ego En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4, No. 4, pp. 184-194.
Dees, S., 1998/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 Economics of Planning, Vol. 31, No. 2, pp. 175-194.
Dunning, John, 1981. “Explaining the Internal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of Countries: Towards a Dynamic or Development Approach,”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Vol. 117, No. 1, pp. 30-64.
Farinha, L., and J. Mata,1996. “The Impact of FDI in the Portuguese Economy,” Banco de Portugal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WP, pp.16-96.
Gereffi, Gary, 1999/6.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48, No. 1, pp. 37-70.
Grigg, D. B., 1977. “E.G. Raven Stein and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3, No. 1, pp. 41-54.
Luiz R. de Mello, Jr., 1997/1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growth: A selective surve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4, No.1, pp. 1-34.
Jang, S. and C. E. Wu, 2006. “Seniors’ Travel Motiv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 Examination of Taiwanese Seniors,” Tourism Management, Vol. 27, No. 2, pp. 306-316.
Jiang, C., S. Yao and Z. Zhang, 2009/12. “The Effects of Governance Changes on Bank Efficiency in China: A Stochastic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20, No.4, pp. 717-731.
Kim, S. S., C. K. Lee and D. B. Klenosky, 2003. “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Vol. 24, No. 2, pp. 169-180.
Klenosky, D. B., 2002. “The Pull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 Means-End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40, No. 4, pp. 385-395.
Lipsey, R.E., Ramstetter, M. Blomstrom, 2000. “Outward FDI and Parent Exports and Employment: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Global Economic Quartly, Vol. 1, pp. 285-302.
Lee, Everett, 199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 3, pp. 49-56.
Lucas, 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 pp. 3-42.
Park, D. and Y. Yoon, 2009.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A Korean Case Study,” Tourism Management, Vol. 30, No. 1, pp. 99-108.
Ravenstein, E. G., 1985. “The Law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XLVIII, Part 2, pp. l67-227.
Sun, Qian, Wilson Tong and Qiao Yu, 2002/2.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ross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 21, No. 1, pp. 79-113.
Vernon, Raymond, 1966/5.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0, No. 2, pp. 190-20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64.24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64.24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