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7117-23254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7117-232540
論文名稱
Title
法治主義的變遷–憲法與社會
The Change of the Rule of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and Socie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7-02
關鍵字
Keywords
法治主義、波斯納、文明永續、憲法變遷、史坦恩、法律社會分析、法律經濟分析
Richard A. Posner, Sustainable civilization, constitutional change, Lorenz von Stein, the rule of law,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socio-legal analysi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2 次,被下載 4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7 times.
中文摘要
我國的憲政體制,已運作近百年之久,身處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世代,接收資訊的方法遠勝於從前,「法治」的思想在現代被視為理所當然,但何謂「法治」?「法治」和盛行千年的「人治」又有什麼不同?又是如何被取代?這正是本文首先探討的問題。「法治」一詞又是從何而來?時移世遷,「法治」一詞的出現又對歷史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又是如何使人治社會如何演變至現今的法律當道?這正是本文提出的問題意識。
大多數的文獻研究僅停留在現象的說明、強調法治的重要性與運作之原理原則,或是推崇法治是穩定社會不可或缺的存在,僅粗略的說明法治的變遷是基於社會變遷而產生之成果,但這種現象點出本文欲加了解的問題:社會變遷一詞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本文以為如未釐清此觀念,法治一詞將淪為口號,故接下來的著力點將探討:是什麼原因促使法治變動?
研究發現,藉由法律經濟與社會探析法治的變動機制,可以跳脫一般人對於法治的既定印象,誤將法治界定在形式意義之法治抑或是實質意義之法治的單一狀態,扭轉為並存於國家且是一變動的過程,更可進一步檢視現行法律是否兼具效率與正義,這樣的結論不論是在最初之立法階段,亦或是最終的審判階段都可以得到驗證。
然而,這樣的研究途徑與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有實例可以驗證?本文以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中華民國憲法作為實證,檢驗在法治國的原則底下的中華民國憲法與社會的關係,並評析該過程,對比我國的法治概況,即使是形式的法治也可能會變成實質意義的法治;即便是實質意義的法治也有可能成為形式意義的法治,當中端看法律與社會之間的聯繫是否貼近密合。
文明永續是每個世代永恆的議題,但文明永續的意義又是什麼?本文以法治主義總結全文,嘗試以法治主義作為手段達到文明永續的成就,企圖將文字意義的憲法推展到富有生命的憲法,來詮釋本文之核心價值。
Abstract
Our country's constitutional system has been operated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In the global gener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method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is so easier than before that "rule of law" is now regarded as behoove. So, what is the "rule of law"?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man" which stand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ow is it replaced? This is the first ques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esides, where does the word "rule of law" come from? How does it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tory? How does it change the man-ruled society to present law-ruled society? This is the issue to be put forward in this texts.
Most of the literatures only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henomenon,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r the remarkable role to stabilize society.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ly roughly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rule of law i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That is why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oroughly in this text: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 chang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s not clarified, the word "rule of law" will become a slogan, so the following will be discussed: what causes the change of the rule of law?
The studies found that by analyzing the changing mechanism of the law with legal economy and society, we can get rid of the general impression of law which is error defined as status not the process of change. Furthermore, we can examine whether current laws are both efficiency and justice. This conclusion can be verified whether in the initial legislation stage or in the final judgement stage.
However, are these methods and results universal? Does there have a case to verify?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an empirical test,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ocial law under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compare our situation. Eve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may be changed to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and vice versa, which depends on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ociety is close tightly.
Sustainable civilization is an eternal issue for every generation, but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and trie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civilization by the rule of law. We attempt to extend the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to the life-rich constitution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core value of this artic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簡目 v
詳目 v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4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法治主義及其變遷 11
第一節 中西方法治思想之源起 11
第二節 法治主義的內涵 20
第三節 我國法治主義下的法制繼受與現代化 26
第四節 小結:與時俱進的現代法體系 32
第三章 法律的經濟與社會分析 35
第一節 法律經濟分析 36
第二節 法律社會分析 45
第三節 交互影響下的法律面貌 50
第四節 小結:效率與正義的競合 58
第四章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變遷 63
第一節 中華民國制憲史 64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的基本法問題(1895-1945) 71
第三節 中華民國修憲史(1947至今) 73
第四節 憲法變遷 90
第五節 小結:憲法的經濟社會分析 106
第五章 結論:法治主義與文明永續 111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書籍
王泰升(1999),《臺灣日治時期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______(2015),《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台北:台大。
史坦恩著,張道義譯注(2008),《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台北:聯經。
吳 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著(2016),《憲法—權力分立》,台北:新學林。
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荊知仁(1984),《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
馬漢寶(1999),《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台北:自版。
張玉法(1978),《中國現代史略》,台北︰東華。
______(1998),《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
張宏生、谷春德(1990),《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新華書店。
張國華(1994),《法律思想史新編》,台北:揚智。
理查・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楊智傑校訂(2010),《法律經濟學》,台北:五南。
許志雄(2000),《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元照。
許育典(2006),《憲法》,台北:元照。
許宗力(1999),《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彭小瑜(2003),《教會法研究》,北京:商務。
湯德宗(2003),《行政程序法論》,台北:元照。
熊秉元(2015),《正義的效益:一場法學與經濟學的思辨之旅》,台北:城邦。
編寫組(1983),《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墩銘(2002),《經濟與法律:二十世紀臺灣經濟見聞》,台北:翰蘆。
鄭 秦(1997),《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
繆全吉(1989),《中國制憲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謝政道(2007),《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
謝哲勝(2007),《法律經濟學》,台北:五南。
羅爾斯著,黃丘隆譯(1990),《正義論》,台北:結構群文化。

期刊論文
王泰升(1993),〈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的法律改革-以西方法的繼受爲中心(一八七五~一九四五)〉,《律師通訊》,第164期,頁56-63。
______(2003),〈臺灣憲法的故事:從"舊日本"與"舊中國"蛻變而成"新臺灣"〉,《臺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1期,頁1-48。doi:10.6199/NTULJ.2003.32.01.01
任德厚(1998),〈憲法與修憲制度〉,《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1-60。
李建良(2001),〈析論一九九年憲法增修條文之憲法爭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1期,頁31-67。
李曉峰(2000),〈略論西方法治理論的發展及其思想淵源〉,《法學評論》,第4期,頁105-109。
林三元(2004),〈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第1卷第2期,頁249-293 。
林佳範(2010),〈論兩公約對憲法人權保障的補充一個初步架構的探討〉,《全國律師》,第14卷第3期,頁23-41。
張文貞(2010),〈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臺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臺灣人權促進會季刊》,第10期,頁12-22。
張道義(2009),〈十九世紀德國國家法學者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頁187-233。
______(2010),〈史坦恩與社會法學的建構〉,《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頁33-39。
_____(2010),〈社會理論與社會國理論〉,《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4期,頁1-71。
______(2011),〈社會國的國家哲學—史坦恩的人格國家〉,《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9期,頁1-64。
陳忠五(2011),〈2010年民事法發展回顧〉,《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頁1699-1755。doi:10.6199/NTULJ.2011.40.SP.08
陳新民(1998),〈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家(Der Rechtsstaat)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頁47-121。
黃昭元(1997),〈修憲界限理論之檢討〉,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祝賀論文集》,頁179-236。
______(2015),〈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一O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頁101-128。
楊智傑(2005),<臺灣修憲程序檢討與展望:體制外憲法會議>,發表於中山大學中山所主辦,「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研討會。
劉宏恩(2003),〈「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雜誌》,第 94 期,頁336-341。
蘇俊雄(1992),〈刑法修正之理論與刑法改革運動〉,《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頁167-177。doi:10.6199/NTULJ.1992.22.01.06

官方文件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104卷,98期。
______,《立法院公報》,第77卷,102期。
______,立法院第三屆會期,第1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報90。
行政院,104年6月23日院臺教字第1040033079號函,關於核定國教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二分組第二次會議,議題:建立裁判之憲法審查制度之議題說明,(資料編號-2-2-討2)。
______,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三分組第二次會議,議題:有關環境案件之偵查與訴訟程序之檢討(資料編號-3-2-討1)。

網站資源
中央社,〈八田與一銅像躲過戰亂 躲不過遭斷頭〉,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4170302-1.aspx (最後瀏覽日:04/25/2017)
司法院大法官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最後瀏覽日:05/24/2017)
行政院網站:http://www.ey.gov.tw/state/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03/24/2017)
李文政(2010),《人權觀念的演進與意涵》,載於2010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網站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7028 (最後瀏覽日:03/13/2017)
法務部網站: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lp.asp?CtNode=32913&CtUnit=12352&BaseDSD=7&mp=200(最後瀏覽日:05/24/2017)
紀坡民(2010),《關於“法律的全球化”之我見》,載於中外書摘網站http://www.zwszzz.com/DCFB/bkview.asp?bkid=43839&cid=81396(最後瀏覽日:03/18/2017)
國際轉型正義網站:https://www.ictj.org/about/transitional-justice(最後瀏覽日期:04/24/2017)
經濟部網站:gcis.nat.gov.tw/mainNew/matterAction.do?method=showFile&fileNo=t70357,關於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解析簡報。(最後瀏覽日:04/1/201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