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8118-1826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8118-182602
論文名稱
Title
演繹日常的電影美學- 以洛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為例證
Interpreting Daily Life through Film Aesthetics: Taking Roy Andersson´s〝The Living Trilogy〞as an Exampl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5-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6-28
關鍵字
Keywords
阿多諾、日常性、重複、電影、消極辯證法、洛伊‧安德森
Roy Andersson, repetition, daily life, negative dialectics, Adorno, cinema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1 次,被下載 35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8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演繹日常的電影美學,在「沒有日常生活,就沒有電影」的原則下,試圖推論出日常與藝術之內在關聯。電影既是商品也是藝術,一樣具有藝術之「市場性」本質,而今日藝術的「市場性」已被「異化」,直接地被「商品化」取代。
班雅明談電影是藝術的危機,但電影也變化傳統藝術特質:它的「靈光」變異、獨一性擴延、破除「此時此地」性的侷限,它直接面現群眾。電影讓藝術重新投入社會,且由量化釀成質變,乃大眾藝術的主要形式。藝術作品的膜拜(祭儀)價值,關鍵在於觀者參與活動並融入其中。而觀賞電影則是將「藝術」活動的演示價值,拉攏到精神場域與膜拜融混。此一日常活動從休閒意義上啟動,但散心模式的觀覽過程中,藝術可能來靠近,電影影像可能製造「撼動的經驗」,即藝術經驗。
本文探究洛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三部電影有著三而一、一而多的內在關連性,其破碎性的建構模式,打破解散日常再組成一體,運作出張力,可說是阿多諾「消極辯證法」的美學實驗。瑣碎(破碎)這日常的核心本質,也是現今科技生活極為顯明的現象,更是危險的電影質料。藝術要求作品裡的瑣碎因素向整體趨同,它們是部份、零碎、剩餘,注定要被合併。但「欲迎還拒」才是瑣碎的運動,迎與拒產生蹺蹺板式的藝術辯證效能,亦或是日常與藝術之互含、相抗關係,不斷運作著。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at interpreting film aesthetics through daily lif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o films without daily lif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correlation between daily life and art. Films are not only commodities but also an art form, which is in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market. However, nowadays, this “marketability” is “estranged”, directly replaced by “commodification” .

Benjamin referred to films under the aspect of a crisis of the arts. But films trans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ly-defined art: its derivation of “aura”, the expansion of monopoly, breakup of the confinement to the “here and now”, and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pectator. Films allow art to plunge into society again, letting the arts pursue quality instead of quantity, as they have turned into popular art. The value of an art work is related to the audience’s participation. Watching films elevates performing arts to a spiritual level. This daily activity starts from a sense of leisure,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creational watching , art may draw closer; thus film images may create “shaking experiences”—the experience of art.

Roy Andersson’s Living Trilogy has got the structure of three-in-one and the -particular-in-the multiple. Its peculiarity lies in its unique skills of representation—a kind of reconstruction of trivialities. It breaks up daily activities and reconstructs them into a new unity, thus forming a sense of tension. This may be regarded as an aesthetic experiment concerning Adorno’s negative dialectics. Triviality is actually the core essence of daily life, that is, the everyday phenomena of the technological fast-pace life nowadays. Yet, in films, it is dangerous raw material. Art requires triviality in the work to be unified under one theme. What falls apart ─excess of the trivia─ must be combined anew. Nevertheless, “embracing and rejecting at the same time” is triviality in motion. Embracing and rejecting in art creates a jigsaw dialectical effect. This kind of dialectics between the trivial and artistic unity is also mutual sustenance and rejection between art and daily life in mo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主要哲學文獻 3
第三節 方法論與目標 6
第二章 電影發展與美學轉進 9
第一節 電影的市場性與藝術性 9
壹、市場性是藝術作品的本質之一 9
貳、作品之市場性與藝術的內在關連 11
叁、電影可以實現美學的社會性 14
第二節 班雅明的藝術理論與電影美學 18
壹、論電影與藝術之關連 18
貳、散心-讓藝術品潛入觀眾 21
叁、電影-藝術藉由量化到質變的新形式 23
第三節 略說演繹日常的電影形式 26
壹、日常的多元內在性辯證 26
貳、幾種日常題材的電影類型 30
叁、被喻為「誇張喜劇版柏格曼」的洛伊•安德森 34
第三章「人生三部曲」影像風格與藝術觀察 37
第一節 導演的「畫筆」與「畫作」: 37
解析「人生三部曲」 37
壹、「人生三部曲」裡的人生樣態 37
一、《二樓傳來的歌聲》:生命宛如市場 37
二、《啊!人生》:將渴望與恐懼託付夢 40
三、《鴿子在樹枝上沉思》:如何把捉生命之意義 41
貳、繪畫式的電影影像 45
第二節 從電影技術論起 48
壹、定鏡定拍的技術美學 48
一、閱讀景框:單一視角的巧變 48
二、景框確定又流變、既封閉又開放 51
貳、運用技術蘊造內在張力 54
一、觀看與描述「大房間」 54
二、電影符號的異式表達 56
三、「重複」之美學效用 60
第三節 演繹日常與存在哲學 62
壹、常人的日常、日常的常人 62
貳、「人生三部曲」與生命形上美學的連結 64
第四章 從「人生三部曲」反思美學理論 69
第一節 電影美學的獨特性 69
壹、克羅齊之美學論與電影創作 69
貳、日常經驗與思辯批判 72
參、精神經驗的「藝術運動」 73
第二節 阿多諾美學與電影 76
壹、阿多諾美學的當代性 76
貳、消極辯證法的批判 81
一、對非同一性的意識 82
二、「消極辯證法」是平等的辯證法 83
叁、理論與實踐的交互關聯 84
第三節 阿多諾美學觀點下的「人生三部曲」 86
壹、消極辯證法對「人生三部曲」的檢視 86
一、弔詭趣味:無主題又一切是主題 86
二、日常性與藝術性的平等辯證 88
(一)電影形式與經驗內容 89
(二)無意義模擬到構成意義向度 93
貳、批判性的反身思考:從日常到真理 96
第四節 回應藝術史 99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6
附錄1:「人生三部曲」簡解表 110
附錄2:「人生三部曲」鏡頭分析圖 1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籍:(按姓氏筆劃排列)
瓦沙利 著,黃翰荻 譯,《文藝復興的奇葩》,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
王至欽 著,《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馬克思歐弗斯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美學的呈現》,台北:開學文化,2014.
阿多諾、霍克海默 著,渠敬東、曹衛東 譯,《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阿多諾 著,王柯平 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阿多諾 著,張峰 譯,《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史作檉 著,〈卷四:關於電影藝術之片斷〉,收在《三月後的五卷》,台北:人本自然,2002.
路易斯吉奈堤、史考特艾蒙 著,焦雄屏 譯,《閃回:世界電影史》,台北市:蓋亞文化,2015.
李澤厚 著,《美的歷程》,台北:元山書局,1986.
貝內德托.克羅齊 著,田時綱 譯,《美學的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
佛洛伊德 著,林克明 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伊莎貝拉‧阿斯科利 主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譯,《達利》,《巨匠》美術週刊第15期,台北:錦繡出版,1992.
哈拉瑞 著,林俊宏 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英格瑪‧柏格曼 著,韓良憶等 譯,《柏格曼論電影》,台北:遠流出版,1994.
科波拉 著,沙永玲 譯,《英格瑪•柏格曼》(上),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4.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馬丁‧海德格 著,王慶節、陳嘉映 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宮布利希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華特‧班雅明 著,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赫柏特  馬庫塞 著,劉繼 譯,《單向度的人》,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梅洛龐蒂 著,龔卓軍 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台北:典藏藝術家出版,2007.
陳致平 著,《中華通史》(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
喬納森•諾頓•雷納德、時代-生活叢書編輯 合著,《人類的偉大時代-古代美洲》,紐約:時代公司出版,1992.
德勒茲 著,黃建宏 譯,《電影 ।:運動—影像》,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3.

單篇文章:
何乏筆,〈絕望與激昂之間— 阿多諾哲學的當代啟示〉,《當代》,第198期,2004/02,頁25-45.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中山人文學報》,第19期,2004/11,頁17-35.
吳牧青,〈從確立(景框)看見不確定 — 談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不動如山的「人生三部曲」〉,《典藏.今藝術》,第272期,2015/05,頁186-187 .
黃建宏 譯,〈大腦即螢幕:《電影筆記》與德勒茲的訪談〉,《當代》,第147期,1999/11,頁38-57.

電影作品:
小津安二郎 執導,《東京物語》(とうきょうものがたり),日本,1953.
小津安二郎 執導,《早安》(ぉ早ょう),日本,1959.
山田洋次 執導,《東京家族》(とうきょうかぞく),日本,2013.
路易斯‧布紐爾 執導,《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法國,1929.
史蒂芬‧史匹柏 執導,《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美國,1982.
史蒂芬‧史匹柏 執導,《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美國,1993.
洛伊‧安德森 執導,瑞典,《二樓傳來的歌聲》(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瑞典,2000.
洛伊‧安德森 執導,《啊!人生》(Du Levande),瑞典,2007.
洛伊‧安德森 執導,《鴿子在樹枝上沉思》(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瑞典,2014.
伍迪‧艾倫 執導,《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美國,1985.
羅納特‧艾爾克貝茲、Shlomi Elkabetz 聯合執導,《離婚風暴》(Gett: Le procès de Viviane Amsalem),以色列、法國,2014.
札維耶‧多藍 執導,《不過就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加拿大,2016.
英格瑪‧柏格曼 執導,《莫妮卡》(Summer with Monika),瑞典,1953.
英格瑪‧柏格曼 執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瑞典,1957.
英格瑪‧柏格曼 執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瑞典,1960.
英格瑪‧柏格曼 執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瑞典,1972.
賈法‧帕納西 執導,《計程人生》(Taxi),伊朗,2015.
阿斯哈‧法哈蒂 執導,《新居風暴》(The Salesman),伊朗,2016.
侯孝賢等 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台灣,1983.
侯孝賢 執導,《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台灣,1985.
侯孝賢 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台灣,1986.
韋納‧荷索 執導,《荷索之祕境夢遊》(Cave of Forgotten Dreams),德國等,2012.
米卡‧郭利斯馬基 執導,《一路向北》(Road North),芬蘭,2012.
蘇珊娜‧畢葉爾 執導,《婚禮之後》(Efter brylluppet),丹麥,2006.
安德烈‧華依達 執導,《殘影》(Afterimage),波蘭,2017.
文‧溫斯德 執導,《事物的狀態》(Der Stand der Dinge),德國,1982.
文‧溫斯德 執導,《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德國,1987.
文‧溫斯德 執導,《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2014.
楊德昌 執導,《恐怖份子》(Terrorizers),台灣,1986.
楊德昌 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台灣,1991.
楊德昌 執導,《一一》(Yi Yi:A One And A Two),台灣,2000.
法蘭索瓦‧楚浮 執導,《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法國,1959.
盧米葉兄弟 執導,《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1895.

網路資料:
https://andrewsfilm.wordpress.com(2015/10/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電影(2017/04/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意志的勝利(2017/04/05)
https://app2.atmovies.com.tw/film(2017/04/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柏林蒼穹下(2017/04/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不過就是世界末日(2017/07/18)
https://www.funscreen.com.tw(2017/07/18)
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2018/04/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離婚風暴(2018/04/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居風暴(2018/04/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辛德勒的名單(2018/04/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事物的狀態(2018/04/1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