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9116-11211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9116-112111
論文名稱
Title
青年參政的現況與挑戰-高雄市第二屆青年里長參政經驗之研究
The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A Study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the 2nd Youth Village Chiefs in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7-30
關鍵字
Keywords
青年參政、基層政治、社區經營、里長、政治參與
community engage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ef of village,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grassroots politic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2 次,被下載 113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37 times.
中文摘要
2014年3月台灣發生青年學子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學運結束之後又適逢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在輿論與媒體紛紛討論青年參政的可能性之下,似乎讓青年參政成為一股風潮。因此,本研究參考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定義,以35歲為基準,定義35歲以下的里長為「青年」里長,並透過訪談高雄市改制後第二屆青年里長(1979年以後出生者),探討青年參政的現況與挑戰,試圖了解青年參與地方政治事務可能面對的問題與所需條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針對高雄市改制後第二屆11位青年里長進行訪談,並依參選動機分為,個人動機、社運啟蒙、家庭背景、他人期望,四種參選類型。此外從研究中亦可得知,青年里長在社區經營的困境與挑戰主要有以下七項:經驗不足、年齡刻板印象導致里民無法信任、觀念上的落差、人情包袱的壓力、年輕族群社區參與率低、利益關係導致里務推動面臨挑戰、法令的僵化與限制。
  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如下,對於毫無任何背景支持亦或是以理念作為訴求的青年而言,必須思考如何將理念化為實際行動,也就是說想要在基層參政獲得選民的認同,就要從社區參與開始累積人脈與經驗,單靠政黨提名或是以理念為訴求參選,較難在基層扎根。
Abstract
In March 2014, students and activists occupied Taiwan's parliament and so-called “Sunflower Movement” was sparked. After the movement, 9-in-1 election took place.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ch was led by the media, seems to become a fashion. This research refers the definition from Youth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using 35-year-old as a threshold, defines chief of villages who are under 35 as youth chiefs of villages. It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youth chiefs of villages (born after 1979) in Kaohsiung. This research is aiming at figuring out the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local political affairs.
  This research uses in-depth interview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argeting 11 chiefs of villages. Their motivations shown in their campaign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personal motivation, enlightenment from social movement, family background, expectation from other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oncluded that main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youth chiefs of villages are: lack of experience, lack of trust because of age stereotype, difference in concepts, pressures from social ties, low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rom the youths, relationship of beneficial hook becoming an obstacle and legal limitations.
  At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youths who do not have any political support or who resort to their visions, they have to take actions to realize their visions, that is, build up ties and experienc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o as to gain recognitions from the voters. Counting on party nomination alone or resorting to ideal visions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foundation at basic leve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 8
第二節 政治參與 20
第三節 里長相關研究文獻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8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五節 前導研究初步檢討 44 
第四章 青年里長的參政經驗 46
第一節 青年里長的參選動機 46
第二節 勝選青年的共通點與競選策略 55
第三節 青年擔任里長對自己的影響 63
第四節 青年擔任里長對自身事業的影響 68
第五節 青年擔任里長後的職涯規劃 70
第五章 青年里長的社區經營策略 74
第一節 社區資源的現況與爭取方式 74
第二節 外部資源的協助 80
第三節 社區經營的困境與挑戰 85
第四節 小結 9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第二節 實務與政策建議 1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附錄 11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歷屆公職選舉資料〉,《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http://db.cec.gov.tw/。2015/03/08。
王宏恩(2015)。〈太陽花帶動了青年參政?2014村里長選舉中並非如此〉,《菜市場政治學》。http://whogovernstw.org/2015/03/18/austinwang9/。2015/05/02。
王浩平(2010)。〈里長的在地公共角色〉,《財團法人國家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ost/1/8272。2015/03/05。
王惠玲(2006)。《台北市現任女性里長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文男、李天賞(2014)。《社會學概要》。臺北:三民。
余致力(2000)。〈民意與公共政策:表達方式的釐清與因果關係的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4期,頁81-110。
吳依珊(2015)。〈當代青年政治參與、公民能力與政治效能感之研究〉,《國教新知》,第62卷,第1期,頁21-33。
呂亞力(2001)。《政治學概要》。臺北:三民。
李仲彬(2007)。〈資訊科技與青年公共參與-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之初探性研究〉,《中國行政》,第78期,頁89-146。
卓達銘(2005)。《村里長職務定位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秀雲(譯)、Earl Babbie(原著)(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林政楠(2007)。《族群通婚、家庭社會化與民眾政治態度之研究:1992年至2004年的觀察》。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德昌(2007)。《台灣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兼論青年公共參與》。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聰吉、王淑華(2007)。〈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變遷與來源〉,《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3期,頁93-129。
邱韋惠(2014)。《為鄉親服務:里長角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侯淑嫣(200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世平(2010)。《大陸觀光客來台對兩岸關係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秀威。
修杰麟(2005)。《臺北市里長工作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臺北:正中書局。
馬群傑、陳建寧、汪明生(2007)。〈多元社會下公眾參與地方發展之決策研議:互動管理的實證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頁39-86。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14)。《高雄市里長服務手冊》。高雄:高雄市民政局。
專業里長連線(1998)。〈【觀念篇】 不一樣的里長〉,《牽手造家園》。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participate/lilink04.htm。2016/05/24。
張佳霏(2006)。《國家代理人或地方頭人:臺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與政治流動之初探》。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張硯筑(2004)。〈大學生之媒介使用、政治知識與政治信任感之關聯-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傳播與風險社會」論文。澳門:中華傳播學會,06月24-26日。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郭秋永(1990)。〈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S.Huntington的參與理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3期,頁387-432。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臺北:幼獅。
郭秋永(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臺北:聯經。
陳文俊(1983)。《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臺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文俊(1997)。《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星貝(2006)。〈論青少年政治參與-我們的未來是個痛?〉,《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01.htm。2016/06/08。
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頁121-56。
陳陸輝、陳映男(2013)。〈臺灣大學生的媒體使用與政治效能感〉,《傳播文化》,第12期,頁1-38。
陳陸輝、黃信豪(2007)。〈社會化媒介、在學經驗與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和政治參與〉,《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48。
傅恆德(2003)。《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臺北:韋伯文化。
傅曉芬(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臺北:黎明。
彭渰雯(1998a)。《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渰雯(1998b)。〈女性參選,從基層社區出發-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觀察與啟示〉,「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03月08日。
彭懷恩(2007)。《最新政治學Q&A》。臺北:風雲論壇。
游旻穎(2014)。《新世紀青年政治參與的現況與意義-以選舉制度與政黨提名的視角》。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月麗(2014)。〈社區發展的新動力-談青年參與社區行動〉,《社區發展》,第146期,頁23-32。
黃瑞秋(2008)。《國民小學政治社會化教育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桃園縣國小之比較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第14卷,第2期,頁53-94。
葉佳文(2001)。《臺灣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以桃園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薇、黃紀(2012)。〈父母政黨偏好組合對大學生政黨偏好之影響-定群追蹤之研究〉,《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3期,頁37-84。
蔡宗哲(2005)。《政治學:理解、判斷與行動》。臺北:華立。
鄭宏文(2011)。〈政治社會化媒介對政治態度的影響:以我國大學生民主價值取向為例〉,《復興崗學報》,第101期,頁67-96。
蕭揚基(1998)。〈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 89-2413-H-212-003-S)。臺北:國科會。
謝敏鋒(2004)。《里長角色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東榮里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瞿海源等人(201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東華。
Beck, P. A., Jennings, M. K. (1982). “Pathways to Participation.”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6, No. 1:94-108.
Cooper, T. L., Bryer, T. A., & Meek, J. W. (2006). “Citizen-Centered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6, Special Issue: 76-88.
Hoskins, B. (2003). “What About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Revisiting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democratic practice in Europe, European Youth Centre, Strasbourg, Nov 24-26.
Kuzel, A. J. (1999).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and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33-4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erelman, R. M. (1980). “The Family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Exchange.”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42, No. 2:461-48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