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30106-0216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30106-021600
論文名稱
Title
劉克襄及其自然寫作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5-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5-30
關鍵字
Keywords
劉克襄、自然寫作、現代臺灣自然寫作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0 次,被下載 2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 times.
中文摘要
現代臺灣自然寫作已被視為臺灣現代文學體系中重要的一脈,而諸多知名的自然寫作者在文學史上普遍獲得正面的評價,其中作家劉克襄從自然寫作在臺灣起始的八○年代,領先投入持續至今,寫作策略鮮明、能量充沛,是最具代表性的旗手。
  本論文共區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首先概述此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選擇劉克襄及其自然寫作為研究主題的動機與目的,其次界定研究的範圍以及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接著是論文架構章節的介紹。
  第二章概述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的發展。針對「自然寫作」諸多不同的定義歸納分析,從中提列本論文所指涉的自然書寫必要具備的要素,接而探討臺灣現代自然寫作興起的背景,描述自八○年代迄今二十多年來書寫模式及環保理念的變遷,循著演化的軌跡檢視劉克襄在過程中參與的角色與方式。
  第三章所論述的是劉克襄創作的歷程及理念。第四章探討「觀察記錄」札記具備的特色,以及劉克襄此種模式書寫的特質。「觀察記錄」札記是文學家從事自然寫作的基本操練,劉克襄「自然寫作」的歷程就是從「觀察記錄」札記開始本章主要的議題是:「觀察記錄」札記揉合文學與科學的書寫開拓了知性散文的蹊徑,敘述的重心則集中在「自然科學元素的運用」、「多層次的敘事風格」、「知、感交參的篇章結構」及「環境保育觀的傳遞」等項目。筆者將分析劉克襄如何運用高度意象性的語言重現所見及感受,並達到知識(或觀念)及土地美學傳遞的功能。  
  第五章討論的是劉克襄紮根土地「自然史」的書寫、「區域自然誌」的建立以及自然「旅行筆記」與「教育讀本」的創作。經過了初期觀察記錄札記抒情的書寫之後,作者進一步思考如何挖掘本土自然寫作的深度、拓展自身創作的廣度,於是他投入早期臺灣自然史的探索之中,並以三年的時間在住家附近的小綠山,進行長期的自然誌觀察記錄。經過長時間的歷練,劉克襄化身為全方位的自然導覽者,反映在作品中是日益鮮明的讀者意識,加入了濃厚的人文、教育與社會思索,他創作旅行筆記及自然教育讀本,帶領人們尋得自身在整個自然環境裡的位置,並找出一種閱讀、享受自然的方式。
  第六章析論劉克襄在創作上多樣性的探索和實踐。作者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過近四十本的書籍,他一直嘗試運用不同的媒介,來表達自己與自然之間互動的曲折過程,包括「動物小說」的創作、「散文詩」的書寫及「自然文學繪本」等等,這些多元的表現形式,從不同的觀點,呈現出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奧秘的思考。
   第七章結論:從以上章節的析論,筆者企圖呈現劉克襄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傳統的努力,其自然寫作文本具有高度文學性及深層的人文思考,並從而確立其人及作品在臺灣文學史當中的定位。最後,檢視劉克襄自然寫作所遭遇的困境與瓶頸,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期待作家日後的創作能開出更燦爛的花朵。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 11
第二章 現代臺灣自然寫作發展概述 13
第一節 自然寫作的界定 13
ㄧ、內涵知性肌理的「文學書寫」 16
二、觀察、記錄與探究等「非虛構」的經驗 17
三、以「自然」與人的互動為描寫主軸 17
四、呈現面對自然的「覺醒與尊重」 18
第二節 現代臺灣自然寫作形成的原因 19
一、臺灣社會背景與環境變遷 19
二、臺灣文學史內部脈絡 21
三、西方自然寫作作品及思潮的影響 23
第三節 現代臺灣自然寫作的分期 26
一、聽見土地的呼聲(1980-1985) 27
二、逐漸演化出多樣性(1986-1995) 27
三、建立新倫理的摸索(1996-2005) 27
第三章 劉克襄創作歷程 29
第一節 從海上開始的孤獨旅行 29
第二節 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 38
第一階段(1982-1986)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 39
第二階段(1988-1995)朝人文地理的歷史縱深前進 41
第三階段(1996-2005)化身全方位的自然導覽 43
第四章 以文學之眼凝視自然 46
第一節 知性散文-觀察記錄札記 46

第二節 觀察記錄札記具備之特點 50
一、自然科學元素的運用 50
二、多層次的敘事風格 52
三、知、感交參的篇章結構 54
四、環境倫理觀的傳遞 55
第三節 劉克襄觀察記錄札記書寫之特質 58
一、透顯著孤獨之美 58
二、詩意的想像與表述 59
三、揉合歷史與人文的書寫 60
四、從觀察中迴照自我 62
第五章 紮根土地開出的燦爛花朵 64
第一節 人文地理的縱深-自然史探討 64
一、往自然史的途徑深探 64
二、探討自然史的意義 66
三、作品分析探討 68
第二節 學習自然的語言-小綠山系列 75
一、區域自然誌的建立 75
二、小綠山系列的實踐 77
三、一部先驅性的自然寫作類型 80
第三節 尋找個人的自然地圖
    -自然旅行筆記與教育讀本 84
一、自然旅行筆記 84
二、自然教育讀本 89
第六章 繁複多樣的創作實踐 95
第一節 揣測大自然的思想-動物小說 95
一、動物小說 95
二、劉克襄之動物小說 98
三、劉克襄動物小說藝術論 103
第二節 潛藏在自然最底層-散文詩 109
一、散文詩 110
二、劉克襄與散文詩 113
三、劉克襄散文詩藝術論 115
第三節 用線條說故事-自然文學繪本 124
一、繪本 124
二、劉克襄之自然文學繪本 126
三、劉克襄繪本藝術論 129
第七章 結論 138
一、劉克襄自然寫作之評價與定位 138
二、期待詩與自然觀察再度完美重合 140

附錄:劉克襄創作年表 147
參考書目 15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ㄧ、劉克襄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序)
《旅次札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6月)
《松鼠班比曹》(臺北:蘭亭書店出版,1983年5月)
《旅鳥的驛站》(臺北:大自然出版,1984年3月)
《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出版,1984年10月)
《隨鳥走天涯》(臺北:洪範出版,1985年1月)
《在測天島》(臺北:前衛出版,1985年4月)
《消失中的亞熱帶》(臺中:晨星出版,1986年9月)
《荒野之心》(臺北:前衛出版,1986年10月)
《小鼯鼠的看法》(臺北:合志文化出版,1988年4月)
《小鼯鼠的看法》(臺中:晨星出版,2004年10月)
《探險家在臺灣》(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88年9月)
《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8月)
《橫越福爾摩沙》(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89年10月)
《風鳥皮諾查》(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6月)
《太魯閣之旅》(南投:臺灣省教育廳出版,1991年9月)
《後山探險》(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92年5月)
《自然旅情》(臺中:晨星出版,1992年12月)
《深入陌生地》,(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93年5月)
《座頭鯨赫連麼麼》(臺北:遠流出版,1993年9月)
《山麻黃家書》(臺中:晨星出版,1994年11月)
《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玉山社出版,1995年5月)
《小綠山之歌-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8月)
《小綠山之舞-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8月)
《小綠山之精靈-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8月)
《不需要名字的水鳥》(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8月)
《鯨魚不快樂時》(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8月)
《豆鼠私生活》(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8月)
《偷窺自然-新戶外生活指南》(臺北:迪茂國際出版,1996年10月)
《望遠鏡?堛犖踰F》(臺北:玉山社出版,1997年7月)
《快樂綠背包》(臺中:晨星出版,1998年7月)
《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出版,1999年10月)
《綠色童年》(臺北:玉山社出版,2000年4月)
《北台灣自然旅遊指南》(臺中:晨星出版,2000年8月)
《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出版,2001年3月)
《安靜的遊蕩》(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1年8月)
《迷路一天,在小鎮》(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2年9月)
《少年綠皮書》(臺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7月)
《劉克襄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2003年10月)
《大山下,遠離台三線》(臺北:皇冠文化出版,2004年2月)
《北臺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臺北:玉山社出版,2005年2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中文部分:
王文進:《豐田筆記》(臺北:九歌出版,2000年7月)
王國維:《靜安文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1968年2月)
王家祥:《文明荒野》(臺中:晨星出版,1990年6月)
王家祥:《柴山主義》(臺中:晨星出版,1993年8月)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臺中:晨星出版,1997年6月)
古繼堂:《臺灣青年詩人論》(臺北:人間出版,1996年10月)
白靈:《一首詩的誘惑》(臺北:河童出版,1998年11月)
朱立民、顏元叔編:《西洋文學導讀》(臺北:巨流出版,1981年5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89年8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出版,1993年)
吳永華:《群鳥飛躍到蘭陽》(臺中:晨星出版,1993年9月)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臺中:晨星出版,1995年10月)。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94年8月)
吳明益:《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2003年6月)
孟樊:《臺灣文學輕批評》(臺北:揚智出版,1994年9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2002年1月)
林俊義:《科技文明的反省》(臺北:帕米爾出版,1984年9月)
林敏宜:《圖畫書的欣賞與運用》(臺北:心裡出版社,2000年11月)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臺北:洪範出版,1976年12月)
南方朔:《綠色的抗議》(臺北:前進出版,1986年7月)
洪素麗《守望的魚》(臺中:晨星出版,1986年11月).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出版,1970年10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5月)
凌拂:《時野之苹》(臺北:時報出版,1995年11月)
徐仁修:《不要跟我說再見 臺灣》(臺北:錦繡出版,1987年6月)
徐仁修:《赤道無風》(臺北:遠流出版,1993年5月)
徐仁修:《自然四記》(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1月)
徐素霞:《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1月)
莫渝:《閱讀散文詩》(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年12月)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天地觀》(臺北:師大書苑書出版,1995年8月)
郭沫若:《郭沫若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3年)
陳義揚:《現代文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8月)
陳玉峰:《臺灣綠色傳奇》(臺北:張老師出版,1991年7月)
陳玉峰:《生態臺灣》(臺中:晨星出版,1996年7月)
陳玉峰:《認識臺灣》(臺中:晨星出版,1996年8月)
陳巍仁:《臺灣現代散文詩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2001年11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0,臺灣》(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10月)
章道義:《科普創作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3年10月)
焦桐:《失眠曲》(臺北:爾雅出版,1993年11月)
楊憲宏:《走過傷心地》(臺北:圓神出版,1986,3月)
楊憲宏:《受傷的土地》(臺北:圓神出版,1987年7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九歌出版,2000年7月)
楊照:《痞子島嶼荒謬紀事》(臺北:前衛出版,1995年4月)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5月)
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臺北:玉山社出版,1995年10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1997年6月)
葉啟政:《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6月)
蔡振念:《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臺北:五南出版,2003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1992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1987年2月)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南腔北調集》(臺北:唐山出版,1989年2月)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臺北:九歌出版,1983年1月)
顏重威:《觀鳥�一本辨識臺灣鳥類入門的書》(臺北:洛城出版,1988年3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1994年10月)
羅青:《狼王夢》(臺北:民生報出版,1994年)
蘇紹連:《驚心散文詩》(臺北:爾雅出版,1990年7月)
(二)翻譯部分:
Alfred Schutz
盧嵐蘭譯:《社會世界的現象學》(臺北:久大、桂冠出版,1991年2月)
Aldo Leopold
吳美真譯:《沙郡年記 A Sand County Almanac》(臺北:天下文化出版,1998年3月)
Douwe Fokkema、Elrud Ibsch
袁鶴翔等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1987年11月)
Dillard Annie
吳美宜譯:《汀克溪畔的朝聖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臺北:天下文化出版,2000年3月)
Diane Ackerman
唐嘉慧譯:《稀世之珍The Rarest of The Rare》(臺北:大樹出版,1998年11月)
Frondizi Risieri
郭詠為譯:《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11月)
Ginger Wadsworth
汪芸譯:《瑞秋.卡森傳 Rachel Carson, voice for the earth》(臺北:遠見出版,2000年7月)
Henry David Thoreau
吳麗玟編譯:《湖濱散記Walden》(臺北:遠志出版,1990年4月)
Henry David Thoreau
  金恆鑣、楊永鈺譯:《種子的信仰》(臺北:大樹文化公司,1995年10月)
Henry David Thoreau
  鄭淑芬譯:《河岸週記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臺北:  
  藍瓶子文化,1999年9月)
John Muir
  陳雅雲譯:《夏日走過山間My frist Summer in the Sierra》(臺北:天下文化
  出版,1998年5月)
Lee Stetson
  張美惠譯:《蠻荒的謬爾The Wild Muir》(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0年
  8月)
Milan Kundera
  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Peter N. Skrine
  李永平譯:《自然主義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73年8月)
Rachel Carson
  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臺中:晨星出版,1997年1月)
Rachel L. Carson
  尹萍譯:《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臺北 : 季節風出版,1994年9月)
Richard Bach
  呂貞慧譯:《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ton seagull》(臺北:五洲出版,1981 
  年2月)。
Robert Escarpit
  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1990年12月)
Terry Eagleton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1993年4月)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尤美:《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李炫蒼:《現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年)
徐宗潔:《臺灣鯨豚寫作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俊甫:《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花蓮: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高秀君:《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維國:《一棵自然體驗的種子-從「自然寫作」與「自然教學」的對話中萌芽》(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四、單篇期刊文章(依年代排序)
金堂:<大地的兒女-為自然生態保育作見證>,《自立晚報》10版,1984年3月17日
宋冬陽:<臺灣詩的一個疑點-試論劉克襄的詩>,《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7月,頁36-42
吳潛誠:<變色龍詩人-劉克襄的敘述觀點>,《當代》第23期,1988年3月,頁144-150
孫玉石:<野草與中國現代散文詩>,《文學評論》第5號,1991年,頁48-58
沈石溪:<漫議動物小說>,《兒童文學研究》總63期,1991年,頁70
葉維廉:<散文詩探索>,《創世紀詩雜誌》第87期,1992年1月,頁102-109
陳健一:<發現一個新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第17期,1994年8月,頁82-89。
楊南郡:<台灣古道性質與近況>,《台灣風物》第4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180-187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臺灣土地>,《自立晚報》本土版,1992年9月28-30日
王家祥:<臺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1995年5月,頁68-71
楊照:<地理景物的人文縱深-讀劉克襄 台灣舊路踏查記>,《中國時報》,34版,1995年7月29日
楊若萍,<從敘事者與敘述視角看魯迅小說的敘事技巧>,《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3期,1995年10月,頁105-112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第34版,1996年1月4日
崔玉珍:<化作鳥人鑲嵌於山林-專訪劉克襄>,《源》第6期,1996年,頁26-29
沈怡:<劉克襄用線條說故事>,《聯合報》35版,1996年8月14日
莊裕安:<新派「護生畫集」>,《中國時報》39版,1996年8月22日
董成瑜:<劉克襄孩童世界裡新出發>,《中國時報》39版,1996年8月22日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1997年2月,頁75-88
沈東青採訪記錄:<觀察、解說與創造:閱讀劉克襄>,《幼獅文藝》第522期,1997年6月,頁15-28
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累積人生   
    經驗.開創人生空間》(臺北:九歌出版,1998年6月)
楊照:<土地的自然存有-評劉克襄的「隨鳥走天涯」>,《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3月23日
王行恭:<閱讀品味的多樣化與精緻化>,《文訊》第174期,2000年,頁42-44
陳昌明:<人與土地:臺灣自然寫作與社會變遷>,《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6月)
金曾豪:<我為什麼寫動物小說>,《民生報》D03版,2000年7月9日
簡義明、陳佳妏:<尋找風鳥的身世-專訪劉克襄>,《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23日
朱自強:<像筆下的動物一樣誠實-讀黑鶴的動物小說>,《民生報》A08版,2000年10月5日
簡義明:<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臺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0年12月)
J.Baird Callicott著,陳雅雲譯:<保育價值與倫理學>,《鵝湖學誌》第25期,2000年12月,頁68-76
沈石溪:<我是怎麼寫動物小說的>,《民生報》A08版,2003年6月8日
鄒欣寧:<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專訪劉克襄先生>,《文訊》第221期,2004年3月,頁123-12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191.21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191.21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