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30117-1319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30117-131904
論文名稱
Title
釋悟光的宗教修學經歷與抉擇(1918-1972)
Wu-Kuang's Journey of Religious Enlightenment and His Ultimate Choice (1918-1972)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6-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6-30
關鍵字
Keywords
臺灣佛教、光明王寺、悟光、東密、禪、真言密教
Wu-Kuang, Chan, Shingon Esoteric Buddhism, Shingon-shū, Taiwan Buddhism, Kuangmingking Temp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76 次,被下載 237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7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74 times.
中文摘要
釋悟光(1918-2000)出生於信仰混雜的臺灣社會,自幼素有祭祀科儀之興趣,及長遊歷諸方尋仙訪道而無驗,後遇禪師指點「悟心」之旨,因此轉而學佛。1955年悟光抵竹溪寺開啟學佛之途,1957年禮釋眼淨(1898-1971)出家。悟光學佛正逢戰後大陸佛教主導的臺灣教界環境,悟光跟隨受到釋太虛(1890-1947)理念影響的眼淨學習行政、興辦教育,復振竹溪寺法務。然悟光尋思深入修持,遂入關三月。後遇貢噶(1903-1997)而轉習藏密,學諸藏法。然悟光不自滿意,1969年往六龜閉關三載,持咒感應、閱藏著書,修學不斐。復以修學疑惑不得解釋,1971年赴日本高野山求學真言密法,獲授灌頂,得法證位。1972年返臺,開始布教,其著作遍及日本密教譯述、東密思想闡釋等,教學則宗東密典籍與空海思想,更以密教元素設計本山道場,顯露悟光定向東密的抉擇。
悟光的宗教經歷體現其修學的種種澱積,而所處時代諸般因緣的牽引連動,終使悟光抉擇修學方向。這段歷程反映其生命橫跨臺灣歷史的戰前與戰後,追尋宗教修行歷經轉折,最終皈向生命所趨的東密道途。
Abstract
Wu-Kuang(1918-2000) was born in a society filled with many different religions. He was interested in religious worship since he was a child. As an adult, he traveled to many places in pursuit of immortal cultivation but was never successful. Eventually, he met a Chan monk who taught him the importance of Buddhist enlightenment. Thus, Wu-Kuang began to study Buddhism. He officially began to study Buddhism when he arrived at Zhuxi temple in 1955. He was tonsured by Master Yen-Ching(1898-1971). After the civil war in Mainland China, Chinese Buddhism came to prominence among Buddhists in Taiwan. Wu-Kuang followed Yen-Ching who was influenced by Tai-Xu (1890-1947) to learn administration, promote education, and reorganiz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at Zhuxi temple. However, Wu-Kuang wanted to study Buddhism more deeply instead, so he went on a retreat for about three months. Then he followed Kung-Ka(1903-1997) who is a Guru of Tibetan Buddhism to learn Tantrism. Afterwards, Wu-Kuang conducted another retreat in Liu-Kuei for three years from 1969 to 1971. He held mantras and studied Tripitaka very well, but some questions couldn’t be answered, so he decided to study abroad in Kōyasan. He was at Kōyasan to study Shingon Esoteric Buddhism in Japan from 1971 to 1972. He received teachings and empowerments of the Kōyasan Shingon-shū Chuin-Ryu Lineage tradition. In 1972, Wu-Kuang returned Taiwan and preached. He began to translate some books and did his writings which includes Shingon Esoteric Buddhism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s about Shingon-shū thoughts, etc. His teaching followed Shingon-shū scriptures and Kūkai ‘s thoughts. In addition, Wu-Kuang designed his temple by Esoteric Buddhism concept which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Shingon-shū.
Wu-Kuang's journey of religious enlightenment which finally gave in to Wu-Kuang’s ultimate study choice presented the achievement of his religious learning and each factor in the era he lived. Moreover, the process reflected Wu-Kuang’s life across WWII in Taiwan. He pursued and chose his further study in religion and led the road to Shingon-shū at las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論文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v
Abstract…………………………………………………………………vi
目次……………………………………………………………………viii
圖次…………………………………………………………………… xi
表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釋悟光學佛前的宗教背景與信仰歷程…………………… 10
第一節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宗教政策動向(1915-1945)………10
一、臺灣信仰文化的混雜性與日治前期佛教的發展…… 10
二、日治後期臺灣宗教政策的走向……………………… 14
第二節 戰後的社會轉變與佛教動向(1945-1955)………………16
一、二戰末的動盪與戰後政權轉移的社會氛圍………… 16
二、大陸僧侶來臺與臺灣佛教的變動…………………… 19
第三節 悟光接觸道法修練、法派與齋教的歷程(1918-1955)…26
一、悟光成長背景的信仰氛圍與尋訪道術的經歷……… 26
二、轉向道家修煉與結緣佛教之契機…………………… 31
第三章 釋悟光竹溪寺時期的修學與六龜閉關的歷程…………… 35
第一節 竹溪寺的行政與修學經驗(1955-1969)…………………35
一、跟隨眼淨出家的因緣………………………………… 35
二、協理寺務的執事經歷………………………………… 37
三、師徒的互動與學習…………………………………… 45
四、初閉禪關三個月……………………………………… 49
第二節 兼從貢噶學習藏密(1960-1968)…………………………55
一、迎請貢噶始末及共修參與…………………………… 55
二、貢噶系道場的修行氛圍……………………………… 64
三、出版《瑜伽養生術與秘密道》……………………… 69
第三節 六龜閉關的修學經歷(1969-1971)………………………75
一、持咒獲得感應………………………………………… 75
二、閱藏與著作…………………………………………… 79
三、修學未解的疑惑……………………………………… 86
第四章 釋悟光東密的抉擇與定向………………………………… 89
第一節 轉向東密的選擇……………………………………… 89
一、修行興趣驅使密教探索……………………………… 89
二、宗教學習歷程的願求………………………………… 91
三、語言、文化的熟稔度………………………………… 92
四、留學日本的教界風氣………………………………… 93
五、政治、外交關係的影響……………………………… 94
六、交通與地理的易行性………………………………… 96
第二節 高野山的研修與信仰氛圍(1971-1972)……………… 97
一、修行與研究的傳統…………………………………… 97
二、信仰空海的風氣………………………………………110
第三節 東密傳統對悟光的影響………………………………111
一、譯著、思想與教學……………………………………111
二、道場建築的設計………………………………………119
第五章 結論…………………………………………………………126
參考文獻………………………………………………………………130
附錄一 釋悟光生平年表……………………………………………147
附錄二 釋悟光著作年表……………………………………………15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史料
一、中文
﹝日﹞釋成尊:《真言付法纂要抄》,收入《大正藏》第7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杲寶:《大日經疏演奧鈔》,收入《大正藏》第5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空海:《大日經開題》,收入《大正藏》第5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空海:《即身成佛義》,收入《大正藏》第7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空海:《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收入《大正藏》第7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空海:《御請來目錄》,收入《大正藏》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宥快:《大日經疏鈔》,收入《大正藏》第6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宥範:《大日經疏妙印鈔》,收入《大正藏》第5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頼瑜著,釋悟光譯:《真言密教即身成佛義顯得鈔》,高雄:派色文化,1995年。
﹝日﹞釋濟暹:《大樂經顯義抄》,收入《大正藏》第6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濟暹:《弁顯密二教論懸鏡抄》,收入《大正藏》第7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釋覺鑁:《五輪九字明祕密釋》,收入《大正藏》第7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藏》第2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藏﹞巴珠著,佐欽熙日森五明佛學院譯:《普賢上師言教》,高雄:諦聽文化,2008年。
﹝西藏﹞多傑林巴及堪布雅瓊等取藏,法護編譯:《忿怒蓮師十萬咒金剛盔甲儀軌集》,基隆:大藏文化,2016年。
﹝西藏﹞珀瑪迦爾波著,胡之真譯:〈六成就法〉,收入胡之真編譯:《藏密法要》,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西藏﹞蔡巴‧貢噶多吉著,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譯:《紅史(烏蘭史冊)》,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宋﹞釋贊寧著,賴永海、張華釋譯:《宋高僧傳》,高雄:佛光文化,2012年。
﹝明﹞不著撰人:《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3,收入《正統道藏》第7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唐﹞釋不空:《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收入《大正藏》第1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玄覺:《永嘉集》,收入《大正藏》第4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善無畏、釋一行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收入《大正藏》第1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善無畏述,釋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收入《大正藏》第3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道宣著,賴永海釋義:《唐高僧傳》,高雄:佛光文化,1998年。
﹝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淨律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晉﹞許遜:《太上淨明院補奏職局太玄都省須知》卷1,收入《正統道藏》第3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晉﹞釋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入《大正藏》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曹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入《大正藏》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梁﹞釋慧皎著,賴永海釋義:《梁高僧傳》,高雄:佛光文化,1998年。
﹝清﹞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周凱:《廈門志》卷15,臺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3年。
﹝清﹞徐景熹:《福州府志乾隆本》卷47,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年。
﹝蕭梁﹞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收入《大正藏》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明〕朱權主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3,收入《正統道藏》第11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李添春:《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高岡隆心主編:《真言宗全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黃英傑:《民國密宗年鑑》,新北:全佛文化,1992年。
瞿海源:《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龔顯宗主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二、日文
大橋捨三郎編:《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臺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北別院,1935年。
黃葉秋造:《鎮南紀念帖》,臺北:鎮南山臨濟護國襌寺,1913年。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臺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仁井田好古主編:《紀伊續風土記第四輯》,東京:帝国地方行政会出版部,1910-1911年。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臺灣宗教研究會,1938年。
鈴木清一郎:《臺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29年。
貳、專書
一、中文
于凌波:《民國高僧傳初編》,新北:雲龍出版社,2005年。
于凌波:《民國高僧傳續編》,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楊鴻儒譯:《臺灣史》,臺北:鴻儒堂出版社,2014年。
中村元等著,余萬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臺北:天華出版,1994年。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1997年。
王見川:《臺灣的宗教與文化》,新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北京外國語學院日語教研室編:《日本地理》,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95年。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臺北:致良出版社,2012年。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護法神》,臺北:全佛文化,2005年。
多覺覺達:《密乘法海》,臺北:文殊出版社,1986年。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文化,2001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江燦騰:《認識臺灣本土宗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面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佐伯興人著,釋悟光譯:《秘密佛教護摩》,香港:資本文化,2016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吳敏霞:《日據時期的臺灣佛教》,臺中 : 太平慈光寺,2007年。
吳臻:《中國思想史概論》,臺北:鼎茂圖書,2009年。
呂建福:《密教論考》,新北:空庭書苑,2009年。
呂建福主編:《密教的派別與圖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岑學呂:《虛雲和尚年譜》,臺北:天華出版,2001年。
李子寬:《百年一夢記》,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沈呂巡、馮明珠:《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
沈衛榮主編:《何謂密教?關於密教的定義、修習、符號和歷史的詮釋與爭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主編,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收入《新亞洲佛教史》叢書,臺北:法鼓文化,2015年。
沖本克己、菅野博史主編,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收入《新亞洲佛教史》叢書,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卓遵宏、侯坤宏採訪,廖彥博紀錄:《成一法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6年。
松長有慶著,吳守綱譯:《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臺北:大千出版社,2008年。
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12):政治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林承緯:《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南一鵬:《父親南懷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神林隆淨著,歐陽瀚存譯:《密宗要旨》,臺北:文殊出版社,1986年。
貢噶述,童麗舟、陳錦德、張簡敬修整理:《自性光明─金剛上師貢噶老人開示錄》,新北:財團法人噶瑪三乘法輪中心,1995年。
高賢治:《臺灣三百年史》,臺北:眾文圖書,1978年。
高樹潘、盛清沂、王詩琅:《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1988年。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
張曼濤主編:《六祖壇經研究論集》,收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1976年。
張勝彥、吳文星、黃秀政:《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張勝彥、吳文星:《認識臺灣(歷史篇)》,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年。
張勝彥、顏娟英、宋光宇、吳興文:《臺灣近代史(文化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戚嘉林:《臺灣史(增訂二版)》,臺北:戚嘉林出版,2014年。
眼淨和尚紀念會編:《臨濟宗南海普陀山普陀前寺寶島傳燈錄》,臺南:竹溪寺眼淨和尚紀念會,2001年。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士濱:《穢跡金剛法全集(增訂本)》,臺北:萬卷樓圖書,2012年。
陳引馳、林曉光譯注:《新譯維摩詰經》,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游勝冠、熊秉真編:《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童勉之、楊逢彬著:《白聖長老傳》,臺中:太平慈光寺,2013年。
楊勤業:《西藏地理》,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年。
臺南市噶瑪噶居法輪中心董事會:《貢噶寺興建紀念專刊》,臺南:貢噶寺,1992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1889年。
噶瑪三乘法輪中心編譯組:《正法眼(一)》,臺北:財團法人噶瑪三乘法輪中心,1995年。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臺北:諾那華藏精舍,1995年。
龍昭宇主編:《白雲間的傳奇 貢噶老人雪山修行記》,新北:財團法人噶瑪三乘法輪中心,2002年。
戴瑋志、周宗楊、邱致嘉、洪瑩發:《臺南傳統法派及其儀式》,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藍吉富:《認識日本佛教》,臺北:全佛文化,2007年。
顏尚文編:《臺灣佛教與漢人傳統信仰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8年。
關山情主編:《臺灣古蹟全集 第三冊》,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70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臺中:廣義印書局,1978年。
釋印順:《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
釋印順:《平凡的一生(增訂本)》,新竹:正聞出版社,2005年。
釋成觀:《我的學密經歷》,臺北:新逍遙園譯經院,2013年。
釋妙蓮:《往生有分 第二集》,南投:臺灣靈巖山寺,2012年。
釋明復:《白公上人光壽錄》,臺北:十普寺,1983年。
釋星雲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紀錄:《貧僧有話要說》,臺北:福報文化,2015年。
釋悟光:《上帝之選舉》,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心經思想蠡測》,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生活禪》,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如來秘密訊息(上)》,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如來秘密訊息(下)》,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即身成佛觀》,高雄:派色文化,1991年。
釋悟光:《般若理趣經講記(上)》,高雄:藝敏出版社,2002年。
釋悟光:《般若理趣經講記(下)》,高雄:藝敏出版社,2002年。
釋悟光:《參同契釋義》,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2015年。
釋悟光:《密教探原》,香港:資本文化,2016年。
釋悟光:《新編正法眼藏》,香港:圓方出版社,2014年。
釋悟光:《肇論講記》,香港:資本文化,2016年。
釋悟光:《肇論釋義》,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2013年。
釋悟光:《禪的講話》,香港:資本文化,2016年。
釋悟光:《臨終不斷經》,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1993年。
釋悟明:《仁恩夢存》,新北:海明寺,1994年。
釋真華:《參學瑣談》,臺北:天華出版,1984年。
釋真圓:《名家之唐密淵流》,香港:現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
釋淨明主編:《眼淨和尚圓寂二十五週年紀念集》,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6年。
釋會忍、卓遵宏、侯坤宏:《菩妙老和尚訪談錄》,新北:國史館,2009年。
釋會忍:《元亨寺志》,高雄:打鼓巖元亨寺,2010年。
釋聖嚴:《留日見聞》,收入《法鼓全集》,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臺北:三采文化,200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收入《法鼓全集》,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術論考》,收入《法鼓全集》,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慧嚴:《台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
釋徽定:《五智山光明王寺創建史略暨悟光金剛上師垂教錄》,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2000年。
釋徽定:《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高雄:藝敏出版社,2002年。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闞正宗紀錄:《臺灣經懺佛事縱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新北:國史館,2006年。
闞正宗:《台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新北:博揚文化,2011年。
闞正宗:《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新北:博揚文化,2004年。
闞正宗:《臺灣佛寺導遊(九)》,臺北:菩提長青雜誌社,1997年。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1999年。
闞正宗:《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新北:博揚文化,2014年。
闞正宗等著:《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臺南:臺南開元寺,2010年。
權田雷斧著,釋悟光譯:《真言密教聞中記》,高雄:派色文化,1995年。
二、日文
金山穆韶、柳田謙十郎:《日本真言の哲学》,東京:大法輪閣,2008年。
五十嵐真子:《現代台湾宗教の諸相―台湾漢族に関する文化人類学的研究》,京都:人文書院,2006年。
高野山大学選書刊行会編:《第一卷 高野山と密教文化》,東京:小学館スクウェア,2006年。
山岸榮岳、土生川正道:《中院流初心行者様指南》,和歌山:高野山大学学生部,1994年。
山田一真、大塚秀見監修:《真言宗のお経》,東京:双葉社,2011年。
須崎慎一:《日本ファシズム時代 天皇制‧軍部‧戦爭‧民眾》,東京:大月書店,1999年。
村上保壽等著:《空海‧高野山の教科書》,東京:枻出版社,2013年。
大山公淳:《高野山学修灌頂修行記》,和歌山:高野山大学密教研究會,1931年。
藤井正雄:《うちのお寺は真言宗》,東京:双葉社,2007年。
藤田光寛:《はじめて「密教の戒律」入門》,東京:セルバ出版,2013年。
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90年。
参、期刊雜誌
一、中文
王見川〈還「虛雲」一個本來面目:他的年紀與事蹟新論〉,《圓光佛學學報》第13期,2008年,頁169-188。
松金公正:〈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以寺院數及信徒人數的演變為考察中心〉,《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9年,頁191-221。
林眼淨:〈本島佛教振興策〉,《南瀛佛教》第13卷第1號,1935年1月1日,頁27
侯坤宏、高明芳、賴淑卿訪問,林蘭芳、鄭麗榕紀錄:〈白雲禪師訪談紀錄(一)〉,《國史館館刊》復刊第40期,2006年,頁259-261。
姚麗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藝軒圖書,1996年,頁71-84。
姚麗香:〈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2000年,頁313-339。
盛成:〈沈光文研究〉,《臺灣文獻》第2期,1961年,頁6-12。
許育銘:〈民國以來留日學僧的歷史軌跡與聖嚴法師東渡留學〉,《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頁195-222。
楊惠南:〈竹溪寺創建年代的再商榷〉,《臺灣文獻》第52期,2002年,頁99-112。
蓑輪顯量:〈日本佛教研究的現狀與課題〉,《佛光學報 新一卷》第1期,2015年,頁145-167。
羅友倫:〈西藏旅遊與高山症〉,《臺灣醫界》第53號第12期,2010年,頁20-23。
羅娓淑:〈台南重慶寺的發展歷程與南台灣藏傳佛教發展關係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20期,2007年,頁305-330。
釋自憲:〈府城竹溪寺創建年代之考察〉,《世界宗教學刊》第19期,2012年,頁167-197。
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頁279-310。
闞正宗、蘇瑞鏘:〈臺南開元寺僧證光(高執德)的「白色恐怖」公案再探〉,《護僧》第37期,2004年,頁4-46。
闞正宗:〈真言宗弘法寺與臺北天后宮─《閱讀臺北天后宮》內容的商榷〉,《台北文獻》第158期,2006年12月,頁33-54。
闞正宗:〈真言宗在臺開教史─兼論戰後寺宇存廢〉,《護僧》第56期,2009年,頁14-34。
二、日文
大山仁快:〈高野山現存の古聖教〉,《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5期,1966年,頁776-779。
大山公淳:〈中院流十八道次第の研究 (上)〉,《密教文化》第27期,1954年,頁1-16。
大山公淳:〈中院流十八道次第の研究 (下)〉,《密教文化》第29期,1955年,頁29-43。
大山公淳:〈中院流十八道次第の研究 (中)〉,《密教文化》第28期,1954年,頁9-24。
大山公淳:〈近世日本密教教學史 (上) 特に室町時代以降〉,《密教文化》第9期(1950年),頁21-36。
大山公淳:〈碩学故栂尾祥雲博士を追憶す〉,《密教文化》第24期,1953年,頁1-2。
大北善照:〈南山学派と東寺学派(二)〉,《密教研究》第21期,1926年,頁69-95。
大北善照:〈南山学派と東寺学派(三)〉,《密教研究》第22期,1926年,頁61-86。
大北善照:〈南山学派と東寺学派(四)〉,《密教研究》第23期,1926年,頁91-114。
大北善照:〈南山学派と東寺学派〉,《密教研究》第20期,1926年,頁47-56。
小田慈舟:〈眞言密教の曼荼羅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期,1952年,頁176-180。
中川善教:〈四度加行折紙の変遷〉,《密教文化》第39期,1957年,頁1-10。
中川善教:〈南山進流聲明概説〉,《東洋音楽研究》第12期,1954年,頁101-140
中野達慧:〈高野山史の研究(下篇)〉,《密教研究》第52期,1934年,頁35-64。
日野西真定:〈奥院勤行之事〉,《密教文化》第161期,1988年,頁63-84。
水原堯榮:〈法談論議について〉,《密教研究》第30期,1928年,頁83-104。
水原堯榮:〈高野山の勧学制度に就て〉,《密教研究》第56期,1935年,頁1-18。
甲田宥吽:〈宝寿二門の中院流─事相と教相の関わり〉,《密教文化》第139期,1982年,頁27-42。
西嶋和夫:〈日本仏教と明治維新〉,《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6期,1998年,頁821-826。
村上保壽:〈空海の思想と曼荼羅〉,《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0號,1997年,頁1-18。
松永有見:〈弘法大師と高野山〉,《密教研究》第51期,1933年,頁308-314。
栂尾祥雲:〈弘法大師の教義概観〉,《密教研究》第51期,1933年,頁1-26。
栂尾祥雲:〈高野山教學史一斑〉,《密教研究》第60期,1936年,頁1-28。
森正人:〈遍路道にみる宗教的意味の現代性 道をめぐるふたつの主体の活動を中心に〉,《人文地理》第53期,2001年,頁173-189。
鈴木廣隆:〈般若經の空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第5號,1957年,頁143-155。
三、英文
Cody bahir,“Buddhist Master Wuguang’s (1918-2000) Taiwanese Web of the Colonial, Exilic and Han,” eJournal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n Religions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No. 1, 2013: 81-93。
肆、學位論文
一、中文
李永斌:《悟光法師密教思想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佩欣:《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梁信英:《臺南市佛教團體經營之歷史調適》,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慧琍:《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釋自憲:《臺南府城竹溪寺傳承發展史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顧正立:《高雄市五智山光明王寺之真言宗信仰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二、日文
田戶大智:《東密教学の展開と形成》,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亀山隆彥:《密教思想の日本的展開 : 即身成仏を中心に》,京都:龍谷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伍、報刊、雜誌
一、中文
《中央日報》(1949-2006),臺北:中央日報社。
《菩提樹》(1952-1996),臺中:菩提樹雜誌社。
《遍照之光》(1990-1992),高雄:五智山光明王寺。
《覺生》(1950-1963),臺中:覺生雜誌社。
二、日文
《南瀛佛教會報》(1923-1942),臺北:南瀛佛教會。
《臺灣日日新報》(1989-1944),臺北:臺灣總督府。
六、未出版手稿
釋悟光:〈滄桑回憶錄〉,釋悟光手稿。
釋徽定:〈曼荼羅攝廣為略義釋〉,釋徽定手稿。
七、田野調查
2015年1月17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徽定。
2016年8月27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徽定。
2016年11月25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徽定。
2017年1月28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徹遂。
2017年4月6日訪問臺南市竹溪禪寺釋資定。
2017年4月6日訪問臺南市法藏講堂釋慶定。
2017年4月7日訪問臺南市竹溪禪寺釋資定。
2017年4月7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吳芳齡。
2017年4月7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郭漢忠。
2017年4月9日訪問臺南市龍山內院郭政呈。
2017年4月11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吳芳齡。
2017年4月11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李儀嬋。
2017年4月11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郭昭文。
2017年4月17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徹遂。
2017年4月18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徹遂。
2017年4月19日訪問臺南市祀典興濟宮鄭凱銘。
2017年4月20日訪問臺南市德化堂蓮姑。
2017年4月24日訪問臺南市德化堂鄭偉聲。
2017年4月26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香港分院釋徹鴻。
2017年4月26日訪問五智山光明王寺釋徹遂。
2017年5月1日訪問臺南市重慶寺童大真。
八、網路資源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簡介─光明王寺
<http://nknush.kh.edu.tw/~volunteer/>
和歌山縣情報館‧連雜誌
< http://www.pref.wakayama.lg.jp/prefg/000200/ren/web/ren11/index.html >
高野山大学‧僧侶資格と修行
<http://www.koyasan-u.ac.jp/career/monk/>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