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30120-1543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30120-154354
論文名稱
Title
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親情及婚戀──以《有緣千里》、《離開同方》為例
The Writings of Kinship,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Military Compound Novels of Su Wei-che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0-06-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0-06-30
關鍵字
Keywords
婚戀、親情、人物形象、眷村小說、蘇偉貞
character imagery, family affection, Su Wei-chen, military compound novel, romance and maria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蘇偉貞以〈陪他一段〉在文壇崛起,活躍於70-80年代,囊括文壇各項大獎,尤擅長以情愛為主題的書寫,成長於眷村的她,以眷村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更是不容忽視,融入了個人生命經歷及擅長的情愛觀照。本文將聚焦於蘇偉貞的《有緣千里》及《離開同方》這兩部眷村小說代表作,梳理其中涉及的親情及婚戀主題。
首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期望達到的研究成果和目的。其次說明以蘇偉貞作品為研究範圍,接續探討與本文相關文獻回顧,最後提出本論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蘇偉貞的文學創作歷程,眷村小說為一特殊主題,和作者成長經歷密不可分,藉由蘇偉貞的人生經歷可見其創作動機,再簡要陳述蘇偉貞的創作歷程。
第三章論述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親情,探究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父親、母親及兒女形象,父親形象分為「消失型」、「失職型」與「慈父型」;母親形象分為「傳統婦德」、「強勢威權」、「追尋自我」及「環境失調」型;兒女形象分為「體貼孝慈」、「任性自我」及「獨立早熟」。藉由小說中父母及兒女形象,探究特殊時空下父權的消長,與眷村母親形象的多樣面貌,呈現女性在傳統與現實中的如何取得平衡,進而再分析兒女性格的形成和父母息息相關。
第四章論述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婚戀主題,以有無婚姻關係為分界,探討眷村男女在戀情及婚姻的結合與離異類別,分析眷村兒女所遇到的困境,可能是省籍情結、家人反對、追尋理想……等因素,尤其女性在婚戀書寫中形象突出,從她們在婚戀上所到到的困境,反映糾結於傳統與現代間,突顯其性格與生命的韌性。
第五章為結論,綜述蘇偉貞《有緣千里》及《離開同方》這兩部眷村小說中所反映的不同人物群像,尤以親情書寫中的母親及婚戀書寫中的女性所呈現的多樣面貌及情愛觀,窺見女性在眷村生活及離亂時代下突破困境的可貴及自我覺醒之意義。
Abstract
Su Wei-chen arose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world following《陪他一段》and was active during the 1970s-1980s. She has won various literary awards. She specializes in writing on the theme of love. Moreover, she grew up in Taiwan's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nd thus her work thereof can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有緣千里》and《離開同方》, two novels representative of the family members in such a village and a discussion on the themes of intimacy and marriage.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research, the expec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is outline is followed by highlighting Su Wen-chen's work a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relevant research, and sta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Su Wei-chen's literary creation process; this explores theimages of the father,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ren in the novels of Su Wei-chen's family. The image of the father is classified in three ways; the disappearing type, the dereliction of duty type,and the fatherly type. The mother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traditional feminine virtue type, the strong authority type, the pursuing self-interest typ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balance type. The children are categorized as three kinds: the filial type, the self-reliant type, and the independent precocious type.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rriage letters in Su Wei-chen's novels. Using amarital relationship as a precondition, these letters show the possible dilemmas that men and women in the village may encounter in their lives regarding love, divorce, and marriage. These dilemmas may result from the provincial complex, family opposition, the pursuit of ideals,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In particular,these letters depict the struggles and efforts of women in marriage and love, accentuating the steadfastness of women and their resilience in lif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motley characters displayed in Su Wei-chen’s two novels life in the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s;in particular,the diverse faces and views onlove of mothers and women displayed in the family letters.And finally reveals the valuable and self-awakening significance of women's breakthroughs during life in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nd a chaotic era.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 次 】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貳章 蘇偉貞的文學創作歷程 11
第一節 蘇偉貞的人生經歷 11
一、 租書店的女兒 11
二、 眷村子弟書寫記憶 13
三、 軍職生涯與婚姻生活 15
第二節 蘇偉貞的創作歷程 17
一、 女性情感書寫 17
二、 眷村主題書寫 19
三、 身體情慾書寫 23
第參章 蘇偉貞眷村小說中親情書寫的人物形象 25
第一節 父親形象的描寫 25
一、 消失型 26
二、 失職型 28
三、 慈父型 31
第二節 母親形象的描寫 34
一、 傳統婦德型 35
二、 強勢威權型 40
三、 追尋自我型 45
四、 環境失調型 47
第三節 兒女形象的描寫 50
一、 體貼孝慈 50
二、 任性自我 52
三、 獨立早熟 54
第肆章 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婚戀書寫 57
第一節 戀情主題 58
一、 眷村情誼所建立起的濃厚情感 58
二、 因省籍情結造成戀情受阻 61
三、 為愛獻身不惜與家人決裂 67
第二節 小說中婚姻的結合 71
一、 情義相挺的和諧婚姻 72
二、 為顧全家庭而再婚 77
三、 喪偶再婚陷入絕境 79
第三節 逃離婚姻的枷鎖 83
一、 追求自我理想 84
二、 控制的愛使人逃離 87
三、 有名無實的婚姻 92
第伍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 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 研究文本(依蘇偉貞小說出版年代為序)
1. 《紅顏已老》,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3月。
2. 《陪他一段》,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2月。
3. 《人間有夢》,臺北:現代關係出版社,1983年9月。
4. 《世間女子》,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11月。
5. 《歲月的聲音》,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月7月。
6. 《有緣千里》,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11月。
7. 《舊愛》,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7月。
8. 《離家出走》,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9月。
9. 《流離》,臺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2月。
10. 《來不及長大》,臺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9月。
11. 《我們之間》,臺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9月。
12. 《離開同方》,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11月。
13. 《過站不停》,臺北:洪範出版社,1991年2月。
14. 《熱的絕滅》,臺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9月。
15. 《沉默之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16. 《夢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17. 《封閉的島嶼》,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
18. 〈倒影小維〉,短篇小說,《中外文學》25卷11期,1997年4月。
19. 〈候鳥顧同〉,短篇小說,《聯合文學》,第13卷11期,1997年9月。
20. 〈孤島之夜〉,小說,《聯合報》,1998年10月。
21. 《單人旅行》,散文,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22. 《回到我兄弟身邊》,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3月。
23. 〈以上情節〉,小說,《聯合文學》174期,1999年4月。
24.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2月。
25. 《魔術時刻》,臺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5月。
26. 《時光隊伍》,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7月。
27. 《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9月。
28. 《租書店的女兒》,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5月。
貳、 專書(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1.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2. 王岳川、尚水主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3.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4. 王浩威:《臺灣查甫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1月。
5.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6.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7.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9.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10.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11.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2.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13.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14.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4月。
15.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臺北:書林出版社,1981年10月
16.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17. 朱天文:《傳說》,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
18.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6年。
19.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20. 吳達芸:《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21. 吳達芸:《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22. 呂正惠:〈八○年代小說主流〉《世紀末偏航》,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
23.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24.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
25.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26. 李 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27.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2000年。
28.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29. 李瑞騰主編:《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2005年。
30.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31. 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32. 邱貴芬:《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
33.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 。
34.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文學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35.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36. 唐 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37.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89年。
38. 孫瑋芒:《龍門之前》,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11月。
39. 袁瓊瓊︰《今生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88年。
40.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41. 張 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42.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43.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44. 張老師月刊編輯群:《中國人的愛情觀》,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年。
45. 張啟疆:《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臺北:九歌文化出版社,1996年。
46. 張國立:《小五的時代》,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47.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48. 張雪媃:《當代華文女作家論》,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6月。
49.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事業,2007年11月。
50.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5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
52.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於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53.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零與八、九零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54.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2000年。
55. 陳幸蕙:《現代女性的四個大夢.完結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8月。
56.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57.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2007年。
58.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59. 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60. 愛 亞:《曾經》,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61.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62. 楊 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63.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
年。
64.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65.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1993年。
66. 廖輝英:《兩性拔河》,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67.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68. 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69.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商務印書局,2006年。
70. 蔡素芬主編:《小說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4月。
71.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72.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73. 鄭明娳、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 幼獅文化出版社,1991年。
74.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75. 鄭明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76.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77. 魯 迅:《魯迅小說合集》,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78.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書局,1997年。
79. 簡春安:《外遇的分析與處置》,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80.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81. 藍采風:《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82. 魏 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83. 蘇偉貞、劉俊主編:《穿過荒野的女人──華文女性小說世紀讀本》,臺南:成大出版社,2016年。
84.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1996年8月。
85. [美]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1月。
86. [美]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87. [德]雪兒.海蒂(Hite.Shere)著、林淑貞譯:《海蒂報告:婚戀滄桑》,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4年。
88.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蔡伸章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10月
89.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二卷,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90. [美]皮巴蒂(Susan Peabudy)著,殷于譯:《愛情上癮症》,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91. [日]廚川白村著,顏寧譯:《苦悶的象徵》,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參、 期刊論文或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王甫昌:〈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1期,頁231-267。
2. 王維敏、葉光輝、林延叡、林倩如:〈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教育心理研究》第29卷第1期,2006年3月,頁93-119。
3. 王德威:〈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收入於蘇偉貞《封閉的島嶼》,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頁7-22。
4.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頁223-238。
5. 尼 洛:〈談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184期,1984年1月,頁28-29。
6. 尼 洛:〈談《有緣千里》中的小說語言〉,《文訊月刊》第16期,1985年2月,頁163-167。
7. 朱雙一:〈近年來的臺灣小說創作〉,《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3月,頁226-233。
8. 朱雙一:〈弱勢族群的呼聲〉,《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199。
9. 江寶釵:〈從聖母到魔女──探尋臺灣女性小說家筆下的母親形象〉,《中國時報》開卷42版,1997年5月。
10.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等譯:〈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第二性──女人》(臺北:晨鐘出版社,1984年5月七版),頁36-37。
11. 吳忻怡:〈昨日的喧嘩今安在?──從《小五的時代》談眷村少年及其相關之文學書寫〉,《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1996年9月,頁140-144。
12. 吳燕君〈影響的焦慮──論蘇偉貞小說中的父子圖式〉,載於《文學評論》(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10年),頁15。
13. 李元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下的臺灣文壇〉,收於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灣篇》。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頁214。
14.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頁259-299。
15.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收於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頁180。
16. 林 琳:〈游移的蝙蝠──淺談眷村文學的幾個特點〉第28卷第1期,《中州大學學報》,2011年2月,頁49-52。
17. 姜 捷:〈蘇偉貞是書癡、字癡、情癡〉,《婦女雜誌》,1986年5月,頁44-49。
18. 范銘如:〈臺灣新故鄉──五○年代女性小說〉,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頁58-59。
19.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零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他──臺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頁151-188。
20. 韋麗華:〈中國現代女性家長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2月,頁90。
21. 徐 綱:〈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閱讀蘇偉貞小說的戲劇性〉, 《東南學術》第1期,2001年,頁102-108。又收於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 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頁373-390。
22. 郝譽翔:〈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及蘇偉貞〉,《情慾世紀末──臺灣當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2年4月。
23. 高天生:〈雄雞一名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258-260。
24. 張錯:〈凡人的異類,離散的盡頭──臺灣「眷村文學」兩代人的敘述〉,《中國比較文學》第4期,2006年,頁49-62。
25. 張大春:〈引刀逞一快,誰負少年頭──眷村子弟犯罪行為的軍政淵源〉,《異言不合》,臺北:皇冠出版公司,1992年。
26. 張大春:〈威權與挫敗──當代臺灣小說中的父親形象〉,載於《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源流出版社,1992年,頁65。
27. 張大春:〈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收於蘇偉貞《離開同方》,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頁3-13。
28. 張惠娟:〈直道相思無了益──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頁55。收於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29. 張誦聖:〈臺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頁6-20。
30.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於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頁386-417。
31. 陳芳明:〈她的絕學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215期,2002年9月,頁153-155。
32. 陳義芝:〈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蘇偉貞,《離開同方》〉,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文訊》第65期,1991年3月,頁60-61
33. 陳樂融:〈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真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四期》。1983年9月,頁134-152。
34. 曾昭旭:〈抑鬱於紅塵的玉潔冰清──談蘇偉貞小說中的心情〉,《鵝湖月刊》11卷第5期,1985年11月,頁56-57。
35. 曾瑞真:〈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年9月,頁34-36。
36. 隋雙雙:〈眷村文學中的父親形象〉,《安徽文學──文學研究》第7期,
2014年,頁18-19。
37. 隋雙雙,隋萍:〈眷村小說中的第二代人書寫〉,《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3卷第10期,2014年10月,頁49-50。
38. 隋雙雙:〈家庭中的沉默者〉,《北方文學雜誌》第6期,2017年,頁18-19。
39. 賀安慰:〈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愛情觀照〉,收於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頁61-112。
40. 馮品佳:〈離散的親密關係──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感官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年10月,頁185-204。
41. 趙慶華:〈相聚、離開、沉默、流浪──閱讀蘇偉貞「眷村四部曲」〉,《臺灣文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2007年4月,頁141-187。
42. 趙慶華:〈鄉愁的起點,離散的情懷,「眷村文學」在臺灣〉,《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2008年12月,頁44-45。
43. 劉 俊:〈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論蘇偉貞的眷村小說,《暨南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82-87。
44. 蔡振念:〈叫母親太沉重──臺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12月,頁524-525。
45. 蔡振念:〈八十年以來眷村小說的離散主題〉,收錄於《文化大學主辦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46. 蔡淑華:〈探勘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情愛女子〉,《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頁137-146。
47. 樊洛平:〈臺灣女作家筆下的眷村書寫〉,《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頁167-170。
48. 蕭義玲:〈女性情慾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臺灣》26期,1998年4月,頁192-206。
49. 謝秀芬:〈臺灣女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工作社會學報》第4期, 1998年3月,頁4。
50. 蘇偉貞:〈用小說來反應痛苦──蘇偉貞談小說經驗〉,《文訊》第36期,1988年6月,頁89-92。
51. 蘇偉貞:〈單人旅行》,《回到我兄弟身邊》,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頁145-146。
肆、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1. 于桂芳:《臺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2. 方秀蘭:《蘇偉貞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3.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年。
4. 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吳淑音:《人生若夢誰非寄──論蘇偉貞長篇小說人物的眷村經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90年1月。
6. 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7.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8. 林璟薇:《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2000》,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9. 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臺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7月。
10. 施春秀:《從臺灣女性文學論析父權體制下之女性意識覺醒》,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1. 柯雅文:《村文學之認同困境與鄉愁意識──以蘇偉貞與張啟疆作品為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12. 胡慈容:《八○年代愛情小說中的女性語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3. 范承剛:《臺灣眷村小說成長主題研究》,中國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14. 張汝芳:《緣起緣滅──臺灣眷村文學「聚散」主題之探析》,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15. 張淑惠:《蘇偉貞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16. 曹雅萍:《袁瓊瓊小說人物形象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7.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18. 許婷雅:《女性與遷移──蘇偉貞小說的家園書寫》,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8月。
19. 陳佩凌:《女作家小說中的自我追尋與成長──以蘇偉貞及袁瓊瓊的小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
20. 傅素春 《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21.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22. 黃暉凱:《臺灣眷村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蘇偉貞《有緣千里》、袁瓊瓊《今生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23. 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論蘇偉貞的小說世界》,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4. 歐陽千:《蘇偉貞論蘇偉貞》,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1月
25.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6. 韓莉雅:《蘇偉貞小說的愛情書寫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與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伍、 網路資料
1. 榮民文化網
網址:https://lov.vac.gov.tw/#1,2018.06.10
2. 蘇偉貞:《大人的文學樣──100公分高度的文學江湖》
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625,2018.07.03
3. 王昀燕:〈《沉默之島》,蘇偉貞:「性」究竟可以把自己帶到什麼地方?〉
網址: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952,2018.07.05
4. 公共電視臺「今天不讀書」第49集:「陪你一段,蘇偉貞」專訪
網址: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_049.htm,2019.01.17
5. 與張愛玲通信——臺灣知名作家蘇偉貞對話王安憶
網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42283/,2019.02.25
6. 蔡振念教授教學部落:http://blog.sina.com.tw/15458/article.php?entryid=7701,2019.02.2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25-06-30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25-06-30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6.177.223
現在時間是 2024-04-20
論文校外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2025-06-30

Your IP address is 18.226.177.223
The current date is 2024-04-2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2025-06-30.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