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2111-10262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2111-102620
論文名稱
Title
17世紀以來台灣雲嘉南海岸變遷的探討
Studies on The Coastal Change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Since The 17 Centu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1-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6-02
關鍵字
Keywords
海岸變遷、河川輸沙、侵蝕、雲嘉南、沙洲、地圖
shoal, map, coastal change, sink-transport, erosion, south-western Taiw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9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西部海岸對於海岸衝擊的影響,彙整海域地形、海氣象資料調查且使用Google Earth軟體套疊方法,精確繪製整理十七世紀以來的地圖,同時利用衛星遙測影像、相關歷史文獻及自然環境資料,分析與量化雲嘉南海岸之變遷。針對海岸線長期與短期變化及原因,最後以分年再分區的方式,檢視雲嘉南海岸變遷歷程來區別自然與人為因素對海岸變遷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海岸變遷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十七至二十世紀初(1904年),此時期的海岸線主要是靠同位素定年搭配歷史書籍推估而得,海岸變遷主要受到自然因素所影響,包括地盤升降及海平面上升,海岸西進主因為陸側沉積物來源極為豐富所導致,西進幅度最高達26公里;日治時期(1904∼1945年),隨日軍攜帶精密測量儀器來台,開始有了精確的土地量測,於此期間雲林外海生成系列濱外沙洲,台南外海的濱外沙洲因缺乏沙源補助而出現改變,海岸整體仍屬淤積狀態;台灣光復(1945年)至今,因人為高度開發,包括海埔地開發、漁港興建、及海岸防護工程等因素,海岸侵蝕現象頻繁,濱外沙洲逐漸縮減或陸連,海岸整體呈現向陸側退縮。最後,根據實證結果提出理論與實務意涵,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相關管理單位應運用GIS系統建置台灣海岸資料庫,持續對海域地形、河川流域、生態棲地、海氣象等進行長期監測與整合,評估海岸工法之可行性,擬訂海岸侵蝕防護對策,提供權責單位作為海岸規劃及決策之參考,期望能對未來海岸防災有所貢獻。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scouring effect o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that has been caused 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since 17 centuries. The studies consist of the depicting of maritime topography, the data collection of sea meteorology, and the data mapping with the use of Google Earth software. The present research employed the satellite image data and the achieve maps from literature for accurately quantifying the coastal change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oastal line around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in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of long and short period is also investigated.
The surveys has divided the coastal changes into three periods, 17th century to 1904 A.D., 1940 A.D. to 1945 A.D., and 1945 A.D. to present. In the first period, the isotope dating and historical data we used to identify the coastal lin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main element of coastal line shift in the west coast between 17th ~20th century is caused by the sink-transport of enriched river-based sources.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the data collection with the use of better precision instruments from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sea area of Yunlin produced series of shoal from 1904 to 1945. The coast area expanded outward 26 km. On the contrary, the shoals in the sea area of Tainan were shifted inward due to lacking of sink-transport source, but the coasts remained less deposited in this period because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By artificial development, the coast was seriously corroded frequently since 1945 that leaded to the shoals reduction and disappearance. The coast was no longer to receive the sink transport source because of highly artificial coastal development,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 fishing port construction, and coas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from further continuously erosion around the coasts.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at the theorem, practical and research aspect can be applied to integrate the coastal pla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is imperative for government to initiative on the aspects of monitoring the topography, river basin, ecology area, and sea meteorology with the use of GIS system to establish database.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coast construction, revise the laws to protect coast and provide the guidelines on the coast pla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inally,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 need of precautionary approach against the natural disast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 4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二章 雲嘉南海岸環境概況 7
2-1 地理環境 8
2-1.1 地形 8
2-1.2 河川水文分析 10
2-2 自然環境 20
2-2.1 氣象資料 20
2-2.2 海象資料 30
2-3 海岸開發 38
2-3.1 海埔地開發概況 41
2-3.2 漁港開發概況 48
2-3.3 海岸防護概況 57
第三章 十七至二十世紀雲嘉南海岸地形 60
3-1 地圖的利用 60
3-2 雲嘉南海岸變遷的歷程 64
3-2.1 最早期的海岸線變化 65
3-2.2 十七、十八世紀 68
3-2.3 十九世紀 72
3-2.4 二十世紀 75
3-3 小結 87
第四章 雲嘉南海岸變遷比較分析 89
4-1 雲林縣海岸 91
4-2 嘉義縣海岸 96
4-3 台南縣海岸 98
4-4 小結 108
第五章 雲嘉南海岸變遷影響因素之探討 111
5-1 自然因素對海岸變遷之影響 112
5-1.1 地盤升降 112
5-1.2 海平面之變化 112
5-2 人為的開發利用對海岸變遷之影響 113
5-2.1 水庫興建 113
5-2.2 河道工程 116
5-2.3 河川輸沙量減少 116
5-2.4 海岸結構物的建置 121
5-2.5 地層下陷 123
5-3 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5
6-1 結論 135
6-2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148


圖 目 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 6
圖2-1 雲嘉海岸水深地形 9
圖2-2 嘉南海域地形水深變化(水規所,2005) 10
圖2-3 台灣降雨沖蝕指數等值線圖(黃俊德,1979) 11
圖2-4 濁水溪沿岸歷年侵淤變化(水規所,2002) 12
圖2-5 北港溪沿岸歷年侵淤變化(水規所,2002) 13
圖2-6 八掌溪沿岸歷年侵淤變化(水規所,2002) 14
圖2-7 急水溪沿岸歷年侵淤變化(水規所,2002) 15
圖2-8 曾文溪沿岸歷年侵淤變化(水規所,2002) 17
圖2-9 曾文水庫歷年實測淤積量及輸沙量(許等人,2005) 18
圖2-10 雲嘉南海岸主要河川輸砂變化 19
圖2-11 侵襲台灣之颱風路徑分類統計圖(1958~2010) 26
圖2-12 雲嘉南縣市自然海岸線與人工海岸線示意圖 40
圖2-13 雲林縣海埔地相關位置 42
圖2-14 嘉義縣海埔地相關位置 44
圖2-15 台南縣市海埔地相關位置 47
圖2-16 雲嘉南沿海地區漁港分佈圖 49
圖2-17 將軍海岸防護現況 59
圖3-1 台南期與大湖期海侵之海岸線圖(北段) 67
圖3-2 台南期與大湖期海侵之海岸線圖(南段) 67
圖3-3 1675年荷蘭人所測繪之臺灣地圖 69
圖3-4 十七、十八世紀雲嘉南海岸線圖(張瑞津等,1998) 71
圖3-5 十七、十八世紀台南海岸線圖(張瑞津等,1998) 71
圖3-6 十七到十九世紀笨港海岸線圖(陳翰霖,1999) 72
圖3-7 十七至十九世紀蚊港及倒風港海岸線圖(陳翰霖,1999) 73
圖3-8 十七至十九世紀台江海岸線圖(張瑞津,1996) 74
圖3-9 十九世紀雲嘉南海岸線圖(張瑞津,1998) 75
圖3-10 1900年至1962年雲林縣海岸變遷(林宏仁等,2003) 78
圖3-11 1962年至1983年雲林縣海岸變遷(林宏仁等,2003) 78
圖3-12 嘉南海岸變遷圖(石再添,1979) 86
圖4-1 17、18世紀至今雲嘉南海岸線圖 90
圖4-2 日治時期之雲林海岸(北段) 92
圖4-3 日治時期之雲林海岸(南段) 92
圖4-4 台灣堡圖(1904年)之雲林縣海岸線 93
圖4-5 日治時期之外傘頂洲 95
圖4-6 1904年至今之外傘頂洲變遷圖 95
圖4-7 日治時期之嘉義縣海岸 97
圖4-8 1904年至今之嘉義縣海岸線 97
圖4-9 日治時期之海汕洲與王爺港沙洲 99
圖4-10 日治時期之青山港沙洲 100
圖4-11 1904年至2008年之將軍海岸 101
圖4-12 日治時期之網仔寮沙洲 102
圖4-13 日治時期之頂頭額沙洲 104
圖4-14 1904至2008年間台南縣海岸沙洲變遷情形 105
圖4-15 1904年至今之台南縣海岸線 106
圖4-16 日治時期之鹿耳門溪至二仁溪間海岸 107
圖4-17 海岸線百年變遷之雲林地區 109
圖4-18 海岸線百年變遷之外傘頂洲 109
圖4-19 海岸線百年變遷之嘉義地區 109
圖4-20 海岸線百年變遷之台南地區 109
圖5-1 台灣西南部重要河川坡降比圖 118
圖5-2 台灣西南部重要河川河口外坡降圖 118
圖5-3 台灣西南部重要河川單位面積輸沙量圖 120
圖5-4 將軍漁港建港前後海岸線變化圖 122
圖5-5 雲林地區民國64∼86年累計下陷量等分布圖
(水利處,民國87年) 124
圖5-6 雲林沿海南北向主要水準點之下陷量變化圖 125
圖5-7 民國81年至98年雲林地區累積下陷量圖 126
圖5-8 嘉義東石地區民國58∼73年之地下水位圖 128
圖5-9 嘉義東石地區民國之地層下陷與地下水位圖 128
圖5-10 民國80年至97年嘉義地區累積下陷量圖 129
圖5-11 本研究區地層下陷位置圖 132
圖5-12 雲嘉南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分布圖 132


表 目 錄
表2-1 雲嘉南海岸環境概況 7
表2-2 清朝以來曾文溪主流下游四次改道 17
表2-3 雲嘉南海岸主要河川輸砂統計表(水規所,2002) 19
表2-4 雲嘉南海域歷年風速及風向統計(水文年報,2002) 21
表2-5 清初以來至1957年間影響雲嘉南地區之颱風暴雨統計表 22
表2-6 1958 ∼ 2010年間影響雲嘉南地區之颱風統計表 27
表2-7 雲嘉南海域各潮位站之潮位統計值 33
表2-8 雲嘉南縣市自然與人工海岸一覽表 40
表3-1 外傘頂洲海岸線變遷與面積之侵淤變化 80
表4-1 雲嘉南海岸線變遷率表 108
表5-1 雲嘉南地區現有水庫淤積量統計表 115
表5-2 雲嘉南地區主要河川堤防興建年代與長度 116
表5-3 台灣西南部重要河川坡降比較表 117
表5-4 台灣西南部重要河川輸沙量比較表 120
表5-5 雲嘉南地區地層下陷統計分析 1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參考書目
1. 郭一羽主編(2003),海岸工程學,文山書局,二版。
2. 魏德文等(2008),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 1895-1945,南天書局。
3. 郭金棟(1990),台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之開發利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委託研究報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出版,編號CKHOTR-90-012,219頁。
4. 曹永和(1961),歐洲古地圖上之台灣,台北文獻,第一期,1-41 頁。
5. 吳啟南、李元炎、彭淼詳、蕭國鑫等(1991),遙測資料應用於嘉南地區海岸變遷研究(二),能資所第06-3-81-0039報告,81頁。
6. 吳啟南、吳哲榮、李元炎(1996),雲林海岸五十年來的變遷分析,第十八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666-674頁。
7. 林宗儀、高瑞棋、黃煌煇(1997),雲林近岸海域之漂砂活動與海岸作用,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541-546頁
8. 詹森、黃煌煇、張璠 (1997),台西近海流況特性與海流推測模式之建立,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423-430頁
9. 陳翰霖(1999),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14頁。
10. 石再添(1979),台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五期,第11- 48 頁。
11. 石再添(1980),台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六期,第1-36 頁。
12.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連偵欽(1993),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九期,99-148頁。
13. 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張政亮、劉明錡、陳政典(1995),台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三期,109-150 頁。
14.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6),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六期,第19-56頁。
15.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7),台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七期,105-131 頁。
16.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八期,83-105 頁。
17. 林宏仁、許泰文、曾以帆(2003),外傘頂洲海岸變遷機制之研究,第二十五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735-742頁。
18. 蘇榮昌、劉進義、王冠斐、游振偉、潘素禎、郭宗雄(2006),雲林海岸沿岸沙洲地形變遷探討,第二十八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587-591頁。
19. 林宗儀(1997),頂頭額汕南北兩側之漂沙活動與海岸作用差異,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547-552頁。
20. 吳啓南、李元炎、彭淼詳(1992),遙測應用於外傘頂洲的變遷分析, 第十四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483-497頁
21. 林朝棨(1961),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考古人類學勘,第15期,第49-94頁
22. 徐泊樺、顏志偉、胡哲魁、馬名軍(2006),台灣西部海岸風能初步評估,第二十八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13-317頁。
23.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五南。
24. 林宗儀(2001),台南七股的海岸環境 七股、琵鷺、鄉土情(三) – 人文地理篇,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第3-39頁。
25. 林宗儀、溫進丁、曾鈞敏、張國強(2001),臺灣西南部海岸海灘斷面調查,第二十三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487-493頁
26. 林宗儀(2003),雲林海岸漂沙研究,華岡地理學報,第十六期,第25-41頁。
27. 林宗儀、羅毓芳、洪敬媛(2007),臺灣西南部海岸沙洲島地形變遷,第二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433-438頁
28. 石再添(1981),台灣西岸的剖面地形與灘沙粒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七期,1-36 頁。
29. 丁招弟,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2002年12月雲林縣政府
30. 臺灣漁港圖鑑,2005年12月初版,貓頭鷹出版社
31. 臺灣的漁港,民國93年第一版,黑海洋文化基金會著,遠足文化出版
32.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水域遊憩活動區域先期調查規劃,2004年12月初版
33. 簡仲和、黃建維、吳宏輝、郭晉安、蔡宗利、陳嘉君,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1/4),財團法人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 (2002)。
34. 簡仲和、黃建維、吳宏輝、郭晉安、蔡宗利、陳嘉君,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2/4),財團法人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 (2003)。
35. 簡仲和、黃建維、郭晉安、郭瑞成、蔡宗利、陳嘉君、曾鈺蘋,嘉義鰲鼓至曾文溪口潮波流及輸砂調查研究(3/4),財團法人成大水利海洋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 (2004)。
36. 沈淑敏、張瑞津(2003),圖像資料在台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三十八期,67-88 頁。
37. 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年7月),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至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口)3/3,期中報告。
38. 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年12月),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至分析研究(鰲鼓至曾文溪口)3/3,總報告。
39. 鞏建雅主編(1999),當代GIS 的若干理論與技術,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40. 黃正昌、張恆文、顏志偉(1995),填海造地對海岸地形變化之影響,台灣西部海岸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1-1∼34頁。
41. 溫進丁、羅俊雄、許明雄、江文山(1995),台南市附近海域地形、波浪與海流之調查研究,第十七屆海洋工程研討會暨1995兩岸港口及海岸開發研討會論文集,1125-1137頁。
42. 張歸帆(1995),七股濕地保護與利用,如何減少沿海地區開闢工業區後對環境之衝擊特刊(IV),海洋科技會刊,第18 期,211-217頁。
43. 江映瑩、孫志鴻、賴進貴(2005),網路資源Google Earth的教學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三十八卷,第八期,126-144 頁
44.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2006),衛星雷達影像應用於台灣海岸線變遷之研究,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委託計畫。
45. 施學銘(1994),全球海水面上昇-可能的衝擊與因應,台灣地區氣候變遷因素及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104-113。
46. 施學銘(1995),全球變遷對海岸環境的影響與適應策略-海水面上升、暴潮及海岸變遷,氣候變遷適應策略之初步整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全球變遷中心,93-110。
47. 洪榮中(1996),青草崙海岸變遷與復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48. 高拱乾(1695),台灣府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49. 周鍾瑄(1717),諸羅縣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50. 盧嘉興(1959),嘉義縣屬海岸線演變考,南瀛文獻,第10卷,第3期,第27-34頁。
51. 盧嘉興(1962),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第8卷,第1-28頁。
52. 洪敏麟(1972),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台灣文獻,第23卷,第2期,1-42頁。
53. 郭金棟(1997),台灣海岸之變遷,台灣海岸何去何從研討會論文集,2-1~31頁。
54. 潘桂成,地圖學原理,2005年出版,三民書局。
55.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1995年9月出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
56. 張峻嘉纂修,嘉義縣志。卷六。農業志,2009年12月出版,嘉義縣政府。
57. 夏東興,海岸帶地貌環境及其演化,2009年10月,海洋出版
58. 陳吉余主編,中國海岸侵蝕概要,2010年7月,海洋出版
59. Komar. P.D.(1999)Coastal Change - Scales of Processes and Dimensions of Problems, Coastal Sediments '99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of Coastal Sediment, 1-17.
60. Sun.S.C.(孫習之,1971)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Hsinying-Chiayi Coastal Plain Area,Taiwan,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8,pp.65-75
61. Sun.S.C.( 孫習之,1972)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Peikang-Choshuichi Coastal Plain Area,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10,pp.189-199
62. Bryanl E.(1983) Regional Sea Level﹐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Beach Chang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Nature London, UK.305,213-216
63. Hsu,T.W.,Lin,T.Y.,and Tseng,I.F.(2007),Human impact on coastal erosion in Taiwan,Jour.of Coastal Research,Vol.23,no.4,pp.961-973。
64. 洪亦星,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V)-外傘頂洲的變遷及其對鄰近海岸線的影響”,全球變遷通訊第25期。
65. 林景騰、陳錕山、王志添、李鴻瑋、吳春燕、周莉真,應用衛星雷達於台灣西海岸變遷研究,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二. 參考網頁
1.永續公共工程網站(http://eem.pcc.gov.tw/ )
2.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default.asp )
3.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 )
4.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digiarch.sinica.edu.tw/index.jsp)
5. 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網站(http://www.initiate.com.tw/demo/sdi/main.htm)
6.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http://www.nmmba.gov.tw/)
7. 經濟部水利署地層下陷資料庫網站(http://www.subsidence.org.tw/IsData_Detail.aspx?Index=14)
三. 參考地圖
1.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1904),台灣堡圖,1/20000地形圖,遠流出版。
2.陸地測量部2萬5千分之1台灣地形圖(1921-1929),遠流出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174.16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174.16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