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4110-09033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4110-090338
論文名稱
Title
王家祥的歷史小說研究
WANG ,JIA-XIANG`s research of history novel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5-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6-04
關鍵字
Keywords
王家祥、歷史小說、藝術技巧
WANG, JIA-XIANG, history novels, art techniqu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5 次,被下載 41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44 times.
中文摘要
王家祥從大學時代開始便長期關注自然保育議題,他用筆及行動呈現對土地的關愛,他以生態散文起家受到文壇的高度注目,同時也很快獲得肯定,作品獲得國內各大文學獎,從此便加入「自然寫作」的作家行列中。幾年後,他將寫作的觸角延伸至歷史小說,他陸續出版了四本歷史小說,又再次成為文壇注目的焦點。自然寫作是他散文的類型,而小說呈現多元的面貌,除了歷史小說外,還有心理成長小說與奇幻小說,但這些都比不上歷史小說在王家祥小說類作品中的地位。他的歷史小說以獨特的文學觀,帶領讀者深入台灣未曾被發掘的角落。

本文首先追尋王家祥從自然寫作轉向的原因,還有創作歷史小說的理念來探求歷史小說的成形。並採用小說文本的分析研究,來探討歷史小說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表現。內容上,兼以人類學及社會學的角度來輔助分析小說裡的自然與人文背景。接著以歷史小說裡的史料與運用方式為主題,以見王家祥結合史料和小說的手法,最後藉由人物、情節、語言、時間與空間的敘述,來研究小說的藝術技巧。期盼能對王家祥的歷史小說中的所有篇章作一完整的分析討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歷史小說的定義 7

第二章 作者生平、作品及其創作理念 14
第一節 生平 14
一、大自然中的頑童 14
二、獨特自主青春期 15
三、鋒芒初露的大學生 16
四、轉個彎的成年期 18
五、自我實現的中年生活 21
第二節 作品概觀 23
一、 王家祥的著作 23
二、歷史小說大要 28
第三節 創作理念 45
一、落實土地倫理觀 45
二、藉歷史小說關懷自然 46

第三章 歷史小說中的自然與人文背景 49
第一節 自然景觀 49
一、真實山水風貌 49
二、景色與人物 54
三、原住民生活智慧 58
第二節 人與土地 63
一、土地利用方式 64
二、土地上的文化 78
第三節 土地的多元化 92
一、社會背景 93
二、物質產品 99

第四章 歷史小說的史料與運用方式 104
第一節史料來源 104
一、清代方志及明、清人著作 105
二、現代方志、專書及譯著 108
第二節 史料運用 121
一、史料的轉述 121
二、史料的嫁接 125
三、假設與想像 128
第三節 史料的虛實 134

第五章 歷史小說的藝術技巧 145
第一節 人物的塑造 145
一、 人物的類型 146
二、 人物的命名 149
三、 人物的肖像描繪 151
四、 人物的行動描繪 157
五、 人物心理的描寫 161
六、 人物的對話 165
第二節 情節的建構 168
第三節 語言的藝術 190
一、 閩南語 190
二、 原住民語 192
三、 異音雜聲 193
第四節 時間空間的敘述 195
一、 敘述時間的刻度與跨度 195
二、 敘述時間的久暫 198
三、 敘事時序 205
四、 敘事空間 207

第六章 結論 218
參考書目 223
附錄:王家祥作品與年表 23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王家祥作品

一、小說(依出版年代排列)

《打領帶的貓》,台北:三三書坊出版,遠流發行,1990年2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5年5月。
《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1996年4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2版。
《山與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
《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年10月。
《窗口邊的小雨燕》,台北:玉山社,1998年7月。
《海中鬼影—鰓人》,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深藍》,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
《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4月。
《金福樓夜話》,台北:小知堂文化,2003年10月。


二、散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文明荒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6月。
《墾丁旅行日記》,台北: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1年10月。
《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1月。
《徒步》,台北:天培文化,2004年3月。


三、繪本(依出版年代排列)

《遇見一棵呼喚你的樹》,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9月。
《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台北:串門企業,2002年4月。


四、編書與翻譯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王家祥、涂幸枝主編,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年。
《真情書》,王家祥編,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7月。
《與孩子分享自然》,約瑟夫•柯內爾(Jiseph Cornell)原著,王家祥等譯,台北:張老師,1994年5月。


五、期刊發表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金福樓〉,《幼獅文藝》第584期,2002年8月。
〈玉山三百六十五趟〉,《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年2月。
〈柴山九十九號公車〉,《幼獅文藝》第595期,2003年7月。
〈不疾不徐〉,《幼獅文藝》第600期,2003年12月。
〈大興瀑布事件〉,《聯合文學》第233期,2004年3月。
〈西子灣的哨船頭公園〉,《幼獅文藝》第609期,2004年9月。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高雄的跳蚤新樂園〉,《文化視窗》第71期,2005年1月。
〈陶賽溪與啞巴阿婆〉,《幼獅文藝》第614期,2005年2月。
〈大地給的藝術:老佛山下的阿茂〉,《文化視窗》第72期,2005年2月。


貳、專書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外文翻譯書籍

Armstrong •Karen著,胡亞豳譯:《神話簡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Carter•Forrest著,姚宏昌譯:《少年小樹之歌》,台北:小知堂出版社,2000年再版。
Durning •Alan Thein 著,李永展、林泠譯:《土地的守護神:原住民與地球的健康》,台北:綠科資訊,1999年。
Gay•Peter著,劉森堯譯:《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Savage Reprisals:Bleak House,Madame Bovary,Buddenbrooks),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2004年。
Henes•Donna著,嚴洋洋譯:《跟著月亮過日子》,台北:信實文化行銷,2008年。
Jr. •Donald Light,Kelle•Suzanne r合著,林義男譯:《社會學》(精節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Leopold• Aldo著,費張心漪譯, 劉小如、周昌弘、徐國士校訂:《砂地郡曆誌》(A S a n d C o u n t y A l m a n a c ) ,台北:新環境月刊,1987 年2 月。
R.G.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R•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人類學與當代世界》,台北:巨流圖書,1989年。


二、古籍

王必昌《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史次耘注譯、王雲五主編:《孟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修訂版)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760年。
郁永河:《稗海遊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84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719年。
陳第:《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所著《閩海贈言》,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603年。
蔣毓英:《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三、中文專書

山崎柄根著、楊南郡譯註:《鹿野忠雄─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1600-1930台灣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二版。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二版。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與人類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6年。
王銘銘:《人類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台灣番政志》,台中:省文獻會,1957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8月再版。
江樹生譯注:《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0年。
江寶釵編:《泥土的滋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第三卷(原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第三卷)。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宋文薰等作:《探險家在台灣》,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6月二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5刷。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台中省文獻會,1990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東京平凡社,1975年。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出版社,1980年。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第一次修訂版普及本,1985年5月第7版。
林伯維:《密碼與光譜: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林森田:《土地經濟學理論與分析》,台北:政大書城,三民總經銷,1996年。
林衡道:《台灣史蹟源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南懷瑾:《善本易經》,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五版。
柯惠珠:《日據初期台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高市:前程出版社,1987年。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出版社,1995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范瓊方:《藝術治療 : 家庭動力繪畫槪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徐如林、楊南郡著:《最後的拉比勇》,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2007年。
殷章甫:《土地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海樹兒˙灰剌拉菲計畫主持:《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原民會,2006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林昌華編著:《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文化社,2006年。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1985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
張勝彥:《再現台灣》,台北:暢談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期。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第2版。
許文昌:《土地經濟學要論》,台北:文笙書局,1996年。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其人:《殖民地的經濟分析史和當代殖民主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陳俊宏:《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國》,台北:南天書局,2003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初版二刷。
陳儀深等編撰:《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陳黎:《陳黎詩集Ι》,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注:《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圖書公司,2000年。
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二版。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黃怡總編輯:《重現台灣史》,台北:少年台灣雜誌社,2005年6月。
黃昭堂作、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黃慶宣:《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增訂第六版。
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楊玉姿編著:《高雄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溫世頌:《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董方苑:《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劉振強主編:《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初版。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鍾孝上:《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六冊鍾理和日記,高縣岡山:高縣文化局,2009年。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藤井志津之:《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番政策》(又名《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1997年。
凃幸枝編:《柴山主義》,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參、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昕:〈作家的成長秘密〉,《小作家月刊》第97期,2002年5月。
王家祥:〈鯨魚背部的血脈:在都蘭海岸冥想健行〉,《新活水》第5期「臺灣的海洋祭祀」,2006年3月。
王桂花:〈歲月悠悠空留憶〉,《張老師月刊》第9卷第1期,1982年。
王鴻佑:〈王家祥要做個自然禱告者〉,《新觀念》95期,1996年9月。
王鴻佑:〈追尋台灣歷史原貌的漫長歷程—關於王家祥的歷史小說〉,《新觀念》95期,1996 年9月。
吳趼人:〈歷史小說總序〉、〈兩晉演義序〉,《月月小說》創刊號,光緒32年9月望日(1906年)。
周佩蓉:〈為台灣織寫傳說的青年--專訪王家祥〉,《文訊》163期,1999年5月。
林韻梅:〈王家祥《小矮人之謎》評述〉,《東台灣研究》第2期,1997 年12月。
胡適:〈論短篇小說〉,《新青年》第4卷第5期,1918年。
許尤美:〈以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論王家祥對土地的認知〉,《台灣自然生態寫作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郭玉敏:〈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1月。
郭玉敏:〈當代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1月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57期,2002年2月。
簡光明、簡銘宏:〈王家祥〈山與海〉析論—兼論高雄文學在國文教學中的運用〉,《高雄文化研究》創刊號,輔英科技大學編,2003年。


肆、報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自立晚報》第19版,1992年8月30日。
包黛瑩:〈寫作路上轉個彎〉,《中國時報》第39版,1996年5月9日
吳明益:〈異文化的揉合〉,《中國時報》第23版,2002年6月16日
吳錦發:〈四季的聲音〉,《中國時報》第42版,1997年12月12日。
吳錦發:〈歷史的正面與反面-我看王家祥的小說集《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灣時報》副刊,1995年6月9日。
李子寧:〈民族誌素材,小說家想像《小矮人之謎》〉《聯合報》第43版,1996年9月2日。
阿盛:〈自然的禱告者〉,《自由時報》第41版,1999年3月5日。


伍、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羅中琦:《臺灣原住民長篇歷史小說研究--以漢族作者為主的觀照》,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2007年。

二、碩士論文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2005年。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靈魂》、《倒風內海》、《餘生》
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吳瑋婷:《再現的「番」母系:王家祥小說中的原住民形象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
許惠文:《戰後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書寫》,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2008年。
陳三甲:《王家祥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4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