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4117-23041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4117-230417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 among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Sense of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For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7-05
關鍵字
Keywords
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同儕互動關係、中介效果
mediation effect, peer relationship,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sense of self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04 次,被下載 8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6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的關聯性,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層隨機選取高雄市九所國民小學進行研究,共計有412位高年級學童參與。所得資料以SPSS 22以及AMO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使用之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路徑分析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不同性別學童在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同儕互動關係有顯著差異。
二. 國小高年級不同年級與不同主要照顧者學童在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及同儕互動關係上無顯著差異。
三. 不同手足數學童在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上無顯著差異,但在父母教養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四.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有顯著相關。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自我感知有顯著相關。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有顯著相關。
七. 自我感知在父母教養行為之「拒絕向度」與同儕互動關係之「友誼向度」有完全中介效果,此外自我感知在父母教養行為之「過度保護向度」與同儕互動關係之「友誼向度」有部分中介效果;自我感知在父母教養行為之「拒絕向度」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社交焦慮向度」有完全中介效果,此外自我感知在父母教養行為之「過度保護向度」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社交焦慮向度」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父母、學校以及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sense of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Kaohsiung City.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in nine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at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a total of 412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ere involved as participant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22 and AMOS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 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sense of self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of the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where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peer relationship.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sense of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fth-grade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regardless of being in different grades or having different primary caregivers.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nse of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siblings, where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sense of self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e of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7. Sense of self had a 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rejection dimension”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anxiety dimension” in peer relationship, while having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over-protection dimension”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the “friendship” dimension in peer relationship. Moreover, sense of self had a 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rejection dimension”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anxiety dimension” in peer relationship, while having a partia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over-protection dimension” in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anxiety dimension” dimension in pe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recommendations for parent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use as a referen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我概念與自我感知 7
第二節 父母教養行為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同儕關係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父母教養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 46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基本資料、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現況分析 50
第二節 背景變項對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之差異分析 54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相關分析 65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自我感知與同儕互動關係之中介效果分析 70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感知的中介效果模式適配度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國小學童生活感受問卷調查表(預試問卷) 96
附錄二 國小學童生活感受問卷調查表(正式問卷) 100
附錄三 專家審查意見表 10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玲鳳、嵇宇虹(2004)。小學兒童的自我概念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142-144。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就業失業統計資料查詢-臺灣地區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2017年7月3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dgbas04/bc4/timeser/comuse_c_t14.asp?chk1= 1&chk2=0&chk3=0&chk31=0&chk32=0&chk33=0&chk34=0&chk35=0&chk36=0&ch k4=0&chk41=0&chk42=42&chk5=0&chk6=0&chk7=0&R1=1&yearb=85&yeare=106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吳怡瀅(2016)。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金香(197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吳裕益、候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 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測驗 出版社。
林幸宜(2012)。自我概念對高中職學生犯罪行為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芝妘(2014)。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郁君(1997)。學業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筱芬(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 與心理研究,26(1),85-131。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25(1),1-27。
施惠馨(2013)。高雄市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態度、同儕互動與學校生活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 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胡蘭沁、董秀珍(2012)。多元智能、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影響之階層線性模 式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之比較。教育研究學報,46(1),69-96。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7)。學校資料查詢。2017年2月12取自 http://www.kh.edu.tw/schools
張君如、林志遠、陳美吟(2008)。高職學生休閒參與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真理大 學運動知識學報,5,79-90。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公民訓育 學報,8,123-152。
張岳琳(2016)。家長教養方式與高中生學習動機、社團參與之相關研究 ---以高 雄市區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楓明(2007)。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中等 教育,58(5),74-91。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 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2),1-25。
張麗鵑(2003)。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 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50。
郭妙雪、郭玲芳(2008)。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2,37-56。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靜晃(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市:威仕曼。
陳小娥、蘇建文(1978)。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 91-106。
陳怡潔(2015)。我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自我概念與其生活適應表現之後設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昱憲、李佳儒、羅家玲(2015)。國小高年級生的電視收看行為、同儕活動傾 向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4,71-103。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 學報,27(1),47-64。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P. Erwin)。台北市: 五南。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 45-68。
黃朝雲、章軍建、任善玲(2005)。大學生自我評價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係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4(2),26。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 7-28。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楊騏嘉(2007)。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玉瑟、張妤婷、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 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63-87。
蔡維欣(2007)。父母教養行為、依附關係與成年雙胞胎個人化之關係(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探索性研究。 市北教育學刊,37,67-102。
盧勤(2009)。城鄉父母養育方式與大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研究。心理學探新,4,77-82。
蕭金土、陳瑋婷(2014)。臺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2),23-48。
薛育青、蔡典謨(2005)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1-24。
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麗儀(2012)。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 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魏美惠、楊騏嘉(2010)。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彰化師 大教育學報,18,63-91。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品欣(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之研 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25-56。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 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譚子文(2011)。台灣地區高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41-80。
譚子文、董旭英(2010)。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臺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 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203-233。
蘇玲慧(2013)。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慈 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9,197-221。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Washington, DC: APA.
Arrindell, W. A., Sanavio, E., Aguilar, G., Sica, C., Hatzichristou, C., Eisemann, M., Recinos, L. A., Gaszner, P., Peter, M., Batagliese, G., Kallai, J. & van der Ende, J.(1999).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form of the EMBU: Its appraisal with students in Greece, Guatemala, Hungary and Ital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613–628.
Campbell, J. D., Trapnell, P. D., Heine, S. J., Katz, I. M., Lavallee, L. F., & Lehman, D. R. (1996). Self-concept clar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1), 141-156.
Cuperman, R., Robinson, R. L., & Ickes, W. (2014). On the malleability of self-image in individuals with a weak sense of self. Self and Identity, 13, 1-23.
Fitts, W. H.(1965). Manual: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Nashiville, Ten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lury, J. M., & Ickes, W. (2007). Having a weak versus strong sense of self: The Sense of Self Scale (SOSS). Self and Identity, 6, 281–303.
Perris, C., Jacobsson, L., Lindstrom, H., Knorring, L. V., & Perris, H. (1980). 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61, 265-274.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46, 407-441.
Sowe, B. J., Brown, J., & Taylor, A. J. (2014). Sex and the sinner: Comparing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same-sex attracted adults on internalized homonegativity and dist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4(5),530-54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