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5102-1429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5102-142946
論文名稱
Title
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財政政策之研究(1972-1988)
A Study of Fiscal Policy in Taiwan during the Era of Chiang Ching-Kuo from 1972-1988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5-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6-05
關鍵字
Keywords
租稅收入、公債、所得分配、財政政策、奬勵投資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Tax Revenue, Public Bonds, Fiscal Policy, Income Distribu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一國的財政政策往往隨其經濟、政治與社會環境變遷而改變。本論文以文獻檢閱及歷史研究法,配合政府相關統計數據,探討蔣經國主政時期,政府為了推動公共政策與經濟建設,使台灣經濟發展得以延續,而有各種耗源性與移轉性支出,此必須要有充足財源以為支應,這些財源則包含有租稅收入、商業收入、行政收入與公債收入。
「財政乃庶政之母」,政府各項施政與國家經濟發展,均有賴財政政策之配合。然而,在民主政治的體系下,財政功能往往被過度擴張,政府一方面膨脹支出規模,另一方面卻削減稅費財源收入之課徵。表面上,雖然此並未在蔣經國主政時期造成不良影響,但當時的財政收支情形,在實質上已潛藏政府赤字擴大之趨勢,同時基礎建設嚴重不足,導致日後台灣經濟泡沫化。所謂「政府支出即為人民負擔」,當然,此一結果也只有從現在回顧才能了解。
經濟成長是世界各國政府致力追求的政策目標,經濟學者在解釋一國經濟成長時,大多認為財政政策是關鍵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觀察蔣經國主政期間,政府財政收支之變化,基本上,當時的租稅減免主要是為了鼓勵投資,所得分配也由先改善爾後逐漸惡化,財政支出對公債發行依賴性低,奬勵投資與進出口政策對台灣經濟亦貢獻良多。本文配合台灣當時經濟發展情況,進一步探討財政表現與時代意義,期能鑑往知來,為現階段政府財政政策提供一參考方向。




Abstract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 of a country usually determines its fiscal policy. When Chiang Ching-Kuo was in charge of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between 1972-1988, his administration pushed forward many new public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 plan in order for Taiwan to continue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everal different exhaustive expenditures and transfer payments.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make this happen include tax revenue, commercial revenue, administrative revenue and debt-created revenue.

The fiscal policy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complimentary part of a government’s public administrative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However, under the democratic system of Taiwan, fiscal policy is often over used or abused.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s expenditure in national defense, social security,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etc., continue to expand; on the other hand, tax revenue continue to be cut down to please the constituents. On the surface, this policy during reign of Chiang Ching-Kuo did not appear to have any financial burden; in truth the potential fiscal deficit has already began to grow. Unfortunately, this negative impact by the policy did not become apparent until the recent years.

Economic growth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all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When economists repor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of his/her country, most will assent that the fiscal policy is the key to the economic growth. My dissertation is focused on the period from 1972-1988 when Chiang Ching-Kuo is in control of Taiwan. I will focus on how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s and revenues, as well as tax burden, income distribution, public debit and credi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import-export policies, together with the economic facts of the time, to correlate in further detail the meaning and affect of the past policies. Furthermore, I hope to gain new economic insights through restudying of past, and allow this dissertation be of help to the present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三章 主政前後之經濟背景--21
第四章 政府財政之分析------49
第五章 重要財政成果之評析--8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7
參考書目-------------------123
附錄-----------------------1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1.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82;1988;1989),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2.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88;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告。
3.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印(1979),十項重要建設評估。
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印(198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歷程。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印,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91。
7. 財政部統計處編印(1991),財政統計年報。
8. 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編印(1989),賦稅改革總報告。

(二)專書

1. 三好慎一郎、郭慶旺、趙志耘(1997),財政政策導論,初版,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2. 于宗先總主編,楊必立主編(1976),台灣財稅改革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3. 于宗先總主編,馬凱主編(1994),台灣工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4. 于宗先總主編,歐陽勛、黃仁德主編(1994),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5. 于宗先總主編,麥朝成、黃鴻主編(1995),台灣所得分配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6. 王正、徐偉初(1992),財政學,第2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7. 白允宜主編(1993),國際貿易金融大辭典,第4版,台北:中華徵信所。
8.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譯自W. Lawrence Neuman(1997)。
9. 吳家聲(1991),財政學,第2版,台北:三民書局。
10. 李文志、李明峻、邱淑如主編(1991),亞太資料集,初版,台北:業強出版社。
11. 李金桐(1995),財政學,第4版,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12. 李明峻譯(1996),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譯自戴天昭(1971)。
13. 李厚高(1991),財政學,修訂7版,台北:三民書局。
14. 李國鼎、陳木在(1994),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5. 周憲文譯(1977),美國經濟史(下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譯自Harold Underwood Faulkner。
16. 林華德(1987),中華民國的租稅制度(1950-1985),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17. 林華德(1992),財政學,第3版,台北:三民書局。
18. 段承璞主編(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19. 徐偉初、黃細清(1989),現階段公共支出水準與結構之研究,台北: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
20. 高希均、李誠主編(1991),台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21. 高希均(1992),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22. 秦孝儀主編(1983),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23.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4. 劉永憲(1997),財政學原理,修訂版,台北:凱侖出版社。
25. 劉其昌(1995),財政學,初版,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26. 蔣靜一(1973),現代國際經濟,初版,台北:幼獅文化。
27. 薛化元主編(1992),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I(1966-1978);終戰篇III(1979-1988),初版,台北:業強出版社。
28. 魏萼(1979),財政學原理,第1版,台北:三民書局。
29. 羅能清(1992),財政學(全),修正版,台北:華視文化事業。

(三)論文與研究報告

1. 江睦銓(1981),民生建設中之賦稅改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宗明(1990),蔣經國經濟學-理念與政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所,碩士論文。
3. 洪美仁(2001),中央政府經濟發展支出之研究-民國五十一年度至九十年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凌子楚(1994),台灣八O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孫維華(1981),民生主義下的台灣經濟建設,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徐昀(2001),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 曹祥炎(1990),經國先生主政期間的政治經濟分析(1972-1988),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怡螢(2000),台灣政府財政赤字與總體經濟發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彭建源(1997),台灣、香港、新加坡三地-政府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之比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董瑞斌(1983),賦稅改革與賦稅負擔-民國四十三年至七十年台灣實證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

1. 王春源(1994),〈締造效率、公平、均富之總體經濟政策的實踐方法-以台灣經歷為借鏡〉,台灣銀行季刊,45(4),pp.1-31。
2. 王春源(1997),〈國父之經濟思想在台灣之實踐經驗與國家經濟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1),pp.15-77。
3. 朱美麗(1988),〈中美貿易失衡與我國因應措施的探討〉,理論與政策,2(2),pp.39-46。
4. 吳慧瑛(1998),〈家戶人口規模與所得分配〉,經濟論文,26(1),pp.19-50。
5. 周添城(1994),〈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的互動〉,理論與政策,8(2),pp.73-86。
6. 韋端(1988),〈我國政府收支的統計及預測〉,理論與政策,2(3),pp.64-73。
7. 韋端(1988),〈公共部門在各經濟成長階段最適規模〉,理論與政策,3(1),pp.64-75。

8. 孫克難(2000),〈賦稅制度與經濟發展-台灣經驗的探討〉,財稅研究,32(1),pp.1-34。
9. 殷文俊(1987),〈從理論與政策探討我國現階段財稅措施〉,理論與政策,1(2),pp.39-57。
10. 高仙桂、徐如賓、左珩、鍾景婷(1999),〈台灣經濟發展模式-亞洲金融危機的驗證與啟示〉,自由中國之工業,89(3),pp.7-92。
11. 許振明(1994),〈我國財金政策與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8(4),pp.37-43。
12. 陳元(1974),〈石油危機與世界政治〉,問題與研究,13(7),pp.1-7。
13. 費景漢(1989),〈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的演變過程〉,自由中國之工業,72(1),pp.1-14。
14. 趙耀東(1988),〈中美貿易問題與對策〉,理論與政策,2(2),pp.28-38。
15. 劉其昌(1981),〈國民租稅負擔之研究〉,財稅研究,13(6),pp.71-107。
16. 蕭全政(1992),〈國家建設六年計劃的政治經濟意義〉,理論與政策,7(1),pp.69-81。
17. 錢純(1987),〈新制營業稅之實施成效檢討與改進〉,理論與政策,1(2),pp.26-30。
18. 顏慶章(1988),〈關稅政策與企業發展〉,理論與政策,2(4),pp.55-66。
19. 顏慶章(1998),〈中華民國財政政策及其在因應東亞金融風暴的意義〉,財稅研究,30(5),pp.5-17。

(五)網路資源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之整體統計資料庫(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8/dbase/data.htm)

二、外文部分

(一)Books

1. Hallwood, C. P. and MacDonald, R.(1994),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nd e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 Rosen, H. S.(1999), Public Finance, 5th ed., Boston: Irwin/McGraw-Hill.

(二)Papers

1. Bovenberg, L. and Petersen, C.(1992), “Public Debt and Pension Policy”, Fiscal Studies, 13(3), pp.1-14.
2. Dalamagas, B. A.(1987), “Government Deficits, Crowding Out, and Inflation: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Public Finance, 42(1), pp.65-84.
3. Dwyer, G. P.(1982), “Inflation and Government Deficits”, Economic Inquiry, 20(3), pp.315-329.
4. Easterly, W., Rebelo, R.(1993),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3), pp.417-458.
5. Goodman, A. and Webb, S.(1994), “For Richer, for Poorer: the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UK, 1961-97”, Fiscal Studies, 15(4), pp.29-62.
6. Helms, L. J.(1985), “The Effect of State and Local Taxes on Economic Growth: 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pproac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7(4), pp.574-582.
7. Jenkins, S. P.(1991), “Income Inequality and Living Standards: Change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Fiscal Studies, 12(1), pp.1-28.
8. Mofidi, A. and Stone, J. A.(1990), “Do State and Local Taxe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2(4), pp.686-691.
9. Quan, N. T. and Beck, J. H.(1987),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s and State Economic Growth: Northeast and Sunbelt Regions”, 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 54(2), pp.361-376.
10. Raynold, P.(1994),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ficits when Credit Market are Imperfect: Evidence from the Interwar Period”,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6(1), pp.56-76.
11. Warner, P. D.(1989),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Southern Metropolitan Areas”,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24(3), pp.389-41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89.170.1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89.170.1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