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6117-12310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6117-123105
論文名稱
Title
高中公民課綱與教科書的公民不服從論述分析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Civics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extbooks on Civil Disobedience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6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7-06
關鍵字
Keywords
教科書、公民與社會、公民不服從、論述分析、課綱
civics, civil disobedience, discourse analysis, curriculum guidelines, textbook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2 次,被下載 10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國家霸權與官方知識的視角,採傅柯式論述分析法,以《(99)課綱》及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核通過的各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為分析文本,分析課綱與教科書中的「公民不服從」知識,釐清所形構的公民不服從是甚麼樣的官方知識。研究發現,「公民不服從」之所以能被課綱委員揀擇進入官方知識,與臺灣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有關,可能是重建國家霸權的策略之一。由於公民不服從知識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下仍具有爭議,課綱委員及教科書編輯委員未呈現「公民不服從」的多元意義,只選擇了最保守、安全的公民不服從派典,並加以改造成符合統治者利益和滿足不服從者行動的需求。本研究也發現,課綱委員與教科書編輯委員所認定或例舉的臺灣公民不服從案例,具有意識型態的偏斜。此外,教科書採用演繹法的先定義、後例舉的課程設計,易造成通則無法推及到個案的窘境,並不利於教學而宜調整之。
Abstract
This thesis uses Foucault’s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ain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high school civics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extbook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tate hegemony and official knowledge, trying to clarify what kind of official knowledge the theme "civil disobedience" in textbooks constitutes and fram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fact that "civil disobedience" has been chosen as an official knowledge into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nd possibly serves as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reframe the state hegemony exerted by the committee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editorial board of textbooks. As the knowledge of civil disobedience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the committee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editorial board of textbooks ignore the multiple facets of civil disobedience. Instead, they choose the most conservative and moderate ones to correspond to the dominators’ advantage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isobedient actions. The thesis also presents that the examples of civil disobedience in Taiwan identified or enumerated by the committee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editorial board of textbooks are an understatement of ideology. In additi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takes deductive method in which definitions are generated in the first place followed by numerous examples. This might cause the predicament to fit the general cases but not to a particular one, which will affect teaching and has to be modifi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壹、 研究目的 3
貳、 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霸權與官方知識 5
第二節 公民不服從的定義與證成 12
壹、 公民不服從的多元定義 12
貳、 公民不服從特徵的爭議點 20
參、 公民不服從的證成與否證 36
肆、 討論與反思 40
第三節 公民不服從在臺灣的研究與判決 42
壹、 公民不服從在臺灣的研究 42
貳、 非暴力抵抗在臺灣的研究 46
參、 臺灣法院的相關判決 52
肆、 討論與反思 60
第四節 教科書研究中的公民不服從 61
小結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傅柯式論述分析法 65
壹、 傅柯式論述分析方法的討論 65
貳、 本文的論述分析方法 74
參、 訪談法 77
第二節 研究文本 78
壹、 《(99)課綱》 78
貳、 教科書 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0
第四章 課綱與教科書的論述分析 82
第一節 課綱的論述分析 82
壹、 課綱的時空背景分析 83
貳、 公民不服從的課綱論述 92
參、 論述中的矛盾和被隱藏處 104
肆、 討論與反思 107
第二節 教科書的論述分析 112
壹、 公民不服從的論述策略 112
貳、 公民不服從的建構 138
參、 討論與反思 198
小結 200
第五章 研究發現 203
第一節 課綱與教科書中的公民不服從表層圖像 203
壹、 公民不服從是為公共利益而生的人權 203
貳、 強化的公民不服從與相對弱化的社會運動 203
參、 限縮且保守的公民不服從 204
肆、 去Rawls證成條件的公民不服從 204
伍、 公民不服從案例不盡符合「意涵」 205
第二節 課綱與教科書中的公民不服從深層圖像 206
壹、 壓迫者與反壓迫者的圖像 206
貳、 操作與翻轉政治地位的契機 207
參、 「高道德」勝於「行動力」的思考 207
第三節 知識的裂隙與衝突 208
壹、 教科書知識與法院知識的差異 208
貳、 轉型正義與披上公民不服從的外衣 21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11
壹、 教科書正面表述公民不服從意涵,是人權的延伸和参與社會的方法 211
貳、 教科書呈現滿足統治者利益與不服從者行動的公民不服從知識 211
參、 官方知識納入公民不服從可能是重建國家霸權的策略之一 214
肆、 公民不服從與結社權並列,以篇幅強化重要性,相對弱化社會運動 215
伍、 教科書重公民不服從道德正當性,法院重社會相當性而無實質違法性 215
陸、 意識型態的案例選擇,未能契合公民不服從的規準 216
第二節 研究貢獻 217
壹、 提供另一種方法論的視角 218
貳、 看見課綱與教科書的知識偏狹 218
參、 看見課綱與教科書的意識型態 218
肆、 看見教科書課程設計改善的空間 21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219
壹、 未來研究的建議 219
貳、 教科書設計的建議 220
後記 223
參考資料 225
附錄 24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王勇智、李玟玫(譯)(2006)。論述分析,載於Smith, J. A.(主編),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201-230頁)。臺北市:遠流。
山林書院(2014)。「公民不服從」(抵抗權)的啟動及界限——解析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lyfchen.blogspot.tw/2014/04/318.html
王大維(2000)。成年前期男性氣概建構之論述分析(博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9039242897853401561
王己由、蕭承訓(2017年04月01日)。太陽花占立院全無罪 不認同40% 認同29%。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01000318-260118
王仲孚(2008)。對《高中歷史九八課綱》「再議」的疑慮與期待。海峽評論,216。取自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5249.html
王康陸(2001)。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臺北市:前衛。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編)(1988)。觀念史大辭典。(原主編:P. P. Wiener)。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原著出版年:1968)
民進黨重回街頭路線(2008年10月27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田心喻(譯)(1991)。文化霸權。(原作者:R. Bocock)。臺北市:遠流。
白世隆(2017年04月02日)。佔領立院是「公民不服從」嗎?。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02/1089773/
立法院公報處(2006a)。立法院公報。95(37),109-562。臺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6b)。立法院公報。95(44),177-188。臺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2010年6月15日)。
刑法(1992年5月16日)。
曲囡囡、劉明堂(譯)(2008)。教育與權力(第二版)。(原作者:Michael W. Apple)。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1995)。
朱雲漢(2016)。誰來馴服立法院這隻怪獸?。天下雜誌,594。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463
江中明(1991年10月8日)。時間/三波段干擾 空間/定點、不定點、游擊點干擾 出動遙控飛機 反制閱兵行動公布 100行動聯盟:干擾活動包括貼貼紙、噴油漆、放煙霧。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江中明、陳金章(1991年10月9日)。演練「攻占」觀禮台 噴水架離四人傷 「100聯盟」化整為零 特區憲兵制止無效。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江蓋世(2001)。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前衛。
江蓋世、王康陸(1990)。展現民力: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玉山書坊。
何明修(2013)。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晚近臺灣社會運動的路線。新社會雙月刊,30,19-22。取自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政策報告/社會安全/5489-公?tmpl=component&format=pdf
何明修、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何東洪(2009)。我的臺北「野草莓」雜記。思想,11,119-132。
何懷宏(2001)。關於 civil disobedience 的翻譯問題—答肖陽的批評。載於何懷宏(主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116-156頁)。長春市:吉林人民。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臺灣政治學刊,1,5-39。
吳明良、鄭惠仁(2008年10月21日)。大陸海協會副會長臺南遇綠營抗議爆衝突 張銘清遭追打推倒摔地 張銘清受驚嚇 手臂輕微擦傷。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吹哨者:叛徒或是英雄【社論】(2014年6月6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呂秀蓮(1997)。重審美麗島。臺北市:前衛。
呂秀蓮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0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呂美惠(2008)。M. Foucault 與D. E.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原作者:John Rawls)。新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9)
李文邦、伍濟美(1980年3月22日)。軍事法庭.發掘事實真相 公正公平.博得大眾信任。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李酉潭(2011)。自由人權與民主和平:臺灣民主化的核心價值。臺北市:五南。
李酉潭(2016)。318太陽花學運編入教科書的爭議與省思。新世紀智庫論壇,73,79-83。
李佳玟(2016)。去政治的公民不服從—評薛智仁教授〈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159-165。
李宗義(譯)(2008)。比較霸權(原作者:黃庭康)。臺北市:群學。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市:遠流。
杜正勝(2016)。主體教育、意識型態與文化思維。民主視野,12。取自http://www.lthsociety.org/index.php?action=visions_detail&id=122&cid=157&ccid=151&tag=
良知(無日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AgxdZI&o=e0&sec=sec1&op=v&view=0-1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8-207頁)。高雄市:復文。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93-222。
周珮儀、鄭明長(2016)。邁向多元典範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課程與教學季刊,19,1-26。
周肅宏(譯)(1987)。平民違抗(原作者Edward H. Madden)載於英文版P. P. Wiener(編)、中文版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編)觀念史大辭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易平(譯)(2001)。公民不服從。載於何懷宏(主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116-156頁)。長春市:吉林人民。
易珊如(2005)。論公民不服從在代議民主下的合理性(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9694063785031511895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弘宣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0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林有土(1997)。教科書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中的角色。社會新天地,13,12-19。取自https://www.lungteng.com.tw/lungtengnet/HtmlMemberArea/publish/Newpaper/013/society/012-019.pdf
林育聖(2014)。公民不服從作為公民社會力量展現及其法律上之評價(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6205764463883415184
林政忠(2008年11月6日)。馬今見陳 綠發動圍城。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林進生、余元傑、謝政道(2010)。民進黨執政時期之臺灣民族主義發展政策:2000-2008。嘉南學報,36,493-513。
林義雄(1991)。心的錘鍊:淺談非武力抗爭。取自http://www.chilin.org.tw/sites/default/files/images/心的錘煉20150616.pdf
林義雄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6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林鈺雄(2014)。公民抗爭與不服從運動的刑法評價:兼評三一八運動的占領議場行為。月旦法學雜誌,230,119-139。
林嘉琪(2008年8月29日)。學者呼籲:高中98課綱 暫停。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直言(譯)(2003)。從獨裁到民主:解放運動的概念框架。(原作者:G. Sharp)。取自http://idemocracy.asia/sites/default/files/file/news/從獨裁到民主.pdf
姚嘉文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2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政社影(2016)。講座回顧:《抗議與抵抗之間──公民不服從運動》(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nccusoc.wordpress.com/2016/01/22/講座回顧:《抗議與抵抗之間──公民不服從運動/
施正鋒(2015)。臺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現況、以及挑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4),1-32。
施明德(2016)。無照醫師的手術夜。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77745
施明德文化基金會(無日期)。美麗島事件轟轟烈烈地進行著,施明德對艾琳達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nori.org.tw/story/大逃亡/
施明德涉嫌叛亂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1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段德志、尹大貽、金長政(譯)(¬2007)。哲學辭典(2版)(原作者:安傑利斯)。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92)
美國在臺協會(無日期)。論公民的不服從。取自https://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158.htm
倪炎元(2000年6月)。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世新會館。
倪炎元(2006)。進入傅柯系譜學分析的兩種策略。新聞學研究,87,183-188。
晏山農(2016)。誰識三十而立的民進黨。想想論壇。取自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751
涂成吉(2009)。梭羅的文學思想與改革意識。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涂成吉(2010)。由疏離到關懷:梭羅的文學與政治。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涂成吉(2012)。梭羅的「無感」政治哲學—論其「個人國」之「權宜」政府政治與不服從論。南台學報,37(4),77-88。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4,1-162。doi:10.6334/CRM.2000.4
袁志豪、陳智華(2008年11月8日)。政院靜坐學生 警方抬離 轉進自由廣場從前天中午持續到昨晚 不理會警方四次舉牌警告 要求總統、行政院長道歉 學生代表:抗爭到底。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2017)。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06學年度學科力測驗試題社會考科。取自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aper/106SAT_Paper/04-106學測社會試卷定稿.pdf
財團法人施明德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編輯小組(編)(2014)。反抗的意志 : 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市:時報文化。
高朗(1991年10月7日)。「反閱兵」請考慮社會成本 生日快樂!別讓慶典有陰影! 發動抗爭!誰敢保證不流血?。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國家教育研究院高級中等學校公民與社會學科教科用書審查小組(無日期a)。99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審查意見。(編號B30901-A4)
國家教育研究院高級中等學校公民與社會學科教科用書審查小組(無日期b)。99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審查意見。(編號B30903-A4)
康正果(2012)。1945年以來臺灣的文化譜系——一個大陸人的海外觀。載於廖炳惠、孫康宜、王德威(主編),臺灣及其脈絡(91-140頁)。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張以忠(2013)。臺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2463788436997295055
張炎憲(編)(2008a)。民主崛起:1980's臺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1。臺北市:國史館。
張炎憲(編)(2008b)。民主崛起:1980's臺灣民主化運動訪談錄2。臺北市:國史館。
張炎憲、陳鳳華(2008)。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臺北市:國史館。
張芬芬(2012)。文本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的回顧與前瞻(161-19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芬芬(2012)。半世紀臺灣教科書研究之概況與趨勢(1956-2010)。教育研究月刊,217,5-24。
張俊宏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5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張茂桂(2006)。新時代·新期待:對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暫綱應有的認識。師友月刊,470,49-54。
張茂桂(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教育研究月刊,166,44-53。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
張嘉尹(2016)。法律系統中的常態與異例—展開318學運的法律意涵。中研院法學期刊,19,183-202。
張嘉婷(2014)。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1714950428861599908
張曉輝(譯)(2001a)。寄自伯明翰監獄的信及其他:非暴力的歷程。載於何懷宏(主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61-79頁)。長春市:吉林人民。
張曉輝(譯)(2001b)。寄自伯明翰監獄的信及其他:寄自伯明翰監獄的信。載於何懷宏(主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79-103頁)。長春市:吉林人民。
張曉輝(譯)(2001c)。公民不服從。載於何懷宏(主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203-28頁)。長春市:吉林人民。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00-84年高中課程標準.rar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曹雷雨、姜麗、張跣(譯)(2000)。獄中札記。(原作者:A.Gramsci)。北京市:中國科學社會科學。
許弘宜(2005)。認真對待正義-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4379071051036838540
許宗力(1988)。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臺大法學論叢,18(1),193-266。
許維德(2011)。臺灣「社會運動研究」的歷史考察。載於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449-519頁)。臺北市:群學。
野草莓學運與集遊法(2008)。【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action1106.blogspot.tw/2008/11/blog-post_4088.html
陳子瑜(2016)。民進黨與社運界的變動介面。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6-opinion-chentzuyu-socialmovement/
陳宗仁(1991年10月7日)。維護國家尊嚴 切勿訴諸暴力 三大工商團體支持閱兵 多位僑領籲勿杯葛國慶 21所大專院校師生向受校部隊獻花。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陳宜中(2013)。當代正義論辯。臺北市:聯經。
陳金松、張榮仁、袁志豪(2008年11月6日)。陳雲林困晶華近8小時 綠營群眾昨晚包圍晶華酒店 鎮暴警察強制驅離 十幾波激烈衝突 警民數人受傷。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陳金松、陳金章(2008年11月7日)。丟石頭 打警察…嚴辦。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陳信宏(譯)(2003)。非暴力抗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原作者:P. Ackerman與J. Duvall)。臺北市:究竟。(原著出版年2000)
陳姵璇(2011)。「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教科書研究,4(2),121-127。
陳師孟(2015)。往事歷歷 ─ 李鎮源院士與100行動聯盟。民報。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61fb71fc-b78e-45c3-bc13-0ec7a860d221
陳渝晶(2015)。論公民不服從及其相關刑法問題(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7829787058230137654
陳菊涉嫌叛亂 軍法審訊問答紀要(1980年3月25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傅仰止、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編)(201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3第六期第四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102-2420-H-001-007-SS2),未出版。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search/scidown/12262
彭詩文(2003)。艾波〈M.W.Apple〉「合法化知識」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6054403042839021072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小組(無日期)。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含附註說明)。取自http://center.tnfsh.tn.edu.tw/files/15-1009-2313,c454-1.php?Lang=zh-tw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
廉萍(譯)(2005)。改變世界的宣言:公民抗命(原作者:Andrew Kirk)。香港: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2004)
楊鵬生(2017年04月02日)。「公民不服從」可以匡正代議制度失靈!。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02/1089534/
葉浩(2015)。拒絕退隱「內在碉堡」的公民。載於謝孟宗、陳倉多(譯),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原作者:Henry D. Thoreau)(5-28頁)。臺北市:商周。
廖元豪(2016)。以憲法之表現自由處理「公民不服從」爭議—評薛智仁教授〈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一文。中研院法學期刊,19,203-228。
廖英傑(2015)。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以大埔農地徵收事件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9107277206210690527
臺灣民間真相和解與促進會(無日期)。甚麼是轉型正義。取自http://www.taiwantrc.org/justness.php
臺灣政治史上最不可理喻的一場街頭流血【社論】(2008年11月8日)。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臺灣媽媽聯盟(2016)。開學第一天,高ㄧ課本,公民課本違法暴力變教材!教學生只要我不爽就霸佔國家政府機關!【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students/posts/1773932762834869:0
劉時均(2015年2月11日)。太陽花學運 起訴廷帆等百餘人。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劉開元(1991年10月8日)。100行動聯盟與憲兵起衝突 盟員坐在閱兵觀禮台上「活動」 憲兵強制驅離 有4人受傷。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劉粹倫譯(2012)。公民,不服從! 梭羅最後的演講(原作者:Henry D. Thoreau)。臺北市:紅桌文化。
歐崇敬(2016年5月20日)。社運團體為何獅吼。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0000613-260109
蕭阿勤(2013)。重回歷史:談《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的出版。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7,55-60。
蕭新煌(2004)。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1(1),65-84。
蕭新煌(2011)。序:社會運動和社會運動研究的辯證。載於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臺灣行動主義(5-8頁),臺北市:群學。
賴士羽(編)(1987)。審判國民黨:美麗島事件真相。臺北市:臺灣文藝。
總統府(2001a)。中華民國九十年元旦總統祝詞。總統府公報,6374,2-6。
總統府(2001b)。副總統出席銘傳大學「二00一臺灣傳播管理學術研討會」。總統府公報,6396,24-25。
總統府(2006年3月10日)。新聞稿:副總統出席「再造美麗島論壇」並發表專題演講。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1431&rmid=514
總統府(2016年12月10日)。新聞稿:副總統出席「回到美麗島 紀念人權日--我們的民主時代影像展」。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8440&rmid=514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9)。美麗島事件 現代人遙遠記憶 八成受訪者聽過 五成七不知發生在高雄 三成一認為政府應道歉。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薛洋(2016)。民進黨與社運團體「鬧分手」 你批我「脫序」,我罵你「背叛」。臺海網。取自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16-11-06/1876850.html
薛智仁(2015)。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7,131-204。
薛智仁(2016)。刑法、基本權與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229-251。
謝世民(2014)。公民不服從。思想,25,1-24。
謝世民、吳妍儀(審訂)(2002)。公民不服從(原作者P. S.)。載於英文版R. Audi(編)、中文版王思迅(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
謝孟宗、陳倉多(譯)(2015)。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原作者:Henry D. Thoreau)。臺北市:商周。
謝昇佑(2009)。偶然還是必然?野草莓學運的結構限制與機運。思想,12,281-293。
鍾年晃(2001)。失落的民進黨。臺北市:商智。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言說分析。載於M. W. Bauer & G. Gaskell(主編),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225 -250頁)。臺北市:五南。
羅曉荷(1999年8月2日)。美麗島事件「大家的歷史」 施明德、許信良、馬英九等 盼能替臺灣種下寬容、反省、希望的種子。聯合知識庫。取自https://udndata.com/
譚光鼎(2007)。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蘇峰山 (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18-31。
饒偉生(2014年04月16日)。高中課本有教 羅瑩雪「公民不服從」被打臉。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section/new/
顧肅(2007)。論憲政原則與公民不服從的法理。思與言,45(3),3-22。


英文部分
Apple, W. M. (1986). Teachers and text: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Apple, M. W. & Franklin, B. (2004). Curricular history and social control. In M. W. Apple,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59-76 (3rd ed.).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Falmer.
Apple, M. W. (2000).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2nd ed.).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Falmer.
Apple, M. W. (2004).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Falmer.
Arendt, H. (1972). Crises of the repulic: lying in politics; civil disobedience; on violence; thoughts on politics and revolu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Audi, R. (ed.) (1999).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y, C. (n.d.). Civil disobedience.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cyclopedia.com/social-sciences-and-law/sociology-and-social-reform/social-reform/civil-disobedience
Bedau, H. A. (2002). C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Retrieved from http://eds.b.ebscohost.com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9)
Brownlee, K. (2004). Features of a paradigm case of civil disobedience. Res Publica, 10, 337–351. Retrieved from https://homepages.warwick.ac.uk/staff/K.Brownlee/pdfs/Brownlee_Features_of_a_paradigm_case_of_civil_disobedience.pdf
Brownlee, K. (2012). Conscience and Conviction: The case for civil disobedience.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lee, K. (2013). Civil disobedience.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6 ed.) Retrieved from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6/entries/civil-disobedience/
Carabine, J.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and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267-310. London: Sage.
Cohen, C. (1966). Civil disobedience and the law. Rutgers law review, 21 (1). Retrieved from http://www.carl-cohen.org/docs/Civil Disobedience and the Law.pdf
Conscience (1998).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topic/conscience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elsemiotica.org/site/wp-content/uploads/2014/10/Fairclough-Norma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pdf
Fiedler, S. (2009). The right to rebel: Social movements and civil disobedience. Cosmopolitan Civil Societ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2), 42-51. doi:http://dx.doi.org/10.5130/ccs.v1i2.1205
Firer, R. (2013). ‘To Obey or Disobey? This is the question’ NDE: nonviolent disobedience education in Israeli and US civics textbooks (1980–2012).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10(1), 88-111. doi:10.1080/17400201.2013.767058
Jorgensen, M., & Phillips, L.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Sage.
Kendall, G. & Wickham, G. (1999). Using Foucault’s methods. London: Sage.
Moraro, P. (2007). Violent Civil Disobedience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Punishment, Essays in Philosophy, 8(2), Article 6. Retrieved from http://commons.pacific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77&context=eip
Morreall, J. (1976). The justifiability of violent civil disobedience. In Bedau, H. A. (Ed.), C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pp.130-14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bscohost.com/
Ogien, A. & Laugier, S. (2012). Civil disobedience and radical democracy: why people disobey in democracy. 蕭新煌(主持人),參與或拒絕服從?兩種社會抗爭與動員方式。台法社會學者對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Oljar, E. A. (2014). [Review of the book Conscience and Conviction: The Case for Civil Disobedience, by E. A. Oljar]. Philosophy in Review, 34(6).
Parker, I. (1992). Discourse Dynamics: Critical Analysis for Social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Parker, I. (1994). Reflexive research and the grounding of analysis: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psy- complex.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4), 239-252.
Parker, I. and Bolton Discourse Network (1999). Critical textwork: An introduction to varieties of discourse and analysi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2nd ed.).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z, J. (1979). A Right to Dissent? I. Civil Disobedience, The authority of law: 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cornell.edu/marmor/files/2015/06/Raz262275CD-2akqev2.pdf
Scheuerman, W. (2015). Whistleblowing as civil disobedience: The case of Edward Snowden.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 40(7), 609-628.
Sharp, G. & Finkelstein, M. (1973).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Boston: P. Sargent Publisher.
Smart, B. (1978). Defining civil disobedience. Inquiry, 21(1-4), 249-269.
Storing, J. (1969). The Case Against Civil Disobedience. In Robert A. Goldwin, ed. On Civil Disobedie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9. Reprinted in Joseph Bessette, ed. Toward a More Perfect Union: Writings of Herbert J. Storing. Washington, DC: AEI Press, 1995. Retrieved from http://contemporarythinkers.org/herbert-storing/essay/the-case-against-civil-disobedience/
Zinn, H. (1991). Law, justice and disobedience. Notre dame journal of law, ethics & public policy, 5(4), 899-920.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ship.law.nd.edu/ndjlepp/vol5/iss4/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