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7112-0120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7112-012022
論文名稱
Title
〈中庸〉思想研究
The Study of 〈Zhongyong〉 Ideolog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5-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6-07
關鍵字
Keywords
中庸思想、中庸、子思、教、道、性
Zhongyong Ideology, Zhongyong, Zisi, Jiao, Dao, X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55 次,被下載 266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5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63 times.
中文摘要
朱熹主張〈中庸〉皆「實學」,然近代學者多有轉以形而上之「離實」路向詮釋〈中庸〉之思想脈絡,本文期望釐清此一差異,並嘗試尋得關於〈中庸〉思想理路的適切論述。
關於〈中庸〉的作者,雖然歷代學者多有嘗試從不同角度想要反證〈中庸〉非子思所作,但本文認為各家說法仍不足以成立,〈中庸〉作者應歸於子思;而「中庸」之名義,本文認為「中」即是「性」,「庸」即是「和」,「中庸」與「中和」的義涵本是相通;至於〈中庸〉的篇章,本文認為〈中庸〉本是完整的「一篇」,而依據〈中庸〉的思想內涵,則可以區分作「三大節」。
〈中庸〉首章至十一章為第一大節,內涵是為子思所「述」者;十二章至二十章為第二大節,內涵是為子思所「申」者;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為第三大節,內涵是為子思所「立」者。
〈中庸〉的思想架構可分作「教」、「道」、「性」三字,〈中庸〉的思想理路實是始於設「教」而修之以達「道」,終於達「道」而守之以體「性」,故〈中庸〉全篇所論即是自「教」而「道」而「性」之實際修養步驟。
Abstract
Zhu Xi advocated Zhongyong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Practical Learning", while modern scholars intend to interpret its central idea in metaphysical ways. We aim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and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s of Zhongyong in this article.
For centuries, many scholars attempt to prove Zhongyong is not written by Zisi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argument. In our article, we discards all arguments and advocate Zisi is the authentic author of Zhongyong. With regard to the title of Zhongyong, we repute that "Zhong" is "Xing" and "Yong" is "Her". "Zhongyong" and "Zhongher" share the common meaning and definition. Moreover, we believe Zhongyong should be one piece of writing originally with all chapters. Based on ideology content of Zhongyong, the writ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Chapter 1-11 of Zhongyong is the first section, which is Zisi's dictation; Chapter 12-20 is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d about Zisi' description; Chapter 21-33 is the third seciont, the description of Zisi' application.
The ideology framework of Zhongyo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words, "Jiao", "Dao", and "Xing". We can learn from "Jiao" to comprehend the principle of "Dao" then reach the level of "Xing". The essence of Zhongyong teach us to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Jiao", "Dao" and "Xing" in our daily lives as self cultivation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貳章 〈中庸〉疑案平議 21
第一節 〈中庸〉之作者 21
(一)歷代「〈中庸〉非子思所作」討論 22
(二)近代「〈中庸〉非子思所作」討論 33
(三)小結 48
第二節 〈中庸〉之名義 50
(一)歷代「中庸」名義說法討論 50
(二)近代「中庸」名義說法討論 61
(三)小結 69
第三節 〈中庸〉之篇章 72
(一)〈中庸〉分篇討論 73
(二)〈中庸〉分章討論 82
(三)小結 94
第參章 〈中庸〉章義釐清 98
第一節 首章至十一章 98
(一)首章 ── 子思所「述」論 98
(二)二章至五章 ─── 引子言明「中庸難行」義 121
(三)六章至十一章 ── 借聖行明「中庸入道」門 126
(四)小結 134
第二節 十二章至二十章 137
(一)十二章 ── 子思所「申」論 137
(二)十三章至十六章 ── 「道不遠人」之實修次第 139
(三)十七章至二十章 ── 「以人治人」之往聖教化 147
(四)小結 161
第三節 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 165
(一)二十一章 ── 子思所「立」論 165
(二)二十二章至二十六章 ── 修養「至誠以參化」之功效 167
(三)二十七章至三十三章 ── 聖人「至德凝至道」之境界 179
(四)小結 193
第肆章 〈中庸〉思想析論 201
第一節 「教」之內涵 201
(一)以人治人 205
(二)明善而豫 216
(三)至誠以凝 231
(四)小結 245
第二節 「道」之內涵 250
(一)己道 254
(二)人道 259
(三)天道 266
(四)小結 272
第三節 「性」之內涵 275
(一)性即理 276
(二)天之命 281
(三)人物同 289
(四)小結 296
第伍章 結論 301
參考書目 3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古籍
1. 〔漢〕司馬遷:《史記》,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周何等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市:新文豐,2001年)
3. 〔魏〕王 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周何等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市:新文豐,2001年)
4. 〔魏〕王 肅:《孔叢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5.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周 何等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6.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收入《四庫全書薈要》(北京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 〔宋〕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8. 〔宋〕王 柏:《魯齋集》,收入《金華叢書.卷三十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9.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10. 〔宋〕陳 善:《捫蝨新話》,收入《叢書集選.五十二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11. 〔宋〕程 頤、程 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12. 〔宋〕葉 適:《水心學案》,收入《宋元學案.卷五十四》(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13.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14. 〔宋〕黎立武:《中庸指歸》,收入蕭天石總主編:《中庸彙函》(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5.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16.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17. 〔元〕史伯璿:《四書管窺》(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18. 〔元〕何異孫:《十一經對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9. 〔元〕胡炳文:《中庸通》(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 〔元〕許 謙:《讀中庸叢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1. 〔元〕陳 櫟:《定宇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22. 〔元〕景 星:《大學中庸集說啟蒙》(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 〔明〕宋大勺:《中庸說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4. 〔明〕胡 廣等撰:《中庸章句大全》(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25. 〔明〕釋德清:《中庸直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26.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7. 〔清〕王鳴盛:《蛾術編》,收入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
28. 〔清〕王 澍:《中庸困學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9. 〔清〕李 塨:《中庸傳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0. 〔清〕李 塨:《恕谷中庸講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1. 〔清〕李 顒:《四書反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2. 〔清〕胡 渭:《中庸諸註糾正》(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33. 〔清〕康有為:《中庸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4. 〔清〕張 沐:《中庸疏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5. 〔清〕崔 述:《洙泗考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6. 〔清〕郭嵩燾:《中庸章句質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7.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38.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39. 〔清〕黃宗羲原作、李心莊重編:《重編明儒學案》(臺北:正中書局,1945年)
40. 〔清〕翟 灝:《四書考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1.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2. 〔清〕戴 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今著
1. (中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 (中國)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3.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4. 中山大學中文系專業工農兵學員編:《中庸批注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
5. 王守常:《中國哲學史主要範疇概念簡釋.中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6. 友聯圖書編譯所編輯:《中庸譯註》(香港:友聯出版社)
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8. 吳 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3年)
9. 吳 康等著:《學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10. 沈 寧:《百世門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11. 武修文編撰:《大學、中庸》(臺北:致良出版社,1989年)
12. 邱德修編著:《學庸釋義》(臺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1996年)
13.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14.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臺灣古籍公司,2002年)
1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16. 高 明:《禮學新探》(香港九龍:集成圖書公司,1963年)
17.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1年)
18. 馬紹伯:《中庸新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1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20. 張心澂編:《偽書通考》(臺北:宏業書局,1970年)
21.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編輯委員會編:《中庸論文資料彙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1年)
22. 陳立夫:《四書道貫》(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23. 陳兆榮:《中庸探微》(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24. 曹 昇:《禮記選解》(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69年)
25. 郭沫若:《十批判書》(中和市:古楓出版社,1986年)
26. 陳 槃:《大學中庸今釋》(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
27. 陳慰中:《中庸辯證法》(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年)
28. 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年)
2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30. 馮作民:《四書全解》(臺北:東進文化公司,1983年)
31. 傅孟真:《傅孟真先生集》(臺北:臺灣大學,1952年)
32.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33. 萬心權、蔡愛仁注:《大學中庸精注》(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34.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市:鵞湖出版社,1984年)
35. 裴治國等主編:《中國古籍二百種提要.中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6. 鄭 琳:《中庸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37. 錢 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38.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39. 錢 穆:《國學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
40.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48年)
41. 羅達仁譯、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著:《西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42. 龔寶善:《學庸今解》(臺北:臺灣書店,1990年)


期刊論文
1. 王大千:〈「中庸」解〉,《孔孟月刊》,第29卷,第8期,1991年4月
2. 王大千:〈中庸錯簡試探〉,《孔孟學報》,第63期,1992年3月
3. 王家驊:〈中日儒學史上「誠」範疇之比較〉,《南開學報》,第6期,1992年12月
4. 王國軒:〈「中庸章句」鉤玄〉,《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
5. 王國軒:〈「中庸章句」新論〉,《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1990年5月
6. 王 甦:〈中庸的兩輪哲學〉,《孔孟月刊》,第29卷,第4期,1990年12月
7. 王開府:〈由「中庸」探討儒家倫理的基本信念〉,《鵝湖學誌》,第5期,1990年12月
8. 王晴紋:〈中庸天命觀初探〉,《德育學報》,第3期,1987年10月
9. 王新野:〈庸、孟與易傳〉,《周易研究》,第2期,1988年
10. 王德裕:〈論中庸〉,《重慶師院學報》,第1期,1989年3月
11. 田文軍、李富春:〈帛簡《五行》篇與原始「五行」說〉,《武漢大學學報》,第56卷,第1期,2003年1月
12. 史甄陶:〈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第十二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6年
13. 李正治:〈從中庸、易傳看儒學的發展〉,《孔孟月刊》,第25卷,第8期,1987年4月
14. 杜任之、高樹幟:〈中庸、中立、中和、折中辨議〉,《孔子研究論文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15. 李存貴、賴 虹:〈關於近年來「中庸」討論觀點的綜述〉,《上饒師專學報》,第3、4期合刊,1988年
16. 李 杜:〈中庸天道觀的繼承與發展及後儒偏離的了解〉,《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1992年)
17. 何清谷:〈關於郭店楚簡的書寫時間問題〉,《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3卷,第3期,2000年7月
18. 狄培瑞撰,蕭衛儀譯:〈朱熹與中庸〉,《朱子學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19. 李培德:〈「誠」概念的來源、發展及哲學意義〉,《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1988年6月)
20. 呂 凱:〈中庸與孟子相關思想之研究〉,《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1988年6月)
21. 宋德宣:〈論中庸的發展及其在儒學中的地位〉,《孔子研究》,第2期,1991年6月
22. 李耀仙:〈大學、中庸同源異流說〉,《先秦儒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12月)
23. 林安弘:〈學庸之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24. 金忠烈:〈中庸首章之結構與意義商榷〉,《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1988年6月)
25. 林振華:〈探尋「中庸」詞義之源委〉,《孔孟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十期
26. 周學武:〈范仲淹手授張載中庸一編在宋代學術思想史上的意義〉,《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年6月)
27. 林繼平:〈「禮運」大同思想之形成與發展──兼論「大學」「中庸」思想構成因素及著作年代〉,《哲學年刊》,第6期,1988年10月
28. 洪家義:〈中庸思想的形成及其產生的歷史根源〉,《江海學刊》,第4期,1987年7月
29. 姜廣輝:〈郭店儒簡研究的參考座標〉,《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臺灣古籍公司,2002年)
30. 徐克謙:〈試論中庸基本思想的產生年代〉,《齊魯學刊》,第2期,1989年3月
31. 高柏園:〈論中庸對存在與價值的融通與安立〉,《「存在與價值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主辦,1990年5月3-5日)
32. 孫實明:〈中庸解論〉,《孔子研究》,第4期,1991年12月
33. 鄒玉現:〈關於中庸的作者及著作年代〉,《山西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1月
34. 郭 沂:〈〈中庸〉成書辨正〉,《孔子研究》,第4期,1995年
35. 郭 沂:〈《論語》.《論語》類文獻.孔子史料-從郭店簡談起〉,《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臺北:臺灣古籍公司,2002年)
36. 梁書弦:〈《中庸》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論〉,《聊城大學學報》,第2期,2006年
37. 莊萬壽:〈大學、中庸與儒家、黃老關係之初探〉,《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
38. 陳榮開:〈朱子對〈中庸〉結構的分析〉,「儒學、文化、宗教與比較哲學的探索-賀劉述先教授七秩壽慶」學術研討會,2004年
39. 梁濤:〈郭店楚簡與〈中庸〉公案〉,《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
40. 陳滿銘:〈《中庸》首章的邏輯結構(上)〉,《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十期
41. 莊慶信:〈中庸形上結構中的天概念〉,《哲學論集》,第26期,1992年7月
42. 梁 濤:〈郭店楚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
43. 梁 濤:〈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0年
44. 陳麗桂:〈「中庸」釋義〉,《國文學報》,第21期,1992年6月
45. 程宜山:〈中庸「誠」說三題〉,《孔子研究》,第4期,1989年12月
46. 傅武光:〈四書學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期刊》,第十八期,1974年6月
47. 傅佩榮:〈何謂「中庸」?〉,《中央日報》,第15版,1991年12月
48. 游喚民:〈「中庸」的產生與發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1988年3月
49. 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西北大學學報》,第1期,1987年
50. 楊國榮:〈易庸學合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1期,1992年
51. 楊福泉:《庸字考釋》,《古漢語研究》,第4期,1994年
52. 葛榮晉:〈儒家「中庸」概念的歷史演變〉,《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9期,1991年9月
53. 劉玉國:〈中庸著成年代平議〉,《聯合學報》,第4期,1987年11月
54. 劉 青:〈从卜辭「立中」到《易傳》的中道思想〉,《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2001年4月
55. 劉奉光:〈中庸批判〉,《東岳論叢》,第2期,1987年4月
56. 劉宗碧:〈中庸辨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1年12月
57. 劉宗碧:〈中庸辨惑〉,《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5月)
58. 劉淑賢:〈論中庸〉,《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8年
59. 廖煥超:〈中庸作者是子思嗎?〉,《營口師專學報》,第1期,1989年
60. 廖煥超:〈中庸作者獻疑〉,《孔子研究》,第2期,1990年6月
61. 廖煥超:〈中庸新論〉,《營口師專學報》,第3期,1988年
62. 鄭中鼎:〈簡論儒家的「中庸」〉,《學習與探索》,第5期,1990年9月
63. 黎建寰:〈中庸「道」、「中庸」、「誠」的相互關係〉,《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國際孔學會議大會秘書處,1988年6月)
64. 鄧紅蕾:〈試論先秦儒家中庸範疇的哲理化〉,《孔子研究》,第3期,1987年9月
65. 鄭 琳:〈說中庸〉,《孔孟月刊》,第30卷,第12期,1992年8月
66. 鮑青燕:〈《孟子》與思孟五行說〉,《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18卷,第5期,2005年10月
67. 蕭萐父:〈易、庸之學片論〉,《復旦學報》,第3期,1990年5月
68. 盧新文:〈論「中庸」〉,《山東社聯通訊》,第1期,1990年
69. 鍾肇鵬:〈子思學派的中庸思想〉,《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4月)
70. 羅 光:〈論中庸〉,《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2期,1988年2月
71. 龐 樸:〈「中庸」平議〉,《孔子思想研究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
72. 龐 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
73. 蘆 琦:〈中庸學辨〉,《江漢大學學報》,第5期,1991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