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7115-1928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7115-192855
論文名稱
Title
中山大學學生之應徵意願及就業信心分析-以新光金控為例
A study on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NSYSU students: take Shin Kong Financial Holding as an exampl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7-08
關鍵字
Keywords
企業社會責任、綠色企業形象、應徵意願、就業信心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CSR, employment confidence, GB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9 次,被下載 375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56 times.
中文摘要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企業的好處會反映在提升品牌形象以及競爭優勢上。而金融業有如經濟命脈,更應逐步導入綠色金融思考,幫助經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且需持續強化企業的綠色資本,加強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導向的永續競爭力。

本研究以國立中山大學開設的CSR相關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應徵意願及就業信心。並透過相關分析、多元迴歸、ANOVA分析等方法,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綠色企業形象、應徵意願以及社會資本的關係;並將CSR相關課程的課綱和教學目標與2013新光金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對應,標記企業社會責任中分為社會關係、綠色環保、公司治理之三大層面,透過修課學生自我評量檢測其就業信心。

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綠色企業形象、應徵意願與社會資本間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綠色企業形象對於CSR與應徵意願產生中介效果;但修習的課程於應徵意願、以及就業信心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Abstract
CSR is the origin of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benefits to corporate are upgrading brand image and strength of competitiveness. Meanwhile, Finance is so important to economy that should adopt the thinking of Green Finance, leading the economy toward to right direction. Moreover, attracting Green talents to reinforce the green human capital in corporate.

The study objectives are the students taking CSR related courses in NSYSU.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ne-Way ANOVA to know their employment confidence,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social capital as well as the feelings of CSR and GBI. This syudy also correspond the syllabus of sustainable related courses with the contents of 2013 Shin-Konh Financial Holdings CSR report. By marking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report with Goverance, Socail, and Ecoligy to know their employment confidence.

This study found CSR, GBI,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and social capital are linea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GBI is the mediator between CSR and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however, no matter which course the subject took making no difference on job-applying willingness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壹、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貳、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 9
第二節 社會資本 16
第三節 綠色企業形象 19
第四節 就業信心 23
参、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分析方法 31
第四節 問卷設計 33
第五節 預試結果 40
第六節 施測過程與正式問卷 46
肆、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 樣本特性與敘述統計 51
第二節 應徵意願部分 55
第三節 就業信心部分 59
伍、結論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政策與管理意涵 69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75

表目錄
表2.1 各組織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之定義 10
表2.2 CSR金字塔四面向 12
表2.3 天下企業公民獎 13
表2.4 金控CSR大獎調查說明 15
表3.1 挑選課程 29
表3.2 103學年上下學期開設的相關課程 29
表3.3 金控CSR大獎三大面向內涵 33
表3.4 第一部分挑選題項與對照 34
表3.5 第二部分挑選題項與對照 36
表3.6 第三部分應徵意願設計題項 37
表3.7 第四部分其他統計 38
表3.8 資本題項 39
表3.9 預試信度分析 40
表3.10 第一部分信度分析 41
表3.11 第一部分問卷題項 45
表3.12 應徵意願問卷題項 47
表3.13就業信心問卷題項 48
表3.14 社會資本問卷題項 48
表3.15 CSR相關課程挑選清單 49
表3.16 其他統計問卷題項 50
表4.1 樣本分布狀況 53
表4.2 變項間的描述性敘述統計 54
表4.3 影響應徵意願的訊息層面次數統計表 55
表4.4 應徵意願次數分配表 55
表4.5 變項間相關分析 56
表4.6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1) 56
表4.7 中介變項相關分析 58
表4.8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58
表4.9 103學年度上下學期修課次數統計表 60
表4.10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社會關係層面就業信心 61
表4.11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綠色環保層面就業信心 62
表4.1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公司治理層面就業信心 63
表4.13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應徵意願 64
表4.14 第二部分就業信心平均數整理 65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整理 67
表5.2 就業信心研究發現 6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8
圖2.1 CSR架構 12
圖2.2 CSR金字塔 13
圖2.3 天下CSR四面向 14
圖2.4 臺灣地區年齡別失業率 23
圖2.5 臺灣地區教育程度別失業率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2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于健、陳姿璇(2012)。綠色屬性與綠色形象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
  油電混合車為例。環境管理研究,12(1),68-84。
中時電子報(2014)。臺大調查:適合大學生專業工作僅4成,學用落差
  大。2014 年5 月25 日。取自http://ppt.cc/Wt1ws
中衛報告(2008)。「綠色企業點綠成金」。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
  心。
天下雜誌(2014)。CSR天下企業公民。2015 年5 月18 日。取自
  http://topic.cw.com.tw/csr/about-2.aspx
天下雜誌367期(2007)。「CSR企業21世紀的新競爭力」。2015年2月5日。取
  自http://ppt.cc/5fC0z
王泰豐(2001)。台灣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佳蓉(2009)。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對消費者消費意向之影響。國立中山大
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瑞欣(2013)。員工參與企業社會責任對組織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主管支
  持為調節變數。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博湧(2012)。綠金企業:從IT到ET,開創新藍海。臺北市:天下文化。
江明修、陳欽春(2005)。〈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新世紀第二期國家計畫
  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社會˙法政篇》,頁177-252。臺北: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佘溪水(2006)。團隊成員互動模式與技能士氣提升之研究—以社會資本觀
  點。通識教育學報,9,155-167。
吳統雄(無日期)。中介變項/干擾變項辨識。民104年5月25日,取自: 
  http://ppt.cc/yhUsH
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T.Stewart原著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Nations),台北:智
  庫。
周賓凰、徐耀南、王絹淑譯(2011),《綠色經濟學-理論、政策與實務》,
  Molly Scott Cato 原著(Green Econom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台北:智勝。
林玉娟、莊荏惠(2004)。技職院校企管系學生會計學學習態度及成效之因
  素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2),77-90。
林吟霞(2012)。綠色經濟風潮下銀行業之因應對策-以台灣銀行為例。國
  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林宜諄(2005)。2005 年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企業的公民成績單。遠見
  雜誌,228,128-172.
林宜諄(2004),〈人品比人才重要〉;遠見雜誌第216 期,頁184。
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
林聰吉、楊湘齡(2008)。台灣社會資本的分布及其民主效果。東吳政治學
  報,26(2),39-81。
林麗惠(2000)。成人學習評量面觀,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7,4-13。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2006年大專畢
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台北市:青輔會。
邱柏松、戴志璁(2008)。組織認同、員工忠誠度、人力資本及組織效能之  
  研究-以商業銀行為例。管理研究學報,7(2),227-255。
邵秀玲(2011)。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中階主管之事業生涯成功與工作績
  效。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台
  北:華泰文化。
施光訓、鄭青展(2011)。如何透過知識創造與知識分享提升銀行業人力資 
  本。永續發展與管理策略,3(1),37-52。
胡憲倫、鍾啟賢(2009),企業社會責任及其規範與發展趨勢,台北科技
  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
范逸承(2004)。企業實習制度對實習成效之影響—以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畢
  業學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瑞(1995),環境保護與企業管理,教育部大專商管科學生通識教育課
  程規劃,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高明瑞、黃義俊、張乃仁(2008),綠色創新能力對組織環境績效之影響,
  遠東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二期,pp.191-202.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嘉玲、陳明義, 「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5 (1),
  11-17,2009 年。
楊奕源、姚惠忠(2005)。求職者於求職期間之限制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
管理學報,5(2),121-142。
陳啟榮(2005)。態度之研究與學習態度。菁莪季刊,17(1),53-65。
黃惠惠(2003)。二技學生通識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德明技術學院為
  例。實踐通識論叢,1,207-236。
經濟部(2011)。循著碳足跡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專欄
經濟部(2014),從勞工抗爭事件看企業社會責任於勞動條件之實踐,CSR
  專欄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
  22,181-220。
劉漢榆、陳文姿(2012)。從綠色製會資本探討我國銀行業永續經營導向之
  效益。輔仁管理評論,19(1),73-94。
劉孟奇、邱俊榮、胡均立(2006)。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
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蔡希柔(2012),綠色創業領導對綠色人力資本及競爭優勢之影響,國立中山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
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蔡進雄(2004)。學校競爭力的關鍵:論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提升。初等
  教育學刊,17,105-122。
鄭惠玲、江東亮(2002)。台灣的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台灣衛誌,
  21(4),289-295。
鄭詠澤、何豪毅譯(2010),《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
  Van Jones 原著(The Green Collar Economy),台北:野人文化。
賴菘偉(2013)。MBA新顯學:社會企業。2015 年5 月18 日。取自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038。
Bourdieu (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Ca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stakeholder organization. Business Horizons,34 (4) ,p.42
Chen, Yu-Shan (2008), “The Positive Effect of Gr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 77 (3), pp.
271-286.
Coleman, J. 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pp.S95-120.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 A renewed EU strategy 2011-14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russels, 25.10.2011 COM (2011) 681 final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tember 1970: 122-26.
Giddens (2000).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Pelling,
Lusher, A. L. (2010).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programs. Case
Studies in Accreditation and Assess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bri.com/manuscript/10550.pdf
Michael E.& Mark R. Kramer,〈公司與社會有福同享〉,《哈佛商業評論中  
  文版》,2006年12月號。
OECD (2011).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OECD: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feffer, J. (1994),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the
Work Force. Boston, Mass: HBS
Piazza-George. (2002)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Growth: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6:461-79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1-17.
Street, C.T. and Cameron,Ann-frances. (2007), Exter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Small
Business: a Review of Small Business Alliance and Network Research,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5(2), pp. 239-266.
Werther, Jr. W. B. and D. Chandler (2005),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akeholder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UK.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