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8105-2337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8105-233759
論文名稱
Title
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
The reception of Eileen change's novel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08
關鍵字
Keywords
文學史、比較文學、文學社會學、接受美學、張愛玲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 history of letter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ciety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6 次,被下載 596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963 times.
中文摘要
張愛玲雖然沒有在台灣定居過,但它的作品深深的影響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讀者。因此,本論文旨在以西方的接受美學為主,以比較文學和文學社會學為輔,探討張愛玲小說在台灣被接受的現象。首先,先探討台灣文學評論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將張愛玲小說的研究趨勢做呈現。其次,則以文藝創作者為為對象,探討文學創作者、電影和舞台工作者在創作時,如何對張愛玲的小說重新做
詮釋和接受。最後則是將張愛玲的小說放在歷史地位中,看文學史家對張愛玲小說的評價,另外,一般讀者對張愛玲的閱讀接受也值得注意。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概況..........................................................................................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概況回顧.....................................................................................................2
第二節、研究方法...............................................................................................................9
第三節、論述架構...............................................................................................................17

第二章、台灣文學評論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23
第一節、1980年之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現象.................................................................24
一、台灣的社會文化與張愛玲小說......................................................................26
二、專書及期刊出版的研究狀況..........................................................................29
三、文人及文人團體的接受...................................................................................31
第二節、1980-1990年張愛玲小說的評論現象................................................................35
一、張愛玲小說與社會環境...................................................................................37
二、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趨勢...................................................................................41
(一)小說藝術論..............................................................................................44
(二)小說與時代..............................................................................................46
(三)文學理論的應用......................................................................................47
第三節、1990至今年張愛玲小說的評論現象................................................................50
一、 學術界中張愛玲小說討論方向......................................................................53
二、 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趨勢...................................................................................55
(一)女性主義論述...........................................................................................56
(二)後殖民論述...............................................................................................61
(三)張愛玲的小說美學呈現..........................................................................64

第三章、文藝創作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74
第一節、文學創作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78
一、張派作家對張愛玲小說創作觀點的繼承.......................................................78
(一)、側重人性挖掘...............................................................................................79
(二)、雅俗共賞........................................................................................................86

二、張派作家對張愛玲小說藝術的繼承................................................93
(一)、女性人物的刻畫.........................................................................................93
(二)、小說語言藝術...................................................................................104
第二節、電影創作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114
一、忠實的文字呈現.................................................................................................115
二、對場景安排的重視.............................................................................................117
三、細膩的心理刻畫.................................................................................................122
第三節、舞台工作者對張愛玲小說的接受現象..................................................126
一、直指人心的獨白........................................................................................127
二、荒涼的人生意象........................................................................................130

第四章、從歷史地位評價看張愛玲小說的接受........................................134
第一節、文學史家對張愛玲小說的評價........................................................................135
一、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方向與張愛玲....................................................................135
二、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146
三、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149
四、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及其他.....................................................................151
五、大陸學者...............................................................................................................154
第二節、一般讀者對張愛玲的接受.................................................................................157
一、從書寫特色看讀者的接受.................................................................................158
二、從小說閱讀心理看讀者的接受.........................................................................164

第五章、結論..................................................................................................................167
附錄.................................................................................................................171
附錄1、張愛玲出版刷次資料.........................................................................................171
附錄2、1980年之前張愛玲小說研究............................................................................172
附錄3、1980-2000年張愛玲小說研究...........................................................................177
附錄4、1990年後台灣學位論文.....................................................................................209
附錄5、1990年至今研討會中張愛玲研究論文...........................................................210
附錄6、2001年至今張愛玲小說研究............................................................................214
參考書目........................................................................................................22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張愛玲作品(依書名筆畫排序)
《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典藏17刷。
《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典藏17刷。
《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典藏13刷。
《海上花開——國語海上花列傳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5刷。
《海上花落——國語海上花列傳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典藏6刷。
《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月,典藏15刷。
《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4刷。
《續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4刷。
《怨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典藏19刷。
《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典藏16刷。
《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典藏12刷。
《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典藏25刷。
《傾城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典藏31刷。
《對照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14刷。

◎張派作家作品
1.朱天文
《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
《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
2.朱天心
《我記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昨日當我年輕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
《最想念的季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時移事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3. 施叔青
《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1月。
《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1月。
《情探》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2月。
《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10月。
《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2月。
4. 袁瓊瓊
《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年8月。
《紅塵心事》,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2月。
《春水船》,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2月。
《滄桑》,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2月。
《又涼又暖的季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2月。
《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情愛風塵》,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年9月。
《恐怖時代》,台北:時報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多情累美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12月。
5.蘇偉貞:
《紅顏已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3月。
《世間女子》,台北:聯合報社,1983年11月。
《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1984年5月。
《舊愛》,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7月。
《陌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4月。
《離家出走》,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2月。
《我們之間》,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年9月。
《熱的滅絕》,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9月。
《沈默之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5.蔡素芬
《鹽田兒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5月。
6.蔣曉雲
《姻緣路》,台北:聯合報社,1980年5月。
7.蕭麗紅
《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合報社,1996年11月,2版54刷。
《桂花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3月第30刷。

◎文學評論專著
Alphons Silbermann著,魏育青、于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Henry H.H Remark等著,王潤華譯:《比較文學理論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4月。
Jean Yves Tadie著,史忠義譯:《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9年1月,2刷。
Paul van Tieghem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台2版1刷。
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Richard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Wolfgang Iser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8年12月。
Yves Chevrel著,馮玉貞譯:《比較文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王衛平著:《接受美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
朱立元著:《接受美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
李達三著:《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5月。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刷。
馬以鑫著:《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
陳惇、劉象愚著:《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張漢良著:《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劉介名著:《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
Hans Robert Jauss、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其他研究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于青著:《張愛玲傳》,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9月2版。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三○年代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王德威著:《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1998年10月。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以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德威著:《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2刷。
王岳川著:《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王蕙玲著:《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
水晶著:《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 1995年9月,2版2刷。
水晶著:《張愛玲未完》,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12月。
古繼堂著:《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3刷。
朱棟霖等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吳達芸著:《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6月。
李幼新編:《港台六大導演》,台北:自立晚報社,1986年2月。
李道明編:《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台北:電影資料館,1991年6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李歐梵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2刷。
李仕芬著:《婚姻與愛情觀: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李仕芬著:《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
呂正惠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
邱貴芬著:《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邱貴芬著:《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孟樊主編:《一九八八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7月。
林裕翼著:《今生已惘然》,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林燿德、孟樊主編:《流行天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
林幸謙著:《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
林幸謙著:《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范銘如著:《眾?奡M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
周蕾著:《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周芬伶著:《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周英雄、劉記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
胡辛著:《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局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
侯孝賢、朱天文著:《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記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高全之著:《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2月。
高全之著:《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3年3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11月,再版。
馬森著:《燦爛的星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唐文標編:《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0月,2版3刷。
唐文標主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
郝譽翔著:《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曹智偉、黃文英著:《海上繁華錄-《海上花的影像美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許津橋等編:《1986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頁236-237。
許子東、梁秉鈞、劉紹銘編:《再讀張愛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
許琇禎著:《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
陳幸蕙主編:《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4月。
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2月。
陳芳明著:《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12月。
黃錦樹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張子靜(資料提供)、季季(撰寫):《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
梅家玲著:《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11月。
張素貞著:《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張誦聖著:《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
張錯著:《尋找張愛玲及其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瘂弦主編:《聯合報六九年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80年11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的悲情》,台北:派色出版社,1990年月1月。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0月,再版。
焦雄屏編著:《香港電影風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5月。
焦雄屏著:《焦雄屏看電影》,台北:三三書坊,1985年6月。
焦雄屏編:《新亞洲電影面面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賀安慰著:《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
齊邦媛著:《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7月。
萬燕著:《海上花開又花落—解讀張愛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
費勇編著:《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台北: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馮祖貽著:《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楊小濱著:《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4月。
楊照著:《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5月。
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楊照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4月。
劉亮雅著:《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劉秀美著:《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3月。
蔡登山著:《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遠見事業事業群,2003年2月。
蔡振念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上、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廖輝英著:《油麻菜籽》,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
廖咸浩主編:《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4月。
盧正珩著:《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7月。
鄭樹森選編:《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簡政珍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上、下-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2月。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11月。
蘇偉貞著:《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羅宗濤、張雙英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5月。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主編:《風雲三十年-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6月。

◎ 碩博士論文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溫毓詩:《張愛玲本文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鍾政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期刊報紙
王德威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典範〉,《聯合文學》第213期,2002年7月。
王德威著:〈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聯合文學》第58期,1989年8月。
朱雙一著:〈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1998年5月。
列孚著:〈從張愛玲到許鞍華〉,《亞洲週刊》第11卷38期,1997年9月22日-9月28日。
李歐梵著:〈香港:張愛玲筆下的「她者」〉,《明報月刊》第388期,1998年4月。
林震宇著:〈「張愛玲」碰不得?〉,《明報》,1997年9月13日。
林則良著:〈紅顏已老,不老紅塵——一種燼的語言孤獨的被定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5月29日。
林素芬採訪整理:〈常勝將軍的勁敵——作家袁瓊瓊專訪〉,《幼獅文藝》第158期,1997年2月。
范銘如著:〈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 〉,《 聯合文學》第209期,2002年3月。
邱貴芬著:〈「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第290期,1996年7月。
施淑著:〈現代的鄉土〉,《中國時報》,第22版,1994年1月4日。
郝譽翔著:〈紅學傳人?儒學信徒?--閱讀蕭麗紅〉,《幼獅文藝》第556期,2000年4月。
郝譽翔著:〈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第563期,2000年11月。
郝譽翔著:〈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
馬森著:〈誰來為張愛玲定位?-評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
莊宜文著:〈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下〉,《國文天地》,第152、153期,1998年1月-2月。
莊宜文著:〈文學獎縱橫談〉,《文訊》第136期,1997年2月。
莊宜文著:〈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莊宜文著:〈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
許南村著:〈試論施叔青「香港故事」系列〉,《自立晚報》,1985年2月14日
賴素鈴著:〈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讀書週刊,第34版,1999年4月8日。
陳樂融著:〈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136期,1983年9月。
陳義芝著:〈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雜誌》總號第65期,1991年3月。
陳綾琪著:〈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7期,2000年3月。
張瑞芬著:〈張愛玲的散文譜系〉,《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張小虹著:〈幽冥「海上花」--表面美學與時間褶襉〉,《電影欣賞》第110期,2002年3月。
張小虹著:〈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年4月。
康來新著:〈「盲點」和「焦點」,「好看的」與「好的」〉,《文訊月刊》第21期,1986年4月。
葉石濤著:〈書評:可惜沒有扣緊土地脈搏-《台灣小說發展史》〉,《民生報》,第26版,1989年10月14日。
黃哲斌著:〈玫瑰情事之電影人生-紅白玫瑰、女人、愛情〉,《聯合晚報》第15版,1994年12月28日。
曾偉禎著:〈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年10月。
蔣翔華著:〈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
劉淑慧著:〈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
劉亮雅著:〈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77期,1995年6月。
劉亮雅著:〈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330期,1999年11月。
劉振琪著:〈朱天心小說「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析論〉,《中州學報》第17期,2003年6月。
蔡振念著:〈叫母親太沉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與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12月。
戴評著〈專訪香港導演許鞍華:投射愛情新映象〉,《亞洲週刊》,2002年8月5日-8月11日。
盧月珠著:〈《半生緣》忠於原著 不談政治〉,《中國時報》第22版,1997年11月9日。
蘇偉貞主講,吳晨華整理:〈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第192期,1984年9月。
蘇偉貞著:〈張腔退位,張學進場〉,《聯合報副刊•讀書人》,2003年3月30日。
蘇綾紀錄:〈文學與良心市場-「通俗文學」討論會〉,《文訊月刊》第26期,1986年10月。
聯合文學:〈張愛玲特輯〉第132期,1995年10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