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9100-20404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9100-204045
論文名稱
Title
因應國際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高雄地區基礎產業調整策略之研究-以鋼鐵工業為例
nono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6-09
關鍵字
Keywords
氣候變遷、鋼鐵工業、產業關聯分析、德菲法
Global Climate Change, Steel industry, Input-Outp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9 次,被下載 515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150 times.
中文摘要
隨著超越國界的大競爭時代來臨,國際化政策是現今的潮流,「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是第一個和氣候變遷直接相關並具國際法效力的全球性條約,自從1997年通過具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後,溫室效應氣體的減量,已然成為重要且不容忽視的經濟議題。因此參考國際間先進國家的防制政策,以訂定地區產業發展策略,來強化地區產業結構及國際競爭力,實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本研究目的為因應未來二氧化碳管制趨勢,從調整產業結構的角度切入,來分析高雄地區鋼鐵基礎產業結構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探討高雄地區鋼鐵基礎產業未來調整策略,期對未來高雄地區的基礎產業之發展及地區二氧化碳減量行動方案之擬定有所裨益。

本研究範圍係以高雄地區(包括高雄市、高雄縣及屏東縣市)鋼鐵工業為探討的對象,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產業關聯分析與德菲法,以行政院主計處所編製之「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配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訂之十大新興產業,檢索出與鋼鐵工業產業關聯度較高之產業,再配合德菲法專家問卷訪查與分析,藉以歸納整理出未來高雄地區鋼鐵產業調整方向。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促進鋼鐵基礎產業朝高附加價值、低污染發展,亟需要產、官、學的協調合作與推動,即:政府對相關政策的研修制定與推動、學術界加強理論的宏揚與傳播以及產業界自身的排除困難求新求行,三者通力合作,促成鋼鐵工業的轉型與發展。同時地區政府應以整體宏觀的眼光,考慮和了解地區基礎產業的現況及其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妥善擬定未來地區基礎工業走向,真正落實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之永續發展理念,進而提昇高雄地區的產業競爭力。

Abstract
nono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一、「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形成.... 1
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目標.歐....... 2
三、溫室氣體首要的管制對象......... 2
四、產業與二氧化碳排放........... 3
五、失衡的高雄地區產業發展.........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因應二氧化碳減量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鋼鐵業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產業發展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演進及趨勢.... 34
一、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由來......... 34
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運作模式....... 36
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發展歷程及現況.... 38
四、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歷程與策略展望 48
五、成立跨部會署之參與國際環保事務統籌機構. 49
六、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積極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50
七、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策略.....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產業關聯分析............ 58
一、前言.................. 58
二、產業關聯表之編製............ 59
三、投入產出模型.............. 62
四、關聯效果分析.............. 63
五、感應度與影響度............. 65
六、產業關聯型態.............. 66
第二節 德菲法(DELPHI)理論基礎與應用.... 68
一、前言.................. 68
二、Delphi之基礎理論............ 69
三、Delphi的參與者............. 71
四、Delphi之特色.............. 71
五、Delphi之假設.............. 72
六、Delphi的實施步驟............ 73
七、Delphi的優點與應用上的限制....... 84
八、修正後陡坡檢測法............ 85
九、Delphi應用上的展望........... 86
第三節 產業結構理論............ 87
一、Rostow的「經濟成長階段論」....... 87
二、Hoffman產業發展理論.......... 89
三、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經濟發展四階段論................. 90
四、競爭優勢分析-五力分析法........ 92
第四節 鑽石(菱形)模型.......... 93
一、模型分析................ 93
二、競爭優勢的來源與建立.......... 95
第五節 多角化理論............. 99
一、多角化的定義.............. 99
二、多角化的分類.............. 99
三、多角化動機............... 100
四、多角化的方向.............. 101
第六節 台灣目前工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102
第四章 鋼鐵工業現況........... 103
第一節 產業範圍.............. 103
第二節 鋼鐵製程分析............ 105
一、煉鐵作業................ 105
二、煉鋼作業................ 107
三、軋壓作業................ 107
第三節 鋼鐵生產流程............ 108
第四節 鋼鐵工業產業特性.......... 111
第五節 高雄地區鋼鐵工業概......... 117
一、高雄地區產業結構分析.......... 117
二、高雄地區鋼鐵工業之區位商數分析..... 121
三、高雄地區鋼鐵基本工業之移轉分攤分析... 127
第六節 鋼鐵工業產業關聯分析........ 130
一、民國85年鋼鐵工業產業關聯程度...... 131
二、鋼鐵業產業關聯型態........... 137
第七節 高雄地區鋼鐵業二氧化碳排放及其減量策略140
一、高雄地區鋼鐵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推估... 140
二、鋼鐵工業相關節能措施.......... 143
三、鋼鐵工業抑制二氧化碳之主要策略-產業調整 145
四、日本鋼鐵業因應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具體策略. 147
五、鋼鐵工業產業調整之方向......... 151
第五章 德菲法問卷設計與抽樣....... 153
第一節 問卷設計.............. 153
一、德菲法專家問卷調查內容......... 153
二、第一回合德菲法問卷設計......... 154
三、第二回合德菲法問卷設計......... 155
第二節專家問卷調查對象與調查範圍...... 156
第三節問卷回收分析............. 156
第六章 德菲法問卷結果分析........ 158
第一節 問卷結果分析............ 158
一、第一回合德菲法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158
二、第二回合德菲法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163
第二節 問卷結果綜合探討.......... 17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74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事項.............. 177
一、對中央政府部門之建議.......... 177
二、對地區政府之建議............ 178
三、對學術單位的建議............ 179
四、對業者的建議.............. 180
參考文獻 ................. 18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1.工商時報(1998),「FCCC會議的京都決議先進國家吃定開發中國家,政府應出面爭取權益」,民國87年3月6日。
2.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五南圖書出版社。
3.中華徵信社(1997),「台灣地區產業年報-鋼鐵業」,1996。
4.中華徵信社(1998),「台灣地區產業年報-鋼鐵業」,1997。
5.王安民(1998),「因應全球CO2減量背景下之永續都市規劃策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王志豪(1994),「對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王塗發、許哲強(1997),「台灣結構變動對二氧化碳排放之影響」,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
8.王塗發(1998),「發展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臺灣因應二氧化碳減量排放之道」,環耕,第12期,pp.35-43。
9.王塗發(1999),「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現代學術研究,第9期,pp. 51-84。
10.方良吉、楊任徵(1994),「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能源策略研究計畫」,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研究發展基金研究報告,06-3-85-0001。
11.石信智(1999),「參與氣候公約第五次締約國大會之心得」,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二十期,pp.5-6。
12.白曛綾、高正忠(1999),能源使用所產生之溫室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及減量對策,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8-EPA-Z009-002。
13.行政院主計處(1993a),「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卷-綜合報告」。
14.行政院主計處(1993b),「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3卷-製造業報告」。
15.行政院主計處(1993c),「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2卷-高雄市報告」。
16.行政院主計處(1993d),「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5卷-臺灣省高雄縣報告」。
17.行政院主計處(1993e),「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6卷-臺灣省屏東縣綜合報告」。
18.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19.行政院主計處(1997a),「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卷-綜合報告」。
20.行政院主計處(1997b),「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3卷-製造業報告」。
21.行政院主計處(1997c),「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2卷-高雄市報告」。
22.行政院主計處(1997d),「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5卷-臺灣省高雄縣報告」。
23.行政院主計處(1997e),「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6卷-臺灣省屏東縣綜合報告」。
24.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9),「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25.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26.行政院經濟部(1998),全國能源會議會議資料,行政院經濟部。
27.行政院環保署(1998),「氣候變遷公約是否已由意見衝突步向獲得共識」,國際環保通訊,第19期,pp.2-6。
28.江奇晉(1995),「空氣污染防制政策對我國經濟之影響」,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29.朱珊瑩(1997),「污染防治與技術效率-台灣地區鋼鐵工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李玉玲(1998),「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因應對策與建議」,工業簡訊,第28卷第1期,pp. 22-42。
31.李正豐(1994),「台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石化工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李秉正(1997),「溫室效應防治政策對台灣的經濟影響評估」,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pp.67-90。
33.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7),Michael E. Porter著,「國家競爭優勢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Nations) (上) (下)」,天下文化。
34.李國貞(1997),「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現況與我國採行因應策略」,工業簡訊,第27卷第12期,pp.1-23。
35.李翠華(1997),「都會區發展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高雄都會區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台北),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6.李慧琳(1998),「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效果及其經濟影響評估-臺灣一般均衡分析模型(TAIGEM)的應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吳再益(1993),「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抑制之產業發展策略研究」,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能源與產業發展對策研究計畫,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研究發展基金計畫報告,06-3-82-0332。
38.吳再益、李堅明(1998a),「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發展策略分析」,1998氣候變遷因應策略座談會,環保署。
39.吳再益(1998b),「因應京都議定書之我國產業調整與執行方案之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經濟部工業局研究計畫。
40.吳進泰(1996),「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台灣銀行季刊,第49卷第3期,pp.124-150。
41.吳欽杉、汪明生、吳濟華、黃振聰、林峰立(1995),「高雄市產業白皮書」,高雄市政府建設局。
42.吳榮義、蕭文宗、陳彥煌(1985),「臺灣產業結構變化之研究:從需求結構變化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第36卷第3期,pp.20-51。
43.吳榮華、林青宏(1999),「產業二氧化碳減量措施之多目標規劃模式」,能源季刊,第29卷第2期,pp.79-95。
44.吳濟華(1996),「高雄地區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推動南部地區產業轉型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45.何玉梅(199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台灣石化業之衝擊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台北),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6.汪銘生(1992),「環境決策與管理」,復文圖書出版社。
47.汪雅康(1997),「全球變遷之因應:產業發展政策之因應」,工業簡訊,第27卷第5期,pp. 1-9。
48.邢浩然(1997),「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規範」,工業污染防治報導,第120期。
49.林青宏(1998),「製程產業二氧化碳減量措施多目標規劃模式之建立-一貫作業鋼鐵廠範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0.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五南出版社,p.265-289。
51.林振春(1993),「德惠法(Delphi Techniluc)」,民意月刊,第169期,pp.82-101。
52.林素貞、楊維修(1996a),「由美國與南韓減緩溫室效應行動方案探討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方向」,能源季刊,第26卷第2期,pp.2-17。
53.林素貞、張子見、張翊峰、李正豐(1996b),「以因素分析探討台灣地區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變動趨勢與關鍵因素」,能源季刊,第26卷第3期,pp.123-144。
54.林素貞、張子見(1996c),「由OECD數國溫室效應行動方案與策略探討我國因應之道」,能源季刊,第26卷第4期,pp.2-20。
55.林素貞等(1996d),「溫室效應氣體之管制與評估-溫室效應氣體減量目標與管制措施對重要產業之衝擊評估(第一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PA-85-1003-09-14。
56.林素貞(1998a),環境、能源與產業經濟之關聯效應及發展策略(I),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87-EPA-P006-013。
57.林素貞、李正豐、張子見(1998b),「鋼鐵業永續發展之相關課題與策略」,能源季刊,第28卷第3期,pp.17-31。
58.林素貞(1998c),「鋼鐵業永續發展之策略建議」,工業污染防治報導,第11卷第125期,pp.1-4。
59.林素貞、張子見、李正豐、張翊峰(1998d),「台灣地區產業二氧化碳之變動趨勢分析與減量策略」,工業污染防治,第67期,pp.1-15。
60.林素貞(1999a),環境、能源與產業經濟之關聯效應及發展策略(II),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88-EPA-Z006-016。
61.林素貞(1999b),「產業因應CO2減量探討」,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34期,pp. 3-13。
62.林師模(1998),「開徵碳稅與產業結構調整策略」,溫室氣體減量之經濟影響評估研討會論文集。
63.林淑鑾(1997),「最適污染稅課稅標的之選擇」,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4.林錦郎(1993),「高雄都會區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林蘭貞(1992),「探討CO2排放問題及我國之因應對策」,能源季刊,第22卷第3期,pp. 109-116。
66.林蘭貞(1996),「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我國能源策略」,能源季刊,第26卷第2期,pp. 18-33。
67.邱祺証(1995),「我國產業排序及其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邱義豐(1995),「能源環保與產業發展」,技術與訓練,第20卷第3期,pp.173-184。
69.邱義豐、梁宜源(1998),「台灣鋼鐵工業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因應探討」,邁向二十一世紀環境與能源研討會論文集(一)。
70.邱義豐(1999),「面對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減量管制-我國鋼鐵業的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19期,pp.7-9。
71.邱義豐(2000),「我國鋼鐵工業CO排放現況與因應」,工業污染防治,第19卷第1期,pp.146-153。
72.承立平(1998),「我國現代化產業結構之調適策略」,經濟前瞻,第58期,pp. 70-73。
73.周士雄(1994),「區域產業(製造業)成長中心發展策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74.周嫦娥(1998),「環境與經濟的夢魘--溫室效應知多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3期,pp.92-98。
75.周諺鴻(1994),「以投入產出分析論台南科學園區設置對於區域經濟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76.柏雲昌(1998),「『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因應之產業策略」,經濟前瞻,第十三卷,第一期,pp.129-133。
77.柳中明(1997),「邁向21世紀的環保新展望--全球氣候變遷對我國的衝擊」,環耕,第7期,pp.52-59。
78.洪肇嘉、張國賢(1996),「台灣地區甲烷及氧化亞氮排放統計及未來展望」,全球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座談會-造紙業、鋼鐵業,雲林技術學院。
79.施勵行、吳榮華、林裕文(1995),「二氧化碳限量排放下之能源策略及產業發展」,能源季刊,第25卷第2期,pp.5-24。
80.侯貞雄(1994),「台灣鋼鐵產銷發展與展望」,鋼鐵工業暨金屬材料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pp.1-8。
81.孫克難(1998),「臺灣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華信金融季刊,第4期,pp. 85-99。
82.徐武雄(1997),「加工出口區對地方經濟發展之影響研究-以高雄加工出口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3.陳永裕(1997),「臺灣產業技術研發之現況與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科研究所,碩士論文。
84.陳兆仁(1996),「地區性產業發展規劃與策略之研究-以金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北)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85.陳品靜(1991),「我國鋼鐵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6.陳茂勇(1996),「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研究-多目標分式規劃法」,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7.陳記章(1999),「產業專業聚集化與地方都市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8.陳國賢(1996),「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結構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地區為實證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9.陳淨修(1992),「臺灣地區能源排放二氧化碳之估算及減量對策」,工業污染防治,第十一卷,第四期,pp.1-23。
90.陳雄文、賴麗瑩(1997),「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方向」,能源季刊,第27卷第4期,pp.32-59。
91.陳雄文(199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發展與因應策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討論案。
92.陳雄文(1999),「我國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因應策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二十期,pp.1-4。
93.陳博志(1994),「台灣產業變遷結構」,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時報文化出版公司,p.260-280。
94.陳綾援(1997a),「京都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之後」,國際環保通訊,第18期,pp. A1-A2+1。
95.陳綾援等(1997b),「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決策資源與資訊之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八十六年度計畫報告,EPA-86-FA03-09-B2。
96.陳綾援等(1998),「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決策資源與資訊之建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辦計畫八十七年度期末報告,EPA-87-FA04-03-79。
97.陳慧瀅(1997),「台灣產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4期,p.150-161。
98.陳澤義(1997),「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CO2排放限制看產業政策調整」,經濟前瞻,86年5月。
99.陳澤義、許志義(1997),「二氧化碳排放量對台灣產業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計畫8606-2-269。
100.張子見(1999),「灰色產業關聯模型應用於二氧化碳減量策略之衝擊評估」,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101.張四立(1997),「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之政策規劃與減量效果評估-台灣實證研究」,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研究室、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pp.139-176。
102.張素馨(1997),「課徵國際碳稅之一般均衡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3.張翊峰(1997),「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104.張智凱(1991),「我國產業政策之組織過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5.張溫波、沈瑞銘、林慈芬(1997),「台灣工業化與結構轉變」,台灣銀行季刊,第48卷第2期,p.364-389。
106.張瑞晃(1997),「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遷與生產力解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7.張簡慧盈(1991),「我國產業結構與國際分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黃大任(1995),「鋼鐵業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策略建議與衝擊評估」,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全球變遷專題討論(一)」。
109.黃佳琪(1998),「世界體系與台灣產業結構之轉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110.黃宗煌、李秉正、徐世勳、林師模、劉錦龍(1999),「溫室氣體減量成本效益分析」-TAIGEM模型建構即減量策略之經濟評估,行政院環保署八十八年度研究計劃。
111.黃莉琳(1996),「鋼鐵業CO2排放之減量潛力分析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12.黃啟峰(199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四次締約國大會(COP-4)紀要」,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十四期,pp.3-5。
113.黃肇英、方良吉(1993),「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各國的立場、與臺灣地區因應策略的考慮」,能源季刊,第二十三期,pp.130-154。
114.許志義(1996),「從臺灣看全球溫室效應」,經濟前瞻,第11卷第4期,pp. 92-97。
115.許志義、江世賢、陳重光(1996),「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對台灣產業結構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5-2621-P-170-001。
116.許志義(1997a),「論全球溫室效應問題與因應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4期,pp.127-141。
117.許志義(1997b),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效益與成本分析: (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對台灣產業結構的影響(II),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6-2621-P170-001。
118.許志義、王京明(1999),台灣環境、能源、經濟整合模型之建立與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環保署研究報告。
119.許志義、許宏敏(1999),「溫室效應與臺灣產業發展:多目標模糊規劃法之應用」,能源季刊,第29卷第1期,pp.51-64。
120.許宏敏(1997),「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措施對台灣產業經濟之影響--模糊多目標規劃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121.許晃雄(1998),「氣候變遷與因應策略」,1998氣候變遷因應策略座談會,環保署。
122.莊銘池(1995),「溫室氣體減量措施之研擬與評估研究-多目標決策模型之建立與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3.郭文信(1998),「台灣地區水泥業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之模擬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24.巢志成(1998),「產業永續發展的新契機--生態化產業體系」,環境工程會刊,第9卷第4期,pp. 52-56。
125.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1998),「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錄」。
126.曾瓊瑤(1998),「以碳稅做為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之經濟影響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7.葉茂榮(1999),「溫室氣體減量調查研究」,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128.游靜惠(1995),「全球溫室效應防治政策對臺灣之經濟影響評估」,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29.楊光漢(1999),「鋼鐵業節能探討」,能源季刊,第29卷第4期,pp.35-47。
130.楊任徵(1995),「氣候公約COP1會後分析、對我影響與因應」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研究發展基金研究報告,06-3-84-070。
131.楊任徵(1997a),「京都議定書摘要—規範工業國2008~2012年的排放量」,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九期,pp.1-3。
132.楊任徵(1997b),「台灣二氧化碳排放趨勢與抑制潛力探討」,能源季刊,第27卷4期,pp.2-18。
133.楊任徵(1998a),「議題二:能源政策與能源結構調整」,全國能源會議會議資料,行政院經濟部。
134.楊任徵(1998b),「我國CO2排放跨國比較及關鍵因素分析」,研究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135.楊任徵、余敦琪(1998c),「我國能源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研究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136.楊任徵(1998d),「我國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分析」,能源季刊,第28卷第2期,pp.2-14。
137楊浩彥(1998),「溫室氣體減量成本之研究」,能源季刊,第28卷第3期,pp.72-80。
138.楊韻燕(1994),「台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鋼鐵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9.裘莉(1993),「區域性產業政策:未來政經結構下之台灣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29卷第6期,pp.38-42。
140.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能源指標季報—八十六年第三季,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141.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7b),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能源平衡表,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142.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8a),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台灣能源平衡表,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143.經濟部(1998b),「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報告」。
144.經濟部能委會(1998b),「能源政策白皮書」,經濟部能源委員委會。
145.蔡宏明(1996),「我國新興產業政策之內涵與極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1期,P 1-21。
146.蔡宏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1期,pp. 88-110。
147.蔡政宏(1994),「臺灣地區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8.蔡政勳(1992),「產業變遷研究──以台灣拆船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9.劉明政(1993),「區域新興產業引入分析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50.劉信宏(1999),「空氣污染防治與生產力---我國化學工業與鋼鐵工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51.劉振乾(1997),「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跨國間合作減量之探討」,能源季刊,第27卷第4期,pp.47-59。
152.劉錦添、邱秋瑩(1992),「污染防治與廠商的生產效率台灣四個產業的實證」,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3期,pp.45-58。
153.談駿嵩、黃大任、馬振基、顧洋(1994),「策略性技術應用推廣與輔導計劃-減少石化製程排放溫室氣體之規劃」,經濟部工業局。
154.談駿嵩(1998),「產業界因應CO2減量之策略及作法」,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31期,pp. 12-18。
155.賴麗瑩(1998a),「美國因應氣候變遷之節能方案簡析」,能源季刊,第28卷第2期,pp.28-37。
156.賴麗瑩(1998b),「京都議定書之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能源季刊,第28卷第3期,pp.2-30。
157.盧誌銘(1996),「氣候變遷公約的進展與我國因應策略之建議」,國際環保通訊,第13期,pp.A1+6-7。
158.薛立敏(1993),「台灣產業結構之變遷與特色」,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經濟研究所。
159.薛志文(1998),「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160.謝志誠(1997),「經濟大風暴前的寧靜-『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衝擊與省思」,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16期,pp.21-29。
161.謝志誠(1998),「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溫室氣體減量協議-駁斥耗能產業經濟發展論」,環耕,第11期,pp.29-30。
162謝思慧(1995),「全民健康保險最適方案評選-德菲法與層級分析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3謝智宸(1996),「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觀點下我國初級能源供給配比規劃研究-模糊多目標決策模型之建立與應用」,國立中興大學(台北)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4.蕭代基、葉淑琦(1998),「綠色稅制改革-OECD最新環境稅報告」,台灣地球日出版社。
165.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3卷第6期,pp.19-48。
166.蕭峰雄(1995),「我國『後工業化時期』之產業政策方向」,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4卷第4期,pp.17-30。
167.蕭慧娟(1998),「全球如何因應溫室效應」,能源報導,地球發燒--溫室效應專輯,pp.12-15。
168.環保署空保處(1998),「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劃」,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分析研討會資料。
169.顏洋(1998),「產業永續發展」,環境工程會刊,第9卷第4期,pp. 36-41。
170.蘇玉楨(1998),「國家機關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南華管理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171.蘇桂醇(1995),「高雄都會區邊緣區工業發展及其對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大寮鄉與林園鄉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2.蘇漢邦(1998),「課徵碳稅對『總體經濟』與『所得分配』影響之一般均衡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3.嚴徠偵(1994),「二氧化碳減量措施對產業發展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1.Edmonds, J. and J. Reilly(1983), “Global energy and CO2 to the year 2050”, The Energy Journal, 4(3), pp.21-47.
2.Goto, N. and T. Sawa(1993), “An analysis of the macroeconomic costs of the various CO2 emission control policies in Japan”, The Energy Journal, 14(1), pp.83-110.
3.Harrison, D., JR.(1994),” The Distributive Effects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Paris: OECD.
4.Holmes , Keith John(1997),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HD.
5.Huang, G.H., W.P. Anderson, and B.W. Baetz(1994),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solid-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2, pp.63-79.
6.IPCC,(1990),Climatic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IPCC,(1994a),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 1,2 and 3, November, 1994.
8.IPCC,(1994b),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The 1994 Report of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Working Group of IPCC. December, 1994.
9.IPCC/OECD(1995),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 1,2 and 3.
10.Jacoby, H.D., R.S. Eckaus, A.D. Ellerman, R.G. Prinn, D.M. Reiner and Z. Yang(1997), “CO2 emissions limits: economic adjust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urdens”, The Energy Journal, 18(1), pp.715-744.
11.Jorgenson, D. W., and P. J. Wilcoxen(1993.),”Reducing US carbon emissions: An econometric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 15, pp.7-25.
12.McKibbin, W.J., R. Shackleton and P.J. Wilcoxen(1999), “What to expect from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radable permits for carbon emissions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1(3), pp.219-346.
13.Nordhaus, W.D. and Z. Yang(1996), “A regional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lternative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4), pp.741-765.
14.OECD(1995),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Instrument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Report on 1995.
15.OECD(1997),“Environmental Taxes and Green Tax Reform”,Report on 1997.
16.Rumelt , R. P.(1974),“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 MA.: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17.Rumelt , R. P.(1982),“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 359-369.
18.Rumelt, R. P.(1987),“Theory,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D. J. Teece (ed.),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newal, Cambridge, MA: Ballinger. pp. 137-158.
19. Szekely, Julian(1996),“Steelmaking and Industrial Ecology-Is Steel a Green Material.”, ISIJ International , Vol.36 , No.1 , pp. 121-132.
20. Wrigley, L(1970),“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日文部分:
1.通商產業省(1994),「產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指針」,財團法人通商產業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編。
2.通商產業省(1997),「地球溫暖化防止京都會議(COP3)的指針」,通商產業省環境立地局環境政策課編。
網路文獻部份:
1.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1998年3月),「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產業調整規劃」,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分析研討會。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年9月),「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建議案。
3.行政院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8年3月),「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我國能源策略-簡報資料」,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分析研討會。
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證及噪音管制處(1998年3月),「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劃」,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分析研討會。
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證及噪音管制處(1998年5月),「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發展與因應策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討論案。
6.行政院主計處網站,網址:http://www.dgbasey.gov.tw/。
7.行政院經建會網站,網址:http://cepd.spring.org.tw/。
8.全球環境變遷資訊系統網站,網址:http://sd.erl.itri.org.tw/global/chhome.htm。
9.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站,「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1期至第22期」,網址:http://sd.erl.itri.org.tw/fccc/。
10.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網站,http://sun.gcc.ntu.edu.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