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9108-1548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9108-154858
論文名稱
Title
〈晏子春秋〉民本思想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6-09
關鍵字
Keywords
民本思想、愛民、重民、晏子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9 次,被下載 1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 times.
中文摘要
晏子之民本思想主要體現于其「以民為本」之治國方略,亦即為振衰起弊、救危圖存而進行之政治、法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政策與施政作為之上。故本論文之研究係針對晏子之治國方略作系統性、完整性、全面性之探索,以闡發其民本思想之義蘊旨趣。
首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晏子之學術思想不為後世學者所重,為其思想主流之民本思想亦以此湮沒不彰。世有遺賢、國有絕學,痛哉!故董理國故,承繼絕學,茲篇之所以作也。又古為今用,以古鑑今,揭往哲民本思想之精微,光先賢重民愛民之懿德,以為世之治國理民者之資也。研究之道則在旁徵博引、求同存異以辨其書;「因其事以考其事」;「覈其言而平心察之」,以觀其思想義蘊與人格精神。
第二章晏子與《晏子春秋》。以《晏子春秋》為主,《左傳》、《史記》、《韓非子》、《呂氏春秋》等相關文獻為輔,相互參酌,以述其行誼,勾其形貌。《晏子春秋》一書年久代遠,其作者、真偽、成書年代、篇目諸問題,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乃搜羅往聖先哲及當世學者之論著,就其觀點分析、歸納、比較,求其同而存其異,冀得一較切合實際或接近事實之結論。
第三章民本思想之淵源。首節民本思想之義涵,由民本之釋義,以論吾國民本思想之義涵。第二節概述春秋以前之民本思想,由五帝時期伊始,次及夏、商、周三代,以窺吾國民本思想濫觴、滋長、承繼、發展之脈絡軌轍。第三節晏子民本思想之淵源,由出身背景以探晏子仁人之初心與人格之型塑;由時代背景、思潮以見晏子愛民、重民思想、政策之形成;由則古稱先,匡君過、勵君德,以明晏子民本思想之承繼、因襲。
第四章以民為本之政治思想。廉政思想為晏子政治思想之核心與主要內涵,其重心在于「諫上」、「法下」兩方面,即正君道、明吏道是也。蓋廉政思想、廉能政治能否體現實踐,則繫乎以君為首、以臣為輔之統治集團也,故論其民本之政治思想乃以此為重心。晏子崇禮、尚義,以禮義為理國治政之綱紀,以正君行、以勵君德、以約拘君權。其治吏道則在于舉賢任能、去讒除佞,以澄吏治,以飭官箴。
第五章以民為本之法治思想。融禮於法,禮法相輔為用,乃晏子民本法治思想之特色。而重民、愛民、恤民,則其精神也。晏子民本法治思想之內涵要旨為:賞罰有度,信賞必罰;反對令自君出,肆刑濫殺;主張國有常法,以法治國;「明王修道,一民同俗」;弛刑省刑;「誅不避貴,賞不遺賤」;斷獄「謹聽」、「中聽」不「慢聽」。究其民本法治思想之特質有數端:具平等性、穩定性、時宜性、強制性及人道精神、公正客觀精神。
第六章以民為本之經濟思想。「養民」、「富民」為晏子民本經濟思想之主要內涵。晏子治齊,得以「內安其民」而「內無國家之患」者,恃之也。其體現之道,則由節流、開源二途竝行之。計其要目有數端:曰節用、尚儉、輕徭薄賦、恤天災、省耕實、匡急賑窮、開發富源。
第七章以民為本之軍事、外交思想。晏子之民本軍事思想係以仁義為本質,其特色為:以惜民力、全民命出發,故反對武力征服之不義之戰;從除暴安人、為眾屏患出發,故不反對弔民伐罪、仁義之征;由保民衛國、安邦圖存出發,故務力于積德修政,戰備整備,以內政為國防之後盾,結合內政國防為一體。戰爭之獎勵原則,由下而上,使國君擅義師之名,而臣民獲其實利。
晏子之民本外交思想,採「外歸其義」、慎處邦交、外結諸侯、尊大結小、反侵略、和平共處、不害百姓之和平外交策略。其目的在于獲致和平、穩定之外部環境,以利齊國之發展,而實現其「內安其民」之治國目標。本章節之重點有二:一記晏子民本思想之外交策略,次記晏子折衝尊俎,成功之外交事蹟。
第八章結語。首節總述晏子民本思想之精義,二、三節分述晏子民本思想之建設性與局限性。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晏子與《晏子春秋》……………………...............................7
第一節 晏子生平事蹟………..………………….…………………7
第二節《晏子春秋》考辨…..…………………………….………14
一、作者問題…..……………..…………………….………..14
二、成書年代問題…………..……………………….………21
三、真偽考…..……………..……………………….………..30
四、篇目問題…..……………..…………………….………..36
第三章 民本思想之淵源…….………………....................................41
第一節 民本思想之義涵……..………………………….………..41
一、「民本」釋義.……………..………………….………….41
二、中國民本思想之內涵………..…………………….……42
第二節 春秋前之民本思想…..…………………….……………..42
一、五帝時期之民本思想…..………………….……………43
二、夏商周(西周)時期之民本思想……………………...45
三、春秋時期之民本思想…..……………………………….47
第三節 晏子民本思想之淵源..…………………………………...49
一、時代思潮與時代背景…..……………………………….50
二、承繼古聖王、明君之愛民思想………………………...53
三、齊國重民風尚之餘緒…..……………………………….54
第四章 以民為本之政治思想…………..............................................57
第一節 正君道……..……………………………………….……...58
一、崇禮、修禮…………..…………………………………..58
二、尚義、行義………..……………………………………..59
三、破除迷信…..…………………………………………......61
第二節 明吏道…..……………………………………………..…..65
一、去害民之讒佞…..………………………………………..65
二、舉賢任能以治民…….……………………………..…….68
三、君臣和合…………..…………………………………..…71
第五章 以民為本之法治思想…………..............................................77
第一節 民本法治思想之內涵…………………..............................77
一、 賞罰有度,信賞必罰……………………..………............77
二、 反對令自君出,肆刑濫殺………………………………..79
三、 國有常法,以法治國……………………………………..81
四、 「明王修道,一民同俗」……………………..…............81
五、 「弛刑罰」、「省刑罰」……………………..……............82
六、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83
七、 「謹聽」、「中聽」,不「慢聽」…………………………84
第二節 民本法治思想之特質……..…………………......................84
一、平等性……..…………………..............................................85
二、穩定性……..…………………..............................................85
三、時宜性……..…………………..............................................85
四、強制性……..…………………..............................................85
五、人道精神……..…………………..........................................86
六、公正精神……..…………………..........................................86
第六章 以民為本之經濟思想…………..............................................87
第一節 節用……..……………………………………....…...........87
一、節省王室開銷…..…………………………………….....88
二、節省軍、政費用…..……………………….……………89
第二節 尚儉反奢…..………………………….…………………..90
一、尚儉…..………………………………….………………91
二、反奢…………………………………….………………..92
第三節 輕徭薄賦………………………………….………………95
第四節 省耕實、恤天災、匡急賑窮…………….………………96
一、省耕實…..…………………………………….…………96
二、恤天災、匡急賑窮……………………….……………..97
第五節 開發富源……………………………………….....…..…100
第七章 以民為本之軍事、外交思想……………………..……….101
第一節 民本之軍事思想……..…………………………..………101
一、反侵略、反不義之戰…..…………………..…….…….101
二、積德修政,戰備整備..………………………..……….103
三、由下而上之獎勵原則…..………………..…………….103
第二節 民本之外交思想…..………………………..…………...104
一、「外歸其義」之和平外交思想.………..………………105
二、智慧與勇氣之外交實踐………………..……………...105
三、由民本之外交思想所透露出之訊息…………………..113
第八章 結語…………........................................................................115
第一節《晏子春秋》民本思想之精義…………………………..115
第二節《晏子春秋》民本思想之建設性………………………..120
第三節《晏子春秋》民本思想之局限性……………..…..……..120
參考書目.…………………………….……………………..………..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以作者筆畫多寡為序)

一、《晏子春秋》相關書目

王念孫:《晏子春秋雜志》二卷(臺北,廣文書局,初版,1963)。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二版,1977)。
金其源:《晏子春秋管見》(臺北,世界書局,再版,1980)。
孫星衍校、蘇輿校:《晏子春秋》(臺北,廣文書局,再版,1991)。
孫星衍校併撰音義:《晏子春秋》七卷、附音義二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莊適選註:《晏子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72)。
陶梅生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晏子春秋》(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98)。
鄒太華輯注:《晏子逸箋》(臺北,中華書局,初版,1973)。
趙蔚芝注解:《晏子春秋注解》(濟南,齊魯書社,第一版,1997)。
劉師培:《晏子春秋校補》二卷(臺北,大新書局,1965)。
劉師培:《晏子春秋補釋》一卷(臺北,大新書局,1965)。
劉師培:《晏子春秋斠補定本》(臺北,華世出版社,初版,1975)。
劉殿爵編:《晏子春秋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第一版,1993)。
錢熙祚校:《晏子春秋》(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1935)。
駢宇騫:《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0)。

二、專著
毛鵬基編撰:《(增補)諸子十家平議述要》(臺北,雅言出版社,初版,1971)。
王志民主編:《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初版,1993)。
王更生:《晏子春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初版,1976)。
王叔岷:《諸子斠證》(臺北,世界書局,初版,1964)。
王念孫:《讀書雜志》八十二卷(臺北,世界書局,再版,1972)。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初版二刷,2003)。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
王弼注、紀昀校訂:《老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二刷,1997)。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社,初版,1968)。
王堯臣等編次、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78)。
王振民主編:《晏子研究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8)。
王應麟:《玉海》二百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83)。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79)。
司馬遷撰、龍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89)。
左言東:《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1986)。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0)。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65)。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灣,學生書局,1996)。
何建崇:《晏子政治思想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六十四學年度碩士論文)。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二十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0)。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時報出版社,初版,1987)。
吳汝綸點勘:《諸子集評》(臺北,中華書局,臺一版,1970)。
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臺北,新文豐書局,初版,1984)。
吳德旋:《初月樓文鈔》十卷(臺北,新文豐書局,臺一版,1989)。
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四版,1986)。
李瑞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新泰主編:《齊文化大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初版,1992)。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1)。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79)。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2刷,1997)。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出版社,1983)。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3)。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4刷,1997)。
林心欣:《晏子春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八十九學年度碩士論文)。
姚永樸:《諸子考略》二卷(臺北,廣文書局,初版,1975)。
姚彥渠:《春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初版,1955)。
姚際?琚G《古今偽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8)。
宣兆琦、李金海主編:《齊文化通論》(北京,新華出版社,初版,2000)。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初版,1986)。
韋昭註:《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79)。
孫德謙:《諸子通考》三卷(臺北,廣文書局,初版,1975)。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
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二版,197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9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社會政治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臺三版,1978)。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灣學生書局,初版,1990)。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55)。
晁公武:《邵齋讀書志》二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81)。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凌汝亨輯評:《管子輯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臺一版,1970)。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一百二十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1)。
康有為:《孟子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馬端臨:《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87)。
馬總輯:《意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79)。
馬驌撰:《繹史》,(臺北,廣文書局,初版,1969)。
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三版,1911)。
高維昌:《周秦諸子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四版,1976)。
高誘注:《呂氏春秋》二十六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三版,1974)。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1997)。
梁啟超:《中國學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臺一版,1972)。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1987)。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中華書局,臺一版,1972)。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4)。
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83)。
陳瑞庚:《晏子春秋考辨》(臺北,長安出版社,初版,1980)。
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制》(臺北,三民書局,1970)。
陳維德:《晏子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六十學年度碩士論文)。
陳鐘凡:《諸子通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77)。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再版,1987)。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鼎文書局,增訂一版,197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增定臺一版,1993)。
郭 丹:《左傳漫談》(臺北,頂淵出版社,1997)。
黃開國、唐赤蓉:《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77)。
惲敬:《大雲山房文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6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再版,1991)。
楊祖漢主編牟宗三等著:《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管子學刊編輯部編:《管子與齊文化》(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初版,1990)。
管子學刊編輯部編:《齊文化縱論》(山東,華齡出版社,初版,1993)。
管仲、房玄齡注:《管子》二十四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83)。
劉向撰:《新序》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67)。
劉向撰:《說苑》二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79)。
劉安撰、高誘註:《淮南子》二十一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三版,1974)。
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二十卷(上海,中華書局,四版,1936)。
劉師培著:《劉申叔先生遺書(二)》,(臺北,大新書局1954)
劉畫:《劉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83)。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1996)。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劉麟生:《中國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74)。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臺初版,1948)。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六十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5)。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四十二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5)。
鄭玄注、頁公彥疏:《儀禮注疏》五十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5)。
鄭克堂:《子產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89)。
黎東方:《先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74)。
墨翟:《墨子》五卷(臺北,世界書局,1988)。
盧文弨:《群書拾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7)。
薩孟武:《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7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82)。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出版公司,再版,1990)。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十七版,1995)。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95)。
應劭:《風俗通義》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1965)。
韓非、李瓚注:《韓非子》二十卷,(臺北,世界書局,初版,1988)。
韓嬰:《韓詩外傳》十卷,(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55)。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初版,1981)。
魏徵、蕭德言合撰:《諸子治要》二十卷,(臺北,世界書局,再版,1967)。
魏徵等撰:《群書治要》五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67)。
羅根澤等撰、高蔭祖主編:《諸子續考》,(臺北,世界書局,初版,1967)。
羅根澤:《管子探源》(上海,中華書局,1921)。
嚴可均:《鐵橋漫稿》,(臺北,藝文印書館,初版,1971)。
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臺北,中華書局,臺三版,1976)。
三、 期刊論文

王超:〈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齊文化〉,(《管子學刊》,1998年第一期)。
王杰:〈春秋時期人文思潮思想述評〉,(《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五期)。
王瑞民、王師:〈民本思想源流說〉,(《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五期)。
王澤民:〈春秋民本思想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二期)。
孔慶文:〈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在當代的價值〉,(《社科縱橫》,1999年第三期)。
仇桂林:〈也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二期)。
江舉謙:〈《史記》晏子傳〉,(《明道文藝》,1996年3月)。
沈剛伯:〈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4年9月)。
李甲孚:〈《晏子春秋》與晏子〉(《中央月刊》,1973年第九期)。
孟天遠:〈論晏子在齊文化中的歷史地位〉(《管子學刊》,1999年第三期)。
林永光:〈晏嬰治國方略芻議〉,(《管子學刊》,1998年第一期)。
林甘泉:〈論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價值〉,(《光明日報》,2003年10月)。
馬穎章:〈淺論先秦民本思想〉,(《農墾師專學報》,1994年第一期)。
劉寬亮:〈關於先秦民本思想的幾點思考〉,(《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二期)。
吳顯慶:〈《晏子春秋》並非成於西漢初〉(《黑龍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六期)。
邵先鋒:〈論《晏子春秋》中晏嬰的外交思想與實踐〉(《管子學刊》,2003年第四期)。
邱文山:〈論管晏的愛國主義精神〉(《管子學刊》,2000年第二期)。
侯強:〈齊俗「怯於鬥眾,勇於持刺」論析〉,(《管子學刊》,1998年第三期)。
徐勇:〈春秋時期齊國的軍事制度初探〉,(《管子學刊》,1998年第三期)。
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時代〉,收錄於《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第一版,1980年12月)。
高廣政:〈論晏子與孔子的關係〉,(《管子學刊》,1996年第一期)。
張柳雲:〈晏子言行與傳統道德〉,(《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60年11月)。
陳維德:〈晏子春秋歸屬關題之商榷〉,(《女師專學報》,1973年7月)。
陳維德:〈晏子思想與儒家精神〉,(《孔孟月刊》,1977年2月第六期)。
康仲彩:〈晏子與廉政〉(《管子學刊》,2003年第3期)。
黃寶先:〈論齊國的始封和遷徙及其相關問題〉,《食貨月刊》,1984年11月。
楊 杰:〈晏嬰散論〉,《管子學刊》,(1999年第二期)。
董治安:〈說《晏子春秋》〉,(《山東大學學報》,1959年第四期)。
董治安:〈與吳則虞談《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轉載於駢宇騫《晏子春秋校釋》一書之附錄,原文發表於1961年)。
鄭良樹:〈論《晏子春秋》的編寫及成書過程(上)〉,(《管子學刊》,2000第一期)。
鄭良樹:〈論《晏子春秋》的編寫及成書過程(下)〉,(《管子學刊》,2000年第二期)。
遲汗青:〈傳統民本思想源流考評〉,(《北方論叢》,1995年第三期)。
魏元珪:〈民主政治的哲學思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六輯》,1990年第三期)。
駢宇騫:〈對《晏子春秋》的再認識〉,《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0)。
嚴靈峰:〈《管子》《晏子》知見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72年12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6.96.6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6.96.6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