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0108-1202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0108-120241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school'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4-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6-10
關鍵字
Keywords
知識慣性、組織學習、學校效能
organiz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inertia, school effectiven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8 次,被下載 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的現況,並分別針對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教師知識慣性、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上的差異情形加以探討;其次,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最後則針對其預測力進行驗證。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研究方法。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公立學校558位教師為樣本。所蒐集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研究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有中下程度的評價,尤以「經驗慣性」較為突顯。
二、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學習有中上程度的評價,尤以「團隊學習」表現最佳。
三、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有中上程度的評價,尤以「教師教學品質」效能最佳。
四、師專或師範學校教育程度、中型學校的國民小學教師受到較高教師知識慣性的影響。
五、男性、年長、資深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到較高的學校組織學習。
六、男性、年長、高教育程度、資深、兼任主任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到較佳的學校效能感受。
七、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組織學習之間只有低度的相關。
八、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效能之間只有低度的相關。
九、學校組織學習的情況越好,越能提昇學校效能。
十、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具有預測作用,其中以「知識擴移」為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知識慣性、組織學習、學校效能
Abstract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personal variables. Furthermore, it tri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Finally, this study try to verify these factors for prediction.
The adopted study methods are literature review,and questionnaire . The subjects includ 558 teachers from public schools .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data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perceive poor degree on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 “experience inertia“ is the highest.
2.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perceive a middle level on school’s organizationa learning. 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 “team learning “ is the highest.
3.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perceive a middle level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 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 is the highest.
4.The teachers who worked at middle-size school with an education degree of normal junior college or normal school perceive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5.The teachers who were male, elderly,and senior can sensed school’s organization learning better.
6.The teachers who were male, elderly, senior, with high educational degrees and part -time administrators can sense school effectivenss better.
7.There was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
8.There was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and school effectivenss.
9.The more positive function school's organization learning in school developed,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promoted.
10.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knowledge inertia and school’s organization learning can predicted the performanc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especially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Transmitting & Applying”.
Finally, based on those findings, the study suggested some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as well
Keywords: knowledge inertia、organization learning、school effectiven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知識慣性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學校組織學習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40
第四節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實證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4
第六節 研究程序與研究流程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9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及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
……………………………………………………………………………89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及學校效能上之
差異分析 ………………………………………………………………96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及「學校效能」關係
之分析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9
第二節 結論 …………………………………………………………………170
第三節 建議 …………………………………………………………………174

參考文獻 ……………………………………………………………………………181
壹、中文部份
…………………………………………………………………181
貳、英文部份
…………………………………………………………………192

附 錄 ………………………………………………………………………………197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97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修正意見表 …………………………………………213
附錄三 題目適合度分析表 …………………………………………………226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32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37








表 次

表2-1-1 中外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13
表2-1-2 個人與組織之隱性及外顯知識…………........................18
表2-2-1 組織學習定義彙整表…….................................24
表2-2-2 組織學習研究構面歸納表……………........................28
表2-2-3 國內外組織學習的相關研究……………..……...............33
表2-3-1 學校效能研究層面統計表…..………………...................44
表2-3-2 學校效能國內相關研究摘要表…………………….........47
表2-3-3 學校效能國外相關研究摘要表…………………….........52
表2-3-4 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摘要表……………..........55
表3-3-1 預試問卷樣本數分層抽取比例……………...................63
表3-3-2 預試問卷調查之教師樣本基本資料……………..........64
表3-3-3 正式問卷研究樣本分佈及回收情形…………….............65
表3-3-4 正式問卷調查之教師樣本基本資料………….................66
表3-4-1 「專家內容效度用卷」專家學者名單一覽表….............69
表3-4-2 預試問卷研究樣本分佈及回收情形…………........70
表3-4-3 「教師知識慣性問卷」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72
表3-4-4 「學校組織學習問卷」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73
表3-4-5 「學校效能問卷」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75
表3-4-6 KMO統計數量之判斷規準表…………................76
表3-4-7 教師知識慣性問卷KMO與Bartlett檢定表…...........77


表3-4-8 「教師知識慣性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78
表3-4-9 學校組織學習問卷KMO 與 Bartlett檢定表........79
表3-4-10 「學校組織學習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79
表3-4-11 學校效能問卷KMO 與 Bartlett檢定表....................81
表3-4-12 「學校效能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81
表3-4-13 「教師知識慣性問卷」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3
表3-4-14 「學校組織學習問卷」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3
表3-4-15 「學校效能問卷」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4
表4-1-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現況摘要表........................90
表4-1-2 三個教師知識慣性面向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91
表4-1-3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學習」現況摘要表...........................92
表4-1-4 學校組織學習層向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事後比較摘要表................................................................92
表4-1-5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現況摘要表..................................93
表4-1-6 四個學校效能面向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事後比較摘要表. .............................................................94
表4-2-1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要表...97
表4-2-2 不同年齡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要表...98
表4-2-3 不同教育程度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
要表..................................................................................100
表4-2-4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
要表..................................................................................101


表4-2-5 不同職務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要表.....................102
表4-2-6 是否進修碩博士學位之教師知覺教師教師知識慣性
差異比較摘要表……..…………………..……............103
表4-2-7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教師知識慣性差異比較摘
要表……………………………………………..….....104
表4-2-8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較摘要表.105
表4-2-9 不同年齡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較摘要表.107
表4-2-10 不同教育程度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較摘
要表.................................................................................108
表4-2-11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較摘
要表.................................................................................110
表4-2-12 不同職務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較摘要
表.....................................................................................112
表4-2-13 是否進修碩博士學位之教師知覺學校組織學習差異
比較摘要表……………………………………............113
表4-2-14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學校學校組織學習差異比
較摘要表.........................................................................114
表4-2-15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15
表4-2-16 不同年齡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17
表4-2-17 不同教育程度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19
表4-2-18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21
表4-2-19 不同職務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22
表4-2-20 是否進修碩博士學位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
摘要表.............................................................................124


表4-2-21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差異比較摘要表124
表4-2-22 不同背景變項在教師知識慣性的差異綜合摘要表....128
表4-2-23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校組織學習的差異綜合摘要表....132
表4-2-24 不同背景變項在學校效能的差異綜合摘要表.............136
表4-3-1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組織學習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表.....................................................................................138
表4-3-2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139
表4-3-3 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140
表4-3-4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組織學習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
表.....................................................................................142
表4-3-5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44
表4-3-6 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46
表4-3-7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典型相
關分析摘要表.................................................................148
表4-3-8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學校組織學習對整體學校效能
迴歸分析摘要表.............................................................149
表4-3-9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行政規
劃管理」層面迴歸分析摘要表.....................................150
表4-3-10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教師教
學品質」層面迴歸分析摘要表.....................................151
表4-3-11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學生學
習表現」層面迴歸分析摘要表......................................152
表4-3-12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對學校效能「家長社
區支持」層面迴歸分析摘要表......................................153



圖 次
圖3-3-1 研究架構圖.........................................................................59
圖4-3-1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組織學習典型相關徑路圖...........142
圖4-3-2 教師知識慣性與學校效能典型相關徑路圖....................144
圖4-3-3 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典型相關徑路圖....................146
圖4-3-4 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典型
相關徑路圖………............................................................14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福慶(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瑞壎(2004)。學校知識管理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石遠誠(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5),153-176。
江志正(2000)。國小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杜歧旺(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崇儒(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文章(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淑微(2005)。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承諾、組織學習與組織績效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扶輪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瓊婉(2006)。知識管理策略、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探討-以台南市國民小學為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1-7。
吳清山(2002)。績效與鬆綁:從學校再造談學校經營展動力。載於91教育論壇手冊:新世紀的學校經營策略。嘉義大學教育學院。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吳培源(1994)。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百祿(2003)。願景意義的釐清與學校願景的建構之研究。九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吳明烈主編(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吳勁甫(2003)。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克瑩(2004)。以組織學習觀點評估知識管理實務應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國基(2004)。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昌期(2005)。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愛玲(1997)。人力資源發展資訊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著:教育行政,59-98。高雄;復文文化公司。
林清山譯(1999)。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年)。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三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聰地(200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育改革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麗惠(2001)。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永源(2003)。知識管理策略與組織學習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積體電路設計及製造公司之研發單位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慧蓉(2004)。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貴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評鑑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瑋珊譯(1999)。Davenport, T. H., & Prusak, L.著。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8年)。
胡素華(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工作滿意與學校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柳敦仁(2005)。雲嘉南五縣市國小初任校長行政表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封四維(2006)。多元智慧的教師知識管理(The stud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eachers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 perspective)。北台學報,29,156-171。
高淑慧(1995)。學習型組織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下)。人事月刊,20(4),18-24。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政大學報,45,117-149。
陳家聲、鄭仁偉(1999)。組織慣性特徵研究。企業管理學報,44(3),1-38。
陳慶安(2001)。高職工業類科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建東(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尚蓉(2002)。農業產銷班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崇安(2003)。組織變革型態對組織學習與經營績效提升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秀里譯(2003)。Nancy M. Dixon著。組織學習-我們如何共同學習(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ycle:how we can learn collectively.)。台北:中衛發展中心。(原著出版年:1999年)。
陳怡靜(2006)。組織學習量表之建構-Huber之理論架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易昌(2006)。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春蓮(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莫菲譯(1999)。Sveiby, Karl Erik著。無形資產致勝策略-微軟、網景、昇陽等成功企業的新財富(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 – managing and measuring knowledge-based assets.)。台北:圓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年)。
許世燦(2003)。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氣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曹志宏(2004)。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梁嘉麟(2006)。Huber組織學習構念之均質檢定。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慶勳(2004)。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正霖(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玉文譯(2000)。Drucker, P. F.等人著。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9年)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宏毅(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賜光(2004)。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粹馨(1998)。典型相關分析:與其他統計方法之關係。高雄師大學報,9期,173-186。
彭淑珍(1998)。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國民中學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佳儀(2002)。學校組織學習機制對學校學習表現與學校效能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昆輝(1992)。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振球(1992)。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久芬(1995)。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榮志(1997)。公共組織慣性之實證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權松(2002)。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杏花(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辜輝趁(2000)。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萬以寧(1995)。組織學習,世紀挑戰。戰略生產雜誌,475,62-63。
楊深坑(1995)。知識形式與師資培育。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師資教育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際會議廳。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Nonaka,I.,&Takeuchi,H.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楊淙富(199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碩英(2001)。真知灼見-學習型組織與知識管理。桃園:戰聲科技。
楊瑞麟(2005)。國小教師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連祺(2001)。知識管理應用於教育之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89,34。
廖春文(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載於東華大學主辦,「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廖進安(2002)。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運用知識經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美鳳(2004)。學校自主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真如(1996)。學習型組織健康概念性模式初探。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京偉譯(2000)。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年)。
劉志堂、廖述賢、畢吳琛(2004)。知識慣性、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2004 科技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劉志堂(2004)。知識慣性、組織學習、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2004ING安泰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劉玉珍(2005)。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秋珍(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妙珍(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士吟(2006)。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研發人員創造力對組織創新能力影響之研究:以知識慣性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敦浩(1999),「組織創新能耐、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1999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論文集(一),397-406。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頁191-226)。高雄:麗文文化。
蔡培村(2004)。建構學校知識管理的學習系統。教育學苑,8,1-22。
蔡志隆(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賴志堅(2001)。高科技企業組織學習能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美文(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戴孟萍(1995)。從組織學習的概念探討行政能力的重建。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顏麗琴(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世輝(1995)。全新領導力。戰略生產雜誌,473,58-62。
羅世忠(2004)。金融業、半導體業、電腦週邊業之組織學習與轉換型、交易型領導關係之比較。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貳、英文部份
Argyris, C. (1977).Double loop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5(5), 115-125.
Argyris, C., & Schön, D. A. (1978).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Badaracco, J. L. (1991). The knowledge link.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aker, W.E.,& Sinkula, J.M.(1999).The synergistic effor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7(4), 411-427.
Baldwin, L., Coney III, F.,& Thomas, R.(1993). School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eck, M. (1992). Learning organization:How to great them. Industrial & Commercial Training, 21, 21-28.
Carley, K.(1992).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ersonnel turnover. In M.D Cohen, & L. S .Sproull(E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p.230-259),CA:Sage.
Chou, S. W. (2003).Computer system to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4, 273-280.
Coleman, P. ,& Collinge, J. ( 1996 ) .In the web: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affection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 and School Imporvement,2 ( 4 ) , 262-285.
Cook, S. D. N., & Yanow, D.(1993).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M.D Cohen, & L. S. Sproull (Eds.). Organization learning(pp.430-455),CA:Sage.
Cyert, R. M., & March, J. G.(1963).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Deming W.E. (2002). Out of The Crisis.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es
Dixon, N. M.(1994).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ycle: How we can learn collectively. London: McGraw-Hill.
Dodgson, M. (1993).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tudies, 14(3),375-394.
Dougherty, D., & Bowman E. H. (1995).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downi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4), 28-44.
Duncker, K.(1945).On problem solving.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8(5), 270-281.
Dyer, J. H., & Nobeoka, K. (2000).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1, 345-367.
Edmondson, A. C.(2002). The local and variegated nature of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 ,13(2), 128-146.
Garvin, D. A. (1993).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4), 78-91.
Gomes, M. (2004).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HRM factors on employee behaviors in subsidiaries: A Mexican 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39, 1-11.
Hansen, M.T. (1999).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 82-111.
Harem,T.,Krogh,G.,& Roos,J.(1996).Knowledge-based strategic change. In Krogh, G., & Roos, J.(eds.). Managing knowledge-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pp.116-136).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eijden, K. V. D.(2004).Can internally generated futures accelerat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utures, 36, 145-159.
Helleloid, D. ,& Simonin, B.(1994).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a firm’s core competence. in Gary,H.,& Heene, A. (eds.).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pp. 213-240) New York: John Wiely and sons.
Hitt, M. A., Middlemist, R. D., & Mathis, R. L. (1983).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effective practice. NY: West Publishing.
Huber, G. P. (1991).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2(1), 88-115.
Hult, G., Ferrell, O., & Hurley, R. F. (2002). Glob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ffects on cycle time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5), 377-387.
Johnston, R.(1998).The changing nature and forms of knowledge: A review. canberra: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Kelly, D., & Amburgey, T. L.(1991).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 A dynamic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91-612.
Kim, D. H. (1993).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3(1), 37-50.
Leithwood, K.,Jantzi, D., & Steinbach, R. (1995).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sponse to central policy initiativ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5932).
Leithwood, K., Leonard, L., & Sharratt, L. (1998). Conditions foster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4 (2), 243-276 .
Leonard-Barton , D.(1992).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11-125.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Levitt, B., & James, G. M. (1988).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4, 319-340.
Lundvall, B. A.,& Johnson ,B. (1994), The learning economy. Journal of Industry Studies, 1 (2), 23-42.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Marlene, F. C., & Marjorie A. L. (1985).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0 (4), 803-813.
McKee, D.(1992).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to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9, 234.
Morgan, G., &Ramirez, R. (1983). Action learning: A holographic metaphor for guilding soci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37, 1-28.
Morris, W. (1970).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ei Ya Taiwan Edition.
Mott, P. E. (197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Mulford, B.,& Silins, H.(2003). Leadership for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d improved student outcomes.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33 (2) ,175-195.
Mulholland, P., Zdenek, Z., & John,D. (2001).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suppor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 Computer Studies , 55 (3), 337-367.
Mumford, A. (1991).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alance in the pursuit of change.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13 (2), 115-125.
Nevis, E. C., DiBella, A. J.,& Gould, J. M.(1995)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as leaning syste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6 (2), 73-85.
Nonaka, I. (1994).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5 (1), 14-37.
Nonaka, I.&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onnor, D. J., & Carr, B. (1982).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General distribution OECD/ GD (96)102. Paris: author.
OECD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author.
Puser, R. E.,& Pasmore, W.A. (1992).Organizing for learning,In pasmore,W. A.,&Woodman,R.W.(ed.).Research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p.37-114), London:JAI Press.
Robbins, S.P.(198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Roberts, K. (1995). Applying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to assess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6804)
Sadler, P. (2001).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D.Meinolf,A.B. Antal , J.Child, & I. Nonaka,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pp.415-42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wandt, D. R., & Michael J. M. (2001).From world-class theories to global best practic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U.S.
Scribner,J.P., Cockrell,K.S., Codkrel, D.H. ,& Valentine, J. W.(1999).Crea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evaluation of a school improvement proces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5 (1), 130-160.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Shann, M. H. (1990). Making schools more effective: Indicators for improvement. ERIC ED 327 559. (pp.488).
Shaw, R. B., & Perkins, D.N.T. (1992).Teaching organizations to learn: The power of productive failures in D. A. Nadler, M. S. Gerstein,& R. B. Shaw (Eds.).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pp. 175-19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imon, H.(1991).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2 (1),125-134.
Shu-hsien Liao(2002).Problem solving and knowledge inertia.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2, 21-31.
Simon, H. A . (1953). Birth of organization: the economics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ve Review, 13(4), 227-236.
Simon, C.,& David, C. W. (2006).Inertia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management routines and failure to Innovate .Organization Studies, 27 (9), 1359-1387
Silver , P. F. (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Harper & Row.
Slater, S.F.,& Narver, J. C. (1995). Marketing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Journak of Marketing, 59(July), 63-74.
Slater, S. F. (1997). Developing a customer valu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spring), 162-167.
Stata, R. (1989).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0 (1), 63-74.
Swieringa, J., & Wierdsma, A. (1992).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yond the learning curve. M.A.: Addison-Wesley.
Weber, G. (1971). Inner 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 four successful schools.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30243).
Wohlstertter, P., Van Kird,A.N., Roberston, P. J., & Mohrman, S. A.(1997) . Organization for success school-based management. LA: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Young,D.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2 15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90.33.25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90.33.25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