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0113-15031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0113-150318
論文名稱
Title
鄭愁予新詩修辭探究
A Study of Cheng Ch'ou-yu's Modern Poetry and Its Rhetoric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7-10
關鍵字
Keywords
新詩、浪子、鄭愁予、修辭學、古典
modern poetry, flaneur, Rhetoric, classical, Cheng Ch'ou-yu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6 次,被下載 406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066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年幼經歷戰亂,轉徙流離來台,特殊生平際遇影響各階段的作品風格。因其飽讀詩書,作品融合了古典意象以及聲籟之美,廣為華人地區所喜愛,更是現代詩的代表作家。對於如此具代表性的作品,探討其修辭的藝術技巧是必要的,本論文以修辭學為工具,採陳望道的分類為骨架,以黃慶萱的說明為肌理,並參考沈謙和黃淑貞等人的說法,試圖以詩例的分析探討與歸納,以嚴謹且系統的方式論述,在過程中除了從修辭欣賞創作技巧外,進而從中探究背後隱含的意義。
本論文以「鄭愁予新詩修辭探究」為題,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簡單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和「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以及「論文架構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材料上的辭格:探討譬喻、借代、映襯、摹況、雙關、引用。第三章、意境上的辭格:探討轉化、示現、呼告、誇飾、婉曲、設問、感嘆。第四章:探討藏詞、鑲嵌、類疊、轉品、回文。探討第五章、章句上的辭格:對偶、排比、層遞、頂真、倒裝,共四類二十三種辭格。各辭格的研究,先細分小類,予以定義說明,再挑選詩例分析欣賞,最後總結該修辭的特色。第六章、結論:總結個人研究成果,展現鄭愁予新詩創作的修辭藝術和研究價值。
Abstract
no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致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第 一 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三節 論文架構和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 二 章 材料上的辭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一節 譬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二節 借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三節 映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第四節 摹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第五節 雙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第六節 引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第 三 章 意境上的辭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第一節 轉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第二節 示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第三節 呼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第四節 誇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第五節 婉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第六節 設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第七節 感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5
第 四 章 詞語上的辭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第一節 藏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第二節 鑲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第三節 類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第四節 轉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0
第五節 回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第 五 章 章句上的辭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一節 對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二節 排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第三節 層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8
第四節 頂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第五節 倒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5
第 六 章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9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3
一、鄭愁予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3
二、電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7
三、專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7
四、學位期刊論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
五、報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一、 鄭愁予作品
(一)詩集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6月再版。
鄭愁予:《刺繡的歌謠》,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7年7月15日初版。
鄭愁予:《雪的可能》,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3月五版。
鄭愁予:《夢土上》,台北:洪範書局,1999年12月十七印。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1951-1968)》,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10月六十印。
鄭愁予:《鄭愁予詩的自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3月初
版初刷。
鄭愁予:《燕人行》,台北:洪範書局,2002年4月初版七印。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1月初版。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台北:洪範書局,2005年10月初版四印。
鄭愁予:《和平的衣缽》,新北市:財團法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1年12月初
版。
(二)期刊散文
鄭愁予:〈影下笠〉,《笠》第9期(1965年10月),頁3-5。
鄭愁予:〈發光的黑暗 讀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現代詩》復刊第19
期(1993年2月),頁23。
鄭愁予:〈現代詩話——愁予詩話〉,《文藝月刊》第21期(1971年3月),頁
16。
鄭愁予:〈佛芒特日記四帖〉,《聯合文學》第1卷1期(1984年11月),頁88-
90。
鄭愁予:〈詩境是「白色的接近」?——問藍菱詩的問題〉,《聯合文學》第8卷
3期(1992年1月),頁96-99。
鄭愁予:〈俄若霞與麥京立山〉,《幼獅文藝》第505期(1996年1月),頁4-6。
鄭愁予:〈〈古詩十九首〉的造化〉,《明報月刊》第35卷7期(2000年7月),
頁38。
鄭愁予:〈引言九九九九九〉,《聯合文學》第18卷7期(2002年5月),頁12-
14。
鄭愁予:〈猜想黎明的顏色〉,《聯合文學》第18卷8期(2002年6月),頁12-
17。
鄭愁予:〈祇園初燈——京都系列,一組靜的詩〉,《聯合文學》第18卷9期
(2002年7月),頁27-31。
鄭愁予:〈色(一)白是百色之地〉,《聯合文學》第18卷10期(2002年8
月), 頁10-15。
鄭愁予:〈色(二)青,是距離的色彩〉,《聯合文學》第18卷12期(2002年10
月),頁24-27。
鄭愁予:〈色(三)三色旗〉,《聯合文學》第18卷12期(2002年10月),頁28-
29。
鄭愁予:〈加勒比海盆〉,《聯合文學》第18卷12期(2002年10月),頁96-97。
鄭愁予:〈色(四)藍VS.綠〉,《聯合文學》第19卷2期(2002年12月),頁10-
14。
鄭愁予:〈刺繡的歌謠〉,《聯合文學》第19卷3期(2003年1月),頁98-101。
鄭愁予:〈典故的文學性與趣味性〉,《聯合文學》第19卷4期(2003年2月),
頁70-74。
鄭愁予:〈我五十年前就骨董了〉,《聯合文學》第19卷5期(2003年3月),頁
70-76。
鄭愁予:〈書齋生活(壹)〉,《聯合文學》第19卷6期(2003年4月),頁112-
116。
鄭愁予:〈書齋生活(貳)〉,《聯合文學》第19卷7期(2003年5月),頁86-
89。
鄭愁予:〈悼亡與傷逝(一)〉,《聯合文學》第19卷8期(2003年6月),頁72-
77。
鄭愁予:〈悼亡與傷逝(二)〉,《聯合文學》第19卷9期(2003年7月),頁78-
83。
鄭愁予:〈寄——鶴樓竣,連翠微〉,《聯合文學》第19卷10期(2003年8月),
頁20-21。
鄭愁予:〈鶴與寄〉,《聯合文學》第19卷11期(2003年9月),頁28-33。
鄭愁予:〈「即興」使用點擊的手法以攫取永恆——煙火是戰火的女兒,金門的
詩〉,《聯合文學》第19卷12期(2003年10月),頁24-28。
鄭愁予:〈詩的贈達與自我尋位(一)〉,《聯合文學》第20卷2期(2003年12
月),頁38-41。
鄭愁予:〈詩的贈達與自我尋位(二)〉,《聯合文學》第20卷4期(2004年2
月),頁28-30。
鄭愁予:〈詩的贈達與自我尋位(三)〉,《聯合文學》第20卷5期(2004年3
月),頁30-33。
鄭愁予:〈山海,左右都是宜蘭(一)〉,《聯合文學》第20卷7期(2004年5
月),頁64-65。
鄭愁予:〈贈答詩的再現〉,《聯合文學》第20卷8期(2004年6月),頁82-84。
鄭愁予:〈踏著珍珠的地毯進入西藏〉,《明報月刊》第39卷9期(2004年9
月),頁72-74。
鄭愁予:〈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明報月刊》第41卷1期(2006年1月),頁
80。
鄭愁予:〈飲酒金門行〉,《聯合文學》第24卷12期(2008年10月),頁37。
鄭愁予:〈金門集〉,《聯合文學》第24卷12期(2008年10月),頁38-39。
鄭愁予:〈三角形的波浪——給台灣海峽的現代討海人〉,《聯合文學》第24卷
12期(2008年10月),頁40-41。
鄭愁予:〈金門需要更多的數位軟體心理建設〉,《聯合文學》第24卷12期
(2008 年10月),頁42-46。
鄭愁予:〈用足跡印出來的畫冊——卓有瑞《藝術漂流文集》序〉,《藝術家》第
66卷5期(2008年5月),頁458-461。
鄭愁予:〈岩〉,《聯合文學》第25卷1期(2008年11月),頁136-137。
鄭愁予:〈潭的邀請十四行——壑谷匯聚天水,深而且神祕,謂之潭〉,《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5期(2009年1月),頁116-117。
(三)報紙
鄭愁予:〈天下未覺詩先覺〉,《中國時報》(1979年5月8日),第12版。
鄭淑敏:〈浪子情懷一遊俠(上)〉,《中國時報》(1979年5月28日),第12版。
鄭淑敏:〈浪子情懷一遊俠(下)〉,《中國時報》(1979年5月29日),第12版。
鄭愁予、齊豫:〈井邊的談話——鄭愁予、齊豫詩歌對談〉,《聯合報》(1985年5月25日),第8版。
鄭愁予:〈望天塚〉,《聯合報》(1989年7月11日),第21版。
鄭愁予:〈最集中的陽光〉,《聯合報》(1989年7月21日),第27版。
鄭愁予、路寒袖:〈詩與歌——召喚群眾的策略〉,《中國時報》(1995年9月1
日),第39版。
鄭愁予、路寒袖:〈詩與歌——召喚群眾的策略〉,《中國時報》(1995年9月2
日),第39版。
鄭愁予:〈詩人 生命中的距離〉,《聯合報》(1992年6月5日),第35版。
鄭愁予:〈酒.俠.詩〉,《聯合報》(1992年2年14日),第25版。
鄭愁予:〈在聲籟中琢磨詩的智慧——我詩中的「旅」和「夢」〉,《聯合報》(1995 年8月15日),第37版。
鄭愁予:〈斑痕的重生力量〉,《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6日),第39版。
鄭愁予:〈魅力來自氣質——評「如果飛魚躍出」〉,《中國時報》(1996年6月
20日),第19版。
鄭愁予:〈時不我予——時間美學的小漩渦〉,《中國時報》(2010年6月17
日), 第E4版。
(四)學位論文
廖祥荏:《鄭愁予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6年度。
高宜君:《鄭愁予晚近詩作研究(1993年迄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
碩士論文,95年度。
吳麗靜:《鄭愁予詩的音律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97
年度。

二、電影
陳傳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如霧起時》,台北,目宿媒體, 2012年。

三、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做排序)
東漢 王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8月初版。
梁 蕭統編、唐 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9月版。
陳 徐陵編、宋 陳玉父本:《玉臺新詠》,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4月再版。
晉 干寶 注釋:黃鈞 校閱 陳滿銘:《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
限公司,1996年1月出版。
晉 干寶 譯著:黃滌明:《搜神記》,台北:五南出版社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9月初版一刷。
唐 杜甫著、清 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9
月版。
唐 李白著 宋 楊齊賢注 元 蕭士贇 明 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上)
(下)》,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5月二版一刷。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一)》,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3月24日。
宋 王安石著 宋 李壁箋注 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 宋書升:《周易要義》,山東:齊魯出版社,1989年8月二刷。
清 劉基:《誠意伯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一版。
清 葉燮、薛雪、沈德潛:《原詩 一瓢詩稿 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98年5月第一次印刷。
清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上)》,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3月出版二刷。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公木生:《新詩鑒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1刷。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 雜誌社,1996年3月初版。
目宿媒體.王耿瑜 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台北:行人
文化實驗室,2011年4月初版一刷。
王志健:《中國新詩淵藪(中)》,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7月初版。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6月初刷一版。
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2月15日初版。
向明:《新詩後50問》,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15日初版。
朵思:《心痕索驥》,台北:創世紀詩社,1994年3月初版。
朵思:《曦日》,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0月5日初版。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5月10日初版。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初版一刷。
吳晟:《吳晟詩選1963—1999》,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
李若鶯:《現代詩修辭運用析探》,台南:火鳥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初版。
李瑞騰:《74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4月10日初版。
李翠瑛:《細讀新詩的掌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
李家祺:《波士頓文化記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李懷宇:《知識人:台灣文化十六家》,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次印
刷。
沈謙:《修辭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初刷一版。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1月20日初版。
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編著:《中國新詩賞析》,台北:長安出版社,1989年元月五版。
林永福、是永駿主編,是永駿、上田哲二譯:《台灣現代詩集》,東京都:圖書刊行會,2002年(平成14年)1月25出版一刷。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一刷。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六刷。
林明德:《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初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初
版一刷。
孟樊:《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初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5月二版一刷。
周錫韋复選注:《王安石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1日二版一刷。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2月十二版。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9月一版。
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8
月初版一刷。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第三輯》,台北:普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
月初版。
唐祈:《中國新詩名篇鑒賞辭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12月一版一
刷。
陸機著、王德華注譯:《新譯陸機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9月出版一刷。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二十一版。
梅新、鴻鴻主編:《八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9月二
印。
渡也:《新詩補給站》,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游喚、徐華中編著:《現代詩精讀》,台北:五南出版社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2版2刷。
陳介白:《新著修辭學》,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3月初版。
陳介白:《修辭學講話》,台北:啟明書局,1958年12月初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6月初版。
陳義芝:《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二印。
陳良運:《詩學.詩觀.詩美》,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2月二刷。
陳仲義:《現代詩技藝透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張梅芳:《鄭愁予詩的想像世界》,台北:萬卷樓,2001年9月初版。
張默:《現代詩的投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9月三版。
張默、洛夫、瘂弦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局,1973年5月再版。
張春榮:《實用修辭寫作學》,台北:萬卷樓,2009年9月初版。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張拓蕪:《坐對一山愁》,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10日四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出版社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8月初版一刷。
張灼祥:《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張默、洛夫、瘂弦主編:《六0年代詩選》,高雄:大業出版社,1973年5月再版。
張默:《無塵的鏡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9月初版。
張默:《小詩選讀》,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9月10日初版三印。
張錯:《千曲之島》,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20日初版。
張敬校訂、朱昆槐選註:《雪泥鴻爪——蘇東坡詩詞文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17日三版一刷。
許逸民譯著:《庾信詩文》,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初版。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初版。
許正中編著:《唐代絕句欣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5月修訂二版一刷。
章錦瑜:《景觀喬木賞花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30日二
版。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
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6年7月出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台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2003年11月
初版。
洪順隆校注:《謝宣城集校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年10月初版。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0年9月二版。
瘂弦:《天下詩選Ⅰ1923~1999》,台北,天下遠見,1999年9月30日出版一刷。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0年11月再版。
須文蔚、代橘:《網路新詩記》,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12月10日初版一刷。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1月增訂三版七刷。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2刷。
黃永武:《讀書與賞詩》,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9月4印。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年5月一版十印。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店,1998年3月初版十刷。
黃維樑:《怎樣讀新詩》,台北:五四書店,1989年4月初版。
溫洪隆、溫強注釋:《新譯樂府詩選》,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10月1日初版
一刷。
曾棗莊、曾弢:《蘇軾詩文詞》,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
月初版。
畢遠月:《美國獨立聖地——波士頓與麻州》,台北: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25日初版。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6
月初版一刷。
楊鴻銘:《新詩創作與批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劉勰著、王更生注:《文心雕龍讀本(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七刷。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大中國圖書,1981年10月初版。
潘富俊:《唐詩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七刷。
餘暉:《鄭愁予〈錯誤〉的研究》,香港:創研神隱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
趙天儀:《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5月初版。
趙衛民:《新詩啟蒙》,台北:業強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鄭明娳:《新詩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初版二刷。
蔡振念:《與現代詩共舞》,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一版一刷。
劉斯翰:《李賀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1日初版。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次印刷。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2月二
刷。
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30日
初版。
鍾嶸著、趙仲邑譯著:《鍾嶸詩品譯著》,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7月初版。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謝文利、曹長青:《詩的技巧》,台北:洪業文化,1996年7月初版一刷。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註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11月九版。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初版。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蕭蕭、張漢良:《現代詩導讀——導讀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4月。
蕭蕭:《青少年詩話》,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2月10日初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証》,高雄:復文出版社,1997年元月初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10月20日初版。
羅門:《自然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14日初版。
羅青:《詩人之燈》,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
龔鵬程等紀錄:《大珠小珠落玉盤——當代名家談藝錄》,台北:暖流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
四、學位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威仁:〈〈錯誤〉的因式分解〉,《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頁
69-70。
丁旭輝:〈讓錯誤更美麗〉,《國文天地》第16卷6期(2000年11月),頁102-
107。
王希杰:〈修辭活動和闡釋活動〉,《國文天地》第22卷第1期(2006年6月),
頁85-92。
王希杰:〈修辭格的新觀念和辭格研究的新方法—兼評李晗蕾的《辭格學新論》〉,《國文天地》第24卷第3期(2008年8月),頁4-9。
王怡蘋:〈鄭愁予〈賦別〉藝術技巧探析——以色彩意象與音樂性為討論範圍〉, 《國文天地》第24卷第7期,頁55-59。
王文進:〈秋空下的旅人——談鄭愁予的「編秋草」〉,《國文天地》第2卷1期(1986 年6月),頁106-108。
王德培:〈鄭愁予、周夢蝶現代詩古典韻味之比較〉,《伊犁教育學院學報》(新疆)第1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39-42。
王育婧:〈愁予的燈,精神的燈——解讀鄭愁予詩歌中”燈”的意象〉,《青春歲
月》(河北)2012年18期,頁412。
王珂:〈鄭愁予借鑒古典詩詞創作技法的策略和意義〉,《語文建設》(北京)第 5期(2010年),頁55-57。
文曉村:〈寫給青少年的「新詩評析」 青春篇三首〉,《文藝月刊》第25期(1979年11月),頁30-33。
方環海、沈玲:〈依賴心理與鄭愁予詩歌的孤獨感研究〉,《台灣詩學學刊》第7 期(2006年5月),頁197-237。
仇小屏:〈略論新詩中之「用典」技巧〉,《國文天地》第22卷第7期(2006年
12月),頁10-13。
何聖芬:〈三十年來詩選統計報告〉,《文訊》第25期(1986年8月),頁204-
212。
白靈:〈遊與俠——鄭愁予詩中的遊俠精神與時空轉折〉,《明道通識論叢》第2
期(2007年3月),頁107-147。
史言:〈沮喪與孤獨的色彩空間:聞一多、鄭愁予詩歌「黑」、「白」特質下的孤獨感研究〉,《台灣詩學學刊》第9期(2007年6月),頁249-295。
朱沉冬:〈詩壇回憶錄——從「鄭愁予的詩」談起〉,《心臟詩刊》第2期(1983
年6月),頁96-103。
朱雙一:〈金門:鄭愁予的生命原鄉〉,《華文文學》(廣東)第97期(2010年2
月),頁16-18。
朱少紅:〈修辭格與篇章建構〉,《國文天地》第24卷第3期(2008年8月),頁
23-28。
古繼堂:〈析評鄭愁予三首愛情詩〉,《名作欣賞》(山西)第1期(2002年),
頁 30-31。
江聰平:〈鄭愁予詩的修辭藝術〉,《第一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中國修辭學會)第1期(1999年6月),頁365-395。
江冰:〈鄭愁予《如霧起時》賞析〉,《濮陽教育學院學報》(河南)第1期(2002年2月),頁17-18。
向衛國:〈現代詩與”現代意境”——鄭愁予〈易經〉賞讀〉,《江門文藝》(廣
東)2008年36期,頁71。
辛鬱:〈柔性的戰歌——談一首被忽略的詩〉,《中外文學》第3卷1期(1974年
6月),頁204-209。
宋裕、李冀燕:〈現代詩壇的謫仙——鄭愁予〉,《明道文藝》第275期(1999年
2月),頁30-35。
吳當:〈是錯誤,但並不美麗——〈錯誤〉賞析〉,《書評》第7期(1993年12
月),頁29-30。
吳倩:〈論鄭愁予詩歌的傳統意象意境〉,《湖北函授大學學報》(湖北)第25卷第6期(2012年6月),頁167-168。
李孟毓:〈鄭愁予〈錯誤〉篇章結構分析〉,《國文天地》第21卷6期(2005年
11月),頁40-47。
李蒙 紀錄:〈從第一本詩集談起——鄭愁予與曾淑美、羅任玲、鴻鴻、零雨談片〉,《現代詩》第16期(1990年12月),頁8-23。
李立平:〈鄭愁予的詩情世界與詩美追求〉,《世界華文文學論壇》(江蘇)第3
期(2004年),頁49-53。
沈奇:〈擺渡:傳統與現代--鄭愁予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江蘇), 第4期(1997年4月),頁62-65。
沈奇:〈美麗的錯位——鄭愁予論〉,《華文文學》(廣東),第97期(2010年2
月),頁19-25。
杜淑貞:〈婉曲法的文學效果與八種特質〉,《中國語文》第521期(2000年11
月),頁54-61。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第13卷10期(1997年8月),頁
166-168。
周伯乃:〈一朵流浪的雲——鄭愁予〉,《自由青年》第42卷3期(1969年9月),頁91-96。
秀實:〈曲中情濃——析鄭愁予〈雨說〉〉,《現代詩》第13期(1988年12月),頁12-14。
邱夔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頁28-40。
孟樊:〈詩的明朗化之我見——兼答文曉村〉,《漢廣詩刊》第2卷第6期(1984
年1月),頁59-64。
季紅:〈鄭愁予「雪的可能」中的語言經營〉,《文訊》第20期(1985年10月),頁204-211。
孟樊:〈天空希臘乎?——略論現代詩的語言與概念〉,《文訊》第25期(1986
年8月),頁75-93。
孟樊:〈浪子意識的變奏——讀鄭愁予的詩〉,《文訊》第30期(1987年6月),
頁150-163。
林燿德:〈河中之川——與鄭愁予對話〉,《台北評論》創刊號(1987年9月),頁30-37。
林路:〈在「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的交點上——台灣詩人鄭愁予的創作道
路及風格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上海)第1期(1988年),頁46-48。
林素美:〈時代的聲音——心愁--試析鄭愁予的「小河」與「野店」〉,《文藝月刊》第238期(1989年4月),頁39-46。
林麗如:〈人道關懷的詩魂——專訪鄭愁予先生〉,《文訊》第205期(2002年11 月,頁84-87。
林淑華:〈鄭愁予詩中的山水〉,《中國語文》第558期(2003年12月),頁69-84。
林碧珠:〈「美」從何處來?——鑑賞與昇華〈錯誤〉一詩〉,《中國語文》第547期(2003年1月),頁87-90。
林均珈:〈淺談類疊修辭格技巧之運用〉,《國文天地》第24卷第3期(2008年8
月),頁17-22。
林綠:〈鄭愁予〈錯誤〉的傳統訊契〉,《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頁66-68。
林明理:〈鄭愁予站在中西藝術匯合處的詩人——用詩藝開拓美的人之六〉,《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100年3月號(2011年3月),頁45-48。
洪淑苓:〈論鄭愁予的山水詩〉,《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1996年7月出版,頁505-532。
洪珊慧:〈夏宇早期詩作的語言實驗及其顛覆性〉,《台灣詩學學刊》第16號(2010年12月),頁253-277。
施靜宜:〈當那魅誘如此巨大如此逼臨自身——鄭愁予〈邊界酒店〉評析〉,《笠詩刊》第245期(2005年2月),頁121-128。
孫梓評:〈黃昏裡掛起一盞燈 重讀鄭愁予〉,《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7期(2011年3月),頁72-75。
高宜君:〈《寂寞的人坐著看花》中的禪思詩批評〉,《中國語文》第588期(2006年6月),頁71-82。
高宜君:〈從《寂寞的人坐著看花》談鄭愁予的生命情懷〉,《國文天地》第22卷第4期(2006年9月),頁67-71。
夏元明:〈鄭愁予《錯誤》的意象和情感〉,《語文教學與研究》(湖北)第1期(2006年),頁30-31。
唐捐:〈現代美點,古典詩意——鄭愁予〈錯誤〉導讀〉,《幼獅文藝》第598期
(2003年10月),頁84-87。
徐望云:〈迷人的錯誤——〈錯誤〉、〈情婦〉賞析〉,《名作欣賞》(山西)第4期(1994年),頁109-111。
徐望云:〈悠悠飛越太平洋的愁予風——鄭愁予詩風初探〉,《名作欣賞》(山西) 第2期(1994年),頁106-110。
徐偉志:〈賦歸與重生——鄭愁予二元歸一的海洋書寫〉,《理論界》(遼寧),總第470期(2012年10月),頁107-110。
凌性傑:〈鄭愁予〈賦別〉裡的金果〉,《聯合文學》第22卷2期(2005年12月),頁56-57。
倪比:〈深入解讀華文之美與遊俠之義——記鄭愁予詩歌研討會〉,《華文文學》(廣東)第2期(2010年),頁30-32。
張梅芳:〈鄭愁予詩語言的構成物件及其技法〉,《當代詩學年刊》第2期(2006
年9月),頁63-79。
張雙英:〈高雅的獨白——談現代詩未能普及的原因〉,《國文天地》第11卷7期
(1995年12月),頁80-84。
張默:〈台灣新詩大事記要〉,《文訊雜誌》第166期(1999年8月),頁37-51。
張春榮:〈鄭愁予〈厝骨塔〉與鄒敦怜〈同學會〉兼談改寫〉,《國文天地》第17卷10期(2002年3月),頁80-87。
張琴:〈一場”誤會”為何冠之以”錯誤”——解讀鄭愁予的《錯誤》〉,《中學語文》(湖北)第一期(2010年),頁43-45。
張建斌:〈因為愛,所以”錯誤”也美麗——鄭愁予《錯誤》賞析〉,《湖南教育
(語文教師)》(湖南)第1期(2010年),頁44-45。
許悔之:〈感性夜宴圖——狂飆立委朱高正v.s吟遊詩人鄭愁予〉,《聯合文學》第6卷5期(1990年3月),頁10-20。
莊偉杰:〈鄭愁予詩歌的當代性意義及其啟示〉,《華文文學》(廣東)第2期(2010 年),頁26-29。
陳祖彥:〈山的詮釋者——詩人鄭愁予〉,《幼獅文藝》第505期(1996年1月),頁8-10。
陳風景:〈從審美角度鑑賞鄭愁予的《錯誤》〉,《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山東)第3期(2009年),頁109。
陳德翰:〈美麗的騷動——試析〈錯誤〉神奇之美〉,《明道文藝》第372期(2003年3月),頁72-80。
陳大為:〈〈錯誤〉的誤讀及其他〉,《明道文藝》第286期(2000年1月),頁148-154。
陳正治:〈映襯修辭法概論〉,《中國語文》第521期(2000年11月),頁44-53。
陳滿銘:〈論意象之組合方式——承續與層遞〉,《國文天地》第24卷第3期(2008年8月),頁29-33。
陳傳興:〈風景背後:文字與影像的伏流〉,《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7期(2011年3月),頁32-37。
陳姿羽:〈鄭愁予 詩心.俠骨.無常觀〉,《天下雜誌》第325期(2005年6月), 頁222-225。
陳傳興:〈十四行 霧〉,《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7期(2011年3月),頁70-71
章燕:〈妙喻天成,精美絕倫——解讀鄭愁予《姊妹港》〉,《閱讀語鑒賞》(湖南)第6期(2009年6月),頁40。
商瑜容:〈鄭愁予旅美前詩作研究〉,《文與哲》第1期(2002年12月),頁449-471。
許恬怡:〈鄭愁予〈小小的島〉評析〉,《國文天地》第17卷第9期(2002年2
月),頁90-93。
郭鶴鳴:〈只有美麗,何嘗錯誤——從文理詩情的解析談鄭愁予的〈錯誤〉〉,《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5卷4期(2004年12月),頁92-102。
游喚:〈台灣現代詩中的土地:河流與海洋(上)——七十年代以前的現象考察〉,《台灣詩學季刊》第16期(1996年9月),頁125-136。
彭元岐:〈「變」之與「義」——「互文」及「錯綜」修辭界說之釐清〉,《國文天地》第9卷第7期(1993年12月),頁106-112。
黃智溶:〈山水長青詩情在——有使命與沒有使命的鄭愁予〉,《幼獅文藝》第82卷4期(1995年10月),頁28-33。
黃維樑作、曾焯文譯:〈江晚正愁予——鄭愁予與詞〉,《中外文學》第21卷4期
(1992年9月),頁88-104。
黃慶萱:〈研究修辭學重要書目指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卷2期
(1989年8月),頁16-19。
黃慶萱:〈修辭學與國文教學〉,《中等教育》第28卷4期(1977年6月),頁27-29。
黃叔真:〈從辭章學的內涵閱讀鄭愁予的〈下午〉〉,《國文天地》第26卷4期(2010年9月),頁72-76。
彭元歧:〈「變」之與「異」——「互文」及「錯綜」修辭界說之釐清〉,《國文天地》第9卷7期(1993年10月),頁106-112。
黃梁:〈新詩評點(12)——裸的先知〉,《國文天地》第12卷10期(1997年3
月),頁83-86。
焦桐:〈票房副刊?票房作家——從問卷調查看報紙副刊〉,《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頁67-73。
焦桐:〈建構山水的異鄉人——論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幼獅文藝》第545期(1999年5月),頁35-43。
瘂弦:〈謫仙〉,《純文學》(1970年7月),頁116。
溫羽貝:〈表裡內外之失衡:測量鄭愁予詩歌的孤獨感〉,《台灣詩學學刊》第9
期(2007年6月),頁221-247。
楊照:〈以記錄來詮釋一個時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卷7期(2011年3月), 頁96-101。
楊宗翰:〈曖昧流動,緩慢交替——「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剖析〉,《當代詩學年刊》第2期(2006年9月),頁1-9。
楊四平:〈談談鄭愁予〈錯誤〉的可寫性〉,《國文天地》第22卷第1期(2006
年6月),頁82-84。
楊鴻銘:〈鄭愁予〈錯誤〉等文譬喻論〉,《孔孟月刊》第36卷第9期(1998年5
月),頁50-51。
楊鴻銘:〈鄭愁予〈錯誤〉析評〉,《國文天地》第12卷8期(1997年1月),頁
99-103。
廖祥荏:〈船長的獨步——鄭愁予海洋詩評析〉,《中國語文》第533期(2001年
11月),頁70-75。
廖祥荏:〈宇宙的遊子〉,《中國語文》第520期(2000年10月),頁69-73。
廖祥荏:〈天涯踏雪記〉,《中國語文》第528期(2001年6月),頁56-61。
廖祥荏:〈一分鐘的星蝕——鄭愁予愛情詩評析〉,《中國語文》第532 期(2001年10月),頁80-87。
廖祥荏:〈一剪青絲融於雲的淨土——愁予山嶽詩評析〉,《中國語文》第525期
(2001年3月),頁78-84。
廖鍾慶:〈談鄭愁予先生〈賦別〉一詩〉,《鵝湖》第412期(2009年10月),頁
57-61。
趙圓:〈回歸與漂泊——關於中國現當代作家的鄉土意識〉,《文藝研究》(北京)第4期(1989年),頁56-65。
劉正偉:〈《鄭愁予詩集Ι》之山嶽詩析論〉,《育達學院學報》第16期(2008年
8月),頁2-19。
劉文婷、林明燕、徐少燕、秦瑞雯:〈〈錯誤〉的相遇——與鄭愁予教授真情對話〉, 《乾坤詩刊》第39期(2006年秋季號),頁6-13。
劉葆平:〈不祇遇見種樹的詩人——鄭愁予、王蒙聊文化片羽的午後〉,《聯合文學》第25卷6期(2009年4月),頁117-123。
劉志一:〈問君能有幾多愁——評鄭愁予的愛情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江蘇)第1期(1997年),頁73-74。
鄭明娳:〈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典素材的運作〉,《文訊》第25期(1986
年8月),頁56-74。
鄭慧如:〈新詩的音樂性—台灣詩例〉,《當代詩學年刊》第1期(2005年4月),頁1-33。
蔡宗陽:〈海峽兩岸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版本的比較〉,《中國語文》第641期
(2010年11月),頁11-20。
蔡宗陽:〈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對臺灣修辭學界的影響〉,《中國語文》第652
期(2011年10月),頁20-42。
蔡謀芳:〈梧桐深院鎖清秋——「主賓拈連」商榷〉,《國文天地》第22卷第7期
(2006年12月),頁14-16。
潘麗珠:〈豪華落盡見真淳——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國文天地》第 11卷1期(1995年6月),頁24-26。
盧詩青:〈淺析鄭愁予〈情婦〉〉,《中國語文》第637期(2010年7月),頁97-102。
簡澤峰:〈論鄭愁予詩中「窗」的象徵〉,《彰師大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
12月),頁429-449。
鴻鴻:〈顏色與形式——試讀鄭愁予近作〉,《現代詩》復刊第18期(1992年9
月),頁33-34。
蕭蕭:〈情采鄭愁予〉,《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頁58-65。
戴光海:〈論鄭愁予詩歌中的鄉愁主題〉,《安康學院學報》(陝西)第20卷3期
(2008年6月),頁67-69。
魏文忠:〈變成鳥,是鷓鴣,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鄭愁予《錯誤》賞析〉,《語文教學之友》(河北)第8期(2009年),頁29-30。
羅燕蘭:〈鄭愁予詩歌美學技巧探析〉,《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安徽)第29卷第4期(2012年7月),頁71-75。
(二)學位論文
林春蘭:《杜詩修辭藝術之探索》,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碩士論文,73年度。
金聖日:《史記修辭技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74年度。
盧韻琴:《東坡詩譬喻修辭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92年度。
李秋嫺:《義山詩修辭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95年度。五、報紙
小野、陳傳興:〈台灣的作家們——從「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談起〉,《聯合 報》(2011年7月8日),第D03版。
丁文玲:〈鄭愁予——過客東華 留下美麗騷動……〉,《中國時報》(2005年5月22日),第B1版。
水晶:〈馬蹄聲與玫瑰——分析兩首現代詩情〉,《聯合報》(1977年1月26日),第12版。
白靈:〈人民這兩個字 鄭愁予詩集遺漏的一首詩〉,《聯合報》(2006年9月9
日),第E07版。
朱恩伶:〈鄭愁予——詩壇「浪子」境界轉變〉,《中國時報》(1993年3月20日),第31版。
宇文正:〈情是至高無上的〉,《聯合報》(2005年3月17日),第E7版。
吳若權:〈旅夢未醒〉,《中國時報》(2003年11月2日),第E7版。
李承宇:〈鄭愁予、王蒙 曾經放逐 所以寬廣〉,《聯合報》(2009年3月9日),
第A05版。
李承宇:〈詩魂伴海洋 鄭愁予把故鄉帶著走〉,《聯合報》(2009年3月22日),第A07版。
李承宇:〈人道關懷火苗 寫成憂國詩篇〉,《聯合報》(2009年3月22日),第
A07版。
李承宇:〈有艘遠渡的船 詩人未竟的夢〉,《聯合報》(2009年3月22日),第
A07版。
李木隆、黃寶萍:〈823禮砲響——金門碉堡 另類藝術開張〉,《聯合報》(2004年9月12日),第B7版。
李坤建:〈仁俠鄭愁予 詩寫和平〉,《中國時報》(2011年12月21日),第A16
版。
李義:〈「最早的簡訊」鄭愁予分享詩之美〉,《中國時報》(2010年6月9日),第 A14版。
何定照:〈林雲追悼會 鄭愁予作詩告別〉,《聯合報》(2010年8月31日),第
B02版。
林英喆:〈達達的馬蹄 過客震文壇〉,《民生報》(1989年12月31日),第31版。
林嘉琪、張錦弘:〈鄭愁予:中國化 真是個錯誤〉,《聯合報》(2008年6月9
日),第C03版。
林欣誼:〈六位導演六位作家引爆新視覺經驗 余光中《逍遙遊》鄭愁予《如霧
起時》先登場〉,《中國時報》(2010年10月17日),第14版。
邵冰如、劉開元:〈詩人 花蓮寫詩教詩〉,《聯合晚報》(2005年5月30日),第6版。
苦苓:〈情婦〉,《中國時報》(1988年5月20日),第18版。
郝譽翔:〈秋詩篇篇——「生活、詩與歌」座談會〉,《聯合報》(1995年9月14
日),第37版。
修瑞瑩:〈閨怨稱抒情 陸教科書錯誤〉,《聯合報》(2010年3月31日),第A06版。
修瑞瑩:〈鄭:不知閨怨是啥 乾脆別教了〉,《聯合報》(2010年4月5日),第
A03版。
張國立:〈鄭愁予的藍衫子和情婦〉,《中華日報》(1986年9月1日),第8版。
張默:〈燦爛的驚呼——試談鄭愁予的「天窗」〉,《中央日報》(1987年12月21日),第10版。
張瀛之:〈鄭愁予分享新作——兩女校詩情畫意〉,《中國時報》(2005年5月31
日),第A10版。
張錦弘、林嘉琪:〈台灣不教寫詩 鄭愁予感嘆〉,《聯合報》(2008年6月9日), 第C03版。
陳宛茜:〈用詩歌和音樂 跟商禽說再見〉,《聯合報》(2010年7月30日),第
A18版。
陳盈珊:〈沃克特與台灣詩人 島與島的呼喚〉,《中國時報》(2002年9月30日),第3版。
陳崑福、劉星君、喻文玫:〈錯誤戰詩?情詩?師:文學不適考試〉,《聯合報》(2010年4月5日),第A03版。
莊展鵬:〈少年家讀鄭愁予〉,《中國時報》(2008年6月29日),第E7版。
曾琮琇:〈紀念簿打開了〉,《聯合報》(2005年4月3日),第UN20版。
曾琮琇:〈掛起一盞燈 鄭愁予演講「詩與意象的奧秘」〉,《聯合報》(2006年6月20日),第E07版。
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上)〉,《聯合報》(1979年5月27日),第12版。
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下)〉,《聯合報》(1979年5月28日),第12版。
溫任平:〈鄭愁予的詩〉,《中國時報》(1972年4月29日),第12版。
楊佳嫻:〈酒徒的快樂與猥瑣〉,《中國時報》(2003年8月3日),第E7版。
鄭語謙:〈鄭愁予清大開課校園添「詩意」〉,《聯合報》(2011年7月21日),第AA04版。
楊澤:〈在黃昏裡掛一盞燈〉,《中國時報》(1986年6月11日),第8版。
楊明:〈眾溪是海洋的手指〉,《中國時報》(1992年11月6日),第35板。
義芝:〈謫仙的心也淌血——訪鄭愁予先生〉,《聯合報》(1989年9月2日),第21版。
蔣慧仙:〈台灣文學經典名家特寫——鄭愁予∕自生活中淬鍊詩才〉,《聯合報》
(1999年3月11日),第37版。
劉克襄:〈你所不知道的鄭愁予〉,《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2日),第39版。
劉開元:〈鄭愁予談詩 達達馬蹄進校園〉,《聯合晚報》(2005年5月30日),第6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