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0117-1139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0117-113915
論文名稱
Title
教習劇場(TIE)在高雄市青年國中戲劇社之施行研究
A Study on Theatre In Education(TIE)in Theatre Club of Youth Junior High School in Kaohsiu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5-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7-10
關鍵字
Keywords
體驗學習、教育戲劇、戲劇教育、教習劇場
Experiential Learning, Drama Education, Theatre In Education, Drama In Educ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1 次,被下載 46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67 times.
中文摘要
教習劇場(TIE)是戲劇與教育相互激盪下的產物,二者屬於對等關係,透過教育的題材,參與的形式,加入專業的演教員,以互動方式對某議題深入思考和探討。其背後的教育力量不容忽視,實施於自我價值建立之關鍵階段的國中學生身上,更是極具教育及社會意義的。
本研究以嬉劇集的「小積木計畫」為案例,運用教習劇場的理論與教學策略,探討青少年在個人與團體發展中,如何建立學習遷移表現。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觀察、文件分析與訪談,說明教習劇場在高雄市青年國中戲劇社之施行。主要透過實際教學過程,討論學生參與此計畫受到的影響。其研究問題有二:
一、「小積木計畫」運用了哪些教習劇場之理論?使用哪些教習劇場之教學策略?其現
場教學狀況為何?演教員和學生演員的互動表現如何?其關鍵事件在個人與團體
間的發展如何?
二、學習者在個人與群體發展中,如何透過溝通與反思,建立問題解決之能力?其能力
 建立產生何種學習遷移表現?
研究結論如下:主要以教習劇場理論與教學策略中的「百寶箱」、「靜像劇場」、「論壇劇場」與「教師入戲」等技巧,讓學生與演教員,透過自省與互動,在個人與群體的交互影響下,擴大學習的可能。將霸凌事件等生活議題轉繹成劇本,透過劇本進行體驗學習,在反覆自省與溝通討論的過程中,增強學習記憶,進而產生學習遷移之表現。
本研究的建議:一、建議學校老師加入,進行介入參與,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學習網。二、建議劇團向文化部或教育部等相關單位提出戲劇教育之計畫申請,才能避免經費不足的現象發生。三、建議演教員將其議題中心與教育目標深化其中,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四、建議學生帶著開放的心學習,可以看見自己更多的潛能。五、建議後續研究者也可以參與演出,讓自己能深入體驗觀察者與演出者之間的差別,使其研究、訪談更能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問題與教學上的修正。
Abstract
Theatre in Education(TIE) combines drama and education, which are equally important. Some specific issues are deep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rough TIE classese, such as ducational topics, forms of participation and actor-teachers involved. As its educational influence is greater than people’s imagination, it is educationally and socially meaningful to apply it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a key phase of constructing self-value.
This research used “Small Building Block Plan” of Play Theatre for example, probing into how teenagers construct learning transfer in individual and group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an action research to illustrate how theater in action was applied in the theatre club on Youth Junior High School by observing,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 It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in this plan through real teaching process. There are two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which were discussed.
First, what theories of Theatre in Education were adopted in Small Building Block Plan? Wha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ater in Education were used? How was 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How w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tor-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How did the key event go i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development?
Second, i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development, how did the learners construct their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introspection? How did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ransfer learning?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students had more chances to learn via introspe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actor-teacher an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interactively based upon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atre in Education: Compound Stimulus, Image Theater, Forum Theatre and Teacher-in-Role. Some living issues, like bullying, were written in drama in which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enhance their memory and transfer learning by experiencing the play script, repeatedly introspecting, communicating and discussing.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proposed in the research. First, school teacher are advised to join the plan with a view to forming a constructive learning network. Seco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atre groups apply the related funding from Ministry of Cultu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o on, in case of lack of funds. Third, the actor-teacher is advised to reinforc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issue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have transferable skills. Fourth, students who learn open their minds can see their own potential. Five, the researcher may participate in the play to profoundly experi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er and the performers. In this way, the research and interview can thus be corrected regarding related issues on questions and teach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iv
目錄………………………………...…………………………………………….………........v
圖次…………………...…………………………………………………….…………..…….vi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教習劇場的發展……………………………..….………..……………….....…….3
第二節 文獻與研究方法概述 ………………………..…………..………………......……7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章節概要…………………………..……………..…………….....…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教習劇場的發展理論……………………………………………………….........…13
第二節 教習劇場的教學創作……………………………………..……..……….........……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31
第二節 研究地點與對象………………………………………………………….....…....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36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信效度檢驗…………...……………………..……………............……40
第四章 研究發現…………………………………………………...……………...…...……43
第一節 TIE理論與教學策略之運用………………………………..……………….............44
第二節 個人與群體互動學習表現探討………………………………………..........………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5
參考文獻……………..………………………………………………………..……...………77
附錄……………………………………………………………………………………..……..80
一、嬉劇集小積木培訓計畫及教學大綱……………………………………….......………80
二、劇本和第四幕共創劇本(青春交白卷?)……………………………........……...…84
三、觀察綱要與觀察紀錄……………………………………………………….......………92
四、學習單…………………………………………………………………........………….107
五、回饋單……………………………………………………..…………….......…………115
六、訪談同意書………………………………………………..………….......……………117
七、訪談問題………………………..………………………………………….......………11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分
于善祿(2007)。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台北:黑眼睛文化。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日期無)。大東簡介。【網頁文字資料】。取自
http://dadongcenter.khcc.gov.tw/info.aspx?aid=7950&cid=435
王智弘、王文科(譯)(2011)。精進教學使用的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方永泉、洪雯柔、楊洲松(譯)(2011)。希望教育學: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江O雯(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李其昌(2004年5月25日)。布雷希特史詩劇場的演出特性。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
灣藝術大學出版組。
李其昌(2010)。希斯考特運用布雷希特「疏離效果」之探究。戲劇教育與應用劇場,1,7-25。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 取自
http://ce.naer.edu.tw/upload/research_book/39_200802130001_complete report.pdf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濤石文化。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沈O樺(2017)。【面談】。學生家長。高雄市青年國中。
邱坤良(編)(1998)。青少年教育劇場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周玉真(譯)(1999)。如何進行教室觀察。台北:五南。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玫君、Joe Winston(2014)。全球化下戲劇教育的跨界合作與在地實踐─以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戲劇
課程與教學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7(2),17-42。
林吟珊(2007)。教習劇場內【引導者】之角色與效能──以台灣本地三名實作人員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台北:巨流。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
容淑華(2002)。教育劇場在國民教育階段實踐之研究。取http://ed.arte.gov.tw/ae/uploadfile/Book/
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戲劇教育論文集075092(容淑華).pdf
容淑華(2004a)。教育劇場:實踐與進步的哲學。台灣戲專學刊,6,127-144。
容淑華(2004b)。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美育,142,70-77。
容淑華(2005)。移情、思考與創造:教育劇場與本我個體的對話。美育,147,65-75。
容淑華(2013)。另類教育。教育劇場實踐。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徐O如(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徐O如(2017)。【面談】。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張黎(2000)。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詞條:布雷希特。【網頁文字資料】。取自
http://140.128.103.128/web/Content.asp?ID=66088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張O嘉(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張O嘉(2017)。【面談】。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郭李宗文、梁宗銘、熊同鑫(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台北:心理。
許瑞芳(2011a)。引你入戲─教習劇場虛實相間的魅力。美育,182,20-29。
許瑞芳(2011b)。教習劇場與歷史的相遇 ─《一八九五 開城門》與《彩虹橋》導演作品說明。
臺北:秀威資訊。
陳恆輝、陳瑞如(2001)。戲劇教育:讓兒童在戲劇中學習與成長。香港:嘉昱。
陳淑芬(2001)。教習劇場之我見。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音中─
教習劇場TIE(199-201)。台北:揚智。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陳韻文(2015)。社區、博物館與劇場的相遇──以「夏日首陽‧戲劇楊逵─戲劇教育×導覽種子」計畫
為例。戲劇研究,16,183-216。
陳美英(2013)。挑起高雄藝文新動脈。城市發展半年刊,15,28-46。
陳O昱(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陳O峰(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陳O亘(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陳柯杰(2014)。嬉劇集介紹。【FB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ggplth/?fref=ts
陳柯杰(2016)。【課堂觀察】。演教員。高雄市嬉劇集。
陳柯杰(2017)。【面談】。演教員。高雄市嬉劇集。
黃O瑄(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葉子彥(2007)。台灣高中(職)專業戲劇教育發展之探討─以復興高中戲劇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溫世訟(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O蘭(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楊順宇(2017)。【面談】。演教員。高雄市白開水劇團。
黃美序(2001)。劇場/教育與教育劇場。載於蔡奇璋、許瑞芳(編著),在那湧動的潮
音中─教習劇場TIE(181-182)。台北:揚智。
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傅柏忻(2009)。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學。 臺北市:唐山書局。
趙偉順、張玉山(2011)。經驗學習理論在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4(6),1-15。
趙O榕(2017)。【面談】。教師。高雄市青年國中。
維基百科(2017)。奧古斯丁‧波瓦。【網頁文字資料】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gusto_Boal
劉國彬、金雄暉(編)(1992)。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
劉慧豐(2003)。高中戲劇班教育對學生人格特質之影響─以復興高中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
劉O緯(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奇璋、許瑞芳(編著)(2001)。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台北:揚智。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
蔡O臻(2016)。【課堂觀察】。學生演員。高雄市青年國中。
鄭黛瓊(2001)。教育劇場(TIE)在台的發展經驗。美育,124,88-95。
鄭黛瓊、鄭黛君(譯)(2006)。戲劇教學:桃樂絲.希思考特的「專家外衣」教育模式。
台北:心理。
鄭黛瓊(2012)。Dorothy Heathcote 終生為教與學而創造的戲劇教育家。美育,186,44-48。
鄭O筠(2017)。【面談】。學生同學。高雄市青年國中。。
賴淑雅(譯)(2000)。被壓迫者劇場。台北:揚智文化。
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台北:心理。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台北:唐山。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做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台北:五南。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Eisner, E. (1998). What do the arts teach? Retrieved from http://ed2013.media-net.com.tw
/uploadfile/periodical/429_7_25.pdf
McAuley, G. (2000). Space in performance: Making meaning in the theatr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eelands, J. & Goode, T. (2000). Structuring drama work─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drama
and theatre. London: David Fulton.
Pammenter, D. (1993). Devising for TIE. London: Routledg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