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2100-1402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2100-140241
論文名稱
Title
空氣污染總量管制下產業調整策略─以高雄地區石化工業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6-12
關鍵字
Keywords
總量管制、產業共生、承載力
total emission control, industrial symbiosis, ca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40 次,被下載 237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4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74 times.
中文摘要
高雄因為天然環境的優勢,發展成為台灣地區重化工業中心,以及全球第三大貨櫃港,成為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向上提昇」的動力,環境品質卻也因此而下降,長久以來,被冠以「煙囪」的都市意象(image)。

面對空氣污染總量管制的實施,高雄地區石化工業應致力於更新設備、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研發污染減量新製程等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朝向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價值,產業關聯性較高的產業(例如:生化技術產業群領域)調整;以及推動產業共生﹝企業基於互利而彼此合作的工業生態﹞,減低對環境的負荷,使自然生態的承載力,能容許更多的產業在高雄永續發展。

本研究發現不論丹麥科倫德堡生態工業園區、或是台中縣電力業的污染削減量 ﹝硫氧化物87%,氮氧化物59%﹞等,火力發電廠企業在面對污染管制,最初都較為保守,憚於環保壓力,會突破舊有觀念的窠臼,達到污染減量的目的。就政府部門而言應健全排放許可登記制度、申報制度、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測連線系統等管理機制;以及有關成本效益、風險評估等技巧運用,及早實施污染抵換及交易,才能更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目錄…………………………………………………………………………………Ⅲ
圖目錄……………………………………………………………………………..Ⅴ
表目錄……………………………………………………………………………..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管制政策…………………………………………………………………….6
第二節 策略的內涵與發展………………………………………………………….8
第三節 產業環境分析………………………………………………………………11
第四節 產業發展分析………………………………………………………………13
第五節 產業關聯分析………………………………………………………………21
第三章 高雄地區環境現況與空氣污染總量管制 …………………….31
第一節 高雄地區污染現況……………..……………………………………..…31
第二節 總量管制制度的由來及意義………………………………………………38
第三節 空氣污染總量管制對在地產業的影響……………………………………41
第四節 國外總量管制策略 ……………………………………………………….42

第四章 高雄市石化工業的發展……………….……………………………47
第一節 高雄市產業結構變遷……………………………………………………47
第二節 高雄地區石化工業發展…………………………………………………50
第三節 高雄市石化工業因應空污管制策略..………………….………………60
第四節 高雄市石化工業產業調整對策………………………………………….61
第五節 個案研究﹝生態工業園區的實踐﹞…………………………………….66
第五章 高雄市未來產業初探……………………………………………….75
第一節 我國產業發展…………………………………………………………….75
第二節 我國科技產業未來的趨勢…………………………………………………88
第三節 生化科技與石化工業轉型…………………………………………….…110
第六章 高雄市石化業調整策略問卷分析….……………………………112
第ㄧ節 德菲法…………………………………………………………………..112
第二節 問卷製作及回收…………………………………………………………113
第三節 第二回合問卷分析………………………………………………………11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13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1.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2.三菱總合研究所、日本經濟新聞社(2000),「第三次工業革命」,台北市,牧村圖書公司。
3.中國石油學會、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92),石油工業-台灣經濟奇蹟的主角,台北市,行政機關出版品。
4.工業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中心(1995),「台灣南部區域優勢產業之研究」。
5.中華徵信社(1997),「台灣地區產業年報-石化業」,1996。
6.中華徵信社(1998),「台灣地區產業年報-石化業」,1997。
7.王曦(1999),「美國環境法概論」,台北市,漢興書局。
8.王健全(1992),「影響台灣製造業共同研發活動因素之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28卷第1期。
9.王志豪(1994),「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0.王塗發、許哲強(1997),「台灣結構變動對二氧化碳排放之影響」,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
11.丘昌泰(1995),「台灣環境管制政策」,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12.台灣經濟研究院(1999),「1998年中華民國石化工業年度報告」。
13.台北銀行(1996),「台灣區石化工業之調查報告」。
14.白曛綾、高正忠(1999),能源使用所產生之溫室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及減量對策,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8-EPA-Z009-002。
15.行政院主計處(1993a),「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卷-綜合報告」。
16.行政院主計處(1993b),「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3卷-製造業報告」。
17.行政院主計處(1993c),「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2卷-高雄市報告」。
18.行政院主計處(1993d),「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5卷-臺灣省高雄縣報告」。
19.行政院主計處(1993e),「中華民國八十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6卷-臺灣省屏東縣綜合報告」。
20.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21.行政院主計處(1997a),「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卷-綜合報告」。
22.行政院主計處(1997b),「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3卷-製造業報告」。
23.行政院主計處(1997c),「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12卷-高雄市報告」。
24.行政院主計處(1997d),「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25卷-臺灣省高雄縣報告」。
25.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9),「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26.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27.行政院國科會(1999),「中華民國國科會八十七年年報」。
28.行政院國科會(1999),「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29.行政院經濟部(1998),全國能源會議會議資料,行政院經濟部。
30.經濟部工業局(1999),「87年製造業白皮書」。
31.行政院經濟部統計局(1997),「經濟部工業產品分類」。
32.江奇晉(1995),「空氣污染防制政策對我國經濟之影響」,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33.李玉玲(1998),「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因應對策與建議」,工業簡訊,第28卷第1期,pp. 22-42。
34.李正豐(1994),「台灣地區耗能產業與環境品質之研究-以石化工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李秉正(1997),「溫室效應防治政策對台灣的經濟影響評估」,因應溫室效應之經濟工具及其經濟影響研討會論文集,pp.67-90。
36.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7),Michael E. Porter著,「國家競爭優勢 (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Nations) (上) (下)」,天下文化。
37.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9),Michael E. Porter著,「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上) (下)」,天下文化。
38.李國貞(1997),「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現況與我國採行因應策略」,工業簡訊,第27卷第12期,pp.1-23。
39.李翠華(1997),「都會區發展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高雄都會區之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台北),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李慧琳(1998),「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效果及其經濟影響評估-臺灣一般均衡分析模型(TAIGEM)的應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1.汪銘生(1992),「環境決策與管理」,復文圖書出版社。
42.汪銘生(1995),「地區行銷中人力資源發展策略-以高雄都會區為例」,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43.汪銘生等(1992),「環境管理架構試擬」,環境保護管理,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44.汪銘生(1992),「環境決策與管理」,復文圖書出版社。
45.汪銘生、方之光(1994),「環境管理機能及其整合架構試擬(一)」,永續發展,第5期,pp.9-12。
46.汪銘生、方之光(1995),「環境管理機能及其整合架構試擬(二)」,永續發展,第6期,pp.44-49。
47.汪銘生、方之光(1996),「環境管理機能及其整合架構試擬(三)」,永續發展,第7期,pp.38-41。
48.汪雅康(1997),「全球變遷之因應:產業發展政策之因應」,工業簡訊,第27卷第5期,pp. 1-9。
49.余朝權(1994),「產業競爭分析專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50.何玉梅(199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台灣石化業之衝擊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台北),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1.杜政榮等(1994),環境管理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52.吳再益、李堅明(1998),「溫室氣體減量與產業發展策略分析」,1998氣候變遷因應策略座談會,環保署。
53.吳欽杉、汪明生、吳濟華、黃振聰、林峰立(1995),「高雄市產業白皮書」,高雄市政府建設局。
54.吳榮義、蕭文宗、陳彥煌(1985),「臺灣產業結構變化之研究:從需求結構變化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第36卷第3期,pp.20-51。
55.吳榮華、林青宏(1999),「產業二氧化碳減量措施之多目標規劃模式」,能源季刊,第29卷第2期,pp.79-95。
56.吳濟華(1996),「高雄地區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推動南部地區產業轉型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57.吳進泰,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對國內產業的衝擊,臺灣銀行季刊49(3),1997,
PP.124-151。
58.邢浩然(1997),「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規範」,工業污染防治報導,第120期。
59.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60.林素貞(1998),環境、能源與產業經濟之關聯效應及發展策略(I),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87-EPA-P006-013。
61.林素貞(1999),環境、能源與產業經濟之關聯效應及發展策略(II),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88-EPA-Z006-016。
62.林素貞(1999),「產業因應CO2減量探討」,能源節約技術報導,第34期,pp. 3-13。
63.林師模(1998),「開徵碳稅與產業結構調整策略」,溫室氣體減量之經濟影響評估研討會論文集。
64.林錦郎(1994),「高雄都會區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邱祺証(1995),「我國產業排序及其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66.邱義豐(1995),「能源環保與產業發展」,技術與訓練,第20卷第3期,pp.173-184。
67.施鴻志、解鴻年(1993),「科技產業環境規劃與區域發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68.承立平(1998),「我國現代化產業結構之調適策略」,經濟前瞻,第58期,pp. 70-73。
69.周嫦娥(1998),「環境與經濟的夢魘--溫室效應知多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3期,pp.92-98。
70.周翠如譯(1999),「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原著 Paul Krugman (1996)"Pop Internationalism",台北市,先覺出版社。
71.柳中明(1997),「邁向21世紀的環保新展望--全球氣候變遷對我國的衝擊」,環耕,第7期,pp.52-59。
72.高雄市政府工務局(1998),「高雄市都市發展白皮書」。
73.高明瑞(1994),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淑馨出版社。
74.姜樹翰(1998),「台北都會區的發展變遷與產業策略」,臺灣銀行季刊50(3),
PP.160-182。
75.徐作聖(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76.徐作聖(1999),「策略致勝」,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7.孫克難(1998),「臺灣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華信金融季刊,第4期,pp. 85-99。
78.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1992),「南部地區產業發展調查計畫」。
79.鄒繼礎等譯(2000),「國家行銷」,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80.陳永裕(1997),「臺灣產業技術研發之現況與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科研究所,碩士論文。
81.陳品靜(1991),「我國鋼鐵產業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2.陳茂勇(1996),「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研究-多目標分式規劃法」,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3.陳國賢(1996),「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結構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地區為實證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4.陳淨修(1992),「臺灣地區能源排放二氧化碳之估算及減量對策」,工業污染防治,第十一卷,第四期,pp.1-23。
85.陳淨修(1994),「環境品質規劃及管理」,台北市,千華出版社。
86.陳建全(1996),「地區行銷中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87.陳雄文(1999),「我國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因應策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二十期,pp.1-4。
88.陳博志(1994),「台灣產業變遷結構」,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時報文化出版公司,p.260-280。
89.陳慧瀅(1997),「台灣產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4期,p.150-161。
90.陳政良(2000),「空氣污染總量管制下的空氣品質管理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下的產業調整策略例研討會。
91.陳佑瑞(2000),「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高雄地區基礎產業之關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下的產業調整策略例研討會。
92.張翊峰(1997),「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93.張智凱(1991),「我國產業政策之組織過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4.張溫波、沈瑞銘、林慈芬(1997),「台灣工業化與結構轉變」,台灣銀行季刊,第48卷第2期,p.364-389。
95.張瑞晃(1997),「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變遷與生產力解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6.許晃雄、魏國彥(1997),「全球環境變遷」,台北市,石英出版社。
97.郭文信(1998),「台灣地區水泥業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之模擬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98.巢志成(1998),「產業永續發展的新契機--生態化產業體系」,環境工程會刊,第9卷第4期,pp. 52-56。
99.溫肇東(1999),「企業的環境管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00.彭惠仙、常雲鳳(1999)譯,「區域優勢」,原著,AnnaLee Saxenian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台北市,黎銘圖書。
101.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102.裘莉(1993),「區域性產業政策:未來政經結構下之台灣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29卷第6期,pp.38-42。
103.蔡宏明(1996),「我國新興產業政策之內涵與極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1期,P 1-21。
104.蔡宏明(1999),「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1期,pp. 88-110。
105.劉明政(1993),「區域新興產業引入分析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06.劉信宏(1999),「空氣污染防治與生產力---我國化學工業與鋼鐵工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7.劉錦添、邱秋瑩(1992),「污染防治與廠商的生產效率台灣四個產業的實證」,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3期,pp.45-58。
108.薛立敏(1993),「台灣產業結構之變遷與特色」,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經濟研究所。
109.蕭峰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3卷第6期,pp.19-48。
110.蕭峰雄(1995),「我國『後工業化時期』之產業政策方向」,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4卷第4期,pp.17-30。
111.顏洋(1998),「產業永續發展」,環境工程會刊,第9卷第4期,pp. 36-41。
英文部份:
1.Achterberg, Wouter. (1993), “Can Liberal Democracy Service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the Politics of Nature, Andrew Dobson and Paul Lucardi,ed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pp82-101
2.Amy, Douglas.(1983), “ Environmental Medi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olicy Stalemates,” Policy Sciences,No.15,pp345-365.
3.Anderson , Caharles W.(1971)"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The Design of Measure," Comparative Policy ,Vol.4, no.1, Oct,pp117-131.
4.Annemieke J.M. Roobeek , Beyond the Technology Race: An Analysis
of Technology Policy in Seven Industrial Countries(Amsterdam:Elsevier,1990)
5.Bernstein, Marver H. (1955). Regulating Business by Independent Commission.Westport , CN: Greenwood Press.
6.Cohen, Steven and Sheldon Kamieniecki (1991) Environment Regulation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7.Cochran, Clark E., et al. (1993) American Public Policy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8.Daniel Felsenstein, (1996)” The Univers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Impacts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Urban Studies,33,
pp.1565~1580.
9.David F. Batten,(1995),” Netwo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Urban Studies,32,pp.45~57.
10.Davis,Ⅲ, Charence. 1970. The Politics of Pollution .Indianpolis:Bobbs-Merrill.
11.Day, J. A.(1971), "Dimen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New York: Wiley.
12.Dunn, William N.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Hall.
13.Harrison, D., JR.(1994),” The Distributive Effects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Paris: OECD.
14.Holmes , Keith John(1997),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HD.
15.Huang, G.H., W.P. Anderson, and B.W. Baetz(1994),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solid-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2, pp.63-79.
16.IPCC,(1990),Climatic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7.Jacoby, H.D., R.S. Eckaus , A.D . Ellerman, R.G. Prinn, D.M. Reiner and Z. Yang(1997), “CO2 emissions limits: economic adjust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urdens”, The Energy Journal, 18(1), pp.715-744.
18.Jame R. Elliott,” The Univers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Impacts and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 Urban Studies,33,pp.1565~1580,(1996)。
19.Jorgenson, D. W., and P. J. Wilcoxen(1993.),”Reducing US carbon emissions: An econometric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 15, pp.7-25.
20.McKibbin, W.J., R. Shackleton and P.J. Wilcoxen(1999), “What to expect from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radable permits for carbon emissions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1(3), pp.219-346.
21.Nordhaus, W.D. and Z. Yang(1996),“A regional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lternative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4), pp.741-765.
22.Odum, E. p.(1970). The Crisis of Survival. Glenview , ILL: Scott, Foresman.
23.OECD(1995), “ Climate Change, Economic Instrument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Report on 1995.
24.Rumelt , R. P.(1974),“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Cambridge, MA.: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25.Rumelt , R. P.(1982),“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 359-369.
26.Rumelt, R. P.(1987),“Theory,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 in D. J. Teece (ed.),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newal, Cambridge, MA: Ballinger. pp. 137-158,
27. Wrigley, L(1970),“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日文部分:
1.通商產業省(1994),「產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指針」,財團法人通商產業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編。
2.通商產業省(1997),「地球溫暖化防止京都會議(COP3)的指針」,通商產業省環境立地局環境政策課編。
網路文獻部份:
1.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1998年3月),「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產業調整規劃」,我國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策略分析研討會。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年9月),「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建議案。
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證及噪音管制處(1998年5月),「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發展與因應策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討論案。
4.行政院主計處網站,網址:http://www.dgbasey.gov.tw/。
5.行政院經建會網頁,網址:http://cepd.spring.org.tw/。
6.全球環境變遷資訊系統網站,網址:http://sd.erl.itri.org.tw/global/chhome.htm。
7.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網站,http://sun.gcc.ntu.edu.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