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3112-1747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3112-174754
論文名稱
Title
存有之敞開─由海德格藝術之論述看中國山水畫之空白問題
Openness of Being: The Question Emptiness in Chinese Landscape as seen from Heidegger's Discourse on Ar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6-13
關鍵字
Keywords
空間、敞開、真理、藝術空間、文本空間、再現
space, truth, imitate, openness, text-space, art-spa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3 次,被下載 42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29 times.
中文摘要
藝術主要是探討「空間」之議題,普遍相信有所謂「藝術空間」的存在。然海德格對於藝術之思,提供一條嶄新的進入方式,即現象學的進入方式。透過現象還原,重新詮釋「藝術空間」的存在之方式,並且賦予藝術新的意涵,即藝術是一種敞開,一種自身的展現方式。
然而海德格所詮釋的藝術展現方式,是利用兩兩相對立之概念來陳述,即是「否定」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中國山水繪畫主要創作依據之所在。雖然海德格的思維很緊密,仍有些尚未詳細說明之處,透過山水畫探究之過程,能夠補充海德格之不足。
山水畫的「藝術空間」是隱身在山水畫的「空白」。然「空白」不再只是空無一物之說,而是集「空間」、「空間自身」、「光」於一體,並且在此也展現「真理」,即萬物生生。然這「藝術空間」並非是模仿自然而來的,而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art, we mainly discuss the issue of 'space', and we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re exists the so-called 'art-space'. However, Heidegger considers art in a very different way which is phenomenological. With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he reinterprets how the art-space exists, and he also endows art with a brand new meaning, that is, “opening” , which is the way one expresses oneself.
Nonetheless, Heidegger explains art in a dialectical way, that is to say, the negative way. However, that is the reason for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o be painted. In this essay, I try to yield further evidence for Heidegger 's theory, by investigating into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art-space' is hidden by the 'blank' spot of the landscape painting, so it is not emptiness, but gathering 'space', 'space itself', and 'light' into a whol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truth, which is lived truth. The 'art-space' does not come from imitating, but from a 'text-space' between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前言: 1
第一章 研究脈絡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一、問題意識 5
二、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一、原典 8
二、参考資料 11
第二章 海德格對藝術之思:「存有」的開闢 14
第一節 追問「存有」意涵 14
一、「存有」的遺忘之緣由,對存有的錯誤理解 15
(1)「存有」是最普遍的概念的說法 15
(2)「存有」是不能定義的說法 16
(3)「存有」是自明的概念之說 16
二、「存有」之結構 17
(1)對「存有」的提問 17
三、「此有」與「存有」的關係 20
第二節 世界的敞開 24
一、從觀看藝術作品為起點 24
二、世界的敞開 27
第三節 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 31
一、何謂真理? 31
二、真理生發的方式 33
三、真理生發的過程 37
第三章 中國山水畫的特色 47
第一節 觀看方式 48
一、對「遠」的觀看方式 49
二、移動的視點 51
第二節 展現方式 53
一、筆墨的使用 54
1線條的疏密 55
2墨色的濃淡 56
二、虛實相生,空白的使用 57
第四章 空白的意義 58
第一節 展現不給予 59
一、減色 60
1淡 61
2虛 62
3無 64
二、簡皴 66
第二節 觀看上的斷裂 67
一、線索的斷裂 68
1黑白 69
2有無 70
二、氣化景象 71
1水的形態變化 71
2煙雲的出現 74
結論: 76
参考書目: 7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原典: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局,2008年。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藝術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聯書局,2007年。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路標》〈論真理的本質〉,北京:商務書局,2000年。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演講論文集》〈物〉,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走向語言之途〉,北京:商務書局,2008年。
王弻注:《老子》,袁保新導讀,台北:金楓出版社,?年。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二、参考書
于蓮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耀庭著:《山水畫法1、2、3》,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石守謙著:《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
李沛著:《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李霖燦著:《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76年。
吳金銘著:《中國畫視覺空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士心著:《國畫技法概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段博仁編著:《國畫教材》,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注今譯》,台北:商務書局,1997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書局,2007年。
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陳芳著:《中西藝術精神的緣起》,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夏可君著:《平淡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湯瑪斯.華騰伯格編著;劉藍玉、張淑君譯:《論藝術的本質名家選集—柏拉圖》,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股份公司,2004年。
羅淑敏著:《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局,2009年。
三、期刊論文:
王伯敏,〈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新美術》,第1期,1995年,第39-40頁。
王慶豐,〈現象學的發生概念:從胡賽爾到徳里達〉,《江海學刊》,第5期,2010年,第52-60頁。
布舍,王煒譯,〈科學不思-關於海德格爾〉,《國外社會科學》,第5期,1995年,第44-47頁。
宋灝,〈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華登菲與當代現象學〉,《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第225-250頁。
谷鵬飛,〈藝術如何通達真理-海德格爾美學之思的三條不同道路〉,《河北大學學報》,第6期,2010年,第92-97頁。
周瀅洁,〈藝術空白美的幾個問題〉,《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1995年,第65-68頁。
周積寅,〈倪瓚繪畫美學藝術〉,《藝苑》,第2期,1994年,第14-18頁。
范振飛,〈論中國化空白美的價值〉,《牡丹江教育學報》,第1期,2003年,第71-72頁。
馬琳琳,〈中國畫的空白藝術〉,《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第4期,2009年12月,第362-364頁。
徐浩,〈說逸品〉,《美術研究》,第1期,2007年,第104-105頁。
高飛,〈空白與意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4年11月,第706-711頁。
高毅清〈試論中國古代逸格山水畫之境象〉,《美術研究》,第1期,2002年,第71-74頁。
張慎,〈努力追尋思想的痕跡-《和海德格一起走新路》介評〉,《外國社會科學》,第4期,1995年,第58-62頁。
張賢根,〈走向思想自身-評彭富春的《無之無化》〉,《武漢大學學報》,第2期,2002年3月,第252-253頁。
蔣高軍,〈試談中國化的空白〉,《甘肅高師學報》,第4期,2002年,第65-67頁。
鄧曉芒,〈什麼是藝術作品的本源-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美學思想的一個比較〉,《哲學研究》,第8期,2000年,第58-64頁。
四、畢業論文
陳美均,〈從傳統山水畫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山水畫之突破〉,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柏欽,〈兩宋畫院山水畫美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致為,〈中國山水畫中「點」的造型與表現〉,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晉亭,〈中國山水畫中「水」的人文意識與造型風格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鴻瑜,〈林風眠山水風景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