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4100-1535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4100-153509
論文名稱
Title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最適途徑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司法從業人員為調查對象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5-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6-14
關鍵字
Keywords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7 次,被下載 1142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428 times.
中文摘要
司法體制係維繫社會國家安定秩序之重要機制,然而根據學者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之民意調查顯示,我國民眾對司法公正性普遍不具信心。因此,如何建立民眾對司法之信賴即為司法改革之重心所在。
  司法民主化係近來全世界司法權之發展趨勢,而司法民主化之最直接方式即為人民參與審判,由人民直接參與審判無疑地會消弭民眾對司法公信力之疑慮,提昇民眾對司法之信賴,且透過民眾之參與審判,可達到教育民眾,使社會更具有法治觀念之目的。是以,於現今引進民眾參與於我國司法審判制度,不僅符合世界司法權發展趨勢,且足以提昇我國司法之公信力,為我國司法革新之重要工作。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於歐美各國行之有年者,有陪審制、參審制及專家參審制,制度之實施各有利弊,何種制度較適合引進我國,乃公共政策之決策問題,除了傳統法學之比較法研究外,實證之分析研究亦不容忽視。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七日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達成「立法試行酌採專家參審制,處理少年、家事、勞工、醫療、智慧財產等案件」之共識,似確定我國朝向「專家參審制」之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模式發展。然「專家參審制」是否即為最適合引進我國之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顯然僅是以外國立法制度之比較分析,經與會者討論後作出之結論,缺乏客觀之實證研究與評估。本論文即嘗試以實證之研究方法(層級分析法)來分析何種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最適合引進我國。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限制及架構;第二章「文獻回顧」,說明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理論演進、立論基礎及現今各國廣泛採行之三種制度─陪審制、參審制及專家參審制,其實際制度設計、運作情形及利弊分析;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說明本研究問題之特性,何以採用層級分析法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及層級分析法之理論基礎及內容;第四章「結果分析」,將專家意見調查結果及層級分析法之運算結果作一比較分析,得出專家參審制經由本研究,亦是最適於引進我國之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將本研究內容作一總結,並對引進專家參審制於我國司法審判制度提出個人具體政策建議。
Abstra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立論基礎 10
    一、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理念演進 10
    二、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立論基礎 11
  第二節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主要類型 12
  第三節 陪審制度 12
    一、陪審制度之意義 12
    二、陪審制度之沿革 13
    三、陪審制度之類型 15
    四、陪審制度之運作─以美國陪審制為例 17
    五、陪審制之利弊分析 26
  第四節 參審制度 29
    一、參審制度之意義 29
    二、參審制度之沿革 29
    三、參審制度之類型 32
    四、平民參審制之運作─以德國制為例 33
    五、平民參審制之利弊分析 43
  第五節 專家參審制度 47
    一、專家參審之意義 47
    二、專家參審與鑑定人之區別 47
    三、我國預計採行專家參審制之方案 48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55
    一、研究問題的界定 55
    二、研究方法之選用 55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 56
    一、AHP發展簡介 56
    二、AHP的適用範圍57
    三、AHP的理論基礎 58
    四、AHP的基本假設 59
    五、AHP的評估尺度 60
    六、AHP的進行步驟 6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65
第四章 結果分析 68
  第一節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政策目標探討 68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一、政策目標分析之發現 83
    二、方案評選分析之發現 84
  第二節 導入專家參審制於我國審判制度之探討 85
    一、司法院之政策走向 85
    二、政策建議 87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 89
附錄一 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90
附錄二 專家意見調查之受訪專家名單 92
附錄三 層級分析法問卷 93
參考書目 100

表目錄
表3-1 AHP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60
表3-2 隨機權重平均指數表 64
表4-1 專家意見調查結果統計表 69
表4-2 層級分析法權重值表(法官部分) 71
表4-3 層級分析法權重值表(律師部分) 72
表4-4 層級分析法權重值表(整體) 72
表4-5 各項政策目標之優先權重值表(法官部分) 74
表4-6 各項政策目標之優先權重值表(律師部分) 74
表4-7 各項政策目標之優先權重值表(整體) 75
表4-8 在「體現司法民主化」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法官部分) 75
表4-9 在「體現司法民主化」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律師部分) 76
表4-10 在「體現司法民主化」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整體) 76
表4-11 在「裁判正確性之提昇」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法官部分) 77
表4-12 在「裁判正確性之提昇」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律師部分) 77

表4-13 在「裁判正確性之提昇」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整體) 77
表4-14 在「法治教育之功能」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法官部分) 78
表4-15 在「法治教育之功能」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律師部分) 79
表4-16 在「法治教育之功能」考量下各方案之優先權
    重值表(整體) 79
表4-17 在「增加人民對法院之信賴」考量下各方案之
    優先權重值表(法官部分) 80
表4-18 在「增加人民對法院之信賴」考量下各方案之
    優先權重值表(律師部分) 80
表4-19 在「增加人民對法院之信賴」考量下各方案之
    優先權重值表(整體) 8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7
圖3-1 AHP之成對比較矩陣 62
圖3-2 本研究設計流程圖 66
圖4-1 本研究AHP之層級結構圖 7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 王兆鵬,1999,「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簡介」,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台北。
2. 尹章華,1996,「再論陪審制度之訴訟功能及社會功能」,軍法專刊,第四十二卷第四期。
3. 尹章華,1998,「三論陪審制度之訴訟功能及社會功能─兼論美國制度刑事陪審與民事陪審之異同」,軍法專刊,第四十四卷第九期。
4. 石志泉,1955,「論陪審制度」,法令月刊,第六卷第六期。
5. 司法院,1996,「美國法院之審判制度暨如何改進審判筆錄之製作」,司法院暨所屬機關出國考察報告彙編(三)。
6. 司法院,1995,「考察奧地利與德國之參審制度」,司法院暨所屬機關出國考察彙編(二)。
7. 司法院,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具體措施暨時間表。
8. 阮毅成,1953,「論刑事陪審制度」,軍法專刊,第二卷第五期。
9. 吳景芳,1978,「美國陪審制度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二十二卷第四期。
10. 李勝隆,1994,「律師如何對抗有偏頗之虞的醫療鑑定」,律師通訊,第一八○期,頁47-48。
11. 李念祖,1995,「實施參審制度在我國憲法上的幾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二十卷第三期。
12. 林永謀,1987,「法國陪審制度(上)」,司法周刊,第三一九期。
13. 林永謀,1987,「德國參審制度(上)(中)(下)」,司法周刊,第三三六至三三八期。
14. 林永謀,1995,「論國民參與司法暨參審制之採行」,憲政時代,第二十卷第三期。
15. 林永謀,1996,「美國陪審制度之理念與其迴避制度之問題」,司法周刊,第八○五期。
16. 林川陽,1997,「英國陪審制度」,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一卷第三期。
17. 林原宏,1995,「層級分析法:理論與應用之探討(一)(二)(三)」,測驗統計簡訊,第八、九、十二期。
18. 邱聯恭,1992,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三民書局,台北。
19. 邱英武,1997,「我國軍事審判法上軍官參與審判制度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一卷第一期。
20. 洪力生,1956,「美國的陪審制度」,軍法專刊,第五卷第二期。
21. 翁岳生,1990,「司法權發展之趨勢」,社會科學論叢,第三十八輯。
22. 凌兵、趙宇紅譯,1998,刑事陪審團審判:一項比較法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國。
23. 黃政忠,1998,國民參與司法審判制度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黃振瑞,1997,高雄市財源籌措最適方案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莊正,1993,「參審制之研究─以參審員之選任為中心,兼論我國之參審試行條例」,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第三十期學員論文選輯。
26. 傅崑成等譯,1991,美國憲法逐條釋義,自行出版,台北。
27. 張保隆、鄭文英,1990,「決策屬性具相關性之分析層級統計模式」,交大管理雜誌,第十卷第一期。
28. 張曉薇,1999,論參審制之採行─以參審制與陪審制的比較為取向,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張麗卿,1994,「鑑定證據之研究─以精神鑑定為主」,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三卷六期。
30. 張麗卿,1995,「德國刑事訴訟參審制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九卷第四期。
31. 31.楊啟芳,1993, 對外直接投資之投資環境評估分析─分析層級程序法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廖天美等譯,1992,美國憲法釋義,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33. 劉維琪,1988,「科技發展優先順序之評選」,中山管理學術研究中心叢書。
34. 蔡青陽,1988,美國刑事陪審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蔡志方,1993,「論我國採行參審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律師通訊,第一六一期。
36. 蔡墩銘,1995,「參審與司法改革」,憲政時代,第二十卷第三期。
37. 蔣耀祖,1976,中美司法制度比較,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38. 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與應用(上)(下)」,中國統計學報,第二十七卷第六期,第二十七卷第七期。
39. 謝思慧,1995,全民健康保險最適方案評選─德菲法與層級分析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瞿海源、鄭宏文,1999,「司法信賴的調查分析」,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1999,7.3-7,4;台灣大學法學院)。
41. 蘇永欽,1995,「從憲法及司法政策角度看參審及其試行」,憲政時代,第二十卷第三期。
42. 蘇永欽,1998,「當前司法問題之癥結」,司法改革的再改革,月旦出版社,台北。
43. 中國時報,1999,7,8,第三版,台北。
44. 司法周刊,2000,3,20,第九七二期,台北。
45. 聯合報,1999,7,27,第八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1. Brody, D.E., 1978,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D.C. Heath and Company, Massachusetts.
2. Dunn, W.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3. Stuckey, G.B., 1974, Evidence for th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4. Dow, P.E., 1981, Discretionary Justic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5. Erickson, W.H., 1993, "Criminal Jury Instructions", Univers 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vol.1993, n.2。
6. Saaty,T.L. & Vargas, L.G., 1982, The Logic of Priorities, Kluwer-Nijhoff, Boston.
7. Saaty, T.L., 1982, Decission Making for Leaders, Wadsworth, Inc., California.
8. Saaty, T.L., 199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Pittsburgh.
9. Zahedi, F., 1986,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 Surve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三、德文部分
1. Boettges, Walter, 1979, Die Laienrichter an der Strafrechtspflege, Ihre Geschichte und heutige Bedeutung.
2. Christroph Rennig, 1991, Die Entscheidungsfindung durch Schoeffen und Berufrichter in rechtlicher und psychologischer Sicht.
3. Claus Roxin, 1998,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Rdnr.16.
4. Frank Kemmer, 1989, Befangenheit von schoeffen durch Aktenkenntnis?
5. Klaus, 1999, Volk, Strafprozessrecht.
6. Nowakowski, 1970, Reform der Laiengerichtsbakeit in Stafsachen-Gutachten, Verhandlungen des vierten oesterreichtischen Juristentags-wein 1970. S.559.
7. Otto Rudol Kissel, 1981,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Kommentar.
8. Schreiber, 1974, Akteneinsicht fuer Laienricht, in; F.S.- Welzelzum 70, Geburttag.
9. Ulrike Benz, 1982, Zur Rolle der Laienricher im strafproz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