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4101-1430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4101-143006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外籍勞工政策形成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form on foreign worker policy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6-14
關鍵字
Keywords
內容分析法、外勞政策
foreign worker, content analys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0 次,被下載 8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3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外籍勞工的開放引進是台灣這十多年來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整個政經社會來說也有不小的影響。在民國75年以前,台灣就有外國人就業的現象,不過這些外來人口多屬於高級人力,惟75年下半年之後,非技術及低層技術工的流入漸受到各方矚目。故本文主要工作在探討台灣外籍勞工政策之形成,試著尋找當初政府當局在推動此政策時受到何種因素之影響。

本文與過去文獻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究目的與方法之差異,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外勞政策的介紹與分析其影響,而本文是以影響外勞政策形成之因素作為研究的重點,而在研究方法上是運用內容分析法,來分析立法院公報中的質詢內容,勞工行政年報、勞工行政雜誌中的文章,以及經濟日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之專欄、社論。分別探討政策形成的因素有1、為了取締台灣已有的非法外勞問題2、為了紓解國內基層勞力短缺的問題3、受到工商團體動員的影響4、解決公共工程落後的問題5、為了政治外交關係的考量。

上述五項因素經由內容分析法後發現,解決國內基層勞力短缺的問題所佔的比重是最重的,在立法院公報中佔五成,在報章雜誌中佔四成,認為機器、紡織、染整、製衣等勞力密集工業,請不到工人影響產業與經濟發展甚鉅;至於其他的原因,其實都是這個因所產生的果,國家重大工程推動之困難,也是因為所須之人力無法自國內充分提供,所以專案引進外勞;政治外交關係的考量是政策形成之後,才會考慮要從哪一個國家引進,也才考慮是否能強化與該國的外交關係;非法外勞的問題,則也是企業因勞力短缺、私自大量引用;造成社會問題;至於受到工商團體動員影響這一點,我著重於個人的分析而沒有考慮到”政黨協商”的問題,於是從比重上可看出百分比相當的低,所以沒有辦法證實。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主題之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選擇…………………………………………………..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勞工遷移理論與背景之探討…………………………………………15
第二節 引進外籍勞工原由之分析……………………………………………20
第三節 先進國家外勞政策之回顧……………………………………………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0
第四節 信度分析………………………………………………………………4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47
第一節 立法院公報對外勞主題質詢之內容分析……………………………47
第二節 報章雜誌對外勞主題討論之內容分析………………………………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2
第一節 結論……………………………………………………………………72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74
參考文獻………………………………………………………………………………76
附錄一 就業服務法…………………………………………………………………84
附錄二 內容分析登錄表……………………………………………………………97


表  目  錄
表1-1 外勞事務主管機關及其業務…………………………………………………5
表2-1 相關文獻主要內容整理………………………………………………………12
表2-2 經濟成長率與平均每人所得(民國69年至79年)…………………………22
表2-3 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概況統計圖(民國76年至79年)………………………23
表2-4 農、工、服務業人口數之比率(民國75年至82年)………………………24
表2-5 台灣人口成長率(民國40年至77年)………………………………………25
表2-6 外國人就業管理制度比較表…………………………………………………29
表4-1 立法委員質詢外勞主題次數之統計(民國75~81年)………………………47
表4-2 立法委員質詢外勞主題次數之分析(民國75~81年)………………………49
表4-3 張平沼郭政一黃明和三人關於外勞的質詢內容(民國75~81年)………….52
表4-4 各種取向在立法院公報質詢中出現的次數…………………………………53
表4-5 依取向類別區分質詢焦點之分析……………………………………………55
表4-6 取向出現之絕對次數----行政院版………………………………………….61
表4-7 取向出現之相對次數----行政院版………………………………………….61
表4-8 取向出現之絕對次數----報紙版…………………………………………….63
表4-9 取向出現之相對次數----報紙版……………………………………………..63
表4-10 取向出現之相對次數----行政院+報紙版…………………………………65
表4-11 報章雜誌之取向內容整理…………………………………………………..67
表5-1  各個取向在立法院公報與報章雜誌之比重………………………………..73





圖  目  錄
圖1-1 外籍勞工類型圖……………………………………………………………….3
圖2-1 一九八0年代台灣社會出現外勞問題的過程………………………………19
圖2-2 外勞政策形成概念圖…………………………………………………………29
圖3-1 內容分析與傳播典範…………………………………………………………34
圖3-2 研究步驟與架構圖……………………………………………………………37
圖4-1 立法委員質詢外勞主題次數折線圖(民國75-81年)…………………….48
圖4-2 各種取向在公報中出現的次數………………………………………………54
圖4-3 不同刊物中各種取向的比重…………………………………………………62
圖4-4 行政院出版之刊物中各種取向出現之比重…………………………………63
圖4-5 各類報紙中各種取向表現的比重……………………………………………64
圖4-6 三大報紙中各種取向出現的比重……………………………………………65
圖4-7 各種取向在報章雜誌中所佔的平均比重……………………………………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政府出版品、報紙
1.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編,1991,《外籍勞工》。
2. 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1,《台灣地區營造業勞工短區的調查研究》。
3.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2,《行政研究方法論文集》。
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2,《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1992,《勞動情勢分析》。
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1995,《外勞作業手冊》。
7. 中國時報1987年4月13日、8月21日
1988年1月25日、8月13日、8月23日、12月10日
1989年12月15日
1990年9月29日、11月25日、11月27日
1991年3月5日、4月21日、6月12日、7月25日、7月29日、
7月30日、7月31日
1992年3月27日、8月2日
8. 自立晚報1988年7月16日
1989年 7月19日、7月22日、7月23日
1990 年1月8日、5月1日
1991年6月6日
1992年1月4日、5月2日

9. 經濟日報1988年2月25日、5月13日、5月31日、8月25日、9月17日、
10月8日、11月6日
1989年3月4日、5月14日、6月11日、8月14日、10月24日、
12月20日
1990年4月5日、9月13日、9月30日、10月29日、11月19
日、12月11日
1991年3月7日、3月20日、4月4日、4月6日、4月9日、4
月21日、5月11日、7月16日、10月12日
1992年1月13日、3月30日、5月18日、7月15日、7月19日、
8月6日、8月9日、9月24日

二、 書籍、論文
1.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2. 吳家聲,1997,《勞資關係與產業發展》,台北:華泰書局。
3. 吳惠林,1994,《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台北:正中書局。
4. 吳惠林、張清溪,1989,《台灣地區的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的問題》,台北:中華經濟研究所。
5. 林聰明,1995,〈外籍勞工之管理〉,《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家建設研究會論文集》。
6. 陳國鈞,1987,《社會政策與社會行政》,台北:三民書局。
7.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台北:華泰書局。
8. 張昌吉,1996,《外籍勞工政策與管理》,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9. 張茂桂,1989,〈社會抗議與政治體系的再組合〉,《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形期的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10. 楊日旭、鄧學良、楊念祖,1991,《高雄市外籍勞工問題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11.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12. 劉明德譯,Charles E. Lindblom著, 1991,《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書局。
13. 趙碧華、朱美珍,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書廊。
14.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15. 廖為仁,1996,〈現階段外勞政策執行〉,《全國勞工研討會論文集》。
16. 鄧學良,1996,《我國外勞管理法制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17. 劉克智,1995,《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
18.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的Q&A》,台北:風雲論壇。
19. 魏鏞,1982,《行政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市:研考會。
20. 古瑞玲,1990,《外籍勞工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林嘉蓉,1990,《勞動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之政策性分析──以台灣地區之製造業、營造業為個案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吳佩玲,1997,《檢視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邱顯正,1994,《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研究:以我國管理制度為中心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黃文鍾,1996,《我國外籍勞工管理制度與政策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課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黃奕儒,1998,《台灣地區公路路線開放政策形成因素之探討》,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楊欣嵐,1999,《台灣金融自由化之∼民營銀行開放之政策形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陳正料,1998,《台灣外勞問題的政治經濟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30. 陳昭吟,1990,《七0年代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取向分析[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三家日報的內容分析(民國60年-69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31. 鄭明忠,1994,《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執行評估》,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謝青志,1991,《外籍勞工對勞動市場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蕭迪玉,1985,《中共四個現代化時期新聞政策之研究-人民日報改版後的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三、 期刊雜誌
1. 成之約,1995年8月,〈外籍勞工的政策理念、管理制度與措施〉,《勞資關係月刊》,第4期,頁6-15。
2. 朱正中,1991年4月,〈解決問題?抑或製造問題?──論引進外籍勞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期,頁72-77。
3. 朱柔若,1999年11月,〈外勞引進與原住民勞動市場地位的邊陲化〉,《政策月刊》第52期,頁23-26。

4. 林宜宏,1997年4月,〈引進外籍勞工之理論初探(一)〉,《勞工之友雜誌》,第556期,頁18-20。
5. 林東泰,1992年2月,〈民意與新聞媒體的關係-沉默螺旋和議題設定功能的連結〉,《研考雙月刊》,第1期,頁33-41。
6. 吳忠吉,1999年11月,〈外勞政策與失業問題〉,《政策月刊》,第52期,頁12-18。
7. 吳家聲,1989年10月,〈基層人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勞工行政》,第18期,頁6-18。
8. 吳惠林,1990年11月,〈外籍勞工問題的剖析與處理〉,《就業與訓練》,第6期,頁14-16。
9. 馬凱、單驥、李誠,1995年1月,〈台灣應否積極引進外籍勞工〉,《經濟前瞻》,頁10-21。
10. 扈永安,1999年11月,〈談外勞問題及其治本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1期,頁32-36。
11. 陳正良,1990,〈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檢討〉,《勞工研究》,第100期,頁74-105。
12. 高崇耀,1992年1月,〈非法外籍勞工對美國勞動市場之影響〉,《勞工行政》,第45期,頁54-59。
13. 許世雄,1991年6月,〈國內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之探討〉,《今日合庫》,第6期,頁38-52。
14. 曾碧淵,1996年6月,〈外勞政策之階段性檢討(一)〉,《勞工之友》,第546期,頁9-13。
1996年7月,〈外勞政策之階段性檢討(二)〉,《勞工之友》,第547
期,頁16-21。
1996年8月,〈外勞政策之階段性檢討(三)〉,《勞工之友》,第548
期,頁28-31。
15. 張瓊婷,1998年2月,〈外勞政策分析〉,《國家發展學刊》,第4期,頁122-127。
16. 黃文鍾,1996年11月,〈我國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之影響評估〉,《勞資關係月刊》,第7期,頁21-33。
17. 鄭玉瑞,1999年9月,〈從外勞縮減案的重大逆轉談外勞政策〉,《中國勞工》,第996期,頁12-17。
18. 趙守博,1989年10月,〈談外籍勞工問題〉,《勞工行政》,第18期,頁3-6。
19. 詹火生,1999年11月,〈當前外勞政策與失業問題〉,《政策月刊》,第52期,頁7-11。
20. 楊兩傳,1997年4月,〈當前台灣勞工問題及其因應對策〉,《勞工之友雜誌》,第556期,頁8-11。
21. 蔡宏明,1999年11月,〈產業結構變遷下的外勞政策〉,《政策月刊》,第52期,頁30-34。
22. 蔡宏進,1991年4月,〈台灣外籍勞工可能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勞工行政》,第41期,頁14-22。
23. 蔡明璋、陳嘉惠,1997年9月,〈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69-91。
24. 蕭新煌,1985年7月,〈勞工工會與知識份子三角習題的結與解〉,《中國論壇》,第227期,頁26-29。

貳、 西文部分
1. Babbie, Eaul R. (198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fourth ed.
2.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3. Briggs, Vernon M., Jr. (1986). “The Albatross of Immigration Reform: Temporary Worker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0, No. 4. pp. 995-1019.
4. Budd, R.W., R.K. Thorp, and L. Donohew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5. Castles, S. (1995). Contract Labor Migration. In Cohen, R (ed.). 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Chiswick, Barry R. (1985). “Are Immigrants and Natives Perfect Substitutes in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19, No. 4, pp. 647-685.
7. .(1988). “Illegal Im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 No. 3, pp. 101-115.
8. I.L.O. (1984). “Immigration Migration for Employment”, in [WORLD LABOR REPORT], by I.L.O. Geneva, pp. 99-116.
9. Johnson, George E. (1980).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migration”,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33, No. 3, pp. 331-341.
10. Lasswell, H., D. Lerner, and I. De Sola Pool (195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ymbol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Massey, (1987). Nicaragua.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2. Ole R. Holsti,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Co.
13. Pang, Eng Fong & Linda Lim, (1982). “Foreign Labo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16, No. 3, pp.548-576.
14. Roberts, Harold S. (1986). 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The Bureau National Affairs, Inc., Third ed.

15. Straubhaar Thomas (1988). 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Bern: Haupt.
16. Weber R.P. (1990). Basic Content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7. Wilczynski. J. (1983). International Migrations of Workers. In Comparative Industrial Relation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89.193.21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89.193.21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