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4110-1345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4110-134548
論文名稱
Title
戰國至漢初墨家學說研究
A Study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Moh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6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6-14
關鍵字
Keywords
墨子、墨家學派、先秦諸子
Mohist, Mozi,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s in Pre-Qin tim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5 次,被下載 2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 times.
中文摘要
戰國時期儒、墨學派同號謂「顯學」,其弟子徒屬亦同是充滿天下,相對於儒家孔門諸弟子之言行事蹟多有文獻可徵考,今日見於文獻資料之對於墨家弟子群像的描述,猶如鳳毛麟角,誠可謂彼時身懷「赴湯蹈火」精神的墨家弟子之不幸,更是中國學術研究之大不幸。
墨子其人強聒不捨、積極進取的大無畏毅力,固然曾經使墨家學派勢力如日中天,然而待墨子辭世之後,卻掩蓋不住墨家學派漸趨分裂的事實,甚而令人遺憾的是,以如此門徒眾多、聲名煊赫的學派,其思想學說何以自秦季漢初之際起,卻遽然衰微,其後更湮沒而無聞,彷彿猶如「絕學」一般?
筆者《戰國至漢初墨家學說研究》撰作之旨趣,其一,意欲從墨子其人及其弟子宣揚墨家理念之行誼入手,透過墨子及其弟子後學於彼時活動於諸侯國之事蹟,凸顯墨家「顯學」的學說理念,以及描繪出墨家學派「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的盛況;其二,論述墨家思想學說於戰國中晚期與諸子思想之間的關係,並詳細探討戰國諸子對於彼時號稱「顯學」的墨家思想,有何評論與批評,從其中更深一層探索墨家學說的面貌;其三,墨家學派於戰國後期分裂之後,學派勢力雖然驟然衰減,然而透過文獻資料的披尋,嘗試著從其中挖掘出墨家思想的痕跡,以說明秦末漢初之際,墨家學派之團體組織固然分裂而衰微,然而其學說理念已有為彼時思想界所吸收、改造的現象。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文獻回顧與說明…………………………….13
三、研究架構與材料之說明…………………......25
第二章 戰國時期墨家學說之傳布…………….…33
一、「士」階層的崛起……………………………34
二、墨子及墨家學派…………………………….…39
三、墨子與墨家弟子及其遊歷………………….…49
(一)近代學者關於墨家弟子群像之考辨…………49
1、孫詒讓之說……………………………50
2、梁啟超之說……………………………52
3、錢穆之說………………………………54
4、方授楚之說……………………………56
(二)墨子及其弟子之遊歷……………………….…64
1、宋國、魯國……………………………64
2、齊國…………………………………….76
3、楚國…………………………………….78
4、秦國……………………………………89
5、衛國、越國………………………100
6、中山國、燕國、趙國、魏國…………104
四、先秦諸子學派的劃分與墨家…………………111
(一)惠施、公孫龍…………………….…………...116
(二)宋鈃、尹文……………………………………126
第三章 墨家思想與戰國諸子…………………………130
一、諸子評議「兼愛」、「非樂」、「節葬」、「節用」……………………………………………….. 136
(一)《墨子》「興利除害」之道………………136
(二)《孟子》論「保民」與批評「兼愛」、「節葬」…140
(三)《荀子》訾議「上功用」、「大儉約」、「僈差等」…156
(四)《莊子》評論「兼愛」、「非樂」、「節葬」…….167
(五)黃老之利民與愛民思想……………….……175
二、《墨子》「尚賢」思想與諸子……………………178
(一)《墨子》論「尚賢」之道……………………178
(二)《孟子》「尊賢使能」與《荀子》「尚賢使能」…182
(三)《韓非子》「上法不上賢」………………….191
(四)黃老「尚賢」思想…………………………..…201
三、《墨子》「尚同」思想與諸子…………………201
(一)《墨子》論「尚同」之道………………….…201
(二)《韓非子》尊君主義…………………….……205
(三)黃老「尚同」、「天志」思想………………210
四、《墨子》「非攻」思想與諸子…………………213
(一)《墨子》論「誅」是「攻」非……………213
(二)《孟子》聞「誅」不聞「弒」及《荀子》「有誅而無戰」.219
(三)宋鈃「禁攻寢兵」及尹文「禁暴息兵」……. 225
(四)黃老「伐亂禁暴」之觀點……………………233
第四章 秦至漢初之墨家思想………………………….237
一、《墨子》思想與《呂氏春秋》…………………239
(一)「兼愛」、「義利」與《呂氏春秋》「愛利」思想…241
(二)「尚賢」與《呂氏春秋》論賢………………248
(三)「節用」、「節葬」與《呂氏春秋》「仁節」、「節喪」及「安死」思想………………………………251
(四)「非樂」與《呂氏春秋》「大樂」、「侈樂」及「適音」思想…………………………………………257
(五)「非攻」與《呂氏春秋》「義兵」思想……261
二、《墨子》思想與《淮南子》………………269
(一)《淮南子》兼容並蓄的特質…………269
(二)《淮南子》論墨子之背周用夏………275
(三)《淮南子》論儒、墨學派之共同點…281
1、墨子亦修先聖之術…………………281
2、墨子亦通六藝之論………………285
(1)《墨子》論《詩》…………….286
(2)《墨子》論《書》……………289
(3)《墨子》論《易》…….………291
(4)《墨子》與《春秋》…………293
(四)《淮南子》的《墨子》思想………………….297
1、尚賢……………………………….297
2、節用、節葬…………………………301
3、非攻…………………………………306
4、非樂…………………………………309
5、論禮…………………………………312
6、論人性與教育的關係………………315
(五)《淮南子》與《墨辯》之聯繫………………318
1、時空觀……………………………320
2、名實論………………………………322
3、論類……..………………………326
第五章 結論……………………………………….331
一、顯學於戰國…………………………………331
二、墨者或墨徒之判定應當從嚴不從寬………333
三、「學派」速亡不等於「學說」湮滅……335
四、諸子或有汲自墨家學說者…….…...……338
五、秦季漢初墨學由「顯」而「微」說………339
參考文獻………………………………………………34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書籍
2劃
丁原明 撰,《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

3劃
﹝周﹞尸佼 撰,《尸子》(四部備要本,冊342。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臺4版)。
﹝清﹞于敏中 等輯,《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冊471(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初版)。
于大成 撰,《淮南鴻烈論文集》冊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2月15日,初版)。

4劃
﹝周﹞尹文 撰,《尹文子》(四部備要,冊351。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7月,臺4版)。
﹝漢﹞王充 撰,劉盼遂 集解,《論衡集解》冊上(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11月,4版)。
﹝宋﹞王安石 撰,李雁湖 箋註,劉須溪 評點,《箋註王荊文公詩》冊上(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3月,再版)。
﹝宋﹞王令 撰,《廣陵先生文集》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木板印刷)。
﹝清﹞愛新覺羅.永瑢、紀昀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冊3(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初版7刷)。
﹝清﹞愛新覺羅.永瑢、紀昀 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清﹞王先慎 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3版)。
﹝清﹞王先謙 撰,《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初版)。
王讚源 撰,《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9月,初版)。
王讚源 撰,《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8月,2版)。
王慶光 撰,《荀子與戰國思想研究》(臺中: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
王明 撰,《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4月,1版1刷)。
王錦民 撰,《古學經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2月,1版1刷)。
王利器 撰,《鹽鐵論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2刷)。
王範之 撰,《呂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1版)。
王邦雄 撰,《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6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漢祖、高柏園 撰,《中國哲學史》冊上(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修訂1版3刷)。
王叔岷 撰,《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初版)。
王桐齡 撰,《儒墨之異同》(民國叢書第四編,冊5。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版1刷)。
王裕安 主編,《墨子研究論叢》冊5(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7月,1版1刷)。
王雲度 撰,《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1版2刷)。
王新民 撰,《墨家哲學新探》(收錄於任繼愈、李廣星 主編,《墨子大全》,冊4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王冬珍 撰,《墨學新探》(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3版)。
王煥鑣 撰,《墨子校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1版2刷)。
王琯 撰,《公孫龍子懸解》(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1版4刷)。
方授楚 撰,《墨學源流》(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2月,1版1刷)。

5劃
﹝宋﹞司馬光 撰,《資治通鑑》冊1(四部叢刊正編,冊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1版)。
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版)。
司修武 撰,《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
白奚 撰,《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9月,北京1版1刷)。
田鳳台 撰,《呂氏春秋探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史墨卿 撰,《墨學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1刷)。

6劃
﹝周﹞列禦寇 撰,﹝晉﹞張湛 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3版)。
﹝宋﹞朱熹 撰,《朱子語類》冊4(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匡亞明 撰,《孔子評傳》(中國思想家叢書,冊1。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
任繼愈 撰,《墨子與墨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1版2刷)。
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版2刷)。
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版2刷)。
安平秋 等撰,《史記通論》(收錄於《史記研究集成》第二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朱師轍 撰,《商君書解詁》(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13版)。
伍非百 撰,《墨子大義述》(民國叢書第四編,冊5。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版1刷)。
牟鍾鑒 撰,《《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1版1刷)。

7劃
﹝宋﹞呂祖謙 撰,《呂東萊文集》冊1(叢書集成初編,冊238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明﹞宋濂 撰,《宋學士全集》(叢書集成初編,冊212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明﹞李贄 撰,《墨子批選》(收錄於嚴靈峰 主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5。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阮元 撰,《揅經室集》冊上(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3月,再版)。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2(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15刷),《詩經注疏》。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3,《周禮注疏》。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5,《禮記注疏》。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6,《左傳注疏》。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8,《論語注疏》。
﹝清﹞阮元 校刊,《十三經注疏》冊8,《孟子注疏》。
﹝清﹞汪中 撰,《述學》(筆記三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李漁叔 撰,《墨辯新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0月,2版)。
李漁叔 撰,《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5月,初版7刷)。
李紹崑 撰,《墨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2版)。
李亞彬 撰,《中國墨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6月,1版2刷)。
李石岑 撰,《人生哲學》(民國叢書第一編,冊3。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1版1刷)。
李澤厚 撰,《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李增 撰,《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7月,初版)。
李賢中 撰,《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智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吳進安 撰,《墨家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2月,初版1刷)。
吳茹寒 撰,《荀子學說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吳毓江 撰,《墨子校注》冊上、下(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1版1刷)。
杜呈祥 撰,《孔子》(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1984年1月,8版)。
杜守素(杜國庠) 撰,《先秦諸子批判》(民國叢書第三編,冊2。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呂思勉 撰,《經子解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6月,再版)。
呂思勉 撰,《先秦學術概論》(民國叢書第四編,冊1。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版1刷)。
邢兆良 撰,《墨子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冊4。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1版3刷)。
余英時 撰,《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
岑仲勉 撰,《墨子城守各篇簡注》(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月,1版3刷)。
臺北里仁書局 編輯,《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12日出版)。

8劃
﹝唐﹞房玄齡 等撰,《晉書》冊下(百衲本二十四史,冊1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台6版)。
﹝唐﹞柳宗元 撰,《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1刷)。
﹝清﹞武億 撰,《授堂文鈔》(叢書集成初編,冊252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清﹞周亮工 撰,《新校書影》(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冊14。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初版)。
林聰舜 撰,《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1版1刷)。
林平和 撰,《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林麗娥 撰,《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初版1刷)。
金受申 撰,《稷下派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5月,臺1版)。
周富美師 撰,《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元月,初版1刷)。
易中天 撰,《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1版1刷)。
武樹臣、李力 撰,《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3月,1版1刷)。
柳詒徵 撰,《中國文化史》冊上(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11月,12版)。

9劃
﹝清﹞俞正燮 撰,《癸巳類稿》(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第二十輯安徽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胡適 撰,《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冊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5刷)。
胡適 撰,《中國古代哲學史》《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2版1刷)。
胡寄窗 撰,《中國經濟思想史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1刷)。
胡家聰 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1版1刷)。
侯外廬 撰,《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1版1刷)。
侯外廬 撰,《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1版1刷)。
姚蒸民 撰,《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初版2刷)。
洪家義 撰,《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版)。

10劃
﹝周﹞晏嬰 撰,《晏子春秋》(叢書集成初編,冊51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漢﹞班固 撰,《漢書》冊上(百衲本二十四史,冊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臺6版)。
﹝漢﹞高誘 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7月,臺4版)。
﹝漢﹞荀悅、﹝晉﹞袁宏 撰,張烈 點校,《兩漢紀》冊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1版2刷)。
﹝漢﹞徐幹 撰,《中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1刷)。
﹝三國﹞韋昭 撰,《國語注》(四部備要,冊283。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宋﹞晁公武 撰,《郡齋讀書志》冊2(書目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4月,再版)。
﹝宋﹞高似孫 撰,《史略(及其他一種)》(叢書集成初編,冊1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清﹞翁方綱 撰,《復初齋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42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影印版)。
﹝清﹞畢沅《墨子注》,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清﹞孫詒讓 撰,《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初版)。
高葆光 撰,《墨學概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11月,初版)。
高專誠 撰,《孔子.孔子弟子》(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高亨 撰,《莊子今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6月,臺1版)。
韋政通 撰,《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2月10日,初版4刷)。
韋政通 撰,《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5月,再版)。
韋政通 撰,《中國思想史》冊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15日,12版3刷)。
韋政通 撰,《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2版2刷)。
孫廣德 撰,《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元月,臺2版)。
孫思仿 撰,《墨學通論》(收錄於嚴靈峰 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34。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孫中原 撰,《墨子說粹》(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8月,1版2刷)。
唐君毅 撰,《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全集校訂版2版)。
唐鉞 撰,《國故新探》(人人文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臺4版)。
唐端正 撰,《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4月,初版)。
徐文珊 撰,《先秦諸子導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1月,4版5刷)。
徐復觀 撰,《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7版)。
秦彥士 撰,《諸子學與先秦社會》(石家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
秦彥士 撰,《古代防禦軍事與墨家和平主義──《墨子.備城門》綜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8年3月,1版1刷)
高柏園 撰,《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修海林、羅小平 撰,《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7月,1版2刷)。
馬全民 等編撰,《哲學名詞解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2版增訂本)。
馬承源 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冊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11劃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年11月,再版)。
﹝漢﹞陸賈 撰,《新語》(四部備要,冊357。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臺2版)。
﹝晉﹞陳壽 撰,《三國志》(百衲本二十四史,冊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臺6版)。
﹝晉﹞陶潛 撰,《群輔錄》(百部叢書集成.初編之一九。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漢魏叢書,第一函)。
﹝宋﹞黃震 撰,《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再版)。
﹝宋﹞陳振孫 撰,《直齋書錄解題》冊3(叢書集成初編,冊4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明﹞陸穩 撰,〈新刊墨子敘〉(﹝明﹞唐堯臣 撰,《墨子校定》,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2,1977年)。
﹝清﹞陳澧 撰,《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臺2版)。
﹝清﹞梁玉繩 撰,《史記志疑》冊12(叢書集成初編,15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清﹞曹耀湘 撰,《墨子箋》(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1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張惠言 撰,《張皋文手寫墨子經說解》(筆記六編。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12月,初版)。
﹝清﹞崔述 撰,《崔東壁遺書》冊3(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臺景印初版)。
﹝清﹞郭慶藩 撰,《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初版)。
許維遹 撰,《呂氏春秋集釋》冊上、中、下(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4月,4版)。
許倬雲 撰,《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1版2刷)。
梁啟超 撰,《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8月,臺5版)。
梁啟超 撰,《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8月,臺4版)。
梁啟超 撰,《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臺11版)。
梁啟超 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梁啟超 撰,《飲冰室合集》冊5、10(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1版4刷)。
梁啟超 撰,《諸子考釋》(收錄於飲冰室專集,冊9。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4月,臺2版)。
梁啟超 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梁漱溟 撰,《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初版5刷)。
章太炎 撰,湯志鈞 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1版1刷)。
章太炎 撰,《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再版)。
章士釗 撰,《邏輯指要》(民國叢書第三編,冊9。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12月,1版1刷)。
康有為 撰,《萬木草堂口說》(收錄於《康有為學術著作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1版1刷)。
康有為 撰,《孔子改制考》(近代史料叢書彙編(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68年,初版)。
郭湛波 撰,《中國辯學史》(民國叢書第四編,冊9。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郭沫若 撰,《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1版1刷)。
郭沫若 撰,《先秦學術述林》(民國叢書第四編,冊1。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郭沫若 撰,《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冊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1版2刷)。
郭沫若 撰,《十批判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2月,1版1刷)。
陳柱 撰,《墨學十論》(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册33。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陳拱(問梅)撰,《墨學之省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初版)。
陳拱 撰,《墨學研究》上編(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64年9月,初版)。
陳夢家 撰,《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1版1刷)。
陳啟天 撰,《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9月,4版)。
陳鼓應 撰,《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1版)。
陳麗桂 撰,《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陳啟天 撰,《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初版7刷)。
陳啟天 撰,《中國政治哲學概論》(臺北:華國出版社,1951年6月,初版)。
陳奇猷 撰,《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2版)。
陳奇猷 撰,《呂氏春秋校釋》冊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3刷)。
陳新雄、于大成 主編,《淮南子論文集》(國學論文薈編第一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元月,初版)。
陳來 撰,《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10日,初版)。
張素貞 撰,《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增訂1版)。
張蔭麟 撰,《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31日,6版)。
張永義 撰,《墨子:苦行與救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版1刷)。
張岱年 撰,《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張純一 撰,《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元月,初版2刷)。
張純一 撰,《墨子閒詁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3月,4版)。
張立文、陸玉林 撰,《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
張祥龍 撰,《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1版1刷)。
戚文、李廣星 等撰,《墨子十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1刷)。
陸世鴻 撰,《墨子》(出版地不詳:中國書店,1988年10月,1版1刷)。
曹聚仁 撰,《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8月,修訂本1版1刷)。

12劃
﹝宋﹞程顥、程頤 撰,王孝魚 點校,《二程集》冊上(理學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2版3刷)。
﹝明﹞焦竑 撰,﹝清﹞蔣國榜 校輯,《焦氏筆乘》(金陵叢書乙集,冊12。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未著版次)。
﹝清﹞焦循 撰,《孟子正義》冊下(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清﹞曾國藩 撰,曹耀湘 等編,《曾文正公(國藩)全集》(收錄於沈雲龍 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冊9。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傅斯年 撰,《傅斯年全集》冊2(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9月,初版)。
傅亞庶 撰,《劉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
馮友蘭 撰,《中國哲學史新編》冊1、冊2、冊3(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馮友蘭 撰,《中國哲學史》冊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1版3刷)。
馮友蘭 撰,《中國哲學史補》(臺北:不著出版者及版次,1990年)。
馮友蘭 撰,《中國哲學簡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未載出版年月及版次)。
馮耀明 撰,《公孫龍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1月,初版)。
勞思光 撰,《新編中國哲學史》冊1(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8版)。
喬長路 撰,《中國人生哲學──先秦諸子的價值觀念和處世美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1版2刷)。
葉慶炳 撰,《中國文學史》冊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9月,1版4刷)。
溫公頤 撰,《中國中古邏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1版1刷)。
舒大剛 撰,《墨子的智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4月,1版1刷)。
程元敏 撰,《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1刷)。

13劃
﹝唐﹞楊倞 撰,《荀子注》(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荀子集成》,冊5。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10月)。
楊伯峻 撰,《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元月,景印1刷)。
楊俊光 撰,《墨子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1版2刷)。
楊釗 撰,《先秦諸子與古史散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1版1刷)。
詹劍峰 撰,《墨家的形式邏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2版)。

14劃
﹝漢﹞劉向 撰,《說苑》(四部備要,冊289。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漢﹞潁容 撰,《春秋釋例》(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之一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漢魏遺書鈔,第五函)。
﹝梁﹞劉勰 撰,《文心雕龍》(四部叢刊正編,冊9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臺1版)。
﹝唐﹞劉知幾 撰,《史通》(四部叢刊正編,冊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1版)。
﹝清﹞臧庸 撰,《拜經日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劉文典 撰,《淮南鴻烈集解》冊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1版1刷)。
劉澤華 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1版2刷)。
劉起釪 撰,《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1版1刷)。
劉黎明 撰,《軸心時代》(新竹:花神出版社.凡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劉文強師 撰,《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初版)。
蒙文通 撰,《儒學五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版1刷)。
蒙文通 撰,《古史甄微》(民國叢書第一編,冊76。上海:上海書店,1898年10月,1版1刷)。
蒙文通 撰,《經學抉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月,臺1版)
趙國華 撰,《中國兵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1刷)。
熊鐵基 撰,《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版)。

15劃
﹝唐﹞歐陽詢 撰,汪紹楹 校,《藝文類聚》冊下(據宋紹興本點校.明本補缺排印。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
﹝宋﹞鄭樵 撰,《通志》冊3(國學基本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初版)。
鄭杰文 撰,《中國墨學通史》冊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刷)。
蔣維喬 撰,《中國哲學史綱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4月,臺6版)。
蔣錫昌 撰,《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4月,初版)。
蔣伯潛 撰,《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10月,臺6版)。
蔣伯潛 撰,《諸子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3月,臺9版)。
蔣廣學 撰,《梁啟超與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版1刷)。
蔡仁厚 撰,《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9月,再版)。
蔡仁厚 撰,《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2版2刷)。
蔡英文 撰,《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蔡尚思 主編,《十家論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刷)。

16劃
﹝宋﹞衛湜 撰,《禮記集說》。收錄於﹝清﹞徐乾學 輯,﹝清﹞納蘭性德 校訂,《通志堂經解》冊13(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版1刷)。
﹝宋﹞鮑彪 撰,《戰國策》冊2(四庫全書珍本六集,冊9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盧文弨 撰,《抱經堂文集》冊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錢穆 撰,《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2版1刷)。
錢穆 撰,《墨子》(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冊6。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錢穆 撰,《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增訂3版4刷)。
錢穆 撰,《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臺2版)。
衛聚賢 撰,《古史研究》第2輯(收錄於《民俗、民間文學影印資料》,第2輯。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盧瑞鍾 撰,《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4月30日,初版)。
鮑國順師 撰,《儒學論集》(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1版1刷)。

17劃
﹝漢﹞戴德 撰,盧辯 注,《大戴禮記》冊1(叢書集成初編,冊102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漢﹞應劭 撰,《風俗通義》(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冊90。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蕭公權 撰,《中國政治思想史》冊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11月,新1版5刷)。
薛柏成 撰,《墨家思想新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1刷)。

18劃
﹝唐﹞魏徵 撰,《隋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冊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臺6版)。
﹝北齊﹞顏之推 撰,《顏氏家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冊32。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顏昌嶢 撰,《管子校釋》(湖南:岳麓書社,1996年2月,1版1刷)。
韓東育 撰,《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1版1刷)。

19劃
譚宇權 撰,《墨子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譚宇權 撰,《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20劃
﹝清﹞蘇時學 撰,《墨子刊誤》(收錄於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冊10。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日﹞瀧川資言 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羅根澤 撰,《管子探源》(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初版)。
嚴靈峰 編輯,《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嚴靈峰 撰,《墨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2版1刷)。
黨晴梵 撰,《先秦思想史論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版1刷)。
釋太虛 撰,《太虛大師全書.墨子學辨序》冊30(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98年7月,4版)。

21劃
﹝清﹞顧炎武 撰、黃汝成 集釋,《日知錄集釋》冊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1年5月,8版)。
顧頡剛 撰,《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2刷)。
顧頡剛 等撰,《古史辨》冊4、冊7(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2版)。
顧頡剛 撰,《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冊1(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1版2刷)。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撰,《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


二、期刊論文
2劃
丁四新 撰,〈上博楚簡〈鬼神〉篇注釋〉,刊載於中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index.php),2006年5月。

3劃
于孔寶 撰,〈論稷下之學與戰國文化中心〉,《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劃
王叔岷 撰,〈淮南子與莊子〉,收錄於陳新雄、于大成 主編,《淮南子論文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76年元月,初版)。
王叔岷 撰,〈司馬遷與黃老〉,《臺大文史哲學報》,1981年12月,第30期。
王長華 撰,〈戰國墨家後學論述〉,《河北學刊》,2000年,第1期。
王劍 撰,〈墨家「反對親親,注重能力」的思想及現代意義〉,《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7月,第22卷,第3-4期。

5劃
白奚 撰,〈先秦黃老之學源流述要〉,《中州學刊》,2003年,第1期。

6劃
朱智武 撰,〈關於宋鈃、尹文學派劃分的思考〉,《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3卷,第4期。
吉家友 撰,〈墨家學派、墨家思想與稷下學宮〉,《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月,第24卷,第6期。

7劃
吳建國 撰,〈中國邏輯思想史上類概念的發生和發展〉,收錄於《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北京:三聯出版社,1981年,1版)。
汪受寬 撰,〈以史資政的《呂氏春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5卷,第4期。
祁海文 撰,〈墨子的禮樂批判及其美育觀〉,《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5期。
李廣良 撰,〈墨學筆記〉,刊載於中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2006年11月。
李瑋 撰,〈略論《呂氏春秋》中的人才思想〉,《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日﹞谷中信一 撰,〈談墨家的人性論〉,《職大學報》,2007年,第1期。
肖正宇 撰,〈《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撰寫方式〉,《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月,第24卷,第1期。

8劃
周富美師 撰,〈論墨子的教育〉,收錄於《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11月)。
林曉平 撰,〈《墨子》與史學〉,《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林志鵬 撰,〈戰國楚竹書《彭祖》考論(二)―─兼論《漢志》「小說家」之成立〉,刊載於中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index.php),2007年8月。
金小璇、王春陽 撰,〈墨家式微原因探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第3卷,第8期。
邱建碩 撰,〈從墨子「三表法」看墨辯邏輯〉,《職大學報》,2008年,第3期。

9劃
胡懷琛 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原文刊載於《東方雜誌》,1928年4月,第25卷,第8號。今轉引自方授楚 撰,《墨學源流》。
胡家聰 撰,〈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胡適 撰,〈諸子不出於王官論〉,收錄於顧頡剛 編撰,《古史辨》冊4(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2版)。
范有芳 撰,〈論孟子關於王道與霸道的思想〉,《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1卷,第4期。
段自成、謝照明 撰,〈再論墨子宋國人之說不確〉,《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2月,第13卷,第1期。

10劃
徐希燕 撰,〈墨子的時空觀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年,第20卷,第6期。
孫以楷 撰,〈墨子生平考述〉,《唐都學刊》,2001年,第4期,第17卷。
夏增民 撰,〈秦漢墨學發微〉,《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孫中原 撰,〈《墨經》哲學的價值〉,《中州學刊》,2002年1月,第1期。
孫中原 撰,〈墨家哲學的發展〉,《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1期。
秦彥士 撰,〈從《淮南子》到《太平經》中的墨學〉,《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21卷,第5期。
唐劭廉、呂錫琛 撰,〈《淮南子》自然觀:繼承和超越──《淮南子》與先秦道家自然觀的比較研究〉,《船山學刊》,2003年,第4期。
畢寶魁 撰,〈《呂氏春秋》編撰動機論〉,《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1月,第21卷,第6期。
高建立 撰,〈墨子尚同說的專制性特徵解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
桑東輝 撰,〈墨學「中絕」的五大原因探析〉,《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28卷,第5期。
徐飛 撰,〈《呂氏春秋》援引《莊子》研究〉,《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年1月,第18卷,第1期。
時顯群 撰,〈論法家「務實功利」的價值觀〉,《社會科學家》,2010年1月,第1期。
袁禮華 撰,〈重賢不尚賢 用賢且防賢──韓非賢能觀初探〉《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6卷,第1期。
11劃
陳直 撰,〈《墨子.備城門》等篇與居延漢簡〉,《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陳鼓應 撰,〈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收錄於《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初版2刷)。
陳彤 撰,〈音樂藝術審美關係初探——兼論《淮南子》中的音樂審美觀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
陳衛斌 撰,〈「為義」——墨子思想的價值指歸〉,《安徽文學》,2007年,第10期。
陳麗桂 撰,〈黃老與老子〉,發表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辦「先秦文本與出土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12月。
張知寒 撰,〈略論墨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收錄於張知寒等 主編,《墨子研究論叢》第4輯(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11月,1版1刷)。
張科 撰,〈試析《呂氏春秋》的思想內容及命運〉,《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0月,第29卷,第4期。
曹建國 撰,〈上博〈詩論〉「大斂材」與孔子的荐賢思想〉,刊載於中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index.php),2005年11月。
曹?琱s 撰,〈論《呂氏春秋》的文化統一觀〉,《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月,第5卷,第2期。
黃云俠 撰,〈淺談《莊子.天下》篇的行文邏輯〉,《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8卷,第4期。
黃人二 撰,〈上博藏簡第五冊鬼神之明試釋〉,刊載於中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index.php),2007年2月。
郭浩、范海英 撰,〈試談《呂氏春秋》的文化整合觀〉,《孝感學院學報》,2008年7月,第28卷,第4期。
章明蕾 撰,〈論墨家邏輯思想中的類概念〉,《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31卷,第2期。
陸曉光 撰,〈墨子非儒不非「詩」解──兼說儒墨政治思想之同〉,《孔孟月刊》,1990年11月,第29卷,第3期。

12劃
曾春海 撰,〈《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收錄於《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葉文舉 撰,〈《墨子》《莊子》《韓非子》說詩、引詩之衡鑒──兼論戰國時期非儒家詩學思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32卷,第1期。
景明 撰,〈《墨子》的文學觀〉,《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3劃
楊華 撰,〈孟子與齊燕戰爭〉,《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楊東 撰,〈試論孟子民本思想之真義〉,《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第28卷,第2期。
賈敏仁 撰,〈墨學衰亡的原因〉,刊載於《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7月,第17卷,第3期。

14劃
劉仲華 撰,〈揚州學者的子學研究〉,收錄於祁龍威、林慶彰 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冊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劉霖 撰,〈《淮南子》的推類理論解析〉,《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月,第4卷,第6期。
劉麗琴 撰,〈試析墨子人格精神的義理根據〉,《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第9卷,第1期。
劉文強師 撰,〈典範的省思與轉變──宋襄公泓之戰新論〉,《文與哲》,2009年6月,第14期。
趙世超、衛崇文 撰,〈論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運動〉,《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35卷,第4期。
趙天一、張智強 撰,〈《墨子》的《詩》學觀〉,《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6卷,第4期。
臧知非 撰,〈《墨子》、墨家與秦國政治〉,《人文雜誌》,2002年,第2期。

15劃
燕學敏 撰,〈試論《墨經》「類」概念對中國傳統數學的影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月,第16卷,第1期。
歐陽春香、葉衛貞 撰,〈論儒家思想對司馬遷著述《史記》的影響〉,《學術論壇》,2008年,第17期。
歐陽禎人 撰,〈論兵書〈曹沫之陣〉的思想價值〉,刊載於中國「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2008年4月。

17劃
龍晦 撰,〈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源〉,《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鍾肇鵬 撰,〈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78年,第2期。
薛柏成 撰,〈墨家思想與《詩》的關切〉,《齊魯學刊》,2006年,第1期。
戴黍 撰,〈試論《淮南子》對「法」、「德」、「風俗」的糅合〉,《倫理學研究》,2007年3月,第2期。

20劃
羅根澤 撰,〈晚周諸子反古考〉,收錄於高蔭祖 主編,《中國古史研究論叢.諸子續考》(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未著錄版次)。
羅根澤 撰,〈再論老子與老子書的問題〉,收錄於高蔭祖 主編,《中國古史研究論叢.諸子續考》(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未著錄版次)。
羅根澤 撰,〈由《墨子》引經推測儒墨兩家與經書之關係〉,收錄於高蔭祖 主編,《中國古史研究論叢.諸子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未著錄版次)。

21劃
顧頡剛 撰,〈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收錄於《古史辨》冊7(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2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88.40.20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88.40.20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