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4116-12204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4116-122040
論文名稱
Title
有線電視業發展OTT雲端服務之使用意願研究
The Study on OTT(over-the-top) Services for Cable Televis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6-07-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6-07-14
關鍵字
Keywords
科技接受模式、雲端服務、有線電視、生活型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Lifestyle, Cable television, OTT servic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6 次,被下載 2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4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科技接受模式與生活型態理論,蒐集並分析臺灣有線電視業者發展OTT雲端服務之採用意願要素,試圖找出符合有線電視收視戶購買意願之關鍵OTT雲端服務功能,以提供有線電視業者最佳的OTT雲端服務發展策略。
為瞭解影響有線電視OTT雲端服務使用意願之關鍵因素,本研究以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臺北市中正區及萬華區進行有線電視收視戶進行抽樣,完成602份有效問卷,再透過因素分析與集群分析,將收視戶之生活型態進行分類,分別為「健康生活族」、「青春自在族」、「感性消費族」、「傳統穩健族」四類族群。
在科技接受模式各認知信念之檢定,本研究運用迴歸分析得出,受訪者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娛樂性」及「可試用性」皆達顯著水準並正向影響其「使用意願」,代表當受訪者的感覺認知增加,其使用意願也會隨著增加。其中以「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意願的解釋力最大、「認知娛樂性」次之、再次為「可試用性」、最後是「認知易用性」。
綜合科技接受模式與生活型態理論分析,本研究發現:(1)證實「各生活型態族群」對於科技接受模式的四個認知變項:「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娛樂性」、「可試用性」皆有顯著的關係;(2)「健康生活族」在「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娛樂性」及「可試用性」四個變項平均分數上皆顯著高於「青春自在族」與「傳統穩健族」;(3)在「使用意願」上「健康生活族」亦高於「青春自在族」與「傳統穩健族」。
本研究透過管理實務建議,期望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能以差異化行銷策略,對目標生活型態族群推出適切所需的OTT雲端服務,達到最大效益;同時本研究針對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在未來發展OTT雲端服務之經營策略與相關方向,提出具體建議,希望有線電視業者能在新一波OTT雲端服務浪潮中搶得先機。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observe consum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festyle theory. It propose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four believes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trialability, and perceived playfulness on the outcome variable of the intention to use behavior of consumers.
The research samples included cable system operators(CSO) located in northern Taiwan, as well as the heads of the WanHua and ChungCheng districts of Taipei City. Finally,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telephone survey to respondents residing in the WanHua and ChungCheng districts of Taipei City, 60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Regarding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cluster consumers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lifestyle: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youth and freedom, impulse and shopping, and tradition and practicabil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group has a higher scores in terms of the four perceptive believes, namely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trialability, and perceived playfulness, compared to the youth and freedom group and the tradition and practicability group. (2) The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group had higher intention to use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3) The four perceived believes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all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the consumers’ intention to use, especially for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playfulness.
Consequent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CSOs, the authors of this study propose practical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stinctive groups and thus expect the CSOs to develop services that are appropriate and attractive for these different groups to us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有線電視發展歷程 9
第二節 臺灣OTT雲端服務發展 15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與生活型態理論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問卷調查法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0
第三節 電話抽樣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 42
第四章 量化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樣本描述 53
第二節 生活型態相關統計分析 57
第三節 認知信念之信效度分析 72
第四節 研究假設之檢定 74
第五節 實證結果 76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對管理實務之建議 84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86
參考文獻 87
中文文獻 87
英文文獻 97
附錄 102
有線電視業發展OTT雲端服務之使用意願電話問卷 10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Yahoo!奇摩(2012)。臺灣影音市場消費者洞察(下),2012年5月4日,取自http://yahoo-emarketing.tumblr.com/post/120351462536/
中時電子報(2013)。有線電視分組收費 106年上路,2013年04月2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425000117-260204
中時電子報(2016a)。《周刊王》一盒到府 傲視對手 全國數位引爆有線電視新革命,2016年06月15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615004486-260405
中時電子報(2016b)。月付75元!第四台流血大戰,2016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9000295-260114
中時電子報(2016c)。跨境OTT登台 電信電視業反攻,2016年1日11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1000091-260204
元智大學(2016)。OTT產業政策白皮書。桃園市: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1WuxrQ1cL3UeEd6QnpLYkY0cEU/view
王井煦、許子強、陳聰謀(2008)。數位匯流時代下有線電視業者之經營。電工,2008年12月,34-45。
王心怡(2009)。影響消費者接受行動電視服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資訊管理所,暨南國際大學。
王正坤(2015)。以皮膚生理狀態為干擾變數探討醫學美容消費者行為意圖-整合TAM與TRA理論,博士論文。經營管理研究所,長榮大學。
王如蘭(2001)。迎接寬頻時代的挑戰-論臺灣無線電視業者內容加值服務方向,碩士論文。廣播電視研究所,政治大學。
王國徽(2010)。臺灣有線電視數位化過程中獨立系統台所面臨困境與解決知道之探討,碩士論文。企業管理所,世新大學。
王繼立(2007)。影響使用者採用手機上之行動電視加值服務成功關鍵性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師範大學。
包仕偉(1994)。有線電視消費者市場區隔之研究,碩士論文。企業管理研究所,東海大學。
左克瑀(1996)。大臺北地區有線電視成年收視戶的使用行為及生活型態調查,碩士論文。大眾傳播所,銘傳大學。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資管評論,15(1),101-138。
江政穎(2011)。閱聽眾對數位無線電視接受意願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檢視宜蘭地區民眾為例,碩士論文。傳播研究所,佛光大學。
自由時報(2016)。匯流五法溝通3年 NCC:並非「倉促立法」,2016年6月2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17167
沈聰益、游巧宜、陳俊碩(2012)。氣味屬性及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嗅覺產品購買動機及行為意圖之關係。輔仁管理評論,19(3),83-110。
吳伊卿(2008)。臺灣民眾雜誌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7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傳播管理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吳智鴻、蔡依錞(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Facebook的使用意圖。人文社會學報,10(1),29-44。
吳萬益(2008)。企業研究方法(第三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吳麗文(2011)。雲端服務創新價值之研究-以MOD 為例,碩士論文。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東華大學。
李怡曄、張靜怡、林美蓮(2011)。臺灣有線電視市場競爭分析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4),169-190。
李春麟、方文昌(2013)。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整合資訊科技外部變數之論點。企業管理學報,97,1-37。
李培基(1975)。臺北市超級市場及市場區隔之研究。碩士論文。企管研究所,政治大學。
李耀東(2013)。應用模糊多評準決策於有線電視系統台評選業務人員,碩士論文。傳播管理所碩士在職專班,銘傳大學。
汪珮筠(2006)。熟年世代媒體使用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2004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傳播管理研究所,世新大學。
辛澎祥(2002a)。廣電三法整併修正,新聞局總動員。大成報,2002年10月19日,第三版。
辛澎祥(2002b)。廣電三法大整併,傳輸平台業、經營頻道業採許可制。大成報,2002年11月6日,第九版。
周韻采(2009)。有線電視數位化的僵局及政策解方,「有線電視數位化政策白皮書」研討會論文,2009年08月06日。取自「財團法人21世紀基金會—數位匯流產業研究發展中心」http://www.21stcentury.org.tw/uploads/m_file20110110115749.pdf
林志隆(2013)。從OTT-TV網路電視之發展看電視產業之創新服務,碩士論文。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國立政治大學。
林宗勳(2015)。臺灣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的經營效率分析,碩士論文。產業經濟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
林珊誼(2014)。臺灣有線電視系統業個體經營環境與企業價值評估研究,碩士論文。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銘傳大學。
林紋如(2006)。臺灣地區民眾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林資敏、陳德文(1999)。生活形態行銷All in one(初版一刷)。臺北市:奧林出版社。
邱韋綸(2015)。臺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收視費用定價政策與經營效率分析探討-DEA收益模型之應用,碩士論文。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碩士班,國立宜蘭大學。
柯秀佳、王世華(2011)。五金傳統產業消費族群對線上購物系統之接受意願的探討。電子商務學報,13(3),649-672。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
侯嘉政、傅柏霖(2008)。產品涉入與品牌涉入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數位相機為例。行銷評論,5(1),27-56。
胡凱傑、鍾文鑑、邱志文(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光纖寬頻網路使用者行為意向之影響因素。行銷評論,7(2),161-186。
孫銘燦(2013)。網路媒體播放器使用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資訊管理所,世新大學。
徐燕驕(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電視之再購意願,碩士論文在職專班。管理學所,佛光大學。
翁秀琪(199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三民書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06)。NCC確立有線電視系統變更頻道中程管理機制,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ncc.gov.tw/news/plan_detail.asp?id=26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12)。NCC通過「有線廣播電視經營地區劃分及調整以及受理申請經營有線廣播電視業務」,2012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pda/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pages=0&sn_f=2544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13)。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2013年7月,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359&is_history=0&pages=0&sn_f=3209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15)。新興視訊平台發展對有線電視產業衝擊之研究,2015年2月,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359&is_history=0&pages=0&sn_f=326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016)。105年第1季有線廣播電視訂戶數,201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45591
張美娟(2003)。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圖文傳播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家暠(2015)。大尺寸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閱讀動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張登凱(2003)。從單向到互動、從節目收視到加值服務-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理想與現實,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臺灣大學。
張雅媛(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電視潛在消費者之行為意向,碩士論文。經營管理研究所,中華大學。
張裕幸、謝宗帆(2004)。多媒體隨選系統接受度之實證研究。廣播與電視,23,43-74。
張蘋(2005)。臺灣車用數位電視使用者之研究,碩士論文。傳播管理所在職專班,銘傳大學。
梁世武、伍佩鈴、曾兆君(2004)。電視節目收視偏好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為例。世新2004媒體使用行為與評鑑研討會。
連耀南(1994)。從加值服務網路的觀點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電腦與通訊,35,28-36。
郭乃文、林佳筠(2006)。從國際慢活活動省思國內休閒生活形態。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及政策研討會論文集,休閒、發展與文化系列G-3-1~G-3-11。臺北市。
郭久蓁(2005)。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4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傳播管理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許宏誠(2014)。運用科技接受模型與計畫行為理論分析部落格使用行為意向之研究,博士論文。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博士班,南華大學。
陳宏毅(1992)。生活型態與電視觀賞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居民為例,碩士論文。企業管理研究所,東海大學。
陳育仁(2004)。大專院校學生採用互動式電視服務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傳播管理研究所,銘傳大學。
陳協勝(2010)。科技產品採用行為意向整合模式之研究-以數位電視為例。行銷評論,7(1),75-98。
陳俊榮(1998)。有線電視網際網路服務之潛在採用者類型研究,碩士論文。傳播管理研究所,銘傳大學。
陳彥龍(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對網路通訊服務的採用態度、意願及行為,碩士論文。企業管理研究所,實踐大學。
陳淑娟(2008)。以消費者觀點探討使用電腦看電視/錄影功能接受意願之研究:以臺灣為例,碩士論文。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世新大學。
陳祥、楊純青、黃伸閔(2013)。我國博碩士論文不當引用與剽竊型態之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相關論文之文獻探討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4,74-119。
陳德列(2007)。臺灣DVB-H手機電視創新採用意願研究,碩士論文。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陳錦烽(2008)。有線電視基本頻道收視費用審查項目與標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會計學系,國立政治大學。
曾信超、李昀真、黃先鋒(2009)。建構行動電話加值服務市場區隔:以消費者生活型態、滿意度與忠誠度為變數。行銷評論,6(2),249-298
喻正翔(1998)。國內網路購物消費行為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資訊管理研究所,淡江大學。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12年3月初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日燦(2012)。黃日燦看併購-臺灣企業脫胎換骨的賽局,2012年9月,臺北市:經濟日報出版。
黃振家、宗靜萍、林妙容、吳蕙芬、張書翎、錢俊豪(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原書:Wimmer, R. D. and Dominick, J. R.(2000). An Introduction to Mass Media Research (6th edi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臺北市:學富。
黃晶琳(2012)。有線電視數位化 將再砸百億,經濟日報,2012年10月11日,取自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422153.shtml
黃詩芸(2010)。以科技皆收模式檢視 臺灣數位無線電視之採用行為,碩士論文。傳播研究所,交通大學。
黃齡逸(2004)。探討影響使用者採納中華電信MOD的關鍵因素,碩士論文。傳播管理研究所,中山大學。
楊明軒(2005)。數位電視MOD使用者接受度之實證研究:以中華電信MOD為例,碩士論文。資訊傳播所,世新大學。
楊美怡(2002)。人格特質、價值觀與生活型態對後現代主義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三個世代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管理科學研究所,義守大學。
楊敦質(2007)。以科技接受模型分析數位有線電視之使用者採用行為,碩士論文。傳播管理研究所,中山大學。
鄭志明(2014)。應用城市生態土地績效評量模式之行為意向研究-TPB與TAM雙模式檢證,博士論文。公共事務管理所,國立中山大學。
葉佳宜(2002)。大型購物中心之區位與消費者生活型態對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管理科學研究所,交通大學。
解建梅(2013)。有線電視數位化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凱擘大寬頻為例,碩士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佛光大學。
解謀旻(2012)。數位匯流下有線電視數位化的衝擊與因應—以苗栗縣的有線電視為例,碩士論文。大眾傳播學所,玄奘大學。
資策會(2011)。2011臺灣數位內容產業年鑑。2011年12月,臺北市: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
資策會FIND(2014)。2014年第一季我國上網人口概況,2015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teema.org.tw/upload/ciaupload/201503.pdf
資策會MIC(2011)。通訊趨勢:行動平價、有線應用、無線流量,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s://mic.iii.org.tw/micne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288
資策會MIC(2011a)。CE趨勢:社群連網、加值應用、感性操控,2011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iii.org.tw/m/ICT-more.aspx?id=504
資策會MIC(2011b)。通訊趨勢:行動平價、有線應用、無線流量,2011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iii.org.tw/m/ICT-more.aspx?id=503
資策會MIC(2011c)。2011-2012臺灣數位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報告—萬人大調查。2012年6月。
資策會MIC(2014)。行動雲端、巨量資料的資服市場將呈現快速成長態勢,2014年9月16日,取自https://mic.iii.org.tw/micne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368
資策會MIC(2015)。《行動影視收看現況分析》逾72%每週收看行動影視1次以上,2015年8月5日,取自https://mic.iii.org.tw/micne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399
資策會MIC(2015/8/5)。《數位影視付費行為分析》逾16%移轉第四台訂閱預算至數位影視,2015年8月5日,取自http://mic.iii.org.tw/micne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397
電信技術中心TTC(2015)。眼球經濟新藍海:影音OTT平台產業發展模式之研究,2015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ttc.org.tw/userfiles/file/20150903/20150903055744_88013.pdf
廖怡茜(2011)。有線電視系統數位產品創新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
廖翔毅(2003)。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資訊傳播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
管羚君(2008)。車用衛星導航機市場接受行為研究-以崑山科大在職班學生為例,碩士論文。企業管理所,崑山科技大學。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15)。臺北市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取自http://210.69.61.217/pxweb2007-tp/dialog/statfile9.asp
臺灣大寬頻(2012)。newTV數位電視,取自http://www.twmbroadband.com/newtv/connecttv/newtv-connecttv-content.htm
臺灣愛立信(2015)。2015電視與媒體消費趨勢報告:臺灣60%視訊使用者為每日狂看族 走到哪看到哪,2015年11月5日,取自https://www1.ericsson.com/tw/news/20151105_video_254740126_c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5)。2015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15年6月,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50901e.pdf
劉沛晴(2003)。我國數位內容加值服務拓展方向之研究---以有線電視內容提供者為例,碩士論文。圖文傳播學研究所,臺灣師範大學。
劉敦瑞(2015)。跨越高牆尋找花園:當前臺灣OTT(Over-The-Top)影音平台經營策略從有線電視談起,博士論文。傳播研究所,世新大學。
劉嘉皓(2005)。從有線電視到數位寬頻:臺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競爭力分析,碩士論文。廣播電視學硏究所,國立政治大學。
範家瑜(2007)。有線電視的未來 全看加值服務,自由時報,2007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2/today-e12.htm
蔡念中(2000)。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跨媒體經營-規範競合與產業生態研究,臺北市:臺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出版。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新北市:揚智文化。
蔡美瑛、方正(2005)。生活型態與臺灣民眾對電子媒介的使用與評價─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廣播、電視及電影資料為例。世新2005媒體使用行為與評鑑研討會。
蔡淑芬(1989)。電視新聞性節目觀賞者生活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新聞研究所,政治大學。
鄧榮坤、張令慧(1993)。有線電視解讀。新北市:月旦出版社。
盧育鼎(2009)生活型態、生產性消費者與整合型科技接受程度-以臺灣參與Youtube網站為例,碩士論文。國際貿易學研究所,淡江大學。
蕭靜芳(2006)。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數位電視機上盒使用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世新大學。
賴敏雄(2000)。光纖網路導入服務創新產品對消費者使用意願之影響-以中華電信為例,碩士論文。經營管理所,亞洲大學。
賴淑慧、蕭穎謙(2009)。創新科技使用者行為之研究-以中華電信MOD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10(2),1-16。
賴國良(2013)。零售業使用數位內容科技意向之研究,博士論文。工業工程與管理所,國立交通大學。
聯合新聞網(2016)。樂視攻台 還在等時機,2016年6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33/1753235
謝宜靜(2006)。影響消費者使用無線家用多媒體娛樂機接受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際經貿學程碩士在職專班,交通大學。
謝筠(2009)。臺灣民眾生活型態與其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以2006、2007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碩士論文。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世新大學。
鍾文鑑(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對光纖寬頻網路使用行為意向之影響因素,碩士論文。物流與航運管理所,開南大學。
簡南山(2003)。臺灣生活型態量表效率的後設統合分析,博士論文。企業管理研究所,政治大學。
顏明輝(2008)。澎湖地區閱聽人生活型態與媒體行銷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蘇月卿(2011)。以生活型態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華電信MOD之使用態度,碩士論文。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南臺科技大學。
英文文獻
Analysys Mason(2014).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in the broadcast secto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alysys Mason, 42-43.
Anonymous(2015). Americans Cutting the Cable TV Cord at Increasing Pace. eMarke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emarketer.com
Atkinson, MaryAnne and Kydd, Christine T.(1997).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Wide Web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ayfulness and motivation. The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8(2), 53-62.
CASBAA(2014). South Korea, Japan, China, Australia and Taiwan have highest OTT viability in Asia, http://www.digitaltvnews.net/?p=24965, visited on 2015/03/31.
Chin, Wynne W. and Gopal, Abhijit(1995). Adoption intention in GS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eliefs. DataBase Advances, 26(2), 42-63.
Choi, Hun, Choi, Minseok, Kim, Jinwoo and Yu, Hyoshik(200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appliances with a focus on interactive TV.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 161–183.
Choi, Yung Kyun and Totten, Jeff W.(2012). Self-construal's role in mobile TV acceptance: Extension of TAM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5, 1525-1533.
Davis, Fred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Thesis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vis, Fred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red D., Bagozzi, Richard P. and Warshaw, Paul 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avis, Fred D. (199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38, 475-487.
Eighmey, John and McCord, Lola (1998). Adding Valu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Sit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1, 187-194.
Engel, James F., Miniard, Paul W. and Blackwell, Roger D.(1978). Consumer Behavior, Orlando Florido, The Dryden, press.
Ericsson(2014). 10 Hot Consumer Trends 2015, p2.
Fishbein, Martin and Ajzen, Icek(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George, Darren and Mallery, Paul(2005).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 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2.0 update, Canadian University.
Holt, Douglas B.(1994). Consumers'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Local System of Tastes: A Critique of Personality/Values Approach and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Asia-Pacific, 1, 178-184.
Hong, Se-Joon, and Tam, Kar-Yan(2006). Understanding the adoption of multipurpose information appliances: The cas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7(2), 162-179.
Hu, Paul J., Tam, Kar Yan, Sheng, Olivia and Chau, Patrick(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6(2), 91-112.
Jang, Hyeong Yu and Noh, Mi Jin(2011).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PTV service 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1(6), 582-592.
Karahanna, Elena, Straub, Detmar W. and Chervany, Norman L.(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cross time: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pre-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beliefs. MIS Quarterly, 23(2), 183-213.
Kotler, Phili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9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azer, William(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Greyser, S.(ed.)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Chicago, AMA, 196-197.
Lee, Eun, Lee, Jinkook, and Schumann, David W.(2002).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source and mode on consumer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6(1), 1-27
Lee, Sang-Gun(2003). An integrative study of mobile technology adop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 Lincoln, 182Pages, AAT 3104619.
Legris, Paul, Ingham, John and Collerette, Pierre(2003). 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191-204.
Moon, Ji-Won and Kim, Young-Gul(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2001), 217-230.
Neal, William D.(1999). Satisfaction is Nice, but Value Drives Loyalty, Marketing Research, 11(1), 21-23.
Netflix(2015). Netflix Long Term View, http://ir.netflix.com/long-term-view.cfm , visited on 2015/05/04
Plummer, Joseph T.(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 33-37.
Rogers, Everett M.(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udolph, W., and Struse, W.(1984). Lifestyle research inappropriate for some categories of product. Marketing New, 10(5), 17.
Schepers, Jeroen and Wetzels, Martin(2007). A meta-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vestigating Subjective Norm and Moderation Effect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4,(1), 90-103.
Sheth, Jagdish N., Newman, Bruce and Gross, Barbara L.(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 159-170.
Shin, Dong Hee(2009).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modifi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PTV.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4), 361-372.
Sweeney, Jillian C. and Soutarb, Geoffrey N.(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203-220.
Venkatesh, Viswanath and Brown, Susan A.(2001).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 computers in homes: adoption determinant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MIS Quarterly, 25(1), 71-102.
Venkatesh, Viswanath and Davis, Fred D.(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Venkatesh, Viswanath, Morris, Michael G., Davis, Gordon B. and Davis, Fred D.(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Villani, Kathryn E. A.(1975). Personality/Life Style and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Jounnal of markeying Research, 12(4), 432-439.
Wells, William D. and Tigert, Douglas J.(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27-35.
Wells, William D.(1975). Psychographic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2(2), 196-213.
Wilkinson, Jeffrey S.(1994).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pdate: Cable Television.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Xia, Weidong and Lee, Gwanhoo(2000). The influence of persuasion,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n user perceptions and acceptance of IT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ICIS, 371-384.
Yu, Jieun, Ha, Imsook, Choi, Munkee and Rho, Jaejeung(2005).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t-commer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2(7), 965-97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