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5105-1927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5105-192754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關係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15
關鍵字
Keywords
東協加一、中國與東協、東協、東南亞國家
ASEAN, ASEAN Plus CHINA,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CHINA AND ASE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5 次,被下載 47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789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連續二十多年的高經濟成長,令人刮目相看,導致全球各地的投資與貿易者,趨之若鶩。中國自加入WTO組織、取得2008年奧運和2010年世界博覽會之主辦權之後,儼然以超級大國姿態馳聘世界。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在重要國際事務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已有更大的自信和自我期許,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大國角色,中國一方面拉攏俄、歐、日、東協等大國以平衡美國的獨霸,另方面藉大國之間的矛盾求取本身最大的利益。
中國自1994年起開始參與「東協區域論壇(AFM)」,在1997年,中國加入「東協加三(10+3)」與「東協加一(10+1)」的對話機制。2001年底,朱鎔基提出「東協加一」的構想,推動中國與東協在十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FTA), 2002年底,於金邊舉行的東協加一高峰會中,中國與東協簽訂了「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和「南海各方行為準則」,2003年底,在印尼巴里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中國-東協戰略伙伴關係聯合宣言」 。從這些發展顯示中國與東協雙方已以具體行動加速推動全面性的合作關係,交往的層次大幅提高,合作的範圍已由經濟領域擴展到區域安全和戰略安全。
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的主題有二:
(一)、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關係之轉變與發展。
(二)、中國參與東協組織對話機制的演進情形。
由以上兩個主題分析研究中國的企圖與目的。
自從小布希上台之後,中國已愈確定美國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脅,但是,鑑於和平與發展的需要,又要搞好對美關係,因此,如何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來牽制乃至瓦解美國對中國的圍堵,進而推動多級化世界秩序,就成為中國首要的戰略課題。東南亞地區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是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極具戰略價值。 近年來中國勢力積極介入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加強與東協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合作關係以及積極參與東協組織對話機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該地區成為美國遏制中國向外發展的基地,瓦解美國之圍堵,建立亞太區域強權。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理論分析架構 11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 11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 17
第三節 區域主義 23
第三章 國際政經互動與東南亞國協的興起 49
第一節 戰後國際政治格局 49
第二節 戰後國際經濟格局 66
第三節 東南亞國協:組織與功能 80
第四節 東協國家之發展概況 86
第四章 中國與東協國家之政治關係 111
第一節 中國周邊外交政策 111
第二節 中國對東協國家的外交政策 117
第三節 東協國家與大國之間的平衡戰略 142
第四節 東協國家對中國之外交政策 152
第五節 中國與東南亞國協之關係 162
第五章 中國與東協之雙邊經貿關係 186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 186
第二節 中國與東協投資、經濟合作關係 197
第三節 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202
第六章 結論 210
參考書目 228
附 錄 23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11月14日,2000年11月13日,
2000年6月7日 ,1999年2 月10日,
1997年12月17日,1996年1月9日,
1996年11月27日,1995年2月28日,
1993年6月15日, 1992年4月11日, 1991年6月11日, 1991年7月21日。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王保慶著,世界經濟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繩組著,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王光厚,”東盟合作安全問題分析,”國際政治(北京),第10期,2004年,頁100-1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記事(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防白皮書2004年,”人民日報(北京),2004年12月。


中國時報(台北),2003年 2月13日,A13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2003。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朱景鵬,’’歐盟對外關係之總體框架與行為模式之探討,”兩岸與國際事務,( 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1期,2004年,頁35-72。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8期,1999年,頁79-94。


“江澤民在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1月8日。


肖歡容著,地區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9年,頁38-42。


李長久,”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形勢,”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12期,2002年,頁14-20。


林德昌著,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林德昌著,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林德昌著,台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參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2003年。



林德昌,”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發展合作:建構台灣援外的框架,” 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1期,2004年,頁73-101。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碧炤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林文程,”中共對聯合國維持和平行為之參與,”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1期,2004年,頁1-34。


范錦明,”兩岸產業的分工與競爭,” 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4期,2004年,頁77-100。


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東森電子報(台北),2003年9月27日。


俞正粱著,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俞新天,”中國統一的國際因素新析,”中國外交(北京),第5期,2004年,頁14-19。


時殷弘著,新趨勢新格局新規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耿協峰,”新地區主義的核心價值,”國際政治(北京),第6期,2004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等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惠玲,”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7期,2002年,頁6-10。


張小明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許通美著,探究世界秩序。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陳德照,”東亞經濟合作發展新階段,” 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6期,2003年,頁50-55。


黃仁偉, “論中國崛起的國內外環境制約,”國際經濟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第6期,2003年,頁119-125。


葉自成著,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藍皮書2002-2003。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


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鄭瑞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12期,1997年,頁2-7。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 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期第3期,1999年,頁27-31。


潘琪昌主編,歐洲國際關係。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錢其琛於1997年9月24日第五十二屆聯合國大會發表的講話,”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9月25日。


衛靈、管文虎等著,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Asia-Pacific Regionalism in the Form of Minilateralism, ” The Straits Times(Singapore),Nov.18, 2000.。


Alagappa, Muthiah.“Regionalism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1.1995.。


Buzan,Barry,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Lynne Reinner,1998。


Balassa, Bel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 London:Allen and Unwin,1961。


Bachman, David.”Assessing the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s of China`s Third Generation of Leaders,”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2期,2004年,p.147-162。


Cox, Robert. State, Social Force and World Order, in R. Keohane(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Chen, Wixing.”The Perfomance Criteria of Legitimac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Deng Xiaoping to Hu Jintao,”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1期,2004年,p.185-214。



Cable,Vincent.”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1,No.2,April,1994。


Hettne, B. and F. Soderbaum. “The New regionalism Approach”, Unisa Press Online Journals: Politeia,No.3, 1998。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Little,Brown&Company,1977。


Krasner, Stephen D. International Regimes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83。


Wong, John.”Sustaining China`s High Economic Growth:Challenges and Risks for the New Leadership,”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2期,2004年,P.127-146。


Womack, Brantly.”China`s Southeast Asia Policy:A Success Story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第1卷第1期,2004年,p.161-184。


Waltz, Kenn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 McGraw Hill,1979。


Yang, Dali.”China`s Third Generation Lerdership and Their Legacy for Economic Governance,”兩岸與國際事務(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 第1卷第2期,2004年,P163-17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