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5106-1048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5106-104804
論文名稱
Title
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f-Concept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15
關鍵字
Keywords
自我概念、網路行為、網路成癮
self-concept,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behavi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5 次,被下載 3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 times.
中文摘要
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小學童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及自我概念的現況,並分析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及自我概念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個案訪談方法進行研究,以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並以叢集抽樣方法抽取市中心區學校9所與市郊區學校8所,共抽取17所國小,總計發出11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1052份。問卷調查資料採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考驗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描述、分析及考驗。個案訪談分析則抽取網路成癮量表得分前5﹪,具網路成癮傾向之學生12人進行分組訪談,訪談的問題大綱分別為:網路使用及自我概念二方面。
研究結果共獲致下列六項結論:
一、家庭是影響學童網路行為及網路成癮的最主要因素。
二、虛擬溝通互動的網路活動易導致網路成癮。
三、學童的自我概念在不同構面上呈現不同的結果。
四、網路主要活動為查資料與收發e-mail的學童,其自我概念表現優於非從事此網路活動者。
五、網路成癮傾向愈高,其自我概念之心理自我愈高。
六、網路成癮傾向愈高,其自我概念之能力自我、生理自我愈低。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提供教育行政單位、教師、教育輔導人員及家長,進一步了解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以期能介入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塑造健康而正向的網路使用態度以及協助其提升自我概念,增強學童在生活等各方面的適應。

關鍵字:網路行為、網路成癮、自我概念
Abstract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f-Concept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f-concept,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se three above-mentioned variables.
The study is carried ou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cas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subjects are the 5th and 6th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By cluster sampling, the researcher sends out 1112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and receives 1052 valid copies.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in the form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top 5% of the Internet addition scores of the samples are interviewed in group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Family is the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2. Virtual interactive Internet activity may easily lead to Internet addiction.
3. In different aspect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ion varies in results.
4. Students who spend most of time surfing or e-mailing have better self-concept performance than the others.
5. The more obvious the tendency toward Internet addiction is, the higher mental ego the self-concept shows.
6. The more obvious the tendency toward Internet addiction is, the lower ability-ego and physical ego the self-concept show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ators, counselors and parents. It is expected tha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lf-concep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an facilitate to shape appropriate attitude toward Internet, to develop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adaptation to their lives.

Keyword: Internet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self-concep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網路環境下的國中、小學童 10
第二節 網路行為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網路成癮指標及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自我概念理論及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8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58
第二節 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差異分析 66
第三節 網路行為與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 85
第四節 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分析 101
第五節 高網路成癮傾向學生訪談分析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
第二節 結論 126
第三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部份 135
二、西文部份 141

附錄 145
附錄一 國小學童網路行為及自我概念調查問卷 145
附錄二 個案訪談大綱 149
附錄三 「網路成癮量表」使用同意書 150
附錄四 「自我概念量表」使用同意書 151
附錄五 「網路成癮量表」各因素題目分配 152
附錄六 「自我概念量表」各因素題目分配 15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財星(1987)。犯規與無犯規國中生之自我概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輝(1994)。影響國小學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李維(1995)。自我的發展:概念與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李維(1998)。人格的層次。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卓美玲(2001)。中小學生網路學習之使用與滿足。線上網路社會研究中心。2005年10月5日,取自http://tens.theweb.org.tw/iscenter/publish/showpaper.php?serial=74
周倩(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網路沉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台北市:國科會。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發表於1997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林世欣(2000)。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邦傑(1979)。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1997)。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施香如 (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北市:國科會。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孫秀英(2001)。網路使用者才能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雙月刊,86,36-57。
洪若和(1992)。自我概念的發展。國教之聲,26,41-45。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路徑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49。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梁朝雲、劉守信(2001)。青少年網路行為與輔導策略—以新竹市在學青少年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55,72-91。
梁欣怡(2003,9月9日)。學童上網比看電視更重要--8成學童平均每周上網9小時,使用媒體時間遠多於上學。民生報新聞前線。A2版。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69。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 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北市:國科會。
陳淑惠(2001)。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1/2):網路成癮、壓力、與心理症狀之關聯性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台北市:國科會。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仁、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 (3),279-294。
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5,1-18。
陳雅惠(2004年,3月25日)。光纖到校 無線上網百分百。海洋首都電子報。2005年7月18日,取自http://kaohsiungwalking.kcg.gov.tw
曾志朗(1997)。資訊網路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資訊教育文摘,40(2),176-179。
游森期(2001)。e 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拓榮(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及偏差行為之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厚堅(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9-154。
黃德祥(1982)。父母離異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其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學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1987)。兒童自我態度量表。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實務運用,台北市:松崗。
資策會(2005)。美國小孩上網做什麼? 線上遊戲最受歡迎,200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038
資策會(2005)。台灣上網人口統計,2005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asp
資策會 (2001)。79%加拿大青少年在家上網,2005年8月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1582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銘城(2003)。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活動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石岩(2003)。青少年網路成癮與輔導。學生輔導,86,6-9。
鄭綺兒(2001)。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麗卉(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文基 (2001)。知識經濟與教學創新。發表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辦之「知識經濟與教育研討會」,高雄縣。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顧為瑾(2002)。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行為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西文部份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Apple,J.C.(1993).Non-cognitive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block and white college undergraduat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4/05A,1727.
Brenner,V.(1996).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 Retrieved November 21,2005,from http//www.ccsnet.com/prep/pap/pap8b/638b012p.
Burnett,P.C.&Demnar,W.(199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ness to significant others and self-esteem in children.(ERIC Document Repr oduction service NO.ED40489)
Cazenave,A.W.(1993).The effects of self-concept,school atmosphere ,motivation,locus-of-control and attendance on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reading achieve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4/02 A,470.
Chou, C.,& His,ao M.C.(2000).Internet ,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cas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5, 65-80.
Chin-chung tsai and sunny S.J.lin (2001).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4(3),373-376.
Dusek,J.B.(1987).Adolescent and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NY:Prentice-Hall.
Erikson,E.H.(1968).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Y :Norton.
Griffiths, M.(1998). Internet addic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61-75. New York:Academic Press.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December 12,2005,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Electronic message posted to Research Discussion List. Retrieved December 12,2005,from http://www.cmhc.com/mlists/
Hatterer, L.J.(1994). Addictive Proces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Y:Longman.
Kevin, M,.&Mzobanzi, M.(2001).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1,47-96.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student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Kimberly S. Young(1996).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237-244.
Lissa, K. J.(1990).The stability of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a six-year follow-up stud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14-43.
Mediamark Research Inc (2005). 2005 American Kids Study . Retrieved Octomber 18,2005,from http://www.mediamark.com/research/
Parrish, T. S. & Parrish, J. G .(1991). The effects of family configuration and support system failure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cepts and social skill. Adolescence,26, 441-447.
Parrish, T. S.(1987).Children’s self-concept: Are they affected by parental divorce and remarriag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 559-562.
Roe, K. and Muijs, D.(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181-200.
Shavelson,R.J.,Hubner,J.J.,&Stanton ,G.C.(1976).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46,407-441.
Shaffer, H. J., & Hall, M. N. (1996).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gambling disorders: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and guide toward standard gambling nomenclature.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2), 193-214.
Strein,W.(1993).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2,273-284.
Storm,A,K(1996).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Retrieved August 20,2005,from http://www.concentric.net/~astorm/iad.html.
Suler, J.(2000). Identity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August 20,2005,from. http://wwwl.rider.edu/uler/suler/psycyber/identitymanagement.html
Suler, J. (1998).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August 11,2005,from http://wwwl.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Wylie,R.C.(1979). Buros institute of mental measurements.The self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ected topics Lincoln,2,117-142.
Young, K. S. (1996).Internet addiction:The memergence of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m, August 15,1996.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 Sons,Inc.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6.35.20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6.35.20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