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5106-2354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5106-235422
論文名稱
Title
殷商軍事組織研究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Sha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2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15
關鍵字
Keywords
射、馬、師、族武裝、王武裝
Bows, Horses, Shi, Tribe Arms, the Emperors’ Arm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9 次,被下載 330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307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殷商時代為範圍,主要討論「族武裝」與「王武裝」兩種武裝力量的組成分子、組成結構,並旁及其他相關問題。「族武裝」的組成分子為卜辭中常見的「眾」、「眾人」,其組成結構是以眾、眾人所擔任的步兵為主,再輔以「馬」、「射」等專業兵種。至於「王武裝」的組成結構則是由「師」、「馬」、「射」等三個戰鬥單位組成,其中「師」的性質為步兵、「馬」為車兵而「射」為射兵。「師」的組成分子為卜辭中常見的「人」,他們直屬於商王,是專司戰鬥的武裝人員。至於「馬」、「射」的組成分子,則是由貴族及貴族子弟擔當。此外,在本文中亦論及「師」字的本義,「師」、「次」於卜辭中的用法,「亞」、「旅」、「戍」的意含等問題。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components, structure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as well in two kinds of arm forces, “Tribe Arms” and “Emperor’s Arms” in the Sh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scope. The components of “Tribe Arms” are the frequently-seen “Crowd” or “Numerous People”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infantry served as by a crowd or numerous people and then is assisted by the professional military forces, “Horses” and “Bows.” With regard to “Emperor’s Arms,” its components include three fighting units-- “Shi(師),” “Horses” and “Bows,” among which “Shi” is infantry; “Horses,” chariot soldiers; and “Bows,” bow-and-arrow shooting soldiers. The component of “Shi” is the frequently-seen “People”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nd the People directly belong to the Shang Emperor and are the professional fighting soldiers. The components of “Horses” and “Bows” are served as by the noblemen and the noble junior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other related issues, such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hi,” the usage of “Shi” and “Ci(次)”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nd the meanings of “Ya(亞),” “Brigade” and “Shu(戍)”.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相關研究文獻 8
第四節、章節安排說明 9
第二章、族與族武裝 11
第一節、卜辭中的族 12
一、多子 14
二、子族與多子族 18
三、多生與王族 26
四、小結 35
第二節、族的結構 36
一、外服諸侯、子族、王族貴族 36
二、眾、眾人為宗族的族眾 45
三、眾、眾人的活動 51
四、小結 54
第三節、族武裝的組成結構 55
一、卜辭中族武裝的記載 56
二、步兵 62
三、馬、射 64
四、馬的數量推測及族武裝的性質 72
五、小結 75
第三章、師字本義及卜辭相關詞例 77
第一節、師字本義探討 78
一、學者之看法 78
二、新說之提出 85
三、新說之論證 90
四、小結 100
第二節、師、次、次詞例探討 102
一、「師○」形式 102
二、「○師」形式 109
三、「次○」形式 116
四、「○次」形式 118
五、綜合討論 124
第三節、師、次的相關問題 127
一、《周禮.天官.掌舍》的記載 128
二、《左傳》的記載 131
三、關於師、次的記載 134
四、師、次為常用的設施 142
五、小結 146
第四章、王武裝中的師 147
第一節、人與眾、眾人的分別 147
一、五點論證 150
二、被征服之「人」 156
三、邑人 164
四、小結 170
第二節、師的性質 172
一、徵集「人」與「王作三師」的關係 172
二、僅商王之武裝力量稱師 180
三、師為臨時徵集的武裝力量 185
四、小結 190
第三節、師的組成結構 191
一、學者之看法 191
二、師分駐於各處 196
三、師由步兵組成 201
四、朿人、戈人、我人 205
五、小結 209
第五章、王武裝中的馬、射與相關詞彙 211
第一節、馬、射分析及其與王武裝的關係 211
一、馬是配置馬匹的車乘 212
二、馬的兵種為車兵 221
三、馬、射的關係 226
四、馬、射的數量及其性質 233
五、馬、射、師與王武裝的關係 240
六、小結 242
第二節、亞、旅、戍的意含 244
一、亞的意含 244
二、旅的意含 251
三、戍的意含 259
四、小結 264
第三節、其他相關問題探討 266
一、王武裝與族武裝關係 266
二、師、衛非商王的禁衛部隊 270
三、從牧野之戰見商、周王武裝的差異 275
四、小結 281
第六章、結 論 283
引用書目 293
附錄 32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書目

一、 古籍(依四部分類次序排列)

(一)經部
〔魏〕王 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題〔漢〕孔安國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毛 亨傳,〔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 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清〕顧棟高輯:《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1版1刷。
〔清〕沈欽韓著:《春秋左氏傳補註》,《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1版1刷。
〔清〕王聘珍著:《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10月,1版1刷。
〔清〕阮 元編著:《經籍纂詁》,臺北:宏業書局,1993年8月,2版。
〔清〕王引之著:《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2月,據清道光七年京師西米巷壽藤書屋重刊本影印。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北京1版17刷。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7月,1版1刷。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6年3月,2版。
〔劉宋〕范 曄著,〔唐〕李 賢注:《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84年3月,2版1刷。
〔漢〕劉 向輯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1版1刷。
〔三國〕韋 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影印天聖明道本.嘉慶庚申讀未見書齋重雕本。
〔清〕雷學淇義證:《竹書紀年義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2版1刷。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集注,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

(三)子部
〔周〕墨 翟著,〔清〕孫詒讓詁,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北京1版1刷。
〔周〕莊 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9月,1版。
〔周〕荀 況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1版4刷。
題〔周〕管 仲著,馬百非新詮:《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1版3刷。
〔秦〕呂不韋編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8月,1版。
〔漢〕劉 安編著,何 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1版1刷。
〔漢〕劉 向著,羅少卿注譯,周師鳳五校閱:《新譯說苑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8月,1版1刷。
〔漢〕班 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1刷。
〔宋〕陸 佃注:《鶡冠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清〕郝懿行注:《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3版。

(四)小學
〔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7月,11版。
〔南唐〕徐 鍇著:《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1版2刷。
〔清〕王 筠著:《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11月,2版。
〔清〕王 筠著:《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1版2刷。
〔魏〕張 楫著,〔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2刷。

二、專書與學位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二畫 丁
丁 山著:《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1版1刷。
丁 山著:《殷商氏族方國志》(未完稿),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版1刷。
丁 山著:《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版1刷。

三畫 于、山
于省吾著:《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1930年海城于氏石印本。
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1版1刷。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曲阜魯國故城》,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版1刷。

四畫 中、方、王
中井積德著:《春秋左傳雕題略》,日本:唐津廓然堂,弘化三年1846年。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譯本》卷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1版1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廟底溝與三里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1版1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版1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1版5刷。
方濬益著:《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著:《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
王玉哲著:《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1版1刷。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1 版1刷。
王國維著:《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版1刷。
王國維著,羅振玉校補:《不 敦蓋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王貴民著:《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12月,1版1刷。
王 暉著:《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1版2刷。
王 襄著:《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王獻唐著:《黃縣 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年,1版1刷。

五畫 北、卡、白、石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1版1刷。
卡爾.克勞塞維茨(Care Von Clausewitz)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北京1版8刷。
白于藍著:《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
石璋如著:《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1980,1版1刷,冊1、2、3。

六畫 安、朱、江
安金槐著:《中國考古》,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1月,1版1刷。
朱歧祥著:《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
朱歧祥著:《周原甲骨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7月,1版1刷。
朱歧祥著:《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8月,1版1刷。
朱歧祥著:《甲骨文讀本》,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1月,1版1刷。
朱芳圃著:《殷周文字釋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1版1刷。
朱鳳瀚著:《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2版1刷。
江曉原、鈕衛星著:《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七畫 何、吳、呂、宋、李、杜、沈、貝
何茲全著:《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
何樹環著:《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12月。
吳其昌著:《殷虛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版1刷。
吳鎮烽著:《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版1刷。
吳鎮烽著:《考古文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呂振羽著:《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刷。
宋鎮豪著:《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1版1刷。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刷。
李孝定著:《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3月,景印5版。
李孝定著:《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2月,2版。
李亞農著:《殷代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1版1刷。
李旼姈著:《甲骨文字構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7月。
李珍華、周長楫編著:《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1版1刷。
李振興著:《尚書學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5月,1版1刷。
李雪山著:《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
李學勤、郭志坤著:《中國古史尋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1版1刷。
李學勤、彭裕商著:《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
李學勤、齊文心、艾 蘭主編:《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1版1刷。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李學勤著:《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版1刷。
李 濟著:《西陰村史前遺址》,《清華學校研究院叢書》第三種,北京:清華學校,1927年。
杜正勝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10月,1版1刷。
沈之瑜著:《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貝冢茂樹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日本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1版1刷。

八畫 周、孟、屈、林、松、金
周自強主編:《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9月,1版1刷。
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1版1刷。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1版。
周法高著:《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景印1版。
周秉鈞著:《尚書易解》,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1版1刷。
周書燦著:《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周師鳳五著:《六韜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周 緯著:《中國兵器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2月,3版。
孟蓬生著:《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
屈萬里著:《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1版1刷。
屈萬里著:《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11月,1版3刷。
林義光著:《文源》,1920,林氏寫印本。
松丸道雄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1版1刷。
金景芳著:《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1版1刷。

九畫 侯、俞、姜、姚、皇、胡、軍
侯外廬著:《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
俞偉超著:《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論先秦兩漢的單──僤──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版1刷),頁53。
俞鹿年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刷。
姜義華主編,劉澤華分卷主編:《中國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兩漢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1刷),頁140。
姚孝遂、肖 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1版2刷。
姚孝遂、肖 丁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1版2刷。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編:《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1版1刷。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版1刷。
胡厚宣著:《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1版1刷。
胡厚宣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
胡厚宣著:《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1版2刷。
胡慶鈞主編:《早期奴隸制社會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
軍事科學院主編,黃樸民著:《中國軍事通史》第2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1刷。
軍事科學院主編,羅 琨、張永山著:《中國軍事通史》第1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1刷。

十畫 唐、夏、孫、島、徐、晁、袁、馬、高
唐 蘭著:《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版1刷。
唐 蘭著:《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1版1刷。
唐 蘭著:《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孔子之前:中國典籍形成之研究》),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77。
孫海波編:《甲骨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據民國二十六年河南通志館印行本重新整理編排影印。
孫 淼著:《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1刷。
孫詒讓著:《古籀拾遺》,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5月,1版。
孫詒讓著:《契文舉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孫誠溫輯,孫海波編:《誠齋殷虛文字附考釋》,北京:修文堂書局,1940年,1版1刷。
島邦男著:《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1版1刷。
徐同柏著:《從古堂款識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1刷。
徐培根著:《中國國防思想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1版1刷。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2刷。
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1版1刷。
晁福林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
袁仲一著:《秦兵馬俑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1版1刷。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1版1刷。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10月,1版1刷。
馬 衡著:《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2刷。
高 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1版2刷。
高 銳著:《中國上古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1版1刷。

十一畫 商、張、梁、許、郭、陳
商承祚著:《殷契佚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張光直著:《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1版1刷。
張亞初、劉 雨著:《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1版2刷。
張亞初編著:《殷商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1版1刷。
張秉權著:《殷虛文字丙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72年,1版1刷。
張秉權著:《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1版1刷。
張榮明著:《殷周政治與宗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5月,1版1刷。
張廣志、李學功著:《三代社會形態──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張蔭麟著:《中國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1版1刷。
張懋鎔著:《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1版1刷。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李濟總編輯:《侯家庄1001號大墓》第2本上冊,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1版1刷。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李濟總編輯:《侯家莊.第五本.1004號大墓: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版1刷。
許兆昌著:《夏商周簡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許倬雲著:《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1月,1版1刷。
許進雄著:《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修訂版1刷。
許錟輝著:《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0月,1版3刷。
郭沫若著:《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1版1刷。
郭沫若著:《殷契粹編》及《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5月,新1版。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版1刷。
郭沫若著:《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1版1刷。
郭沫若著:《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1版1刷。
郭若愚、曾毅公、李學勤綴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1版1刷。
郭錫良著:《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1刷。
陳年福著:《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1版1刷。
陳克炯著:《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
陳邦懷著:《甲骨文零拾》,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70年,據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影印。
陳其南著:《家族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1版1刷。
陳長琦著:《中國古代國家與政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陳恩林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1版1刷。
陳高華、錢海皓總主編,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1版1刷。
陳 群著:《中國兵制簡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3月,1版1刷。
陳夢家著:《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2刷。

十二畫 彭、童、鈕
彭裕商著:《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2月,1版1刷。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1版2刷。
鈕先鍾著:《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5月,1版3刷。

十三畫 楊、溫、葉、董
楊升南著:《商代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版1刷。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月,景印1刷。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2版6刷。
楊勝勇著:《中國遠古暨三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版1刷。
楊樹達著:《積微居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1版1刷。
楊錫璋、高 煒主編:《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溫少峰、袁庭棟編著:《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版1刷。
葉玉森著:《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據1934年上海大東書局上海影印本影印。
葉玉森編:《殷契鉤沉》,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董作賓著:《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1版1刷。
董作賓著:《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景印2版。

十四畫 趙、銀
趙 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1版4刷。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2月,1 版1刷。

十五畫 劉、蔣、蔡、翦
劉師文強著:《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7月,1版1刷。
劉永華著:《中國古代車輿馬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劉 展主編:《中國古代軍制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1版1刷。
蔣緯國著:《軍制基本原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8月,7版。
蔡信發著:《說文答問》,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4月,1版3刷。
蔡師哲茂著:《論卜辭中所見商代宗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論文,1991年。
翦伯贊著:《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2版1刷。

十七畫以上 謝、鍾、藍、羅、饒、顧
謝維揚著:《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1版2刷。
鍾柏生著:《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1版1刷。
藍永蔚著:《春秋時期的步兵》,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4月,1版1刷。
羅振玉著:《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版1刷。
羅振玉考釋,商承祚類編:《殷虛文字類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1版1刷。
饒宗頤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版。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1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8月,1版。
顧頡剛、劉起釪著:《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1版1刷。

三、期刊(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二畫 丁
丁 山著:〈說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1版1刷)。
丁 山著:〈 敦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4分。
三畫 于、山
于省吾著:〈釋雉〉,《殷契駢枝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43年,1版1刷)。
于省吾著:〈釋 〉,《殷契駢枝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43年,1版1刷)。
于省吾著:〈略論西周金文中的「六師」和「八師」及其屯田制〉,《考古》1964年第3期,頁152-155。
于省吾著:〈略論西周金文中的「六師」和「八師」及其屯田制〉,《考古》1964年第3期,頁152-155。
于省吾著:〈釋乞〉,《殷契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2版1刷),頁55-56。
于省吾著:〈釋丙〉,《殷契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2版1刷),頁67。
于省吾著:〈釋氏〉,《殷契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2版1刷),頁123-126。
于省吾著:〈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馹傳制度〉,《東北人民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73年第2期。
于省吾著:〈釋 〉,《考古》1979年第4期,頁353-355。
于省吾著:〈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15-17。
于省吾著:〈釋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69-71。
于省吾著:〈釋 〉,《殷契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2版1刷),頁71-74。
于省吾著:〈釋 、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83-87。
于省吾著:〈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132-134。
于省吾著:〈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148。
于省吾著:〈釋「伊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206-207。
于省吾著:〈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231-232。
于省吾著:〈釋秜〉,《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251-252。
于省吾著:〈釋小臣的職別〉,《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308-311。
于省吾著:〈釋「其 不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328-329。
于省吾著:〈釋 、盜〉,《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382-387。
于省吾著:〈釋 、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刷),頁417-418。
于智榮著:〈從甲骨文「以」字字形及用例看古籍中表「率領」義「以」字的詞性〉,《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9卷第6期,頁48-51。
于雲瀚著:〈邑、國與中國城市的起源〉,《昌濰師專學報》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頁53-57。
山東省博物館、日照縣文化館東海峪發掘小組著:〈1975年東海峪遺址的發掘〉,《考古》1976年第6期。
山東省博物館著:〈山東長清崗辛戰國墓〉,《考古》1980年第4期。

四畫 中、方、王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隊著:〈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隊著:〈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首次發現銅器〉,《考古》1984年第1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著:〈安陽殷墟1713號墓發掘〉,《考古》1986年第8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著:〈安陽郭家莊160號墓〉,《考古》1991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著:〈河南臨汝煤山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2年第4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著:〈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4年第4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考古隊著:〈甘肅永靖大何庄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著:〈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著:〈1971年安陽後岡發掘簡報〉,《考古》1972年第3期。
方述鑫著:〈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版1刷)。
王人聰著:〈甲骨文 、 釋讀辨析〉,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頁134-138。
王天晞著:〈淺議中國戰爭之起源〉,《人文雜志》2002年第4期,頁127-131。
王玉哲著:〈試論殷代的奴隸制和國家的形成〉,《歷史教學》1958年第9期。
王玉哲著:〈殷商、西周疆域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又載王玉哲著:《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1版1刷),頁197-203。
王宇信著:〈甲骨文「馬」、「射」的再考察──兼駁馬、射與戰車相配置〉,《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1版1刷),頁39-666;又載《出土文獻研究》第5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1版1刷),頁59-72。
王承袑著:《試論殷代的直接生產者──釋羌釋眾》,《文史哲》1954年第6期。
王恩田著:〈釋 ( )、 (官)、 (師)〉,《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版1刷),頁246-251。
王恩田著:〈釋 ( )、 (官)、 (師)補證〉,《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1版),頁811-822。
王恩田著:〈釋冉、再、冓、爯、 〉,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頁194-200。
王 健著:〈史密簋銘文與齊國的方伯地位〉,《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3月),頁98-102。
王國維著:〈釋孽〉,《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1版7刷),冊1,頁279-282。
王貴民、洪家義著:〈從意識形態看商代社會狀況〉,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1985年,1版1刷)。
王貴民著:〈晚商中期的歷史地位〉,《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17-24。
王貴民著:〈就殷墟甲骨文所見試說「司馬」職名的起源〉,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版1刷)。
王貴民著:〈申論契文「雉眾」為陳師說〉,《文物研究》1986年第1期。
王貴民著:〈殷墟甲骨文考釋兩則〉,《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2期。
王貴民著:〈商代「眾人」身分為奴隸說〉,《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頁102-114。
王貴民著:〈就甲骨文所見申說商代後期的徭役〉,《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1版1刷),頁189-204。
王慎行著:〈文王非紂臣考辨──兼論文王的文治武功〉,《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頁3-20。
王 暉著:〈周文王克商方略考〉,《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3期,頁14-22。
王讚源著:〈中國古代有奴隸社會嗎?──從文獻與甲金文看古代奴隸現象〉,《職大學報》2003年第3期,頁1-5、82。

五畫 四、田、白、石
四川省博物館著:〈成都百花潭中學十號墓發掘記〉,《文物》1976年第3期。
田昌五著:〈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白川靜著:〈釋師〉,《甲骨金文學論叢》第3集(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1955年)。
白川靜著:〈周初殷人之活動〉,劉俊文主編,黃金山、孔繁敏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3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1版1刷),頁122-149。
白玉崢著:〈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第34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9年,1版),頁3700-3701。
石田千秋著:〈再論卜辭中的「眾」──〈眾考〉補正之一〉,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頁459-467。
石璋如著:〈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田野考古報告》第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1版1刷)。
石璋如著:〈小屯殷代的成套武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2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0年,1版1刷)。
石璋如著:〈殷代的弓與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1版1刷)。
石曉霆、陶威娜著:〈夏商時期的戈與也戰方式淺說〉,《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頁39-42、50。

六畫 任、朱、江
任常泰、石光明著:〈西周春秋時期的「國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版1刷),頁19-28。
朱歧祥著:〈也論甲骨文的「見」字〉,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1刷),頁180-184。
朱鳳瀚著:〈殷墟卜辭中「眾」的身份問題〉,《南開學報》1981年第2期,頁57-74。
朱鳳瀚著:〈論 祭〉,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1版1刷),頁87-94。
江 鴻(李學勤)著:〈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頁45。

七畫 何、吳、呂、宋、束、李、杜、沈、肖、辛
何平立著:〈先秦巡狩史跡與制度稽論〉,《軍事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79-87。
吳小平、汪偉宏著:〈論我國史前時期的人口壓力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99-103。
吳鎮烽著:〈史密簋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
吳鎮烽著:〈周王朝接納異族人才初探〉,《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805-818;又載吳鎮烽著:《考古文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頁247-254。
呂文郁著:〈西周王畿殷商遺民考略〉,《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793-804。
宋鎮豪著:〈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會性質〉,《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57-65。
束世澂著:〈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李先登著:〈孟廣慧舊藏甲骨選介〉,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月,1版1刷),頁73-94。
李啟良著:〈陜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頁7-9。
李紹連著:〈關於商王國的政體問題──王國疆域的考古佐證〉,《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1版1刷),頁304-312;又載《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頁28-35。
李雪山著:〈貞人為封國首領來朝職掌占卜祭之官〉,郭新和主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1版2刷),頁59-75;又載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頁284-293。
李達良著:〈若干文言語氣詞源出上古時期的推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0,1版1刷),頁69-70。
李 震著:〈周代史研究及其考證(二)〉,《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4集,(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1979年11月,1版1刷),頁575-625。
李學勤著:〈郿縣李家村銅器考〉,《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7期,頁58-59。
李學勤著:〈關於師組卜辭的一些問題〉,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1版1刷),頁32-42。
李學勤著:〈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人文雜志》1981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1版1刷),頁126-133。
李學勤著:〈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年第2期,頁206、207-210。
李學勤著:〈史密簋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5-9。
杜正勝著:〈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1版1刷)第53本第4分,頁661-695。
杜正勝著:〈卜辭所見的城邦形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1刷),頁12-34。
杜 勇著:〈商朝政區蠡測〉,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頁195-203。
沈長雲著:〈殷契「王作三師」解〉,《文史》第4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版1刷);又載沈長雲著:《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版1刷),頁49-63。
沈長雲著:〈說殷墟卜辭中的「王族」〉,《殷都學刊》1998年第1期;又載沈長雲著:《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版1刷),頁64-74。
肖 楠著:〈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1版1刷),頁123-132。
辛怡華著:〈 ──周王朝的良馬繁殖基地──眉縣東李村盠尊(駒尊)組器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2期,頁39-40、64。

八畫 周、季、林、松、河、金
周書燦著:〈殷商時期的天下格局〉,《殷都學刊》1999年第1期,頁34-36。
周書燦著:〈商代外服制探討〉,《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98-101。
周國正著:〈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雨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83年9月,1版1刷),頁229-308。
季雅考諾夫著:〈論俘虜在亞述與烏拉都的命運問題〉,尚鉞編:《奴隸社會歷史譯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1版1刷)。
林小安著:〈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1版1刷),頁223-302。
林甘泉著:〈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歷史研究》1963年第1期,頁95-116。
林黎明著:〈論周初對殷人的統治思想和政策〉,《北方論壇》1989年第2期,頁96-100。
林 澐著:〈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1刷),頁314-336;又載林澐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46-59。
林 澐著:〈關於青銅弓形器的若干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編:《吉林大學社會學論叢.歷史專集》第2集(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委員會,1980,1版1刷);又載林澐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251-261。
林 澐著:〈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1版1刷),頁67-92;又載林澐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69-84。
林 澐著:〈說戚、我〉,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1版1刷),頁198-205;又載林澐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12-18。
林 澐著:〈商代兵制管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5期;又載林澐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148-156。
林 歡著:〈晚商時期晉豫交界地帶的軍事駐地及相關地理問題〉,《殷都學刊》2002年第4期,頁1-7。
松井嘉德著:〈西周時期的「國」〉,《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597-60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著:〈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
金祥恆著:〈釋又 ㄓ 〉,《中國文字》第7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2年,1版1刷),頁773-784;又載金祥恆著:《金祥恆先生全集》第3冊,頁1033-1052。
金祥恆著:〈釋 〉,《中國文字》第7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2年,1版1刷),頁881-893;又載金祥恆著:《金祥恆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版1刷),頁1053-1072。
金祥恆著:〈從甲骨卜辭研究殷商軍旅制度中的三族三行三師〉,《金祥恆先生全集》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1版1刷),頁475-534。

九畫 姚、柯、段、洛、胡
姚孝遂著:〈商代的俘虜〉,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1刷),頁337-390。
姚孝遂著:〈甲骨刻辭狩獵考〉,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1版1刷),頁34-66。
姚孝遂著:〈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83年9月,1版1刷),頁77-116。
姚 政著:〈中國古代戰爭起源新探〉,《先秦軍事研究》(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年5月,1版1刷),頁54-65。
柯濟昌著:〈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1版1刷),頁141-156。
段 渝著:〈論殷代外服制與西周分封制〉,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主編:《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1版1刷),頁252-259。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著:〈河南洛陽吉利東楊村遺址〉,《考古》1983年第2期。
胡厚宣著:〈殷代的養蠶和絲織〉,《文物》1972年第11期。
胡厚宣著:〈殷代的史為武官說〉,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1985年,1版1刷),頁183-195。
胡厚宣著:〈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頁19-81。
胡厚宣著:〈殷非奴隸社會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頁134-152。
胡厚宣著:〈殷代 方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頁158-205。
胡厚宣著:〈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頁343-453。
胡厚宣著:〈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頁491-505。

十畫 唐、夏、孫、徐、殷、浙、秦、馬、高
唐雲明著:〈淺述河北紡織上的幾項考古發現〉,《中國紡織科技史資料》第5集(北京: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1981年)。
唐雲明著:〈我國育蠶織綢起源時代初探〉,《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
唐嘉弘著:〈殷商「作邑」及其源流〉,《先秦史新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1版1刷),頁117-126。
唐嘉弘著:〈殷周青銅弓形器新解〉,《中國文物報》1993年3月7日。
唐嘉弘著:〈殷商西周青銅弓形器新解〉,《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162-165。
唐 蘭著:〈「弓形器」(銅弓柲)用途考〉,《考古》1973年第3期。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早期商周關係及其對武丁以後商王室勢力範圍的意義〉,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1版1刷),頁129-143。
孫海波著:〈從卜辭試論商代社會性質〉,《河南師院學報》1956年第1期;又載程民生、龔留柱主編:《歷史文化論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頁39-64。
孫 華著:〈關於二里頭文化〉,《考古》1980年第6期。
孫曉春著:〈試論商代的父系家族社會〉,《史學集刊》1991年第3期。
孫 機著:〈商周的「弓形器」〉,《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版1刷);又載李伯謙編:《商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頁405-415。
徐中舒、唐嘉弘著:〈論殷周的外服制──關於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分期的問題〉,《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1版1刷);又載徐中舒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頁1410-1418。
徐中舒著:〈論殷代社會的氏族組織〉,成都《工商導報學林》副刊,1951年1月7日;又載徐中舒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頁801-813。
徐中舒著:〈論西周是封建制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歷史研究》1957年第5期;又載徐中舒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頁931-970。
徐中舒著:〈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59年第3期;又載徐中舒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頁994-1020。
徐中舒著:〈對古史分期問題的幾點意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又載徐中舒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頁1313-1318。
徐中舒著:〈殷商史中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徐喜辰著:〈商殷奴隸制特徵探討〉,《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歷史)1956年第1期。
徐復觀著:〈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3月,臺2版),頁1-50。
徐鴻修著:〈「 (萊)僕」與「人鬲」〉,《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309-312。
殷偉璋著:〈二里頭文化探討〉,《文物》1978年第9期。
浙江省文管會著:〈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秦建明著:〈商周「弓形器」為「旂鈴」說〉,《考古》1995年第3期。
馬行亮、黃富成著:〈先秦養馬業芻議〉,《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笑學報》2003年第23卷第4期,頁270-272。
馬得志、周文珍等著:〈1953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年第9期。
高 明著:〈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1版1刷),頁21-28;又載高明著:《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1版1刷),頁78-83。
高 明著:〈論商周時代的臣和小臣〉,《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1刷),頁107-119;又載高明著:《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1版1刷),頁94-103。
高 明著:〈論商周時代的「臣」〉,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文字學學述研討會合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頁97-111。

十一畫 張、曹、許、連、郭、陳
張平轍著:〈侯甸男邦采衛考──古史新說之五〉,《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1月第36卷第6期,頁82-84。
張永山著:〈論商代的「眾人」〉,《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1版1刷)。
張永山著:〈史密簋銘與周史研究〉,《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1刷),頁187-201。
張玉金著:〈卜辭中气的意義和用法〉,《文物研究》第5輯(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版1刷)。
張光直著:〈殷禮中的二分現象〉,《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12月,1版5刷),頁223-248。
張亞初著:〈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1版1刷),頁388-404。
張亞初著:〈商代職官研究〉,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1版1刷),頁82-116。
張亞初著:〈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1版1刷),頁230-267。
張政烺著:〈古代中國的十進制氏族組織〉,《歷史教學》1951年9月至12月第2卷第3、4、6期,又載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頁277-313。
張政烺著:〈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又載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頁438-443。
張政烺著:〈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1年第1期,頁93-118;又載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頁402-437。
張政烺著:〈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1版1刷),頁63-70;又載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頁514-520。
張政烺著:〈殷契 田解〉,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版1刷);又載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頁587-595。
張以仁著:〈巳己文字與彝器畫紋考釋〉,《中國文字》第19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6年,1版)。
張懋鎔、趙 榮、鄒東濤著:〈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義〉,《文物》1989年第7期,頁64-71、42。
曹定雲著:〈亞其考〉,《文物集刊》1980年第2期,頁143-150。
曹定雲著:〈亞 、亞啟考〉,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版1刷),頁191-213。
許偉建著:〈卜辭 田新解〉,《學術研究》1982年第5期;修訂後又載許偉建編著:《上古漢語詞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附錄2;又載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1版1刷),頁180-182。
連劭名著:〈殷墟卜辭中的戍和奠〉,《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頁1-6。
郭旭東著:〈求年、受年卜辭及相關問題〉,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頁334-343。
郭沫若著:〈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文物》1959年第7期。
郭沫若著:〈釋挈〉,《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1版1刷)。
郭沫若著:〈釋寇〉,《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1版1刷)。
郭沫若著:〈釋繇〉,《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1版1刷)。
郭沫若著:〈釋 〉,《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1版1刷)。
郭沫若著:〈《周官》質疑〉,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頁438-464。
郭沫若著:〈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頁519-582。
郭 郛著:〈從河北省正定南揚庄出土的陶蠶蛹試論我國家蠶的起源問題〉,《農業考古》1987年第1期。
郭寶鈞著:〈1950年春殷墟發掘報告〉,《中國考古學報》1951年第5期。
陳佩芬著:〈繁卣、 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2期(上海:上海博物館,1982年,1版1刷)。
陳秉新著:〈殷虛征人方卜辭地名匯釋〉,《文物研究》第5輯(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版1刷)。
陳秉新著:〈釋 及从 之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1版1刷),頁36-39。
陳 絜著:〈試論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問題〉,《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頁73-80。
陳煒湛著:〈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83年9月,1版1刷),頁125-176;又載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1版1刷),頁105-125。
陳煒湛著:〈有關甲骨文田獵卜辭的文字考訂與辨析〉,1986年中國古文字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
陳福林著:〈試論殷代的眾、眾人與羌的社會地位〉,《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
陳雙新著:〈也論商王田獵的意義〉,《殷都學刊》2002年第3期,頁17-20。

十二畫 傅、寒、彭、斯、賀、馮、黃
傅斯年著:〈周東封與殷遺民〉,《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1版1刷);又載傅斯年著:《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頁70-78。
寒 峰著:〈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制數則〉,《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1版1刷)。
彭邦炯著:〈釋卜辭「眾人 ……」及相關問題〉,《殷都學刊》1989年第2期;又載殷都學刊編輯部選編:《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1版1刷),頁25-36。
彭邦炯著:〈關於丙、內、入等字及其相關國族地望的探討〉,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1版1刷),頁39-42。
斯維至著:〈關於殷周土地所有制問題〉,《歷史研究》1956年第4期。
賀方潤、尉學斌著:〈春秋的戰爭行為及其時代特徵〉,《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第21卷第3期,頁42-46。
馮 好著:〈關於商代車制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5期,頁38-41。
黃天樹著:〈殷墟卜辭「在」字結構補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1版1刷),頁65-70。
黃聖松著:〈春秋時代的公族與公室〉,《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6月,1版1刷),頁41-77。
黃聖松著:〈六師與八師的若干問題〉,《文與哲》第3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2月,1版1刷),頁17-64。
黃聖松著:〈《左傳》「軍」考〉,《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學術論文集》第2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6月,1版1刷),頁1-20。
黃聖松著:〈《左傳》輿人考〉,《文與哲》第6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6月,1版1刷),頁35-68。

十三畫 楊、葉、葛、董、虞、裘、鄒
楊升南著:〈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1版1刷)。
楊升南著:〈卜辭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1版1刷)。
楊升南著:〈殷墟卜辭中眾的身份考〉,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版1刷)。
楊升南著:〈甲骨文中的「男」為爵稱說〉,《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頁4-8。
楊希枚著:〈姓字古義析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1年,1版1刷),冊下。
楊東晨、楊建國著:〈論周王翦商的戰略〉,《第二次西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頁415-421。
楊 泓著:〈商代的兵器與戰車〉,《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又載李伯謙編:《商文化論集》,頁416-424。
楊朝明著:〈試論西周時期魯國「殷民六族」的社會地位〉,《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3期,頁76-79。
楊善群著:〈西周對待殷民的政策縷析〉,《人文雜志》,頁76-79。
楊 寬著:〈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八師」和鄉遂制度的關係〉,《考古》1964年第8期,頁414-419;又載楊寬著:《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頁43-53。
楊樹達著:〈射牢〉,《卜辭瑣記》(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年,1版1刷)。
楊樹達著:〈釋方〉,《積微居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1版1刷)。
楊樹達著:〈釋犬〉,《積微居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1版1刷)。
楊樹達著:〈釋追逐〉,《積微居甲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1版1刷)。
楊寶成著:〈商代馬車及相關問題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考古學研究》(五):慶祝鄒衡先生七十五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頁330-345。
葉玉森著:〈說契〉,《學衡》1924年第31期。
葛志毅著:〈殷周兩代諸侯體制的比較〉,《譚史齋論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頁32-46。
葛英會著:〈殷墟卜辭所見王族及相關問題〉,《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1版1刷)。
董作賓著:〈釋馭 〉,《安陽發掘報告》(北平:中研究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年,1版1刷)。
董作賓著:〈五等爵在殷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臺北:維新書局,1971年,影印1版1刷)。
虞萬里著:〈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1刷),頁211-255。
裘錫圭、李家浩著:〈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裘錫圭著:〈釋柲〉,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1版1刷),頁7-31。
裘錫圭著:〈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文史》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又載裘錫圭著:《古代文史研究新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版2刷),頁343-365。
裘錫圭著:〈釋求〉,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合編:《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1版1刷),頁195-206;又載裘錫圭著:《古代文史研究新論》,頁59-69。
裘錫圭著:〈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事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又載裘錫圭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