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6110-0227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6110-022709
論文名稱
Title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合作預應之研究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and Proactive Strategy of MPA Educ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6-16
關鍵字
Keywords
跨域合作、NVivo 8、兩岸合作、MPA教育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MPA Educ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6 次,被下載 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 times.
中文摘要
兩岸的議題,牽動了無數人敏感的神經,在台灣,北藍(國民黨)南綠(民進黨)的政治劃分,從近年來的選舉結果即可窺視。台灣國內社會發展不均造成的南北落差,使得南台灣在面對兩岸議題上,顯得保守內視,地方政府對兩岸政策在選票的考量上,似乎没有遠見,形成兩岸合作上之困局。
日前開放陸生來台法案,在立院造成藍綠兩黨嚴重肢體衝突,以南台灣為本營的民進黨視陸生來台為洪水猛獸,而全力杯葛,形成公共政策推動的阻礙。公共政策的制定取決於政府態度,政府態度又牽涉到政治選票的考量,而選票則受到社會民眾是否具有公民意識左右,惟公共事務(管理)教育是培養公民能夠參與公民社會,發揮公民力量的途徑之一,面對兩岸交流日益熱絡與複雜,公共事務(管理)者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依據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PAM)為研究基礎,將研究主題分為三個構面,分別為現況面、認知面與合作機制等,主要藉由對本研究議題的總體現象做探討,總體現象的產生是經由個體認知彼此互動所構成,因此,針對個體認知之分析,瞭解南台灣MPA師資對兩岸合作的看法,進行深度訪談,並透過質性分析軟體NVivo 8之協助,使資料整理更具條理與邏輯,並找出兩岸合作之影響因子與合作之可能性,進而提出策略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南台灣MPA教育存在生源不足及系(所)過少的問題,導致學術能量無法發揮;而在面對兩岸合作的態度時,體制的差異與意識型態形成南台灣最大的阻力;在兩岸MPA教育評價中,受訪者皆認為台灣仍較具優勢,而增加瞭解是共推兩岸合作最大動機;另外,待遇與大陸龐大的市場等經濟誘因最能誘使師資產生遷徙,惟政府政策與信任則是左右遷徙之關鍵;在驅使師資整合的動力上,以縮短南北差距,發揮學術能量讓受訪者認為最具意義與價值;在針對目前師資整合的現況上,則普遍受訪者皆認為學術本位主義,即教師本身與人的互動,是整合上最大的困難;而不論是師資整合,或是與兩岸合作,受訪者普遍認為建立一個長期且可以有效運作的合作平台,對南台灣MPA師資整合及共推兩岸合作上,皆具必要性。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跨域分析之操作步驟 6
一、 問題系統(群體、行為)界定 6
二、 多元當事人界定 7
三、 問題界定 7
四、 目標界定與屬性界定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 9
一、 現象面(主體)分析 10
二、 本質面(本體)分析 17
三、 條件面(載體)分析 19
四、 MPA教育與PAM整合參考架構 20
五、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之應用 21
第二節 兩岸MPA教育發展現況 23
一、 台灣MPA教育發展沿革與現況 24
二、 大陸MPA教育發展沿革與現況 28
三、 兩岸MPA教育之差異 30
第三節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交流合作與互動 33
一、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交流之現況 33
二、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合作之困難與挑戰 39
三、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合作之利基與未來方向 41
第四節 南台灣MPA教育兩岸合作之跨域分析 46
一、 跨域的意義與內涵 46
二、 如何進行跨域(方法的分析) 47
三、 為何跨域(問題的分析) 48
四、 跨域對本研究之啟示 48
第五節 與本研究相關文獻整理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一、 深度訪談法之定義與優缺點 53
二、 文獻探討與次級資料蒐集的優缺點 5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4
一、 研究架構 54
二、 研究對象 55
三、 訪談架構 56
四、 分析資料工具NVivo 8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專家訪談內容整理 61
第二節 編碼間的網絡關係 67
第三節 各子系統網絡結果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研究結論 9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7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9
一、 研究限制 99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1
中文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列) 101
英文文獻(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106
附錄一 專家訪談逐字稿 10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列)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元照出版公司
毛壽龍(2001)。政治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毛壽龍(2006)。西方公共行政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王為國主編(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台北:心理出版社
白友濤、吳填、俞晚霞(2008)。引入與融合-城市國際化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
甘華鳴(2003)。MPA必修核心課程學習大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文化
李政賢、廖志?琚B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全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009)。中國MPA教育發展報告(1999-2009)。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林水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研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桃樂絲.奈思比(2009)。中國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
唐浩明(1993)。曾國藩。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明貴譯(2004)。超越馬基維里:政策分析時代的來臨。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勇、任溶、孫琦(2000)。MPA登陸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研究設計。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玉霞主編(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楊國樞(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劉世閔(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公共領域在台灣。台北:桂冠
台灣學術論文
吳穎年(2007)。台灣公共行政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碩士論文為例
邱靖蓉(2007)。高雄不同階層市民對高雄市整體發展與兩岸直航之認知分析。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邱淑美(2005)。南區公務員參與大學在職碩士專班進修對其工作專業成長之影響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芳(2008)。海峽港市合作促進高雄人才發展策略-小學教育之交流與合作。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胡宇芳(2004)。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大陸人才強國策略之分析-從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差異的角度觀之研究
陳進元(2003)。公務人員參與回流教育之決定因素研究
陳建寧(2007)。台灣公民文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公民的價值觀、道德認知與社會資本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許耿豪(2006)。以社會判斷理論探討引進大陸人才之研究。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孫永正(2007)。台灣大學生及家長對大陸學歷採認政策之認知研究-公共事務管理觀點。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地方公眾發展認知與共識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都市行銷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
  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黃宗誠(2006)。兩岸大學MPA課程結構比較分析。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昭輝(2007)。政黨輪替後中央政府組織衝突與因應策略之關係
葉俊麟(2008)。河川跨域治理之競合與困境研究-以高雄縣市跨域治理愛河水系活化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董秉彰(2002)。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鄭文忠(2005)。中國大陸國家行政學院公務員培訓之研究
蕭元哲(2001)。城市國際事務管理政策之研究:公共策略管理觀點。城市外
  交與全球治理研討會論文集
劉麗娟(2008)。PAM之操作步驟與跨域分析∼以非營利組織促進高雄區域發
  展與兩岸開放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謝宗翰(2009)。兩岸金融合作之認知分析。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戴雅明(2007)。多元社會下高雄市地區行銷屬性與問題之判斷研究-多屬性權重衡量模式應用與比較。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論文
蘇品麗(2008)。海峽港市合作促進高雄人才發展策略-延攬大陸學子就讀高等院校。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大陸學術論文
里曼曼(2005)。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孟娜(2008)。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課程設置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聯平(2003)。中美MPA教育的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杰(2007)。面向民族地區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教育體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中文期刊
王安國(2009)。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第3期(p115-152)
王仲孚(2009)。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應先瞭解台灣教育現狀。海峽評論第225期
王義保(2004)。中美MPA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较探析。黨政論壇2004年6月號(p42-45)
王樂夫、劉亞平(2003)。國際公共管理的新趨勢。學術研究,2003 年第 3 期
方環非、陳敬良(2000)。MPA培養:以實踐性和應用性為根本-美國MPA培養的政策研究報告初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1期(p78-81)
白秀雄(2010)。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合作。台灣公共治理指標調查成果南區座談會之專題論壇(p28-31)
朱立言(2001)。MPA教育與公共行政領導者的成長。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8期(p13-15)
朱立言、陳幽泓、張康之(1998)。行政學發展的生長點-MPA。中國行政管理1998年第9期(p17-18)
江明修(1997)。政府再造之本:我國公共行政研究暨教育的檢視與展望。公共行政學報第1期(p1-35)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p153-192)
江莹、袁桂華(2004)。國外MPA培養模式研究。中國農業教育雙月刊2004年6月(p15-17)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p59-106)
李酉潭(2007)。台灣民主化經驗與中國未來的民主化-以杭亭頓的理論架構分析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4期(p1-47)
李雪莉(2002)。公務員成行銷高手。天下雜誌第258期
汪明生(2008)。兩岸MPA教育之體制建構與條件檢視。中國行政管理277(7) (p120-125)
汪明生(2004)。「公共事務管理教育在臺灣的發展」。中國MPA通訊第1期 (p41-45)
汪明生、陳建寧、馬群傑(2007)。多元社會下公眾參與地方發展之決策研議-互動管理的實證分析。政治科學叢第31期(p39-86)
汪明生、陳文俊、林錦郎、陳建寧(2007)。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22期(p111-147)
汪明生、江明修、陳建寧、馬群傑(2006)。高雄市地方發展與公民文化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19期(p127-168)
汪明生、馬群傑(2004)。高雄地方發展課題之分析與比較。研考雙月刊第28卷5期(p76-88)
汪明生、黃宗誠(2003)。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與兩岸大學MPA課程之結構分析。公共事務評論4(1)(p1-68)
汪明生、胡以祥、戴雅明、黃宗誠(2004)。高雄對兩岸直航之預應-經濟發展、社會參與及政府職能。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一、二期(p35-50)
汪明生、馬群傑、陳建寧(2006)。認知研究:高雄地方發展之公眾認知。公共行政學報第21期(p115-161)
何明修(2007)。公民社會之限制-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2期(p33-65)
吳長春(2003)。論MPA教育對加强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的作用。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2卷第1期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p173-220)
沈勇、程文浩(2009)。中國MPA教育:十年總结與未來展望。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30卷第3期(p59-65)
沈勇、王有强(2006)。國外公共管理實踐教育模式、特點及借鑒。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4(p72-76)
周江林、徐益军(2005)。我國發展MPA教育的國際比较及啟示。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p1-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期(p122-136)
季明明(1999)。國外MPA教育特點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3期(p66-71)
季明明(2001)。培養公共領域時代精英的摇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MPA教育(上)。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11期(p24-29)
季明明(2001)。培養公共領域時代精英的摇籃—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MPA教育(下)。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p36-42)
邵建民(2006)。兩岸政府領導及治理效能之比較分析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兩岸發展模式之比較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邵宗海(2003)。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4期(p1-36)
武小剛(2004)。國外MPA教育發展及其借鍳。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p70-72)
娄成武、杜寶貴(2002)。中美MPA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内容比较分析。高等教育專刊2002年第2期(p16-20)
婁成武、李丹(2001)。中國MPA教育面臨的問题與出路-對非政府公共管理組織或服務部門的探討。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8期(p16-17)
范世平(2008)。中國大陸出境旅遊對於民主化可能影響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1期(p161-201)
莊淑瓊(2008)。再看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務。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3期(p1-3)
高長、王正旭(2008)。兩岸關係的回顧、新情勢與前瞻。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3期(p167-198)
張增田(2009)。行政倫理學與MPA教育課程體系。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p79-81)
陳金貴(2002)。台灣地區推動公共行政教育之展望。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行政學會
陳華昇(2009)。全球化時代次區域主義與台灣區域整合問題之評析。國政評論內政(評)098-043號
陳重成(2008)。全球化下的兩岸社會交流與互動:一個從他者轉向自身的歷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1期(p39-73)
陳德昇、陳欽春(2005)。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p35-82)
陳振明(1999)。從國外的經驗看我國MPA教育及其課程的設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3期(p72-76)
陳一姍、李雪莉(2003)。如何確保文官不落伍。天下雜誌2003.04.15
陳慧婷(2002)。跨領域學習潮。天下雜誌
淳于淼泠、趙澤洪、肖云(2001)。MPA教育與我國的公共管理。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7卷第4期(p103-104)
郭桂英(2003)。MPA-公務員教育的新形式。成人高教學刊第2期(p59)
郭瑞坤、汪夢怡、邱鴻遠(2006)。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素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7卷第2期(p135-165)
黃俊英(1991)。台灣的管理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台北市銀月刊22(10)(p45-50)
曾建元(2008)。學術歧視與教育異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p305-315)
辜樹仁(2006)。中國官員的海外影子學習。天下雜誌2006.08.16
賀斌、陳潭(2003)。出路與選擇-MPA在中國。湖湘論壇2003年第4期(p80-81)
鄧征(2004)。從課程設置看美國MPA教育模式的啟示。理論與實踐月刊2004年6期
蔡宏明(2008)。兩岸關係的新情勢與新政府的新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3期(p199-243)
鄭國泰(1997)。公共管理的新世界觀。公共行政學報第1期(p257-284)
楊開煌(2009)。「胡六點」重塑兩岸政治關係。海峽評論第219期
薛瀾、彭宗超、張強(2002)。公共管理與中國發展-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管理世界月刊2002年第2期(p43-56)
劉國材(2002)。MPA教育中的技術、價值與職業化。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4 期(p33-36)
劉嘉林(2001)。開展MPA教育開發公務員人才資源努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7期(p12-14)
劉勝驥(2002)。中共教育路線變遷與教育政策發展。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3期(p143-173)
劉勝驥(2007)。兩岸教育交流的法令與發展。研習資訊第24卷第6期(p23-30)
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專第九屆(2008.06.22)。2008北京中國人大研習參訪紀要。
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專第十屆(2009.06.06)。2009北京中國人大研習心得報告。

英文文獻(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Caroline,H. T. & Staussman,J. D. (2003).A master of Public Aministration Degre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9(2),105-115
Cummings,S.(1995).Graduate Programs in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The Missing Component of the Urban Missi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Spring.13-26
Held,David & McGrew, Anthony(2007). 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 Beyond the Great Divide
Inglehart,R.(1990).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es,M.B.,& Huberman,A.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CA:Sage.
Putnam, Robert D.,1995/12. Tuning In,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8,1995,pp.664-683
Richards,L.(2005).Handling qualitative data.London:Sage.
School of Policy,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6).MPA Curriculum.
http://www.usc.edu/schools/sppd/programs/masters/mpa/cruuiculum/cluaters/index.html
Schuhmann,R.A.,Cawley,R.M.,Green,R.T.,& Schenker A.(2000).The MPA
And Distance Education:A Story As a Tool of Engag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An Interactive Journal,5(4),190-213
Tversky,A. & Kahneman,D.(1981). The framingof decis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211,pp.453-458
參考網站
國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http://polsci.ccu.edu.tw/2009/photos/photos_show.php
私立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http://policy.nhu.edu.tw/front/bin/home.phtml
私立嘉義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http://pub.toko.edu.tw/index.php/2008-12-03-02-01-44/2008-12-03-02-03-09
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http://web.nutn.edu.tw/management/0_2_news.html
國立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http://pam.nsysu.edu.tw/product_info.php?cPath=25&products_id=542
私立高雄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所) http://ppm.isu.edu.tw/site/82207/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7.4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7.4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