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7102-0136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7102-013653
論文名稱
Title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之關係探討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6-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6-17
關鍵字
Keywords
對應關係、技術創新類型、知識管理類型、製造業
relatio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8 次,被下載 575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756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在探討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之間的配合對應關係,並以新產品開發績效作為衡量的標準。以Henderson and Clark(1990)的技術創新類型,將「零件知識」及「架構知識」以毀壞或增強的程度分為:漸進性、架構性、模組性、及劇烈性創新等四類。另以本研究建立之知識管理類型觀念模式,將「分享知識的環境」正式非正式及「獲取知識的來源」為內部或外部,分為資料庫、討論空間、網絡、即時傳達四類。

本研究除以個案說明技佐證之外,並以問卷統計對國內製造業作實證研究。得到結論如下:
1. 不同的技術創新類型,對知識管理類型之配合確為有所偏好。且「漸進性創新」對應「資料庫」、「架構性創新」對應「討論空間」、「模組性創新」對應「網路」、「劇變性創新」對應「即時傳達」。本研究稱之為:對應正確。
2.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搭配正確的組織,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確較高。
3. 同樣皆為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正確的組織,高科技產業之新產品開發績效比一般製造產業來得顯著。
4. 同樣皆為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正確的組織,員工人數相對越少者,新產品開發績效越顯著。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and takes “the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measuring it.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is by Henderson and Clark(1990), which depends on the “Component knowledge” and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enhanced or destroyed, gets 4 kinds: incremental、Architectural、Modular、and Radical. On the other hand,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is developed by this study, which depend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sharing knowledge” formal or informal;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from inside the company or outside, gets 4 kinds: database、space for communicate、network、and real time communicate.

Besides 4 cases for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 this study uses statistic for study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inds:
1. Every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prefers its own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Like: ” incremental” prefers “ database”、” Architectural” prefers “space for communicate”、”Modular” prefers “network”、and “Radical” prefers “real time communicate”.
2.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correspond to its own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ill be higher.
3. The high-tech industry’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s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s as their innovation kinds correspond to its own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4. The smaller company’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s higher than the larger one as their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correspond to its own knowledge management kind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技術創新 7
一、 技術創新 7
二、 技術創新的類型 10
第二節 知識管理 17
一、 知識 17
二、 知識取得的方式 21
三、 知識管理 23
四、 知識管理的類型 25
第三節 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互動關係 30
一、 知識與技術 30
二、 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 30
第四節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之對應關係 38
一、 技術創新類型 38
二、 知識管理類型 39
三、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配合關係 46
第五節 產業競爭環境 52
一、 產業別 52
二、 企業規模 53
第六節 新產品開發績效 55
第七節 個案探討 58
一、 「漸進性創新」技術創新類型對應「資料庫」知識管理類型 58
二、 架構性創新」技術創新類型對應「討論空間」知識管理類型 60
三、 「模組性創新」技術創新類型對應「網絡」知識管理類型 63
四、 劇變性創新」技術創新類型對應「即時傳達」知識管理類型 6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0
第三節 研究變數定義衡量與問卷設計 73
一、 知識管理類型 73
二、 技術創新類型 74
三、 新產品開發績效 7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7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8
第四章 實證研究發現 80
第一節 回收樣本描述 80
一、 問卷回收情形 80
二、 產業別 80
三、 員工人數 81
四、 新產品開發績效 82
第二節 問卷相關分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及建議 100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本研究問卷 110



圖目錄

圖1-1-1 創新利潤鏈 2
圖1-1-2 企業經營環境、知識管理、技術創新三者間之互動關係 3
圖1-4-1 本研究流程 6
圖2-1-1 技術創新的類型 13
圖2-2-1 四種知識轉換模式 20
圖2-2-2 尋找科技來源的機制 23
圖2-3-1 資訊、知識和技術的關係圖 30
圖2-3-2 創新利潤鏈 32
圖2-3-3 知識管理的價值鏈模型 33
圖2-3-4 知識管理價值鍊與創新利潤鏈之互動關係 37
圖2-4-1 技術創新的類型 38
圖2-4-2 知識管理的類型 41
圖2-5-1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關係 46
圖3-1-1 本研究研究架構圖 68
圖3-2-1 本研究假設架構 71
圖3-5-1 本研究架構 78
圖4-1-1 產業別分佈圖 80
圖4-1-2 員工人數分佈圖 81
圖4-2-1回收樣本之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對應情形 85
圖4-2-2高科技廠商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配合情形 91
圖4-2-3 一般製造商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類型配合情形 9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 中華徵信所,2000,2000年台灣地區工商名錄,台北:中華徵信所。
2. 毛治國,1985,「高科技企業及其戰略與管理面之特性」,現代管理月刊,p64-66。
3. 王美音譯,Dorothy Leonard-Barton著,1998,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台北:遠流。
4. 王展宇,2000,網路設備業外部知識取得策略之研究--以思科系統公司購併及策略聯盟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伍忠賢,2000,企業購併-理論與實務,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6. 伍家德,2000,產品創新類型、部門參與程度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閞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朱彩馨、蕭瑞麟,2001,「博克門實驗室導入知識管理實例」,管理雜誌,323期:119-128。
8.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9. 吳淑鈴,2001,企業特性、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知識導向文化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吳凱琳譯,Clayton M. Christensen著,2000,創新的兩難,台北:商周出版。
11. 宋偉航譯,Thomas A. Stewart著,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12. 宏遠興業,2001,宏遠興業89年度年報,台南:宏遠興業有限公司。
13. 李振昌譯,Papows Jeff著,1999,16 定位,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14. 李書政譯,Thomas Housel & Arthur H. Bell著,2002,知識管理 – 理論.評估.應用,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5. 李瑞慶,1999,技術創新類型、技術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李漢雄,2001,知識經濟體系下企業訓練與員工學習-電子化的策略性思考,國政研究報告。
17. 林士智,2000,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雯雯,2001,組織內部知識管理促動因素分析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林澄貴,2001,工程專業人員核心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公司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
21. 施坤壽,2001,應用資訊系統整合全面品質管理、企業再造與供應鏈管理建構企業競爭優勢之結構化模式分析-高科技與傳統產業之比較,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2. 胡瑋珊譯,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著,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23. 高鶴軒,1985,資料庫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24. 張文德,2000,協力廠商參與產品創新之類型探討-台灣工具機業的實證研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莫菲譯,Karl Erik Sveiby著,1999,無形資產致勝策略:微軟、網景、昇陽等成功企業的新財富,台北:圓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許史金譯,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2001,知識管理推行實務,台北:商周出版。
27. 許進福,2001,高科技產業建構知識管理系統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陳文章,2001,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傅清富,2001,知識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彭若青,2000,「思科對員工的承諾: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管理雜誌,315期:94-97。
31. 曾守正編,周韻寰校對,1998,資料庫系統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32. 曾智顯,2001,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之相關性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企研究所。
34. 楊子江、王美音譯,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著,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5. 劉京偉譯,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
36. 劉常勇,1993,知識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7. 劉常勇,1998,「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3(1):121-135。
38. 劉常勇,1999,「知識管理與企業發展」,智慧財產權管理興專利應用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主辦,1-10。
39. 劉常勇,2002,知識管理價值鍊模式建構,Working Paper。
40. 賴士葆、謝龍發、曾淑婉、陳松柏,1999,科技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41. 顏春煌、冷俊武、莊東穎,1998,資料庫系統,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42.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企業應用網
43. http://www.isst.edu.tw/s44/90/sjchuo/content1.htm卓素珍九十年研究報告
44. http://www.intumit.com/碩網資訊
45. http://210.209.11.51/steven/白景文資訊網
二、英文部分
1. Abernathy, W. and K. B.Clark, 1985,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rch Poplicy, 14, 3-22
2. Afuan, Allan,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
3. Argyris, C. and D. A. Schon,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reading, Massachusetts.
4. Buren, M.E. 1999. “ A yard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 Development53(5).
5. Drucker, P.F., 1991,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edite by HBR Press, MA.
6. Freeman, C., 1982,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MA.
7. Gautschi, T., 1999, “Does your firm manage knowledge?” Design News 54(11).
8. Henderson Rebecca M. and Kim. B. Clark, 1990,”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ed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pp9-30.
9. Hanley, S. and C. Dawson , 2000, “A framework for delivering value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AMS knowledge centers.” Information Strategy; Vol. 16, Summer, pp.27-36.
10. Huber, G.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d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88-114.
11. Marshall, L. , 1997, “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nline
12. Polanyi, Michael, 1967,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M. E. Sharp Inc.
13. 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Y.
14. Poter, M.,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ress Inc. New Uork.
15. Rebecca M. Henderson & Kim B. Clark,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5, pp:9-30
16. Robert, E.B., 1988, “What we’ve learned: Managing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1(1): 11-29
17. Sarvary, M. ,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1, No.2, winter, pp.95-107
18. Schumpeter, J.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MA.
19. Schumpeter, J.A., 1950,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3d ed. Harper, NY.
20. Teece, D.J., 1986,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2, 285-306.
21. Tushman, M.L. and P. Anderson, 1988, Ttechnological Discontinu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1, 439-465
22. Zack, M. (1999),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4), Summer, pp45-5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