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8105-11562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8105-115626
論文名稱
Title
從文化霸權觀點論台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之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Political Change and Educational Policy:A Hegemonic perspectiv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5-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18
關鍵字
Keywords
政治變遷、文化霸權、教育政策、葛蘭西
political change, educational policy, hegemoni, Gramsc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8 次,被下載 864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643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本文透過歷史資料之搜集,了解到政治與教育是有著相互影響,差別在於政治影響教育是顯性、教育影響政治是隱性,所以不含政治性的教育是個神話,而政治不干預教育是個理想口號。政治與教育既然是密不可分,那麼統治者必然以其所掌握之所有資源來延續其政權,其中以教育方式實現統治者霸權以及形塑統治者政治理念的世界觀在內。
大致來說,本文之目的可歸結為以下五項:(一)為了解影響葛蘭西文化霸權思想的由來與文化霸權的理論發展。(二)為了解漢文化在台灣歷史環境演變過程中占主導地位之原因乃係是否全由統治階級所支配的。(三)探討台灣政治主導教育政策發展是受世局多變的影響,還是統治階級的霸權心態使然。(四)探討統治階級除依靠經濟的力量與武力的強制權外,是如何在政治權力上取得其文化與道德哲學優勢,並得到被統治階級同意。(五)為了解台灣在逐漸進入後現代政治環境中,統治階級更須落實文化霸權所述內容,始能在領導權上取得正當性的權力。
總之,從介紹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得知,它是一種透過和平手段取得統治霸權的論述,這是葛蘭西生平經驗的累積。因此本文乃透過了解文化霸權內涵以及台灣政治變遷中教育文化發展歷程,來說明文化霸權與政治、教育間之關係,並從變遷的環境中檢視統治者將其所欲之政治意識形態鑲入其所主導的教育政策內,進而支配整個國家發展。本文並透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各階段政治轉變,比較不同統治者採取不同的教育政策來實現統治霸權。
本文最後指出自由民主潮流沛然莫之能禦,台灣教育政策政治互動模式已由傳統、現代逐漸往後現代發展的同時,領導階級所須建立的領導技巧,第一是成立相互溝通的平台,作為情感聯繫與形成共識的場所,第二是基於自我的決定去意識自我,決定自我,以及尊重專業倫理和尊重人類基本尊嚴,第三是接受不同建議,積極提出改革,弭消霸權意識的形成。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從文化霸權觀點論台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之關係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一、研究動機 9
二、研究目的 1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5
一、研究方法 15
二、研究範圍 1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9
第二章 文化霸權理論 21
第一節 文化霸權概念發展 22
一、由來 22
二、思想發展歷程 25
第二節 葛蘭西與文化霸權理論 32
一、葛蘭西生平 32
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 39
第三節 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 46
第三章 台灣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 49
第一節 政治變遷與教育政策 49
一、政治變遷 51
二、教育政策 54
第二節 台灣教育政策之演進 56
一、日據以前之台灣教育政策 57
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教育政策 61
三、國民政府遷台至解嚴以前之教育政策 65
四、解嚴後之教育政策 73
第三節 教育政策之政治行為 75
一、傳統教育政策之政治行為 77
二、後現代教育政策之政治行為 78
第四章 理論與實務之檢驗 81
第一節 文化霸權與國家之關係 82
第二節 文化霸權與台灣政治變遷中的教育 84
一、荷蘭、西班牙的宗教教育 85
二、明鄭的傳統儒家教育 86
三、日本的殖民統治教育 88
四、台灣解嚴前的威權統治教育 91
五、解嚴後的民主教育 94
第三節 文化霸權與學校教育 97
第四節 文化霸權與後現代教育領導 100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05
第二節 啟示 111
參考書目 116





















表目錄
表1:文化霸權概念由來 22
表2:文化霸權概念思想發展歷程 26
表3:葛蘭西生平簡要記事 33
表4:文化霸權概念的主要內容 39
表5: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之教育類型 57
表6:各年代教科書內容政治範疇分析比較 72
表7:教育政策類型 76
表8:教育政策政治互動模式之比較表 8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文件
中華民國史教育志編篡委員會,1990年6月,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台灣教育史料彙料:高級中學。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台灣省教育廳編,1955,十年來的台灣教育。台北:台灣省教育廳。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篡委員會,1976,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2、書籍
Anyonio Gramsci,毛韻澤等譯,1993,Any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10-1920,政治著作選(一)。台北:遠流,新版一刷。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se,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韋伯文化,初版一刷。
Ernesto Laclau,Chantal Mouffe著,陳墇津譯,1994,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台北市:遠流出版,初版。
Fredric Jameson,吳美真譯,1998,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市:時報文化,初版二刷。
Goran Therborn ,陳墇津譯,1990,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臺北市:遠流。
James Joll著,石智青校閱,1994,葛蘭西(Gramsci)。台北:桂冠,初版。
Louis Althusser,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市:遠流出版,初版一刷。
Martin Carnoy,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初版。
Nikolai Lenin著,國家政治書籍出版局譯,1947,國家與革命。莫斯科:國家政治書籍出版局,最新俄文版。
Robert Bocock,田心喻譯,1994,文化霸權 (Hegemony)。台北:遠流出版,新版一刷。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 : 洪葉文化,初版。
丘林華,1987,教育行政。台北:華視文化,初版。
司馬光原著,李國祥、顧志華、陳蔚松主編,2000,資治通鑑1(戰國時代)。台北市:台灣古籍,初版。
任德厚,1993,政治學。台北市:台大法學院圖書部,再版。
朱志宏,2000,公共政策。台北市:三民出版,二版二刷。
江炳倫,1979,政治發展理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年,四版。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市:桂冠。
老子(李聃)原著,道德經,許新作註釋,2000,(老子讀本)。台南市:西北出版社。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市:三民,增訂二版一刷。
呂亞力,1984,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再版。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四版四刷。
汪知亭,1978,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商務。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Postmodern identity politics。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林天祐等著,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玉體,1988,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二版。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2000,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 ,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市:新自然主義,初版。
洪鎌德,1997,馬克斯。台北:東大圖書。
胡芝瑩,2001,霍爾(Stuart Hall)。台北市:生智,初版一刷。
徐南號主編,1996,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增訂一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1999,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張其昀編,1984,蔣公全集。台北:華崗。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書局,初版。
莊懷義等著,1993,教育問題研究。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五版。
陳鴻瑜,198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市:桂冠出版。
華力進,1970,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初版。
華力進主編,1992,二屆國代選舉之評估。台北市:理論與政策雜誌社出版。
黃德志主編,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葉學志教授祝壽論文專輯,2001。台北市:五南,初版。
瞿海源著,台灣研究基金會編,1994,台灣的教育改革,「評論台灣教育問題」。台北市:前衛出版,初版。
羅志淵,1987,政治學研究。臺北市 : 台灣商務印書館,四版。
3、論文
Martin Carnoy著,李山仁、彭琳松譯,1996年,「葛蘭姆西與國家理論」,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3卷第4期,頁62-80。
吳玉山,1998年6月,「現代化理論VS.政權穩定論: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前景」,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443-464。
吳密察,1981年,「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8期,頁11-54。
洪鎌德、黃德治,1994年,「葛蘭西國家觀的評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2期,頁1-40。
翁福元,1996年10月,「台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五十年(1945∼1995)」,中等教育,第47卷第5期,頁83-102。
張炎憲,1998年5月,「台灣人意識回憶錄的出現—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崩解」,台灣史料研究,頁65-72。
張國興,1993年1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1895∼1945年)」,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主編,現代學術研究.專刊5,頁189-201。
張鐸嚴,1996年,「文化霸權與開放教育」,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頁33-41。
莊淑琴,2002年「從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反恩思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學刊,第11期,頁295-318。
莊淑琴,2002年10月,「從文化霸權反思教師角色」,中等教育,第53卷第11期,頁166-180。
陳小紅,1990年,「回顧與前瞻:光復以來之台灣社會變遷」,現代社會福利社會之實現,頁1-30。
黃乃熒,1996年2月,「後現代教育政策之政治行為分析」,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頁211-240。
楊忠斌譯,1999年,「邁向台灣的教育政策:國際化與本土化」,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頁57-71。
溫明麗,1995年,「邁向世紀教育:超越現代與後現代」,教育:傳統、現代與後現代,頁89-124。
葉學志,「從哲學觀點對我國道德教育之省思」,黃德志主編,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葉學志教授祝壽論文專輯,2001年,台北市:五南,初版,頁1-25。
鄭梓,1991年12月,「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29期第4期,頁217-259。
簡成熙,2003年9月,「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從分析到後現代」,教育研究集刊,第49輯第三期,頁143-171。
顏玉雲,2003年3月,「從後現代主義到後殖民主義的台灣文化研究」,人文藝術學報,第2期,頁55-76。
王念萱,2004,新葛蘭西學派國際關係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振軒,2004,中共對台統一論述之建構--文化霸權、後殖民主義與知識領導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誼璟,2000,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科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國,1990,葛蘭西的霸權與民主理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其他
周愚文,2000年2月,「影響我國近百年教育發展的重要教育改革述評」,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資料下截自http://perc.kta.org.tw/education﹪20reform/article10.htm 時間:2005.03.23。
黃光國,1999年,「台灣當前的文化危機與科技創新」。資料來源:下載自http://ecophilia.fo.ntu.edu.tw/read/read/1999-0601b.html 時間:2004.10.15
楊如英,1998年,「從現代到後現代-有關八○年代台灣現代詩的論述」。資料來源: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nn-ju-eng/iunn-ju-eng.htm
摘自曾淑柑,「解嚴後台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1987-1997年意識形態之反省」。資料下載自http://www.epa.ncnu.edu.tw/web91/epforum/vollno2/5.html 時間:2005.03.23

二、外文部分
1、書籍
Austin Ranney. 1968.’’The Study of Policy Content: A Framework for Choice,’’in Austin Ranney, ed.,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Chicago: Markham.
Harold D. Lasswell Abraham Kaplan.1950. 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arkansky, Ira. 1972.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Making in Government Agencies. Chicago: Markham.
Van Dyke .1968.’’Process and Policy as Fo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Research,’’in Austin Ranney, ed.,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Chicago: Markha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