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8109-1353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8109-135353
論文名稱
Title
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
Toward the poetic space: On phenomenology of Gaston Bachelard's The Poetics of Spac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5-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6-18
關鍵字
Keywords
詩意空間、巴舍拉、形容詞、廢墟、現象學、意象、想像力
poetic space, image, Bachelard, phenomenology, ruin, imagination, adjectiv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4 次,被下載 196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969 times.
中文摘要
當代哲學在語言學的轉向後,語言存有問題便一直備受關注。本論文旨趣乃
是透過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中對語言存有所開啟之語言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其
中「幸福空間」與「現象學」兩個概念意涵之考察,以此為基礎,嘗試進一步指
出《空間詩學》中朝向一種由「廢墟空間」與「形容詞存有論」交構而成的詩意
語言空間課題。
「現象學」是巴舍拉晚期在《空間詩學》中正式使用並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學
科概念。巴舍拉聲稱這是他「現象學的轉向」,其透過對閱讀活動的研究來思考
其閱讀現象學,也就是「詩意哲學」如何可能被建構起來。這門哲學指出,在讀
者積極投入的閱讀活動中,藉由想像力與文學意象的相互作用,達成意義之創造
與生產,其中閱讀主體與意象客體各別獲得了提昇,讀者成為幸福的存有者,而
意象獲得清新感,更持續激發主體的想像活動,構成一動態關係。此種動態關係
是巴舍拉長年受益於科學哲學之研究,所發展出其現象學所具之特殊性,因而指
向對其過往研究中所關注議題之考察。「詩意空間」則是在巴舍拉的詩意哲學中,
幸福的存有者棲居的語言空間。這種空間是透過場所分析來指出所具之人文價
值。空間意象以「家屋」作為典範,一幢具有三個樓層的基本家屋,其中閣樓、
地面樓層與地窖代表人類心靈中意識-潛意識、理性-非理性的結構,而在家屋
中的棲居活動,則反映了結構中的運動狀態;另一方面,家屋具有凝聚的吸引力,
並藉此保存我們在世間生存活動中的經歷與痕跡所凝聚成的孤寂私密感受與價
值,這種價值存在於我們的童年回憶中,透過想像活動得以激發、重新體驗。然
而,在追隨其閱讀現象學尋找詩意空間的過程中,巴舍拉卻自行踰越其對幸福空
間研究的限定,採用地窖、茅屋等隱含敵意的廢墟空間作為幸福空間意象的一
員,這讓幸福空間與廢墟空間產生一種同源異形的關係,甚至廢墟空間更有其先
驗性質。為此,「朝向」詩意空間,需要對「空間」,特別是當代時間-空間關係
的一種「空間化的時間」,其中「空間性」意涵的重新思考,空間性的轉換,會
是一種氛圍的改變,這指向廢墟的詩意作用以及其中語言存有中形容詞獨特的哲
學意涵。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導論 …01
一、本論文的出發點 …01
Ⅰ、從何謂詩學到詩學何為 …01
Ⅱ、一種進入方式 …03
二、 巴舍拉的現象學 …05
Ⅰ、「現象學」? …06
Ⅱ、現象學心理學的影響 …08
Ⅲ、巴舍拉科學哲學中的現象學 …09
Ⅳ、巴舍拉現象學之核心:辯證法與瞬間時間 …14
三、本論文各章節概述 …19
第一章、詩意哲學,或閱讀現象學 …01
一、詩意哲學 …02
Ⅰ、詩意哲學:一種閱讀活動的現象學 …02
Ⅱ、詩意象的迴盪:展現為「道說」的閱讀經驗 …03
二、閱讀行動 …04
Ⅰ、閱讀:建立一種現象學態度 …04
Ⅱ、閱讀的方法論:沈溺與誇大 …06
三、意象 …10
Ⅰ、詩意象的特質:意象與想像的動態運作中產生之「清新感」 …10
Ⅱ、意象與隱喻的同源異形:運用方式之差異 …12
Ⅲ、「好的」意象:一種現象技術之運用,創造為「真誠的」 …14
Ⅳ、回到存有的領域:作為傳奇之原始意象的召喚 …16
四、想像力 …17
Ⅰ、物質想像力:一種超人狀態的官能 …17
Ⅱ、想像力作為存有的意志:反因果論,對立與矛盾中之流變與提升 …19
五、兩種閱讀現象學,一種存有問題的關注 …21
Ⅰ、文學對象的差異 …21
Ⅱ、「意象」與「想像力」之理論基礎的差異 …22
六、小結 …24
第二章、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家屋到廢墟之空間性表現 …01
一、空間意象探勘:以家屋為基礎 …02
Ⅰ、場所分析:空間意象探勘之方法論 …02
Ⅱ、幸福空間意象:整合諸種價值於其中的家屋 …05
Ⅲ、家屋的兩種特質:垂直縱深與集中之廢墟意涵 …06
二、廢墟空間的詩意作用 …09
Ⅰ、外部性廢墟的典範:羅馬廢墟 …10
Ⅱ、內部性廢墟:遊戲廢墟與戰爭廢墟 …13
三、廢墟的詩意空間 …17
Ⅰ、跨越幾何界限,朝向想像世界:螺旋型存有的旅居狀態 …17
Ⅱ、空間性之開啟:微型與浩瀚感之廢墟意涵 …21
Ⅲ、從詩意的廢墟空間到廢墟的詩意空間 …24
四、小結 …26
第三章、形容詞存有論-人詩意地棲居於廢墟 …01
一、從場所精神思考空間意涵:一種形容詞的精神力量 …02
Ⅰ、場所之形成:物之集結 …02
Ⅱ、場所之本質:空間與特性 …04
Ⅲ、場所精神:「和平地」棲居 …06
二、形容詞的存有論 …09
Ⅰ、此在是圓的:圓非意象,而是此在 …09
Ⅱ、透過狂想的黎曼空間思考形容詞「圓的」 …10
Ⅲ、找尋形容詞的存有者:諦聽 …14
三、小結 …18
結論 …01
Ⅰ、結論是本論文之症狀診斷 …01
Ⅱ、自行檢討與本論文未來可能延展之方向 …04
參考文獻 …0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專著
劉旭光著,《海德格爾與美學》,上海三聯,2004。
劉小楓著,《詩化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阮慶岳,《惚恍:廢墟.殘物.文學》,木馬文化,2004。
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市:桂冠,1992。
王家新編,《歐美現代詩歌流派詩選-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中田薰著,中筋純攝影,陳美瑛譯,《廢墟本》,台北市,麥田出版,2008。
梁景峰著,《風景的變遷-德語文學評論選》,〔台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民95。
Hyde, Maggie著,McGuinness, Michael繪畫,《榮格》,蔡昌雄譯,立緒文化,1995。
C. G. 榮格(C. G. Jung)著,《榮格自傳》,劉國彬,楊德友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7。
〔日〕金森修著,《巴什拉:科學與詩》,武青豔,包國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吳潛誠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法〕瓦萊里著,《文藝雜談》,段映紅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法〕弗朗索瓦.達高涅(Dagognet, F.)著,《理性與激情:加斯東.巴舍拉傳》,尚衡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法〕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科學精神的形成》,錢培鑫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法〕福柯,〔法〕布爾迪厄,〔德〕哈貝馬斯等著,《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譯,北京:中國大學人民出版社,2005。
〔英〕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著,亨利.哈代(Henry Hardy)編,,《浪漫主義的根源》呂梁等譯,南京:譯林出版,2008。
〔英〕克里斯多佛.武德爾德(Christopher Woodward)著,《人在廢墟》,張讓譯,台北市:邊城出版,2006。
〔美〕雅克.巴尊(Jacques Barzun),《古典的,浪漫的,現代的》,侯蓓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美〕塔巴克(John Tabak)著,張紅梅,《幾何學:空間和形式的語言》,劉獻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美〕德穆.莫倫,《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台北市:桂冠,2005。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著,《來自德國的大師-海德格爾和他的時代》,靳希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德〕埃德蒙德.胡賽爾著,《笛卡爾沉思與巴黎演講》,張憲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挪威〕諾柏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5。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古羅馬〕賀拉斯著,《詩學.詩藝》,郝久新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二、期刊、論文
黃冠閔,〈巴修拉與沙特的想像論差異〉,發表於「批判與反思哲學研讀會:第三期時程」,2008年3月7日。
黃冠閔,〈形構之力,主體性的裂隙〉,發表於「2005年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哲學反省與知識創新』研討會,2005年11月19日。
黃冠閔,〈巴修拉詩學中的土地意識〉,發表於「2006年土地公(廟宇)與聚落空間研究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南方文化工作室主辦),2006年10月7-8日。
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收錄於《揭諦》第六期,2004年4月。
龔卓軍,〈感性混搭:從空間詩學到異質空間〉,發表於「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3月28日。
游淙祺,〈現象學心理學與超驗現象學:從胡賽爾的脈絡來看〉,收錄於《應用心裡研究季刊》,第29期,五南出版,2006年3月,頁35-52。
貳、外文部份
一、書籍、專著
André Parinaud, Bachelard, Paris: Flammarion, 1996. ;中譯本見:〔法〕安德列.巴利諾著,《巴什拉傳》,顧嘉琛,杜小真譯,東方出版中心,2000。
Colette Gaudin, On Poetic Imagination and Reverie Selections from Gaston Bachelard, Connecticut: Spring Publication, 1998.
Cristina Chimisso, Gaston Bachelard: Critic of Science and the Imagin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Gaston Bachelard, The New Scientific Spirit, trans. by Arthur Goldhammer, Boston: Beacon press, 1984.
Gaston Bachelard, 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 trans by Alan C.M. Ross, London: Quartet, 1987. 中譯本見:〔法〕加斯東.巴什拉著,《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顧嘉琛譯,岳麓書社,2005。
Gaston Bachelard, Water and Dreams: An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Matter, trans. by Edith R. Farrel, Michigan: The Dallas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Culture, 1999. ;中譯本:〔法〕加斯東.巴什拉著,《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顧嘉琛譯,岳麓書社,2005。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trans. by Maria Jolas, Boston : Beacon Press,1994. ;中譯本見:加斯東.巴舍拉著,《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市:張老師,2003。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Reverie: Childhood, Language, and the Cosmos, trans. by Daniel Russell,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中譯本見:〔法〕加斯東.巴什拉著,《夢想的詩學》,劉自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Gaston Bachelard, The Flame of a Candle, trans. by Joni Caldwell, Dallas: Dallas Institute Publication, 1988. ;中譯本收錄於:〔法〕加斯東.巴什拉著,《火的精神分析》,杜小真,顧嘉琛譯,岳麓書社,2005。
Jacques Derrida, Edmund Husserl's "Origin of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trans. by John P. Leavey,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9. ;中譯本見:〔法〕雅克.德里達著,《胡賽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方向紅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Martin Heidi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6. 中譯本見:〔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存在與時間》,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Martin Heidi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by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 Perennical Classics. 2001;中譯本見:〔德〕M.海德格爾著,《詩.語言.思》,彭富春譯,戴暉校,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Mary McAllester ed., The Philosophy and Poetics of Gaston Bachelard, Chicago: Center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
Mary McAllester Jones, Gaston Bachelard, Subversive Humanist, Madison, Wis. :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1.
Walter Privitera, Problems of Style: Michel Foucault’s Epistemology, trans. by Jean Kell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5。
二、期刊、專文
Michel Foucault, “Introduction,” in Georges Canguilhem,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trans. by Caroly R. Fawcett, New York: Zone Books, 1978. ;中譯本見: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杜小真編選,〈康紀萊姆《正常與病理》一書引言〉,顧嘉琛譯,收錄於《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Wolfgan Iser, “Passive Syntheses in the Reading Process,” in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中譯本見:鄭樹森著,〈閱讀過程中的被動綜合〉,岑溢成譯,收錄於《現象學與文學批評》,三民,2004.9。
三、電子文獻及其他
海德格爾,〈詩歌中的語言:對特拉克爾的詩的一個探討〉,孫周興譯,[網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2 ; 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3 [擷取日期:2009.04.08]
尤昭良,〈柏格森哲學與塞尚晚年藝術對比研究── 聖維多瓦山圖新論〉,[網址]:http://ec1.ntcn.edu.tw/teacher/calvin/paper4.htm[擷取日期:2009.02.08]
〈巴門尼德著作殘篇〉,[Online] http://huafan.hfu.edu.tw/~huangkm/history/parmenides-ch.rtf.htm [擷取日期:2009.02.12]
Brian Dillon, (no date) Mie Olise Kjærgaard: 29 February – 07 April 2008 [Online]
http://www.olise.dk/ECENTRIC.pdf [擷取日期:2009.02.15]
Anthony Vidler, (no date) Spatial Violence, Assemblage, No. 20, Violence, Space.
(Apr., 1993), pp. 84-85. [Online] http://www.jstor.org/pss/3181712 [擷取日期:
2009.01.18]
Michel Foucault, (no date) Of Other Spaces, trans. by Jay Miskowiec [Online].
http://www.foucault.info/documents/heteroTopia/foucault.heteroTopia.en.html [擷取
日期:2009.04.0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